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采用NCEP逐日4次1°×1°再分析资料和MICAPS常规观测等资料,2011年3月发生在新疆中天山城市暴雪过程进行天气学诊断分析。诊断计算包括中尺度分析、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水平散度、垂直速度、高低空风场、螺旋度、假相当位温等。结果表明:暴雪是南北两支锋区中亚地区交汇后东移发展造成,降雪前乌鲁木齐城区出现东南大风,地面强烈减压升温为暴雪天气触发不稳定能量提供了热力条件,500hPa有〉30m·S-1西南急流,700hPa存在低空切变,散度和垂直速度表现为明显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对称结构。降雪强盛期整层呈现上负下正垂直螺旋度,θse低能舌伸至200hPa,700hPa至400hPa维持θSe高能舌区,湿层厚度高达300hPa。这种物理量场配置有利于低层湿空气聚合及向上抬升运动,为暴雪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此次冷空气以偏西路径影响城区,冷空气明显条件下,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强降雪容易发生在温度较高城区,同时降水中心倾向于出现在锋区位置。

  • 标签: 暴雪 螺旋度 水汽通量
  • 简介:用常规观测资料、实时探空资料和雷达资料2010年5月25~26日发生在甘肃陇东黄土高原春末初夏局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结果表明:此次局地暴雨过程由高空低槽、中低层低涡切变及西南急流、地面倒槽和冷空气共同影响产生;雷达回波上表现为局地暴雨由混合性降水回波产生,持续时间长,降水效率高;同时,暴雨量场及V-3θ图暴雨起报、结束及落区上有很好预报能力。

  • 标签: 春末初夏暴雨 不稳定参数 暴雨量场 V-3Θ图 雷达
  • 简介:利用MICAPS常规资料、新疆阿勒泰地区6县1市气象站及区域自动站资料,2015年12月11—13日阿勒泰地区发生一次强寒潮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天气形势演变过程为乌拉尔大槽与低纬小槽叠加东移,使地面强大高压进入阿勒泰地区,从而导致阿勒泰地区出现大范围强寒潮天气过程。造成此次大幅度降温主要原因为前期气温高,高空冷平流强度大,地面辐射降温强等。地形降温也有一定加强作用,而天气现象则最低气温出现时间有一定影响。

  • 标签: 阿勒泰地区 强寒潮 欧洲脊 乌拉尔槽 冷平流 辐射降温
  • 简介:分析了HDF5文件和风云号卫星实时遥感数据结构和特点,采用HDF5文件最新C++Classes开发包、VC++程序设计语言,开发一种实用性较强风云号卫星实时遥感数据提取方法,并介绍合成风云号卫星中分辨率真彩色图像方法。

  • 标签: HDF5 风云三号卫星 遥感数据 提取方法
  • 简介:利用江源区18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月气温、降水、风速、日照时数资料,探讨了源区气候资源空间分布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引用已有成果,评估了各地风能资源状况。结果表明:江源区热量、水分资源分布特征大体是一致,即由东南部海拔和纬度较低河谷地带逐渐向西北部海拔和纬度高高原腹地减少,光照资源分布与水分资源分布正好相反,五道梁—沱沱河一带及其西侧为高值区,而久治—班玛一带为低值区。风能资源除五道梁和沱沱河分别属于丰富区和较丰富区外,大部分地区属风能可利用区、季节利用区和贫乏区。江源区近50年来热量资源增加明显,光照资源也呈增加趋势;水分资源虽冬、春季增加显著,但夏、秋季和全年降水无明显变化。

  • 标签: 长江 黄河 澜沧江 气候资源分布 变化趋势
  • 简介:本文运用产业经济学基本原理,通过分析产业形成和分类,揭示了次产业发展趋势;运用翔实统计资料,我国次产业产值结构所处阶段和呈现出产业结构类型进行了具体分析;系统地研究了我国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发展政策以及加快发展第产业政策和措施。明确了气象事业在次产业中定位,即气象事业属于第产业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门类,专业技术服务业类。研究了国家发展气象事业政策和法规;并气象事业发展影响因素作了系统分析,进而提出了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完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在为发展支柱产业提供气象服务中求得事业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四个一流”气象事业发展对策。

  • 标签: 气象事业发展 产业经济学 三次 定位 结构类型 第三产业
  • 简介: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工作站版投入业务试运行已经近半年了,其图形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实时性好,信息量大,今年汛期预报服务中显示出它优越性,其工作平台将逐渐取代以往业务流程,将来预报制作与发布也将在工作站上实现。1工作站版维护1.1资料不...

