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血型的分类主要分为两种“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我们这里主要讨论的是ABO血型系统的鉴定方法及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许多文献都指出ABO血型系统的测定原理即用抗原与抗体发生凝集反应,得出现象即可判定血型7。但是,影响血型测定结果的因素还有很多,实验过程中的步骤、实验器材是否干燥干净等等,还包括受检者是否本身患病而导致正反定型结果不一样都是我们这里讨论的。

  • 标签: ABO血型 医学检验 质量控制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献血者ABO初筛血型检测错误原因的分析,采取相应的纠正预防措施,提高初筛血型检测的准确率,减少工作中不必要的环节,控制差错的发生,降低临床输血风险。方法对我站2012年至2013年25583例无偿献血者的初筛血型严格按操作规程做正、反定型,以对初筛血型检测结果进行确认。结果2012年至2013年共采集血液25583例次,发现初筛血型检测错误84例。结论初筛血型错误原因有集中采血献血者多工作人员少、环境温度达不到要求、工作人员为非检验专业人员、试剂保存不当效价降低、序列号血型标鉴分配错误、反应时间短等原因造成。

  • 标签: 献血者 初筛血型 错误原因
  • 简介:摘要调查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ABO血型及Rh血型分布情况,为制定采供血计划提供科学依据。ABO血型正定型、反定型及Rh血型,采用全自动微板法;筛查出的Rh阴性标本,采用抗人球蛋白试验确认,以排除Du型。79284名无偿献血者ABO血型分布情况为A28.05%,B32.37%,O29.74%,AB9.84%;Rh阴性占献血人群比率为0.57%。本地区献血人群ABO血型分布特征为B>O>A>AB,Rh阴性血型占人群中的比率稍高于我国汉族人群Rh(D)阴性约0.3%的比率。

  • 标签: 无偿献血者 ABO血型 Rh血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检验ABO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我院的230例健康人群使用试管法与玻片法做血型鉴定,并对两种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判断。结果在ABO血型鉴定造成影响的因素有试剂因素和实验器材因素,试管法准确率高于玻片法。结论进行ABO血型鉴定时,其质量控制的关键在于对影响因素进行克服,并对操作流程与操作技术进行严格制定,从而提高血型鉴定质量。

  • 标签: 临床检验 ABO血型鉴定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对梯度板法与试管法检测ABO血型的方法学进行比较,探讨梯度板法应用于采供血机构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已知血型血液标本、试剂红细胞,使用梯度板法和试管法分别检测ABO血型;观测梯度板法在无偿献血者ABO血型检测时的应用情况。结果梯度板法对已知血型血液标本、试剂红细胞的检测结果均正确,与试管法结果一致;对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检测结果一次判定正确率为99.5%;对ABO亚型及不规则抗体的检出能力强。结论梯度板法适用于采供血机构对大批量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的血型检测,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梯度板法 试管法 ABO血型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探讨血型鉴定的影响因素。方法对418例学生采用玻片法和试管法进行血型鉴定。结果玻片法和试管法存在一定结果不符,其准确率低于试管法。结论血型鉴定存在一定的影响因素,血型鉴定时,需要综合考虑。

  • 标签: ABO血型 血型鉴定
  • 简介:从胎儿孕育之日起,人的血型就确定了,而且从出生到生命终结,血型一般是不会改变的。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人的血型也可能发生改变。那么,这种改变是暂时的还是长久的,改变血型的原因、条件和环境是什么?应该如何对待这种改变?

  • 标签: 血型 人体 科学研究 抗原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BO血型鉴定的影响因素,提高准确鉴定的能力。方法一共对400例血液标本分别采用玻片法和试管法进行血型鉴定,对比结果。结果玻片法和试管法存在一定结果不符,其准确率低于试管法。结论血型鉴定存在一定的影响因素,血型鉴定时,正反定型结果一致方可下结论。

  • 标签: ABO血型 血型鉴定正反定型 ABO血型抗原抗体系统
  •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三维数字模型测量和传统石膏模型测量的差异,探讨三维数字模型测量在美国正畸专家认证委员会(ABO)客观评分系统(OGS)应用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方法选择常规正畸治疗后的石膏模型30副,采用3ShapeD810激光扫描仪扫描生成数字化模型,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三维数字模型测量;原石膏模型经修整制作成标准石膏模型,用于传统石膏模型测量.测量项目包括ABO客观评分系统中的7项标准,即牙齿排列、边缘嵴、颊舌向倾斜、咬合接触、咬合关系、覆盖和邻接关系.根据测量结果计算每项标准的得分及总得分.所有测量均由第一作者本人完成,先进行数字模型测量,2周后重复测量1次,数字测量结束2周后进行石膏模型测量,同样于2周后重复测量1次.用Wilcoxon法检验和比较两种方法的可重复性,并比较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结果对于两种方法的可重复性检测结果显示,ABO-OGS总得分及各项标准的得分在两次测量结果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种方法可重复性的比较发现,三维数字模型测量在牙齿排列(Z=-3.158,P=0.002)、颊舌向倾斜(Z=-2.555,P=0.011)和咬合接触(Z=-3.150,P=0.002)三项标准的得分及总得分(Z=-2.217,P=0.027)的差值小于传统石膏模型测量;比较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发现,三维数字模型测量在牙齿排列(Z=-3.105,P=0.002)、咬合接触(Z=-2.415,P=0.016)、覆盖(Z=-2.818,P=0.005)三项标准的得分和总得分(Z=-4.149,P<0.001)高于传统石膏模型测量.结论在ABO客观评分系统应用中,三维数字模型测量比传统石膏模型测量具有更好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

