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 阐述了ABO血型与Rh血型在分型,血型抗原的化学本质、产生方式、种类数量及分布,控制抗原合成的基因座位数量和位置,血型抗体种类,血型鉴定方法,血型不合所导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发生时机等方面的差异。

  • 标签: ABO血型 Rh血型 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ABO新生儿溶血病血型检测结果。方法 于2019年6月至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一例ABO血型重组等位基因的分子特性。方法ABO表型鉴定采用试管法。ABO基因和FUT1基因编码区序列检测采用PCR测序法。利用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扩增测序技术鉴别先证者ABO等位基因。先证者及其母亲ABO基因全长序列测定采用二代测序方法。结果先证者红细胞与抗H不凝集,FUT1基因为c.551_552del AG纯合,判定先证者为类孟买型。先证者ABO基因双链测序结果为c.261G/del、467C>T、c.526C>G、c.657C>T、c.703G>A、c.796C>A、c.803G>C、c.930G>A杂合。单链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有一个ABO*A1.02等位基因,另一个为ABO*O.01.01和ABO*B.01重组形成的等位基因。二代测序数据显示可能重组的位置在核苷酸c.375-269到c.526之间,家系分析显示先证者重组等位基因遗传自母亲。结论ABO血型等位基因存在重组现象。发现了1例ABO*O.01.01和ABO*B.01重组形成的新等位基因。

  • 标签: ABO血型 基因重组 二代测序 ABO等位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抗-M抗体对ABO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的影响及处理。方法:选择2019年06月至2020年12月ABO血型鉴定正反型不一致及交叉配血不合的标本,筛选出用谱细胞鉴定为抗-M抗体阳性的标本,分析抗-M抗体对ABO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的影响,并提出处理办法。结果:(1)30例患者中,分析血型,9例A型,7例B型,12例O型,2例AB型;30例RhD阳性。(2)免疫球蛋白类型检测显示,28例IgM型,2例IgG型;效价检测显示,抗M抗体阳性者IgM型抗体效价为1:1有6例,效价1:2有6例,效价1:4有8例,效价1:8有4例,效价1:16有2例,效价1:32有2例;IgG型抗体效价2例均为1:32。(3)4℃MM型与MN型检出性率100%,室温MM型检出性率100%,MN型漏检例数有4例,漏检率13.3%,37℃MM型漏检例数为10例,漏检率33.3%,MN型漏检例数为22例,漏检率73.3%。结论:抗-M抗体影响正反定定型不相符,主要是反定型细胞中存在有M抗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反定型红细胞、O型红细胞凝集;交叉配血不合时,在4℃条件反应能有效避免漏检,37℃反应MN型杂合子易漏检。

  • 标签: 抗-M抗体 ABO血型鉴定 交叉配血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ABO血型患者下肢闭合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8月至2018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 951例下肢骨折患者,男924例,女1 027例;年龄中位数为63(46, 78)岁(16~102岁)。按照血型分组:O型组572例,A型组564例,B型组609例,AB型组206例。入院12 h内常规行双侧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比较所有下肢骨折患者、膝关节以近骨折患者、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膝关节以远骨折患者,以及< 60岁骨折患者、≥60岁骨折患者不同血型组的DVT发生率。结果O型组、A型组、B型组、AB型组下肢骨折患者DVT发生率分别为26.75%(153/572)、28.72%(162/564)、34.32%(209/609)、29.61%(61/206),其中B型组DVT发生率显著高于O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膝关节以近骨折患者按ABO血型分组后DVT发生率分别为28.74%(98/341)、28.99%(100/345)、39.45%(144/365)、30.97%(35/113),其中B型组DVT发生率显著高于O型组和A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8)。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膝关节以远骨折患者及<60岁患者ABO血型分组后DVT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患者按ABO血型分组后DVT发生率分别为30.99%(97/313)、33.33%(108/324)、45.22%(156/345)、34.74%(33/95),其中B型组DVT发生率显著高于O型组和A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不同ABO血型下肢骨折后DVT的发生率不同,B型血DVT发生率最高。血型对于下肢骨折后DVT发生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膝关节以近骨折和60岁以上的患者。

  • 标签: 下肢 骨折 血型 静脉血栓形成 发病率
  • 简介:【摘要】目的:在ABO疑难血型鉴定中应用吸收放散试验及抗体增强方法的价值做研究。方法:试验时间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取ABO疑难血型28例作为试验标本,并经抗体增强方法、不规则抗体筛选、呼吸放射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检验,对血型抗原、血清中抗体检出情况进行观察。结果:28例患者中,有17例ABO正反定型不符的患者,11例低效价血清患者。结论:吸收放散试验可实现浓缩血清、初步纯化抗体的效果,抗体增强方法可使低效价血清抗体的凝集强度增加,吸收放散试验及抗体增强方法应用在输血相容性检测中,对ABO疑难血型鉴定具有准确的检测价值,对部分交叉配血不合情况予以解决。

  • 标签: 吸收放散试验 抗体增强方法 ABO疑难血型鉴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自动血型及配血分析系统血型鉴定中的应用优势。方法:回顾性将我院2020年收拢的1000例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分别对其中的500例标本施行传统试管检测,视为传统组,对其中500例标本施行全自动血型仪检测,并利用配血分析系统进行血型鉴定,视为观察组,对比两组在ABO型、RhD型血的判断上,一次性判断准确率;对比两组抗原/抗体减弱、仪器/试剂卡问题;人为失误下的一次性判断失败案例数。结果:观察组一次性判断的准确率与对照组相似,两组数据由于差距小,无统计学意义, P>0.05。总结一次性判断错误的原因与抗原/抗体减弱、仪器/试剂卡问题、人为失误有关,其中观察组的错误率较低,(P