  • 标签: 工作站 使用技巧 气象信息 处理系统 综合分析 数值预报产品
  • 简介:为深入了解青藏高原上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及其向中尺度对流涡旋(MCV)转化过程中动热力结构特征演变和发展机理,利用NCEPFNL再分析资料、FY-2E及TRMM卫星资料,2013年7月22—23日青藏高原上一次MCC转化MCV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其发生环境背景,以及过程中涡度、温度和能量收支演变等进行诊断。结果表明:低层水平涡度向垂直涡度转换,以及垂直方向上正涡度输送,形成了垂直方向上有利于对流涡旋发展正反气旋性环流配置。转化过程中大气中上部温度正异常主要来自于可分辨凝结,温度升高使得高层等压面抬升;下方冷却异常主要来自于蒸发作用和垂直运动,低层温度降低引起等压面收缩下降,这样配置有利于涡旋发展、对流上升运动加强以及降水发生。对流活动释放潜热能是转化过程中主要能量来源,高空急流入口区直接热力环流引发有效位能向动能转化,也为MCC向MCV转化提供了能量。

  • 标签: 青藏高原 MCC MCV 动热力结构
  • 简介:利用NCEP分辨率1°×1°再分析、常规气象观测和FY-2E红外云图资料,2013年11月24—25日引发黄渤海大风入海气旋发生与发展动力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黄渤海大风天气过程是中高纬不稳定小槽东移加深发展及东亚大槽重建中发生。高空槽前正涡度平流在气旋初始阶段具有重要作用,气旋爆发性发展阶段,低层温度平流显著加强,冷锋锋区斜压性增大;高层正位涡中心向对流层中下层延伸,与低层位涡大值区上下相接。黄渤海大风区上空有较强超低空非地转气流,Q矢量强辐合和辐散区集中气旋周围。高空急流出口北侧辐散区叠加在低空急流气旋性辐合区,这种高低空急流耦合结构是气旋爆发性发展动力原因。气压梯度和变压梯度是造成地面大风主要原因,动量下传对此次黄渤海大风有一定贡献。

  • 标签: 爆发性气旋 诊断分析 涡度平流 温度平流 斜压性
  • 简介:2013年11月25日爆发性气旋引发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大范围大暴雪天气,本文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从大尺度环流背景着眼,气旋爆发性发展及与其引发暴雪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气旋具有疏散结构发展槽槽前获得发展,并始终位于北支高空急流核右后方和南支高空急流核左前方,为强辐散区,有利于气旋爆发性增长。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加强了气旋中心附近上升运动,有利于强降雪持续和加强。气旋自生成后主要在海上移动,水汽含量十分充沛,其东侧有不断增大低空急流相伴,增强了水汽向北输送强度,加强了黑龙江省东部地区降雪。850hPa以下出现水汽辐合中心预示降雪强度增大,与强降雪对应。大气水汽饱和区厚度减小至对流层低层,表明降雪强度减弱。暴雪与高空锋区锋生关系密切,低层强锋区自南向北移动经过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时间和位置与暴雪有较好对应关系。锋区随高度向北倾斜,高空暖锋锋区移出,降雪强度减小;锋区全部移出,降雪结束。

  • 标签: 爆发性气旋 大暴雪 环流特征 急流 锋区
  • 简介:应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2012年7月27日发生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湿位涡场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MPV1“正负值区垂直叠加”配置暴雨发生、发展非常有利,且MPV1负值中心区暴雨落区有一定指示作用;MPV2分布表明,随着大气斜压性增强,强降水总是发生在对流层低层斜压性较强区域;低层斜压项负值区与暴雨落区存在着良好对应关系.

  • 标签: 暴雨 湿位涡 诊断分析
  • 简介:重点介绍了辽河角洲湿地类型、形成与发育主导影响因子和全球变化影响,阐述了盘锦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建立区域代表性与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近期辽河角洲湿地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研究重点。

  • 标签: 辽河 三角洲 湿地 全球变化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
  • 简介:以重庆市沙坪坝、涪陵、万州、奉节和湖北省宜昌5个站为代表,从降水、气温、日照、风速和蒸发等5个要素系统地分析了峡库区1951—2006年夏季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峡库区夏季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了一次明显跃变;最高气温、平均气温、日照时数以及蒸发量等总体呈下降趋势,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了一次明显跃变;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风速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所有气候要素表现出明显年代际变化特征。

  • 标签: 三峡库区 降水 气温 日照 风速 蒸发量
  • 简介:杨庆余2007年7月20日《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今天课堂教学、校园活动与社区实践中,广大教师已经开始更多地由控制者与评判者逐渐转向参与者和引导者;而学习也从单一由教师来预设并组织单纯接受性活动,逐渐发展为伴有团体共同设计与共享实践性活动。在这场发生着质变革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中,

  • 标签: 专业化发展 教师 误区 中国教育 课堂教学 教育改革
  • 简介:地膜烤烟“早”栽植技术和推广应用葛树明马丽君(平凉地区气象局744000)针对平凉地区发展烤烟支柱产业连续4年受挫情况,我们多年研究基础上,从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角度出发,通过定向研究西北烟区烤烟生态环境微气候调控技术,采用早春人工气候补偿措施,将...

