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MR表现。材料和方法选择16例经手术证实脊柱结核。结果16例脊柱结核,其中14例椎间盘不同程度破坏、变窄或消失,椎体破坏靠近椎间盘,只有2例附件破坏。16例均出现脓肿,成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结论利用MRI对脊柱多方位表现,为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 标签: 结核 脊柱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宗脑囊虫病的MR表现,并探讨脑囊虫病的病理过程与影像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已确诊的脑囊虫病的MRI病例142例,每个病例都行轴位、矢状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病灶显示显示囊性病灶62%,其中显示囊性病灶周围伴水肿40%,只显示水肿信号30%,脑室内囊虫8%。脑囊虫分期活虫期47例,变性死亡早期35例,变性死亡后期57例,钙化纤维化期3例。结论脑囊虫病MRI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取决于囊虫感染的不同阶段,mRI可以定性、定位诊断以及明确病理阶段。

  • 标签: 脑囊虫 mRI 影像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的MR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2014年经病理证实的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8例。结果发生于颈椎2例,胸椎4例,腰椎2例,7例累及椎体及附件,5例椎体出现压缩骨折,病灶均有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形成,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均匀或不均匀,周围无明显骨髓水肿信号,硬脊膜局限性受压3例,1例环状压迫硬脊膜。结论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的MR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 标签: 脊柱 孤立性浆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血病颅神经侵润MR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0例白血病颅神经侵润MR表现特点,并进行总结。结果颅神经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椭圆形、梭形占位等信号,明显强化,无坏死囊变。结论MRI是诊断白血病颅神经侵润的理想方法。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磁共振成像
  • 作者: 石家源 许伟 袁静 白旭 康欢欢 崔梦秋 叶慧义 王海屹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磁共振成像》 2021年第07期
  • 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放射诊断科,北京 100853 陕西省森林工业职工医院CT/MR室,西安 710300,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放射诊断科,北京 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病理科,北京 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放射诊断科,北京 100039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后肾腺瘤临床特点及MR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病理证实且具有完整MRI影像的肾脏后肾腺瘤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以及MR影像学表现。2名影像医师共同对肿瘤病灶的MRI影像表现进行观察。结果符合纳入条件的后肾腺瘤共有11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8例,年龄26~66 (38.5±12.3)岁。所有病灶均为单发,大小为(3.7±1.7) cm。10例患者为查体发现,2例具有红细胞增多症,10例采取肾部分切除术,1例为根治性肾切除术。11例病灶T2WI上边界清晰,7例具有外生或部分外生特点,7例病灶内缘毗邻肾窦,T2WI上2例病灶存在完整假包膜征象,4例具有不完整假包膜征象,5例无假包膜征象,8例病灶显示囊变坏死样表现,2例出血,T2WI上9例表现为等低信号,8例信号不均匀,DWI上8例为边缘高信号,3例为均匀高信号,ADC图上9例为边缘低信号,2例为均匀低信号,预扫T1WI上9例为低信号。增强扫描各时相病灶信号强度低于肾皮质,并表现为渐进性强化。结论后肾腺瘤中青年女性好发,单侧单发,无明显临床症状,少数可有红细胞增多症。后肾腺瘤MR影像学特点为病灶外生为主,内缘毗邻肾窦,T2WI等低信号,无假包膜或假包膜不完整,DWI环形扩散受限,囊变坏死可见,出血少见,无脂质脂肪,轻度进行性强化。上述MR影像特点有助于临床医师和影像医师对后肾腺瘤的精确诊断。

