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我科于2003年12月-2005年7月诊治5例巨大尖锐湿疣患者,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5例患者均为在我科性病门诊就诊的患者,男3例,女2例,年龄25-44岁,平均32.5±2.3岁。3位男性患者中1例皮损位于阴茎,2例位于肛周,1例女性患者皮损位于阴道。病期3个月~1.5年,平均9.3个月。

  • 标签: 巨大尖锐湿疣 男性患者 临床资料 门诊就诊 女性患者 平均
  • 简介:幼年性黄色肉芽肿较为少见,是一种好发于皮肤、粘膜和眼的良性播散性黄色肉芽肿,常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的丘疹或结节。本文报告5例2010~2014年我科门诊确诊为幼年性黄色肉芽肿患者的临床病理表现、治疗及预后情况,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标签: 幼年性黄色肉芽肿
  • 简介:报告5例游泳池肉芽肿,患者均有水源性接触史,皮损特点均为暗红色丘疹、结节,沿淋巴管扩散。组织病理示肉芽肿性炎,但微生物学感染证据常缺乏。治疗药物选用利福平、乙胺丁醇和克拉霉素。该文对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预后做出分析,并对微生物学感染证据的相关情况展开讨论,总结游泳池肉芽肿的诊断要点,即通过鱼或水源接触史、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病原体查找确诊。

  • 标签: 游泳池肉芽肿 海分枝杆菌
  • 简介:目的:探讨嗜酸性脂膜炎(EP)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5例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6.40±20.16)岁,病程1个月-2年。皮损主要表现为皮下结节,也可表现为荨麻疹样丘疹和斑块,瘙痒剧烈。实验室检查:5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明显升高;2例骨穿示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形态正常;1例骨穿提示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皮肤组织病理示皮下脂肪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累及小叶和(或)间隔,部分伴有数量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给予口服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等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者皮损可消退,但减量或停药后,症状反复;单纯给予抗组胺药物治疗者,疗效不佳。结论:嗜酸性脂膜炎皮损变化多样,临床不易辨认,组织病理具有特征性,但查找潜在病因是关键。

  • 标签: 嗜酸性脂膜炎 临床特征 病理特征
  • 简介:Objective:Theaiminthisstudywastoidentifytheallelicfrequenciesofthechemokine(SDF1-3'A)andchemokinereceptor(CCR5△32,CCR5m303andCCR2-64I)genesresistanttoHIV-1infectionand/ordiseaseprogressioninindigenousChinesepopulations.Methods:ByusingQIAampDNABloodMiniKit,thegenomicDNAsampleswerepurifiedfromwholeperipheralbloodofhealthyindividuals(n=2067)fromHan,Uygur,MongolianandTibetanethnicgroups,aswellasHanpatientsincludingHIV-1carriers(n=330),patientswithothersexuallytransmitteddiseases(STDs,n=259)andintravenousdrugusers(IVDUs,n=125).TheallelicpolymorphismswereidentifiedbymeansofPCRorPCR-RFLPanalyses.ThesequencesofrandomlyselectedamplifiedPCRproductswerefurtherconfirmedbydirectDNAsequencing.Results:Themutantfrequencieswereidentifiedtobe0%-3.48%forCCR5△32,0%forCCR5m303,19.15%-28.79%forCCR2-64and19.10%-28.73%forSDF1-3'Aalleles,respectively,inChinesehealthyindividualsfromfourethnicgroups.Ourfindingsindicatedtheallelicfrequenciesvaryamongthedifferentethnicgroups.Furthermore,theHIV-1carriers,STDcasesandIVDUs(allofHanethnicity)werefoundtohavetheallelicfrequenciesof0%-0.19%(CCR5A32),0%(CCR5m303),19.31%-20.45%(CCR2-64)and25.61%-26.83%(SDF1-3'A)withminorvariationsintheirfrequenciesbetweenthepatientsandhealthyHangroups.TherewasnoCCR5-m303mutationfoundinanysubjectinthisstudy.Conclusion:TheexaminedsubjectsoffourChineseethnicoriginsshowedlowerfrequenciesofCCR5A32andCCR5m303alleles,buthigherfrequenciesofmutantCCR264IandSDF1-3'Aallelescomparedtothoseidentifiedinnorthern-EuropeanandAmericanCaucasians.ThesignificanceofthedifferentfrequenciesandpolymorphismsoftheaboveallelesinChinesepopulationsneedstobefurtherexaminedinHIV-1/AIDSdiseases.