  • 标签: 地膜烤烟 栽植技术 烤烟生产 气候保证率 三早 育苗期
  • 简介:利用自动气象站逐小时观测资料、实时探空观测资料及NCEP/NCAR(NationalCentersforEnvironmentalPrediction/NationalCenterforAtmosphericResearch)1°×1°再分析资料,2016年8月23—2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州库尔勒地区一次罕见短时强降水过程主要环流系统、水汽输送、动力及湿位涡与垂直螺旋度变化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在东部型南亚高压显著增强和西西伯利亚至巴尔喀什湖长波槽缓慢东移环流背景下,低层风向风速迅速辐合为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发生提供了水汽和动力条件。此次强降水过程水汽来源主要包括3个部分:乌拉尔山脊前偏北风引导冷空气南下与西风气流汇合于南疆西部地区西路水汽输送、青藏高原西南侧低涡前部西南气流引导西南路水汽输送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引导偏南水汽输送,其中9426%水汽来源于偏西与偏南气流。短时强降水过程发生前期,暴雨区上空左右两侧形成中尺度环流圈是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发生主要动力机制;垂直螺旋度发展演变与强降水密切联系,当高层负垂直螺旋度与低层正垂直螺旋度配置耦合时,有利于短时强降水发生。短时强降水过程发生在θse线密集且陡立区域内,高层高值MPV1下传触发了位势不稳定能量释放,促进了强降水产生。

  • 标签: 水汽输送 动力机制 湿位涡 倾斜涡度 垂直螺旋度
  • 简介:使用NCAIK再分析资料,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2000.11.20—24”特大暴雪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极涡、贝加尔湖后部东南气流、850hPa暖切变以及地面气旋共同作用是产生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2000.11.20—24”特大暴雪天气过程环流背景条件。特大暴雪天气发生在较强能量锋区、高湿区和水汽通量辐合区内。特大暴雪天气发生阿勒泰地区上空形成一个由低层到高层强盛动力性纬向垂直环流圈.为冷暖气流共同作用提供了持续不断动力条件。正涡度输送,使得阿勒泰地区上空低值系统和锋区得以维持和加强。高空急流加强了特大暴雪天气上升运动:低空偏南急流将巴尔喀什湖以南高温高湿不稳定大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阿勒泰地区上空,为特大暴雪天气提供了热力、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条件。

  • 标签: 新疆北部 特大暴雪 诊断分析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2.5°×2.5°再分析资料,选取1991年7月9日、1998年7月21日、2010年7月8日湖北梅雨期3次大暴雨过程,这3次过程天气背景以及暴雨发生所需动力、水汽、热力条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3次过程高、低空急流位置,水汽输送路径有一定相似性;影响3次过程中尺度系统为西南涡~切变线;850hPa正涡度中心、水汽通量散度中心与暴雨落区有较好对应,反映了中低层风辐合和垂直上升运动有利于强降水维持;3次过程暴雨区域700hPa湿正压项和斜压项绝对值之和均在0.5-0.6PVU之间,柱状水汽饱和区延伸至500hPa以上。因此,西南涡一切变线以及低空急流位置是暴雨落区预报重点,低层涡度、水汽通量散度、假相当位温高能舌,以及大气运动垂直结构暴雨落区预报有较好参考价值。

  • 标签: 梅雨期 暴雨 急流 湿位涡
  • 简介:2009年8月18日发生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区域性大雨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水汽条件、卫星云图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500hPa巴尔喀什湖至新西伯利亚阻高发展使得脊前冷槽南压加强,为这次区域性大雨形成提供了冷空气来源,副热带高压明显西升北抬为大雨形成提供了充足水汽来源;700hPa低空低涡辐合为大雨产生提供了必要上升运动,并促使对流不稳定层结产生和发展。同时发现,中低层不稳定能量触发,大尺度锋面降水云系中产生中尺度对流云团活动,是造成局地雨强较大主要原因。高低空螺旋度“上负下正”配置,强降水预测和落区有良好指示作用。

  • 标签: 大雨 物理量场 天气诊断
  • 简介:利用近54年峡库区6个气象站逐日雾、相对湿度和能见度历史资料,1954年以来峡库区雾气候变化特征,尤其是近几年峡水库蓄水以后大雾变化及其产生变化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954~2007年峡库区雾日数呈弱增加趋势,而2000年后库区雾日明显减少。相对湿度与雾日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相对湿度与气温呈明显负相关关系。气温变化影响相对湿度变化,从而影响雾发生频率是峡库区雾变化重要原因。2000年以后,全球变暖大背景及城市化共同影响下,峡库区气温显著升高,相对湿度明显减小,是导致雾日大幅减少直接影响因素。另外,分析还显示,无论是雾日数还是相对湿度都表现出了明显年代际振荡特征,2000年后峡库区相对湿度减小进而雾日减少正是受到了这种年代际背景影响。就目前观测表明,峡水库蓄水小气候效应影响小或还没有明确显现。

  • 标签: 长江三峡库区 气候变化 相对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