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CD3+T细胞上的表达及其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抽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肺癌根治术的NSCLC患者53例和行肺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非恶性肺部疾病患者28例。描述性分析NSCLC患者一般特征,通过流式细胞术观察淋巴结组织CD3+T细胞中PD-1表达情况,分析其与癌灶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鳞癌和腺癌患者CD3+T细胞表面PD-1表达率分别为19.23%±5.12%、19.58%±5.24%,高于非恶性肺部疾病患者的7.53%±3.42%,P<0.05。53例NSCLC患者中不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者CD3+T细胞中PD-1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D3+T细胞中PD-1表达率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呈正相关(r=0.947、1.025、1.214,P<0.05)。结论NSCLC患者肿瘤组织CD3+T细胞表面PD-1呈高表达并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其可能参与了疾病发生发展,PD-1可作为NSCLC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的检测指标。

  • 标签: 程序性死亡因子-1 非小细胞肺癌 CD3+T细胞 病理特征 流式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类自然杀伤T细胞(NK-like T细胞)在胶质瘤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以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临床和病理确诊的34例胶质瘤患者为实验组,以12例健康自愿者为实验对照组,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别提取实验组和对照组3 ml外周血内单核细胞(PBMCs),流式细胞分析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内CD3CD45、CD16和CD56的表达情况,应用t检验分析比较NK-like T细胞CD3+和CD45+细胞的比例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差异,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外周CD3CD16+NK-like T细胞CD3+和CD45+细胞中比例和临床KPS评分的关系;用胞内染色流式细胞分析的方法,t检验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细胞和γ-干扰素(IFN-γ)+细胞CD3CD16+NK-like T细胞比例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外周血中CD3CD16+NK-like T细胞CD3+和CD45+细胞中比例明显下降[(8.772±2.704)%比(22.07±3.071)%,t=3.786,P<0.01;(3.027±1.033)%比(9.449±1.720)%,t=3.498,P<0.01)],并且CD3CD16+细胞分泌细胞因子TNF-α和IFN-γ的能力(TNF-α+细胞和IFN-γ+细胞比例)明显下降[(42.24±4.12)%比(19.12±3.81)%,t=3.125,P<0.01;(41.13±5.02)%比(20.85±3.93)%,t=2.192,P<0.05)];IFN-γ+细胞和TNF-α+细胞平均荧光强度下降明显(201.00±11.22比95.71±4.19,t=3.483,P<0.01;147.25±6.39比87.45±3.66,t=2.883,P<0.01);CD3CD16+ NK-like T细胞CD3细胞CD45+细胞中比例和临床KPS评分明显相关(r=0.186、0.207,P<0.05)。结论胶质瘤改变了外周血CD3CD16+ NK-like T细胞的比例和功能,CD3CD16+ NK-like T细胞参与了胶质瘤的病理生理过程。

  • 标签: 胶质瘤 免疫 自然杀伤细胞 CD3+CD16+ NK-like T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后HIV/AIDS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活化及CD4+CD45RA+ T细胞的亚群变化,探讨抗病毒治疗对HIV感染者免疫恢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分析105例接受HARRT治疗的HIV/AIDS患者,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1、3、6及12个月T淋巴细胞活化水平(CD38、HLA-DR的表达)及CD4+CD45RA+ T淋巴细胞;同时选取未暴露且HIV-1抗体检测阴性者35名作为健康对照。结果HAART治疗前HIV/AIDS患者T淋巴细胞活化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P<0.01),HAART治疗后随治疗时间延长活化水平明显下降,治疗1个月时CD4+CD38+ HLA-DR+及CD8+CD38+ 、CD8+ HLA-DR+ T淋巴细胞首先出现降低,治疗6个月时包含CD8+CD38+HLA-DR+ T在内的4项活化指标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2个月与6个月相比,CD8+CD38+HLA-DR+ T表达水平继续降低(P<0.01),而其余3项活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HAART治疗12个月后,4项活化指标仍全部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CD4+CD45RA+ T淋巴细胞百分比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个月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结论HIV/AIDS患者在HAART治疗后6个月免疫活化水平降低,但HAART并不能使免疫活化逆转;HAART治疗也不能恢复HIV感染后降低的CD4+CD45RA+ T淋巴细胞的水平。