  • 标签: 全自动血型 配血分析系统 血型鉴定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成功采用与供者同型的A型血浆给O型受者实施两次血浆置换,抗A血型抗体如期降至≤1∶8并顺利完成手术;两次A型血浆置换均未产生临床不良事件。为ABO血型不相容肾移植受者血浆置换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ABO血型不相容供肾移植 血浆置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中央各部委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对PPP模式的大力推广,部分地方逐渐出现了授权(Authorize)-建设(Build)-运营(Operate)的ABO模式,即地方政府通过竞争性程序或直接签署协议方式授权相关企业作为项目业主,并由其向政府方提供项目的投融资、建设及运营服务,合作期满负责将项目设施移交给政府方,由政府方按约定给予一定财政资金支持的合作方式。

  • 标签: 运作模式 回报机制 合规性 政府采购 政府性债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为反复流产的诊治提供新方向。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反复流产患者的临床资料,该患者血型不规则抗体阳性,最终确定血型为p血型。考虑其反复流产与罕见血型关系密切,且已中期妊娠,胎盘低置,经多学科会诊后,制定预存式自体备血方案。结果该例患者引产过程顺利。结论排除常见流产原因后,产科医生要对孕妇的不规则抗体进行筛查,并为需要备血的稀有血型孕妇围生期备血提供建议,可行预存式自体备血作为出血紧急预案之一。

  • 标签: 反复流产 P血型不合 预存式自体备血
  • 简介:摘要红细胞血型的准确鉴定对临床输血安全至关重要。基因重组、碱基插入/缺失和单核苷酸取代等血型遗传学变异,均可导致红细胞血型基因多态性。血型遗传学变异的广度和复杂性,对红细胞血型鉴定提出了挑战。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血型基因分型、测序和基因芯片技术逐渐开始应用于红细胞血型分子诊断。笔者通过对红细胞血型基因多态性的分子基础、红细胞血型分子诊断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旨在阐明红细胞血型分子诊断技术对提高血型检测准确度和保障临床输血安全的重要意义。

  • 标签: 血清学 基因型 分子诊断技术 输血 基因测序
  • 简介:摘要:临床用血只检测ABO血型和Rh抗D同型已经不能满足临床用血安全,RH系统输注不匹配的血液容易产生抗体,患者发生溶血等血清学反应。

  • 标签: 血型,RH分型,输血安全,精准输血。
  • 简介:摘要:腰肌劳损又称为“腰背肌筋膜炎”或“功能性腰痛”,症状为腰背部肌肉的酸胀或疼痛。主要病因是腰部软组织的慢性劳损性损伤,使肌肉产生无菌性炎症,炎症刺激神经引发疼痛,围刺法是在传统扬刺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通过针刺阿是穴提高针刺刺激量,起到消除腰部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的作用。

  • 标签: 围刺法 腰肌劳损 医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例罕见弱D型献血者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检测Rh血型D、E、C、c和e 5个抗原表型,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确认D抗原;用PCR特异性扩增RHD基因的10个外显子及邻近内含子区域,并测序分析其编码序列。用PCR扩增检测融合Rh盒子以分析RHD基因杂合性。结果抗人球试验显示2例献血者样本均为D弱阳性。RHD基因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1号样本第2外显子存在208 C>T杂合突变,第9外显子存在1227G>A杂合突变;2号样本第5外显子存在779 A>G纯合突变。1号样本为RHD+/RHD+型,2号样本为RHD+/RHD-杂合型,与测序结果一致。根据Rhesus Base的命名规则,1号样本为弱D122型,2号样本为弱D149型。结论献血者初筛D阴性样本,进一步做D抗原阴性确认试验及分子生物学分析将有利于安全输血。

  • 标签: Rh血型 弱D型 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携带ABO*BW.11等位基因的家系成员ABO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9人的ABO血型表型。采用PCR方法扩增ABO基因第6、7外显子并对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同时克隆测序先证者及其父亲的标本。结果血清学检测初步判断先证者及其弟弟为AB亚型,先证者的父亲及其两女儿为B亚型。克隆测序发现先证者ABO等位基因第7外显子在B101的基础上第695位碱基发生T>C变异,表明为ABO*BW.11等位基因。先证者的父亲、弟弟及其两个女儿均携带该变异等位基因。A基因与BW.11以及BW.11与O基因同时遗传时竞争现象存在明显差异。结论ABO基因c.695T>C变异可能会导致Bw11亚型存在等位基因竞争现象。分子生物学方法结合血清学方法有助于精准鉴定ABO疑难血型

  • 标签: ABO血型 BW.11亚型 等位基因竞争 基因测序
  • 简介:[摘要] 目的 将微注凝胶抗人球蛋白试验应用于新生儿溶血病的血清学检测,对实验室诊断结果进行观察总结。方法 选择149例疑似为新生儿溶血病的血标本,用微注凝胶卡式法进行三项试验,即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血清游离抗体试验、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并整理试验结果。结果 在149份随机样本中,阳性10例,弱阳性22例,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试验所测得的游离试验和释放试验的阳性率高,释放试验在三项试验中灵敏度最高。结论 新生儿溶血病实验室检测中,微柱凝胶法具有简单易行、高灵敏性以及可重复性等优点,实际应用效果好。

  • 标签: [] 微柱凝胶 新生儿溶血病 抗人球蛋白 溶血三项试验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1例新生儿Kidd血型不合溶血病(抗Jka)患儿,经蓝光光疗后治愈出院。Jka抗原的免疫原性较弱,常引起轻中度溶血,临床需密切监测。对生后早期出现皮肤黄染、无ABO或RhD血型不合基础的新生儿,还应警惕其他血型系统导致的溶血病。

  • 标签: 婴儿,新生 血型不合 抗Jka抗体 Kidd血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