  • 标签: 爱滋病 AIDS 人体免疫缺损病毒1型 HIV-1 等位基因频率 基因多态性
  • 简介:目的:研究组织蛋白酶G(cathepsinG)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变化,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方法:纳入30例就诊前未经治疗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设为观察组;另纳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中cathepsinG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血清中cathepsinG浓度为(32.2±12.3)ng/mL,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cathepsinG浓度上调为(260.4±26.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6,P〈0.01)。结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cathepsinG表达明显上调,其可能通过与多种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相互作用,参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

  • 标签: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组织蛋白酶G 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匐行性血管瘤(AS)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已确诊为匐行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5例患者中女3例,男2例,平均年龄(18.60±4.98)岁,病程2-6年;均具有典型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皮损表现为簇集或小片状红斑,其上见多发针头大小红色斑点,呈撒胡椒粉样,边缘匐行性向外扩展。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浅层,尤其乳头层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无炎细胞浸润、红细胞外溢及含铁血黄素沉积。结论:匐行性血管瘤少见,诊断需要临床与病理密切结合。临床医生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可避免误诊误治。

  • 标签: 匐行性血管瘤 临床特征 病理特征
  • 简介:玫瑰痤疮病因复杂,部分患者由于病程迁延而出现面部红色斑块或鼻赘,使治疗难度加大。我科采用5%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1例玫瑰痤疮患者,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玫瑰痤疮 氨基酮戊酸 光动力疗法
  • 简介:目的:总结早期卵巢恶性肿瘤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术后5年内生存率、再妊娠情况及卵巢激素变化,以提高临床认识。方法:收集32例经病理证实并有完整临床随访资料的早期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保留生育功能术,分别于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48个月、60个月记录并对比患者生存率、再妊娠情况及性激素六项水平。结果:32例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48个月、60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00%、93.8%、93.8%、90.6%、87.5%、87.5%;32例患者共妊娠42次,所有患者子女5年随访期间健康无畸形;32例患者均行术后辅助化疗,18例患者辅助化疗期间停经或月经减少,停止化疗半年后,所有患者月经恢复正常;32例患者月经恢复后性激素六项均位于正常范围内;患者化疗前与化疗后性激素六项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生育功能术对于早期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是相对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早期卵巢恶性肿瘤 保留生育功能术 疗效
  • 简介:早泄(PE)是一种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目前的研究尚未能揭示所有PE患者的病因,因此进一步阐明PE发病机制以改善PE治疗思路具有重要意义。近年的研究热点显示PE还受遗传因素的影响,PE发病与基因多态性之间的相关性受到了重视,并主要集中在5-羟色胺(5-HT)相关基因研究上。本文旨在综述原发性PE相关5-HT转运体基因启动子区(5-HTTLPR)基因多态性方面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标签: 早泄 5-HTTLPR基因 基因多态性
  • 简介:目的研究羊肉、青椒、香菇、带鱼、竹笋5种“发物”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模型的影响,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2,4-二硝基氟苯(DNFB)诱导建立小鼠ACD模型后,随机分成5个“发物”组和对照组,观察各种“发物”对小鼠模型耳厚度、炎症细胞浸润影响及外周血清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7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羊肉、青椒组激发后小鼠耳厚度差及炎症细胞计数明显增加,外周血IFN-γ、IL-17表达升高,48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竹笋组与对照组小鼠耳厚度差及炎症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FN-γ、IL-17表达下降(P<0.05);香菇、带鱼组各观察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羊肉、青椒有加重小鼠ACD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IFN-γ、IL-17表达有关.竹笋、带鱼、香菇对小鼠ACD无影响.