  • 标签: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 免疫活化 CD4+CD45RA+ T淋巴细胞 免疫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轴突导向因子3A(Sema3A)对脂多糖(LPS)诱导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s)稳定性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体外免疫磁珠法分离和培养C57BL/6J小鼠脾脏CD4+CD25+ Tregs,将分离的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仅给予抗小鼠CD3e和CD28诱导细胞处于激活状态)、LPS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LPS 100 μg/L)、LPS+核转录因子-κB(NF-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组(给予LPS 100 μg/L+PDTC 25 mg/L)、LPS+磷酸盐缓冲液(PBS)组(给予LPS 100 μg/L+PBS 10 μL)、LPS+PDTC+重组Sema3A(rSema3A)组(给予LPS 100 μg/L+PDTC 25 mg/L+rSema3A 300 μg/L)和LPS+PBS+rSema3A组(给予LPS 100 μg/L+PBS 10 μL+rSema3A 300 μg/L)。各组培养24 h后,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荧光法检测CD4+CD25+ Tregs特异性标志物叉头翼状转录因子-3(Foxp-3)、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和膜相关转化型生长因子-β1(TGF-β1m+)的基因及蛋白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和分泌型转化生长因子-β1(sTGF-β1)的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凋亡,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Foxp-3-Tregs特异性去甲基化区(Foxp-3-TSDR)的去甲基化程度,以反映CD4+CD25+ Tregs的稳定性,采用电泳迁移率分析(EMSA)检测NF-κB信号通路的DNA结合活性,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NF-κB信号通路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PS能够增加细胞稳定性,表现为Foxp-3、CTLA-4和TGF-β1m+的基因及蛋白表达上调,IL-10和sTGF-β1分泌增加,细胞凋亡减少,Foxp-3-TSDR去甲基化程度增加;同时LPS可增加细胞内NF-κB信号通路的DNA结合活性,以及主要分子NF-κB抑制蛋白激酶β(IKKβ)和p65的磷酸化水平,说明LPS增加细胞稳定性的机制与NF-κB信号通路有关。与LPS组比较,PBS并未对细胞稳定性和NF-κB信号通路产生影响;但添加rSema3A后能进一步增加细胞稳定性,并激活NF-κB信号通路。而PDTC能够抑制rSema3A增加细胞稳定性的功能,表现为:与LPS+PBS+rSema3A组比较,LPS+PDTC+rSema3A组Foxp-3、CTLA-4和TGF-β1m+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明显下调〔Foxp-3基因(2-ΔΔCt):8.092±1.117比18.509±1.068,Foxp-3蛋白(相对荧光强度):1.224±0.033比1.826±0.181;CTLA-4基因(2-ΔΔCt):3.254±0.760比11.840±0.827,CTLA-4蛋白(相对荧光强度):1.305±0.058比1.842±0.111;TGF-β1m+基因(2-ΔΔCt):3.589±1.180比8.509±0.472,TGF-β1m+蛋白(相对荧光强度):1.319±0.033比1.822±0.063,均P<0.01〕,IL-10和sTGF-β1分泌减少〔IL-10(ng/L):445.33±54.08比992.67±83.10,sTGF-β1(ng/L):1 116.67±65.25比1 494.67±94.45,均P<0.01〕,细胞凋亡明显增加(荧光强度:0.398±0.031比0.268±0.046,P<0.01),Foxp-3-TSDR去甲基化程度明显降低(灰度值:0.467±0.048比1.780±0.119,P<0.01),NF-κB信号通路的DNA结合活性被明显抑制(灰度值:1.23±0.02比3.95±0.06,P<0.01),IKKβ和p65的磷酸化水平降低〔p-IKKβ表达(p-IKKβ/IKKβ):0.97±0.07比1.97±0.04,p-p65(p-p65/p65):0.95±0.08比1.93±0.06,均P<0.01〕。结论LPS能通过NF-κB信号通路增加CD4+CD25+ Tregs稳定性;Sema3A能够进一步增加CD4+CD25+ Tregs稳定性,并且与NF-κB信号通路有关。