  • 标签: 肾脏 肾脏肿瘤 磁共振成像 后肾腺瘤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海绵窦病变的CT、MR表现,分析其对临床治疗方法选择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57例海绵窦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CT及MR机对其海绵窦及侵犯海绵窦肿瘤部位进行扫描、诊断。结果57例患者均表现为海绵窦不同程度增大,外缘膨隆改变等特征表现,侵犯海绵窦肿瘤自身也会出现一些特征表现。结论CT与MRI检查,可为海绵窦肿瘤病变定性诊断及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 标签: 海绵窦病变 CT MR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近年来,心脏MR技术在各种缺血及非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评估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心脏MR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模式、扫描序列及影像表现进行基本的介绍,旨在提高影像医师的诊断能力。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癌伴发门静脉癌栓的CT和MR影像表现。方法复习胃癌伴发门静脉癌栓及门静脉癌栓的CT和MR表现文献,回顾性观察1例临床证实的胃癌伴门静脉癌栓的CT和MR影像资料。结果胃癌表现为胃壁的增厚,MR弥散受限,增强后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癌栓表现为门静脉主干及分支内的充盈缺损,MR弥散受限,增强可见强化,相关肠管呈淤血性肠炎改变。结论门静脉癌栓不仅见于肝癌,也可由原发性胃癌伴发。

  • 标签: 胃癌 门静脉癌栓 CT MR
  • 简介:目的:分析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髓损伤的MR影像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髓损伤患者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15~80岁,平均53岁)均在损伤后24小时内以西门子1.0TMR超导机行常规T2和T2加权磁共振成像。结果: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髓损伤的MR影像主要表现为受损节段呈长T1低信号或等信号及长T2高信号,受损局部无明显受压或仅有轻微受压。结论: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髓损伤的MR影像特征对早期确诊、指导治疗以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急性颈髓损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腹外型韧带纤维瘤病例分析及MR表现,以提高对腹外型韧带样纤维瘤的诊断水平。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腹外型韧带纤维瘤患者20例,20例患者均经手术病理学分析证实为韧带样纤维瘤,观察其MR表现,将MR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20例腹外型韧带纤维瘤,18例病灶位于软组织内,2例位于骨骼,多数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细胞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少数为类圆状或分叶状,边界较为清晰,病理显示肿瘤包膜不明显,细胞形状主要为长梭形,多数为纤维母细胞,细胞间质可见大量的胶原纤维增生,部分间质可见丰富的毛细血管,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少见,呈侵袭性生长。MR检查结果显示信号不均匀,在T1WI为等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的等高信号,增强扫描后早期为不均匀的明显强化,病灶内T2WI及T1WI低信号区无强化。结论腹外型韧带纤维瘤术是一种临床比较少见的中间型纤维瘤,其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将术前MRI结果作为诊断依据并判断预后。

  • 标签: 病理分析 腹外型韧带样纤维瘤 核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典型颅咽管瘤患者核磁共振断层扫描(MR)检查的表现以及诊断情况。方法将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不典型颅咽管瘤患者中随机抽取的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MR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详细分析,了解患者MR检查结果。结果20例不典型颅咽管瘤患者MR检查中鞍内及鞍上区10例,仅位于鞍上区7例,第三脑室内3例;类圆形不典型颅咽管瘤患者3例,椭圆形不典型颅咽管瘤患者3例,不规则形不典型颅咽管瘤患者14例;实质性病灶4例,囊性病灶8例,囊实性病灶8例。结论不典型颅咽管瘤患者诊断中通过对MR检查结果的分析能够提升对各类肿瘤类型诊断的准确率,能够为临床治疗打好基础,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值得进行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不典型 颅咽管瘤 核磁共振断层扫描(MR)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小关节退变诊断中,CT与MR表现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60例本院2015年2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腰椎小关节退变患者,对所有患者CT影像以及MR影像回顾分析,对比CT组与MR组在腰椎小关节退变损伤中各征像的检出率。结果CT组在关节面增生硬化、关节面毛糙、关节面周边骨质增生等方面的检出率优于MR组;而MR成像在关节软骨退变、滑膜增生等方面优于CT检查,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MR检查方式在腰椎小关节退变的诊断中各有不同特点,在临床诊断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 标签: 腰椎小关节退变 CT诊断 MR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髂胫束摩擦综合征的MR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对2003年-2014年6月我院诊断为髂胫束综合征的20例患者的膝关节MR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总结其MR表现特征。结果髂胫束综合征的MRI表现主要特征有1.髂胫束深部及表面的异常信号。2.股骨外侧髁近侧、远侧、侧方的界限不清的异常信号。3.股骨外侧髁与髂胫束间的局限性积液。4.股骨外侧髁水平髂胫束的部分增厚。4.关节腔积液。结论髂胫束综合征的MR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该病的较好的诊断检查方法。

