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纳米零价铁(nZVI)作为一种高效环境修复材料,被广泛应用在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等环境领域。但研究发现,大量进入环境中nZVI可能会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危害,如和nZVI接触后,会造成小鼠器官受到损伤,杨树幼苗生长减缓,大肠杆菌等微生物细胞膜破裂等不利作用出现。此外,nZVI还会改变环境中氧化还原电位和溶解氧等指标,而且毒性效应容易受到外界条件干扰。虽然目前nZVI致毒机制还不完全明确,但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可能假设,主流观点是铁离子释放、氧化损伤和基因损伤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nZVI毒性最新研究成果,以期为nZVI使用和毒性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纳米零价铁 生态毒性 氧化损伤 铁离子 影响因素
  • 简介:选择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作为受试生物,以泥鳅死亡率、血液红细胞数量、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作为测试指标,考察了沉积物中"加标"金属镉(Cd)毒性状况,探讨了水体沉积物中重金属生物毒性影响。结果表明:高有机质粘土粉砂性沉积物能够有效吸附重金属镉;镉加标暴露组泥鳅死亡率以及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各测试指标随着沉积物中镉"加标"浓度增加而上升。经过计算,水体-沉积物体系中泥鳅24、48、72和96hLC50分别为2.8037、2.4997、2.2705和1.7538mg.g-1干重。而泥鳅微核率和核异常率沉积物中毒性反应灵敏,可以作为监测环境污染指标。

  • 标签: 沉积物 泥鳅 死亡率 红细胞 微核
  • 简介:环境中抗生素生态安全性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以盐酸四环素(TCH)为对象、秀丽线虫(C.elegans)为模式生物,开展了急性与多代毒性研究.急性毒性实验表明盐酸四环素秀丽线虫LC50为167.5mg·L-(112h)、82.9mg·L-(124h),与现有四环素毒性数据相比,秀丽线虫TCH毒性更为敏感.分别对虫卵和成虫进行多代毒性研究表明,盐酸四环素环境水平(μg·L-1)下暴露,秀丽线虫母代(P0)、子一代(F1)和子二代(F2)逆向运动抑制率(RMI)、身体弯曲频率(BBFI)、Omega运动抑制率(OMI)3个行为学指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而且行为学指标比死亡率更加敏感,虫卵比成虫更加敏感.多代毒性作用结果表明,盐酸四环素P0、F1和F2产生毒性存在差异,对于RMI和BBFI,其毒性作用强度为P0〉F2〉F1;对于OMI,其毒性作用强度为P0〉F1≈F2.代际之间没有显示世代毒性逐代恶化或逐代修复一般规律,可能与行为学指标的敏感性差异、盐酸四环素自身降解、生物抗性有关.

  • 标签: 秀丽线虫 盐酸四环素 环境浓度 急性毒性 多代毒性
  • 简介:为筛选出适宜营养液配方,漂浮育苗条件下,比较研究了不同配方营养液蔓性千斤拔幼苗生长特性影响,结果表明,除幼苗叶片数外,不同配方营养液处理株高,主根长、一级侧根数和单株干物重、根冠比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NSF4(番茄营养液)处理幼苗个体生长指标上表现出较强比较优势,与CK相比较,在其株高、一级侧根数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显著增加252.3%、14%和236.6%,但叶片数上无显著差异;其主根长和根冠比分别显著降低了38%和76.9%;NSF2(改良Hoagland’s营养液)和NSF3(日本园艺均衡)两配方营养液幼苗个体生长指标上表现次之,表现较差为NSF1(Hoagland’s营养液)和NSF5(莴苣水培营养液)两配方营养液,但其幼苗根冠比上具有较显著比较优势.

  • 标签: 营养液 蔓性千斤拔 漂浮育苗 生长特性
  • 简介:选用大鼠肝匀浆(S9)和鼠肝癌细胞(H4ⅡE)两种体系代谢活化多溴代联苯醚混标(BDEs)和十溴联苯醚(BDE209),采用重组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酵母检测BDEs和BDE209母体及其代谢产物类,抗甲状腺激素效应.结果表明,BDEs和BDE209母体均不表现甲状腺激素效应(p〉0.05);但是经S9和H4ⅡE细胞代谢活化后,其代谢产物表现出明显类甲状腺激素活性和抗甲状腺激素活性(p〈0.05),BDEs和BDE209干扰甲状腺激素效应需要经过代谢活化步骤.比较不同代谢活化体系,重组酵母细胞本身代谢活化作用并不显著,而H4ⅡE细胞和S9代谢活化体系均能够导致活性中间体.