  • 标签: 脓毒症 调节性T细胞 细胞稳定性 轴突导向因子-3A 核转录因子-κB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放化疗前后外周血CD8+T细胞水平及其变化规律预测生存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1-2017年完成外周血CD8+T细胞检测的Ⅲ-Ⅳ期NSCLC共795例(其中249例疗后6个月内完成1~3次检测),分析治疗前后CD8+T细胞不同水平的生存差异及其变化规律对生存的预测作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795例患者不同临床因素的疗前外周血CD8+T细胞水平相近,Ⅲ期NSCLC中<26.44%生存期显著延长(P=0.043)。疗后CD8+T细胞水平较疗前显著升高且1~3个月内水平相似,4~6个月下降但仍然显著高于疗前。249例疗后CD8+T细胞<43.90%水平的中位生存期高于≥43.90%的(22个月∶16个月,P=0.032),但分层分析疗后1、2~3个月的生存期相近(P>0.05),而4~6个月显示生存期不同(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疗后CD8+T细胞<43.90%是延长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HR=0.714,P=0.031)。结论Ⅲ-Ⅳ期NSCLC外周血疗前CD8+T细胞预测预后作用有限,疗后CD8+T细胞显著升高;一定水平的升高可延长生存期,过度升高对生存不利;CD8+T细胞亚型检测更重要。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放化疗法 CD8+T淋巴细胞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CD4+T细胞水平、CD4+/CD8+比值作为预测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放疗后生存指标的可能性,并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回顾分析2011-2017年间经病理学确诊的初治682例NSCLC患者外周血疗前CD4+T细胞CD4+/CD8+比值水平对临床因素、生存的影响,并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结合110例疗后免疫细胞水平变化验证预测预后的价值。计数结果采用t检验,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治疗前CD4+>43.15%显著延长生存,多因素分析治疗前CD4+>43.15%是延长生存的因素,并可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并验证与总生存有良好的相关性;CD4+T细胞水平43.15%作为临界值均显示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后高水平、联合CD4+/CD8+>1.65的生存延长。结论外周血治疗前CD4+T细胞的基线水平是Ⅳ期NSCLC生存的预后因子,而外周血治疗前CD4+/CD8+比值预测预后的作用有限。

  • 标签: CD4+T细胞水平 CD4+/CD8+比值 肺肿瘤/放射疗法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阴硬化性苔藓(VLS)患者外阴组织Foxp3表达及外周血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数量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确诊的VLS患者15例(VLS组,并根据外阴活检部位分为皮损组和皮损旁组),选择同期外阴修复手术者10例(外阴对照组)和健康体检者15例(外周血对照组)分别作为外阴组织和外周血的相应对照。亚硫酸氢钠基因测序法检测外阴组织Foxp3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率,蛋白印迹法检测外阴组织Foxp3、DNMT1、DNMT3b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各组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甲基化率的相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CD127low Treg数量。结果与外阴对照组比较,Foxp3蛋白的表达水平皮损组和皮损旁组均显著下降(分别为0.58±0.05、0.32±0.05、0.42±0.06;P<0.05);DNMT1和DNMT3b蛋白的表达水平皮损组显著升高(分别为0.52±0.10、0.39±0.04;P<0.05)。3组Foxp3基因启动子区的总甲基化率无差异(P>0.05);10个CpG位点中,CpG1(皮损旁组)、CpG9(皮损组)、CpG4及CpG10(皮损旁组和皮损组)甲基化率均高于外阴对照组(P<0.05)。VLS组患者10个CpG位点的甲基化率与Foxp3、DNMT1蛋白的表达水平无关(P>0.05);皮损组、皮损旁组Foxp3与DNMT1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有相关性(r=0.375, P=0.032; r=-0.665, P=0.007),而与DNMT3b蛋白的表达水平无相关(P>0.05)。VLS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 Treg数量明显下降[VLS组和外周血对照组分别为(6.8±1.5)%、(8.3±1.7)%;P<0.05]。结论VLS患者外阴组织Foxp3低表达所致外阴局部Treg数量减少或抑制功能异常,可导致VLS发生,这可能有部分甲基化的因素,可能与DNMT1表达上调有关。外周血CD4+CD25+CD127low Treg数量下降可能是VLS的发病原因之一。

  • 标签:
  • 简介:摘要: 在对艾滋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HIV潜伏库 是重要的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她对治疗效果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CD4+T细胞在 HIV潜伏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 包括了很多种类的细胞亚群, 正是这些细胞亚群对 HIV潜伏库 进行了重要的维持。 所以对于这些细胞亚群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对这方面的免疫学机制的研究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文章就这些方面的内容展开了研究。