  • 标签: “发物”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耳厚度 炎症细胞 细胞因子
  • 简介:外阴白色病变是目前病因尚未阐明之疾病,尚无确切疗法。我院自2001年5月至2003年5月用5-氟脲嘧啶复合丹参注射液治疗外阴白色病变52例,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 标签: 复合丹参注射液 外阴白色病变 5-氟脲嘧啶 治疗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45岁。主因龟头红斑、肿块、溃疡、结痂伴轻微疼痛感4年余,于2014年5月就诊。患者4年前龟头出现直径约1cm的红斑,渐出现糜烂、结痂,伴轻微疼痛。曾于外院诊治,具体诊疗经过不详,病情未见好转。皮损渐扩大,且局部隆起形成肿块,2个月前皮损中央出现溃疡、结痂。患者既往体健,否认有特殊疾病史及冶游史,家族成员无类似疾病史,无包皮过长史。体格检查:系统体检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龟头见直径约2.5cm的红色斑块,中央溃疡,其上见棕黄色结痂及少许渗液(图1),中等程度压痛,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未触及增大。实验室检查:血、尿、粪、肝功能及肾功能正常,梅毒血清学试验及艾滋病病毒抗体均阴性。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增厚,皮突不规则延长,表皮局部细胞排列紊乱,有大小、形态异形,部分胞质淡染,较多核分裂相;真皮浅层血管增生、扩张、充血,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图2a-2b)。诊断:增殖性红斑。治疗: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光动力治疗结束后口服胸腺肽肠溶片(30mg/d)维持治疗。5-氨基酮戊酸(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治疗前用灭菌生理盐水配制成20%浓度。He-Ne激光器(武汉凌云光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波长为635nm,输出功率为100mW。治疗前清除患者皮损表面鳞屑或痂皮,纱布浸取适量配制好的5-氨基酮戊酸溶液湿敷于皮损及其周围1cm处,外用塑料薄膜封包及厚纱布避光4h。4h后He-Ne激光照射20min,能量密度约100J/cm2。每周治疗1次,共进行5次。患者在激光照射过程中出现疼痛感,可耐受,无其他不适感。经5次治疗后,患者皮损基本消退(图3a-3e)。目前光动力治疗结束后2个月,患者皮损已完全消退,仍在随访中。

  • 标签: 红斑 增殖性 氨基酮戊酸 光动力疗法
  • 简介:报告1例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LA-PDT)治疗难治愈重度痤疮。患者男,17岁,因“反复面部丘疹3年,加重3月”就诊。患者皮疹特点:双侧面颊部大片红斑、丘疹、结节、脓疱、囊肿伴糜烂、溢脓及结痂等,在外院经多次传统药物治疗均无明显效果。符合难治愈重度痤疮诊断。5%浓度5-ALA光动力疗法治疗6次后获得理想效果。

  • 标签: 难治愈重度痤疮 5-氨基酮戊酸 光动力疗法
  • 简介:痤疮好发于青少年,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是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皮脂分泌增多、痤疮丙酸杆菌过度增生引起的炎症反应及非炎症反应[1]。因其病程长,易复发,好发于面部影响容貌,给患者的心理和经济带来很大负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尤其中重度痤疮患者容易出现色素沉着和痤疮瘢痕。

  • 标签: 痤疮 中重度 5-氨基酮戊酸 光动力疗法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高频电灼联合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64例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高频电灼后局部外用5%咪喹莫特乳膏,每周3次,连用10周;对照组32例单纯单频电灼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是87.5%和37.5%,复发率分别是12.5%和62.5%,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P〈0.01),治疗组局部不良反应轻,可以耐受.结论:高频电灼联合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疗效好,复发率低.

  • 标签: 高频电灼 咪喹莫特 尖锐湿疣
  • 简介:目的观察局部5-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acid,5-ALA)光动力疗法治疗甲周疣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甲周疣16例患者。将用20%的5-ALA溶液浸润的薄棉花片覆盖手足皮损处,避光4-5h。移除湿敷棉花片,用波长为635nm的激光照射病灶部位,能量密度120J/cm2,照射时间20~25min。治疗3次,每隔14d治疗1次。疗程结束后2周、4周复诊,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周后,12例患者完全治愈,4例有效;4周后,14例治愈,2例有效。患者有效率、满意率为100%。结论局部5-ALA光动力疗法治疗甲周疣疗效显著、安全,不良反应小。

  • 标签: 5-氨基酮戊酸 光动力疗法 治疗 甲周疣
  • 简介:目的观察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5-ALA-PDT)治疗儿童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儿童尖锐湿疣患者45例,将20%5-氨基酮戊酸皮损处局部封包,3h后用半导体激光照射,能量密度100~120J/cm2,照射时间20~30min。每隔7~10d治疗1次,共接受3次治疗,治疗后随访3个月评估疗效、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疣体治愈率91.1%,复发率8.9%,主要不良反应为轻度疼痛、糜烂和渗出。未见溃疡、瘢痕和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结论5-ALA-PLT疗法治疗儿童尖锐湿疣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安全性高、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儿童 尖锐湿疣 光动力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