  • 标签: 髂胫束摩擦综合征 MR表现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原发性胃淋巴瘤CT和MRI影像学表现。方法方便选择2014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该院收治的38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该组患者术前均先行CT扫描,再行MRI扫描,对比分析CT和MRI影像学表现。结果CT和MRI对病变位置、范围、与邻近胃壁的关系、周围组织器官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诊断效果均较好。在累及黏膜、黏膜线中断和淋巴结转移检出率方面,CT和MRI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0.337,P=1.000,0.337);MRI对累及浆膜层检出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04,P=0.021)。结论原发性胃淋巴瘤CT和MRI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根据影像学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确切资料,必要时可联合检测,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

  • 标签: 原发性胃淋巴瘤 CT MRI 影像学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癌脑转移瘤的CT及MR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肝癌脑转移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本组8例肝癌脑转移中,7例为单发,1例多发,7例发生于幕上,1例大小脑均有转移灶,其中1例累及颅骨及头皮软组织。4例合并有脑出血,呈不规则形,CT为高密度,MRT1为高或高低混杂信号,增强后扫描病灶实质环状或结节状明显强化,出血灶不强化。MR增强扫描显示病灶范围明显优于CT。结论肝癌发生脑转移瘤的影像表现,为多单发,易出血,MR增强检查为最佳的影像检查技术。

  • 标签: 肝癌 脑转移瘤 单发 脑出血 MR增强
  • 简介:目的探讨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的临床表现及其在MR影像表现上的特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OPCA患者(OPCA组)的临床及MR表现.另选择7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按年龄分为21~30岁组、31~40岁组,41~50岁组,51~60岁组,61~70岁组,每组15例,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桥脑测量.结果8例OPCA患者均为散发病例,临床以小脑症状、植物神经症状及锥体外系症状多见.头颅MR表现为小脑和脑干萎缩,特征性表现为“十字征”.OPCA组患者桥脑的上下径和前后径分别为(20.63±2.16)和(16.74±4.37)mm,与对照组[(27.14±1.73)和(22.28±1.49)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中在21~30岁组和31~40岁组桥脑上下径及前后径数值最大,随着年龄增大数值有所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是诊断OPCA的首选检查方法,结合临床表现可以提高OPCA的诊断准确率.

  • 标签: 橄榄体桥脑小脑萎缩 磁共振成像 十字征
  • 简介:摘要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临床随访证实的ORES患者的临床和MR资料。结果头颅MR显示双侧大脑半球后部皮质区对称性病变,常累及皮层,颞叶、额叶、小脑、基底节区等也可同时受累。本组病例结果病变均累及双侧枕、顶叶,9例同时累及额叶,1例累及小脑半球,1例累及胼胝体压部,MR呈稍长、等T1长T2,T2FLAIR序列呈高信号,8例做DWI呈等或稍高信号,ADC呈等或稍高信号,1例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经治疗后10例复查大部分病灶吸收好转。结论MRI是PRES的最佳检查及随访手段,MR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可正确诊断。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计算机摄影术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影像线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以及MR表现。方法:研究的时间段为2019.12月~2020.12月,研究的对象为该时间段我院收治的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患70例,并根据不同的诊断方式进行平均分组。对照组采用CT诊断,观察组采用MR诊断,对比两组的诊断表现。结果:在经过诊断之后发现观察组诊断显示的病灶要多于对照组,病灶的密度呈现情况要更加清晰;在确诊概率方面,观察组的确诊概率要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R表现要更加明显,可能更好的诊断病患的病情情况。

  • 标签: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CT M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