  • 标签: HIV潜伏库 CD4+T细胞 免疫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甲型流感病毒(IAV)感染者外周血中CD160+CD8+ T淋巴细胞亚群的特征。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流感季就诊于北京大学地坛医院教学医院感染二科IAV感染者共37例及同期体检的健康对照者51例,应用多色流式细胞检测平台,检测外周血不同分化阶段CD160+CD8+ T淋巴细胞的比例。结果与健康对照相比,IA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CD160+CD8+ T细胞比例下降[24.50%(14.70%,44.10%)vs. 8.85%(5.14%,1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 326.00、P < 0.001)。IAV感染者与健康对照相比,其CD8+ T中初始T细胞(TN)[3.88%(1.28%,9.48%) vs. 0.22%(0.12%,0.60%)]、中央记忆性T细胞(TCM)[8.70%(4.43%,15.80%) vs. 1.51%(0.69%,2.54%)]、效应记忆性T细胞(TEM)[22.30%(13.80%,30.40%) vs. 7.71%(5.23%,16.25%)]和终末效应记忆T细胞(TEMRA)[(46.99 ± 22.91)% vs. (21.60 ± 13.38)%]4个亚群中CD160+细胞的比例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 238.50、81.50、412.00,t = 6.03;P均< 0.001)。IAV感染者出院时较入院时CD160+CD8+ T细胞比例上升[(8.92 ± 7.84)% vs. (16.40 ± 9.43)%](t = 4.09、P = 0.001),但仍低于正常水平[24.50%(14.70%,44.10%) vs. (16.40 ± 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 209.50、P = 0.0029)。结论甲型流感病毒感染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CD160+CD8+ T细胞亚群比例显著降低,可能是免疫失衡的重要表现。

  • 标签: CD160共抑制分子 多色流式 季节性甲型流感 T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干细胞样记忆性T细胞(stem cell-like memory T cell,TSCM)是记忆T细胞的重要组成,具有干细胞样自我更新、多分化潜能和免疫重构特性。有别于中枢记忆T细胞(central memory T cell,TCM)或效应记忆T细胞(effective memory T cell,TEM)亚群,TSCM具有初始T细胞表型且分化程度较低。CD4+TSCM细胞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保护性或致病性双重作用,现就记忆T细胞的形成机制和CD4+TSCM生物学特性做一综述,进而探讨其在艾滋病、肿瘤、结核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

  • 标签: CD4+T细胞 干细胞样记忆性T细胞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特发性CD4+T淋巴细胞减少症是一种临床罕见疾病,临床表现与艾滋病患者类似,但患者并未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本例患者多次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显示CD4+T淋巴细胞减少,并检测出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琼氏不动杆菌,以及肺部真菌感染等,临床表现为发热、伴皮肤斑丘疹、疱疹、周围淋巴结肿大、脾肿大、关节疼痛,排除基础免疫功能缺陷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因此诊断为特发性CD4+T淋巴细胞减少合并α-疱疹病毒3型和肺部真菌感染。开始采取经验性治疗,效果不佳,进行抗真菌和抗病毒治疗后,患者基本恢复正常。