  • 标签: 多溴联苯醚 重组酵母 S9 H4BE 甲状腺激素受体 体外代谢
  • 简介:采用样方调查和随机采样相结合方法,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6种微地形(包括:原状坡(CK)、浅沟(Ⅰ)、切沟(Ⅱ)、塌陷(Ⅲ)、缓台(Ⅳ)和陡坎(Ⅴ))土壤水分及地上生物量进行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1)6种微地形两两配对Wilcoxon秩检验,CK~Ⅰ(0.110)、Ⅱ~Ⅲ(0.109)、Ⅱ~Ⅳ(0.973)和Ⅳ~Ⅴ(0.339)相关性不显著外(P〉0.05),其余两两配对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2)6种微地形中,从土层(0~20cm)→土层(20~40cm)→土层(40~60cm),土壤含水量显著减小(P〈0.05).0~60cm土层,各微地形土壤含水量大小顺序为:Ⅲ(13.32%)〉Ⅳ(12.28%)〉Ⅰ(10.30%)〉Ⅱ(12.03%)〉CK(9.53%)〉Ⅴ(8.22%)(P〈0.05);(3)6种微地形中,从土层(0~20cm)→土层(20~40cm)→土层(40~60cm),土壤水分变异系数显著减小(P〈0.05).0~60cm土层,各微地形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Ⅴ(26.0%)〉Ⅳ(25.9%)〉CK(24.9%)〉Ⅱ(20.7%)〉Ⅲ(18.0%)〉Ⅰ(15.1%)(P〈0.05);(4)不同微地形生物量大小顺序为:Ⅲ(263.82g/m2)〉Ⅱ(254.29g/m2)〉Ⅰ(238.67g/m2)〉CK(193.61g/m2)〉Ⅳ(154.86g/m2)〉Ⅴ(122.35g/m2)(P〈0.05),微地形生物量与0~60cm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呈负相关(y=-0.006x+35.30,**R2=0.690).研究结果表明:衡阳紫色土丘陵坡进行植被恢复,在按传统立地类型划分原则基础上,还应按微地形水分特征有区别地配置植被恢复模式.图1,表4,参24.

  • 标签: 微地形 土壤水分 生物量 紫色土 衡阳
  • 简介: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不同硫素供应水平铜镉复合胁迫(Cu+Cd:10μmol.L-1+10μmol.L-1)下,小麦幼苗铜镉吸收、亚细胞分布及生理毒性影响。结果表明,缺硫和高硫处理降低了小麦幼苗根系和叶片中铜和镉含量,不同硫水平处理小麦幼苗根系亚细胞各组分中镉分配比例没有产生影响,而对铜亚细胞组分分配比例则产生了显著影响,表现为添加硫处理细胞质组分分配比例增加,细胞壁组分分配比例降低,缺硫处理则相反。铜镉复合胁迫小麦幼苗产生明显毒性作用,使其生长受到抑制、叶绿素含量降低、小麦幼苗MDA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以及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含量降低。与适中硫处理相比,高硫处理能明显缓解铜镉复合胁迫小麦毒害,可以促进小麦幼苗生长,增加幼苗中叶绿素含量,提高SOD和CAT活性,降低MDA根系中积累,提高根系GSH含量,而缺硫处理则相反。

  • 标签: 小麦 亚细胞分布 复合胁迫
  • 简介: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方法,将植被恢复阶段划分为演替前期、演替中期和演替后期,并测定每一演替阶段中0~10,10~20,20~30,30~40cm土层土壤有机碳与全氮.结果表明:1)随着演替进行,各土层土壤有机碳与全氮显著增加(P〈0.05),具体表现为后期(土壤有机碳,全氮)〉中期(土壤有机碳,全氮)〉前期(土壤有机碳,全氮);2)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与全氮显著减小(P〈0.05),具体表现为0~1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1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20~3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30~4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

  • 标签: 土壤有机碳 全氮 植被恢复 衡阳
  • 简介:实验测定了9种硫代磷酸酯类化合物(倍硫磷、氨磺磷、氯硫磷、杀螟松、碘硫磷、皮蝇硫磷、异氯磷、甲基对硫磷、乙基溴硫磷)斑马鱼(Brachydaniorerio)急性毒性96h-LC50值,分别为0.95、4.52、1.95、3.03、0.85、0.56、3.44、3.44和0.82mg·L^-1,其中倍硫磷、碘硫磷、皮蝇硫磷和乙基溴硫磷属于剧毒,其他5种(氨磺磷、氯硫磷、杀螟松、异氯磷和甲基对硫磷)属于高毒.以分子电性距离矢量(MEDV-13)有效表征硫代磷酸酯类化合物分子结构,应用基于预测变量选择与模型化(VSMP)方法建立急性毒性(-lgLC50)与分子结构(MEDV-13)定量相关模型,模型估计相关系数为0.9922,LOO检验相关系数为0.9796,表明模型具有良好估计能力与稳健性.影响急性毒性主要结构因素是由2个MEDV描述子表达3个子结构碎片,即-CH3、-cCc和≥N=.其中子结构-CH3、-cCc与硫代磷酸酯类化合物母体骨架密切相关,而≥N=则反映取代基变化.