  • 标签: 数字模型 客观评分系统 可重复性 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减少ABO血型初筛错误发生率,提高工作效率和献血者满意度。方法收集连续5年无偿献血者采血前初筛血型错误情况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献血环境、人员培训、试剂管理等均会影响血型初筛正确率。结论血型初筛错误大部分原因为人为造成,有的是技术问题、有的是责任心不够强。加强此项工作的细节管理是减少错误发生的关键。

  • 标签: 无偿献血 ABO血型 初筛错误
  • 简介:摘要目的制作血型标识牌,在输血过程中合理应用血型标识牌,严格执行血型核对,提高输血安全性,避免差错。

  • 标签: 血型标识牌 输血护理 输血安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H阴性血型产妇产前、产时、产后观察及护理方法,以保证Rh阴性血型产妇分娩期间母婴的安全。方法回顾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住院并分娩的RH阴性血型孕妇的结局及其发生产后出血处理,探讨如何保障RH阴性血型孕妇分娩期的安全。结果本文中除1例因自然分娩宫缩乏力发生产后出血,因产前备血,及时有效输血,2例为纠正贫血输血外,其他产妇均未输血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安全度过分娩期。结论对Rh阴性血型产妇加强分娩期观察和护理,从而避免RH阴性产妇死于产后出血及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Rh 阴性血型 分娩期 产后出血 输血
  • 简介:目的:对2012年台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型正反不一致的结果进行分析,以保障临床用血的安全。方法:对抗凝标本分别采用纸板法、微量板法做正反定型试验;抗体筛选及鉴定试验以检测ABO以外的抗体。结果:38279人份标本中有32例出现ABO血型正反不符,其中血清特异性意外抗体或非特异性凝集23例,主要为抗-M和冷凝集素;红细胞抗原减弱5例包括ABO亚型4例和类孟买型1例;血清抗体减弱4例。结论:对ABO血型正反不符的标本应进行严格的筛查和血型鉴定,确认每个献血者ABO血型

  • 标签: 无偿献血者 ABO血型 正反定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受血者Rh血型鉴定的情况及其重要性。方法对我站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2326条取血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加以分类整理。结果2326条取血记录当中Rh阳性血型2315条,Rh阴性血型11条,Rh阴性血型的检出率为0.48%。结论Rh阴性血型在Rh血型系统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输血前受血者进行常规的Rh血型鉴定,可以预防溶血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用血的安全性。

  • 标签: 受血 R 血型鉴定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从临床输血安全的研究角度,探讨RhD阴性血型抗原分析对临床输血安全的意义,为临床输血给予参考和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集的150例RhD阴性血型标本资料,使用吸收和放射试验及盐水试管法进行抗原鉴定,包括RhC、Rhc、RhE和Rhe。结果150例RhD阴性抗原标本中,ABO血型分布为O型(38.7%)、A型(30%)、B型(26.7%)、AB型(4.6%),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临床输血安全中进行RhD阴性血型抗原分析对储存其血液建立血库,可以更好地解决特殊血型的需求,并确保输血安全。

  • 标签: RhD阴性血型 抗原分析 输血安全 应用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探讨高原新生儿Rh血型不合性溶血病与民族及高原治疗的关系。方法通过对3例高原新生儿Rh血型不合性溶血病临床资料分析。结果藏族在高原早发现可降低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率。结论早发现、早治疗可减少甚至避免新生儿溶血病死亡。

  • 标签: 高原 新生儿 Rh血型不合 溶血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使临床用血和输血的安全性得到保障。方法对2013年—2014年在我院临床治疗中申请输血病人的血液标本资料100例进行详细分析。结果检验出使用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中有13例不合,6例出现假阳性,7例出现DAT阳性,1例青霉素试验阳性。实施相应措施对质量的控制期间(2013至2014年),在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中没有出现输血安全事故,例如,职业暴露、输血传染病和配血问题。结论能够有效提高输血质量和输血安全的有效措施就是在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中使用相应的质量控制。

  • 标签: 血型实验室 输血检验 输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