  • 标签: T淋巴细胞减少,特发性CD4阳性 肺疾病,真菌性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中CD8+CD25+T细胞的比例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5—10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的RA患者外周血38例和健康人外周血20名,并记录RA患者的各项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环瓜氨酸抗体(CCP)],分离提取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中CD8+CD25+T细胞亚群的百分比,运用软件SPSS 22.0和GraphPadPrism 6分析其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关系及临床意义。结果RA患者外周血CD8+CD25+T细胞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RA患者外周血CD8+CD25+T细胞与ESR(r=0.352,P=0.030)、CCP(r=0.312,P=0.047)、DAS28(r=0.330,P=0.043)呈现明显正相关(P<0.05),和C3(r=-0.354,P=0.046)、C4(r=-0.440,P=0.010)呈明显负相关(P<0.05),和其他实验室指标无明显相关;在RA患者中CD8+CD25+T细胞在低疾病活动组和高疾病活动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疾病活动组和中疾病活动组之间、中疾病活动组和高疾病活动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A患者外周血中CD8+CD25+T细胞升高,与实验室指标和疾病活动度明显相关,其可能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CD8+CD25+T细胞 相关性分析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D20阳性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加深对该少见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20年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诊断的200例T细胞淋巴瘤,从中筛选出5例CD20阳性T细胞淋巴瘤,复习文献,分析该疾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范围47~64岁,平均年龄56岁,包括2例单形性嗜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2例皮肤蕈样霉菌病(1例为斑块期,1例为肿瘤期),1例胃肠道惰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免疫组织化学:5例患者均表达多种T细胞标志物(CD3CD4、CD5、CD7、CD8),仅表达1种B细胞标志物CD20(其中3例患者首次诊断时CD20阴性,在疾病复发或进展后,二次活检诊断时CD20弥漫阳性),不表达CD79α及PAX5。5例患者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原位杂交均阴性,T细胞受体(TCR)重排均显示β链和/或γ链和/或δ链单克隆性重排,Ig重排均为多克隆性重排。5例患者均未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截至2020年2月,4例患者带病生存,1例患者无病生存,其中蕈样霉菌病肿瘤期患者进展较快,生活质量差。结论CD20阳性T细胞淋巴瘤极少见,其预后与T细胞淋巴瘤具体类型、临床分期和初始治疗效果密切相关。CD20阳性表达提示疾病复发或进展,预后相对差。当T细胞淋巴瘤CD3表达缺失时,易误诊为B细胞淋巴瘤,联合运用多种免疫组织化学抗体及分子检测,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 标签: 淋巴瘤, T细胞 淋巴瘤, B细胞 基因重排, T淋巴细胞 利妥昔单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前列腺癌患者CD4+T细胞T盒子转录因子T-bet的表达,并探讨对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比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就诊的未进行治疗的初步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癌和癌旁组织中CD3+PD-1+T细胞的浸润,以及CD3+T细胞T-bet的表达。本研究免疫组化染色收集临床前列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作为实验组,患者对应癌旁组织作为对照组;研究涉及的细胞实验以前列腺癌患者血样来源的CD4+T细胞作为实验组,健康志愿者血样来源的CD4+T细胞作为对照组。流式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健康人和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活化3 d后T-bet和PD-1的表达差异。通过基因双调控影响HC和PCa CD4+T细胞T-bet基因水平并在体外活化增殖3 d后,利用qPCR确定敲低效率;通过流式和Western blot检测PD-1和T-bet的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前列腺癌组织中CD3+PD-1+T细胞浸润明显,且癌组织中浸润CD3+T细胞T-bet表达减少。与健康人的CD4+T细胞比较,前列腺癌患者CD4+T细胞T-bet表达水平低(35.500±4.041比16.700±2.472,n=4,t=3.968,P<0.01),同时伴随着PD-1的表达明显增高(8.353±0.103比12.440±0.814,n=4,t=4.97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健康人来源CD4+T细胞T-bet表达水平降低后PD-1的表达明显增加(Western blot:0.027±0.003比0.123±0.015, n=3t=6.485,P<0.01;流式:8.470±1.288比19.560±1.664, n=3t=5.27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调前列腺癌患者来源CD4+T细胞T-bet表达至正常水平,检测到PD-1表达被明显抑制(Western blot:0.787±0.023比0.240±0.035,n=3t=13.090,P<0.01;流式:20.320±3.880比8.013±0.154,n=3t=3.16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列腺癌患者来源CD4+T细胞T-bet表达缺陷引起细胞膜表面PD-1表达增高,上调PD-1/PD-1配体(PD-L1)通路,抑制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