  • 标签: 斑马鱼 急性毒性 硫代磷酸酯类 分子电性距离矢量 QSAR
  • 简介:近日,“爬行天下动物论坛网”及“灵龟之家论坛网”两大爬虫网上分别刊登了一则《美洲绿鬣蜥我国境内成功孵化》消息。据论坛介绍,这只小美洲绿鬣蜥是我国首例人工孵化成功

  • 标签: 人工孵化 中国 美洲绿鬣蜥 爬行动物
  • 简介:水质基准研究主要是基于物种实验室测试毒性数据开展.对于一些毒性数据相对缺乏化学品,水质基准研究就会受到一定影响.本文从水质基准研究方法角度,阐述了种间关系预测(ICE)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系统介绍了ICE模型毒性预测方法水质基准研究中应用,并通过锌ICE案例研究证明了模型中国可利用性.同时,ICE模型不确定性和适用性进行了分析.最后,ICE模型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索和展望.

  • 标签: 水生生物 种间关系预测(ICE) 水质基准 物种敏感度分布 毒性预测
  • 简介:水环境是环境雌激素最大储存库,环境雌激素可通过水体传递,水生动物产生严重危害.雌激素生理功能通过雌激素受体(ER)介导.ER是一种配体依赖性转录因子,通过雌激素应答元件调节靶基因转录.大量研究证实,环境雌激素类化合物污染评价中,ER可作为检测环境雌激素效应生物标记物之一.但不同亚型ER具有组织特异性且配体结合存在差异,因此环境雌激素效应检测中,应注意化学污染物类型以及受检动物物种及组织特异性.检测ER方法包括ER蛋白直接定量检测和ERmRNA定量分析,检测技术选择要依据实验设计而定.论文环境雌激素效应检测中ER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环境雌激素污染检测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本方法.

  • 标签: 雌激素受体 环境雌激素 生物标记物
  • 简介: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一部分,通过考察机体受刺激后体液或组织中内源性代谢物动态变化规律,并结合生物信息统计方法,可系统全面地揭示内因和外因作用于机体毒性效应和机制。代谢组学技术具有快速、灵敏度高、选择性强特点,逐渐低剂量环境污染物长期暴露毒性效应评估方面发挥出优势。本文综述了代谢组学技术主要研究手段,毒理学研究中发展历程和优点,以及环境毒理学研究中应用及前景展望。重点讨论了代谢组学技术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毒性评估以及环境胁迫耐受性评价中应用。

  • 标签: 代谢组学 环境毒理学 NMR LC/GC-MS 环境胁迫
  • 简介:为选育杉木优良无性系,量化选育参数指标,以湖南省金洞林场131个杉木无性系4a、6a、8a、10a、15a、20a和25a测定数据为基础,其生长性状采用采用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并估算不同无性系林分遗传力、遗传增益等遗传参数.同时,木材性状进行测定并分析.结果表明:25a优良无性系变异增幅较大,平均树高、胸径、立木蓄积分别大于对照(实生苗林)16.02%、27.58%、84.86%,各生长因子遗传力(重复力)h2>0.85且木材力学特性与对照木材材质没有差异;以生长性状和木材性状为指标,筛选出6个优良无性系,入选率为4.58%.研究表明,25a杉木性状较优,优良无性系入选率较高.