  • 标签: 前列腺癌 T-bet 程序性死亡因子-1 CD4+T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癌双特异性抗体诱导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效应及其对KIF20A阳性表达的胰腺癌PANC1细胞系的杀伤作用。方法采用化学交联的方法,经凝胶分子排阻Sephrose-G25层析纯化,制备CD3/KIF20A双特异性抗体(双抗)并浓缩。采集健康志愿者外周血,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单核细胞,再分别培养为树突样细胞(DC)及T细胞,并联合培养为DC-T细胞,同时应用维生素C干预DC-T细胞(vcDC-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T细胞亚群及培养上清中IFN-γ、IL-2、IL-4、IL-12水平。将10、50、100、300 ng双抗装载的1×105个T细胞、DC-T细胞、vcDC-T细胞与PANC1细胞(20∶1)共培养2、6、10 h后,明确杀伤率最高的双抗装载剂量;将DC-T细胞及装载杀伤率最高的双抗剂量的DC-T细胞、vcDC-T细胞与PANC1细胞(20∶1)共培养2、4、6、8、10、12 h,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聚集效应,乳酸脱氢酶(LDH)法检测肿瘤细胞杀伤率。结果CD3/KIF20A双抗经SDS凝胶电泳鉴定,其分子质量为130 000。与DC-T细胞比较,vcDC-T细胞CD8+CD28+及CD40L亚群比例增加[(47.6±15.8)%比(38.2±7.6)%,(52.1±4.9)%比(44.7±3.2)%],负性调节细胞Treg比例降低[(4.3±0.8)%比(8.3±1.1)%],分泌的IL-2、IFN-γ、IL-12增加[(201.2±17.3)ng/L比(163.4±13.1)ng/L,(303.3±22.6)ng/L比(221.8±17.6)ng/L,(190.4±11.7)ng/L比(80.3±8.6)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显微镜下可观察到100 ng CD3/KIF20A双抗装载T细胞对KIF20A+胰腺癌PANC1细胞有明显的靶向性,有最强的杀伤力。效靶细胞比20∶1、共培养4 h时,双抗vcDC-T细胞对PANC1细胞的杀伤率为(88.6±2.6)%,显著高于双抗DC-T组的(68.4±3.4)%及DC-T组的(39.2±2.1)%,杀伤率分别提高20%及45%以上。结论CD3/KIF20A双特异性抗体装载的DC-T细胞能显著提高对KIF20A阳性表达的胰腺癌PANC1细胞的杀伤率,维生素C干预后更进一步增强对双抗装载T细胞细胞杀伤能力。

  • 标签: 胰腺肿瘤 驱动蛋白 抗体,双特异性 T淋巴细胞 ADCC效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e syndrome,MDS)-难治性贫血(refractory anemia,RA)及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refractory cytopenia with multiple dysplasia,RCMD)患者CD4+CD25+FOXP3+Treg细胞与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0表达水平,评估环孢素对MDS患者CD4+CD25+FOXP3 +Treg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5例MDS-RA及RCMD患者(MDS组)和13名健康对照(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外周血标本CD4+CD25+FOXP3+Treg与IL-10表达水平,检测MDS-RA及RCMD患者在应用以环孢素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及MDS组治疗有效及无效的CD4+CD25+FOXP3+Treg与IL-10的表达情况。结果全部25例患者中,13例(52%)有效,12例(48%)无效。MDS组CD4+CD25+FOXP3+ Treg占CD4+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0.37±0.10)%与(0.12±0.06)%,t=2.02,P<0.001]。MDS组IL-10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7.16±1.27) μg/L与(2.75±1.06 ) μg/L ,t=2.03,P<0.001]。MDS治疗有效组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低于无效组[(0.15±0.06)%与(0.26±0.08)%,t=1.71,P<0.001],有效组IL-10水平低于无效组[(3.22±1.01) μg/L与(4.25±1.22) μg/L ,t=2.06,P= 0.030]。25例MDS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比例与IL-10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35,P= 0.02)。结论MDS患者存在CD4+CD25+FOXP3+Treg细胞与IL-10的表达升高,环孢素治疗后降低。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CD4+CD25+FOXP3+Treg细胞 白细胞介素10
  • 简介:摘要患者男,42岁。5年前外院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ⅢA(IgA-LAM型),化疗后4个月余,因发现左腰背部肿物入院。入院后行肿物穿刺活检,镜下见胞质丰富的肿瘤细胞弥漫密集,浸润性生长,侵及周围脂肪组织。肿瘤细胞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嗜碱性或嗜双色性,核深染、圆形偏向一侧,部分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未见坏死及核碎屑。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细胞呈:CD3CD38、CD138、CD56、MUM1、Lambda阳性,Ki-67阳性指数达90%,CD20、Kappa、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阴性。诊断为高级别浆细胞肿瘤;结合多发性骨髓瘤病史,考虑浆母细胞型骨髓瘤并反常表达CD3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滤泡辅助性T(Tfh)细胞,即CD4+CXCR5+T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程序死亡因子1(PD-1)在结核病发病中的机制,探讨Tfh细胞和PD-1在结核病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单个核细胞中Tfh细胞及PD-1在结核病治疗周期中的变化趋势。结果治疗前,肺结核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fh细胞/CD4+T细胞比例为3.37%±0.45%,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21%±0.47%(P<0.01)和治疗后的2.39%±0.38%(P<0.01)。治疗前,肺结核组外周血CD4+CXCR5+PD-1+T细胞/Tfh细胞比例为25.33%±10.08%,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8.42%±2.31%(P<0.01)和治疗后的11.35%±2.65%(P<0.01)。治疗后,痰涂片转阴组与痰涂片未转阴组中的Tfh细胞及PD-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结核病患者的Tfh细胞及PD-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者,且在药物治疗后,两者水平均降低。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痰涂片转阴组和未转阴组开始呈现显著差异。在肺结核病程中,监测Tfh细胞和PD-1水平的变化,有助于对结核进行诊断,并对其治疗和转归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滤泡辅助性T细胞 程序性死亡因子1 肺结核 免疫学机制 诊疗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前列腺癌(PCa)患者CD8+ T细胞中Notch受体的表达,分析Notch信号通路对PCa患者CD8+ T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就诊的PCa患者45例、无菌性前列腺炎患者41例和健康对照者30名。分选外周血CD8+T细胞,反转录实时定量PCR法检测CD8+ T细胞中Notch1~4 mRNA相对表达量。使用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γ-分泌素抑制剂(GSI)刺激CD8+ T细胞,反转录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穿孔素、颗粒酶B和FasL mRNA相对表达量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抗程序性死亡分子(PD)-1和CTLA-4阳性细胞比例变化。建立CD8+ T细胞与PCa细胞系LAPC4细胞的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培养体系,通过检测靶细胞的死亡比例和细胞因子分泌评估抑制Notch信号通路对CD8+T细胞的杀伤功能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或配对t检验。结果PCa患者CD8+T细胞中Notch1~4 mRNA相对表达量(5.22±1.04、2.79±0.91、9.74±3.38、1.63±0.82)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0.87±0.17、1.03±0.17、1.24±0.21、1.26±0.08)和无菌性前列腺炎患者(0.87±0.15、1.05±0.14、1.27±0.19、1.26±0.16)(均P<0.05)。PCa患者CD8+T细胞存在功能衰竭,主要表现为穿孔素、颗粒酶B和FasL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均P<0.000 1),PD-1:19.3%±5.4%和CTLA-4:11.7%±3.9%阳性细胞比例升高,直接接触共培养体系中PCa患者CD8+T细胞诱导LAPC4细胞死亡比例下降(28.8%±6.4%比37.2%±2.6%,P=0.015),γ干扰素(IFN)-γ分泌水平降低[(61.7±10.6)ng/L比(88.6±20.2)ng/L,P=0.003 2]。使用GSI抑制Notch信号通路可增强PCa患者CD8+T细胞中穿孔素、颗粒酶B和FasL mRNA相对表达量(均P<0.01),PD-1+CD8+T细胞和CTLA-4+CD8+T细胞的比例降低。抑制Notch信号通路可增强直接接触共培养体系中PCa患者CD8+T细胞诱导LAPC4细胞死亡比例(34.3%±7.2%,P=0.000 2),IFN-γ分泌水平亦升高[(88.4±33.6)ng/L,P=0.008 3]。结论PCa患者Notch受体表达升高诱导CD8+T细胞功能衰竭。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Notch信号通路 CD8阳性T淋巴细胞 免疫调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同麻醉深度对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CD4+T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拟于全身麻醉下行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42例,年龄36~64岁,体重49~95 kg, ASA分级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21):浅麻醉组(L组)和深麻醉组(D组)。术中L组和D组分别维持AAI值30~40和20~29。记录患者睁眼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和丙泊酚用量。于麻醉诱导前即刻(T0)、手术2 h(T1)、术后4、24和72 h(T2~4)时采集外周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和IL-4浓度,并计算IFN-γ/IL-4比值。结果与T0时比较,D组T3,4时血清IFN-γ浓度升高,T1~4时血清IL-4浓度降低,IFN-γ/IL-4比值升高(P<0.05);与L组比较,D组T3,4时血清IFN-γ浓度升高,T1~4时血清IL-4浓度降低,IFN-γ/IL-4比值升高,丙泊酚用量增加,气管拔管时间延长(P<0.05),2组患者睁眼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麻醉可改善恶性肿瘤根治术患者CD4+T细胞功能。

  • 标签: 深度麻醉 T细胞亚群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