  • 标签: 杉木 优良无性系 量化指标
  • 简介:为研究水生生物水体中重金属和有机磷农药毒性响应,研究了锯齿新米虾暴露在Cu2+、毒死蜱单一溶液和毒性1:1混合溶液下响应状况,同时采用相加指数法混合毒性进行了评价。单一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毒死蜱锯齿新米虾毒性显著高于Cu(2+)(p〈0.01);Cu(2+)锯齿新米虾未觉察反应浓度(NOEC)和最低觉察反应浓度(LOEC)分别为1.78mg·L(-1)、2.40mg·L(-1),24、48、72和96hLC_(50)分别为6.41、4.75、4.20和3.44mg·L(-1);毒死蜱锯齿新米虾NOEC和LOEC分别为0.04μg·L(-1)、0.07μg·L(-1),24、48、72和96hLC50分别为035、0.17、0.11和0.06μg·L(-1);参考鱼类毒性分级标准,Cu(2+)锯齿新米虾为高毒,而毒死蜱为剧毒。混合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Cu(2+)和毒死蜱毒性1:1进行试验,暴露时间为24、48、72和96h相加指数(AI)分别为0.02、0.45、1.86和223,即混合毒性为协同作用。通过研究锯齿新米虾Cu(2+)、毒死蜱单一和联合毒性响应,可为水环境污染与防治、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锯齿新米虾 CU2+ 毒死蜱 毒性响应
  • 简介:研究吡草醚原药大鼠一般生长情况影响,寻找慢性毒性靶器官以及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NOAEL)。将初重为40~50gSPF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低、中和高剂量组,160只/组,雌雄各半。各组动物分别给予含有不同浓度吡草醚原药饲料(0,80,400,2000mg·kg-1饲料),染毒期间不限制摄食饮水,期限为104周。结果显示雌、雄鼠中、高剂量组1~104周体重、增重、食物利用率与对照组比较,于不同阶段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或P〈0.001);中、高剂量受试物可导致大鼠血液中尿素氮(BUN)水平升高及胆碱酯酶(ChE)水平下降,肾脏器系数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或P〈0.001);病理学检查显示中、高剂量组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肾脏间质炎、慢性进行性肾病等。实验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中、高剂量吡草醚原药可明显影响大鼠体重增长及食物利用率,SD大鼠慢性毒性靶器官是肾脏。

  • 标签: 吡草醚 慢性毒性 靶器官
  • 简介:为了探讨纳米银HepG2细胞DNA损伤、染色体畸变等遗传毒性指标的影响,以期为纳米银体外遗传毒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采用2种纳米银材料(20nm-PVP包被纳米银、20nm-无包被纳米银),分别以20μg·mL^-1、40μg·mL^-1、80μg·mL^-1、160μg·mL^-1剂量HepG2细胞染毒24h,用Hoechst-33258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彗星实验检测DNA损伤,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细胞组学试验法检测染色体畸变。结果表明,20nmAgNPs组160μg·mL^-1引起细胞凋亡数显著增多(P〈0.05);20nmPVP-AgNPs组80μg·mL^-1和160μg·mL^-1剂量组中细胞凋亡数显著增多(P〈0.01)。2种纳米银引起HepG2细胞发生细胞凋亡,并呈剂量效应关系。彗星试验结果表明,20nmAgNPs和20nmPVP-AgNPs40μg·mL^-1、80μg·mL^-1、160μg·mL^-1剂量组中,Olive尾矩、尾长和尾部DNA百分比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2种纳米银HepG2细胞DNA损伤程度为:20nmAgNPs〉20nmPVP-AgNPs。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细胞组学试验结果表明,2种纳米银均不会引起核质桥数发生明显改变(P〉0.05),20nmAgNPs高染毒剂量下引起微核总数、I型微核、II型微核、核芽数明显升高(P〈0.05);20nmPVP-AgNPs各染毒剂量下均会引起微核总数及I型微核数量升高(P〈0.01),II型微核数160μg·mL^-1剂量下升高明显(P〈0.01),剂量大于20μg·mL^-1核芽数升高(P〈0.01)。20nmPVP-AgNPs细胞核影响大于20nmAgNPs(P〈0.05)。总之,2种纳米银材料均会引起HepG2细胞DNA损伤及染色体畸变等遗传毒性效应改变,无包被纳米银比PVP包被纳米银更容易引起DNA损伤,PVP包被纳米银比无包被纳米银更容易引起细胞染色体畸变相关效应;2种材料HepG2细胞损伤存在浓度-效应关系,浓度越高遗传毒性损伤越严重。

  • 标签: 纳米银 HepG2细胞 彗星实验 微核 剂量-效应关系
  • 简介:通过1996~2005年渤海湾近岸海域海水镉、汞、铅和石油烃浓度变化分析,发现海水中镉浓度呈明显上升趋势,汞、铅和石油烃则无明显变化趋势.加速生命试验法模型(AcceleratedLifeTestingmodel)研究显示,1996~2005年渤海湾近岸海域海水镉、汞和铅平均浓度均已超过其渤海湾常见渔业资源生物安全浓度.镉、汞、铅和石油烃对生物长期致死率鱼类分别为4.5%、16.3%、0.0%和12.0%,甲壳类为0.4%、7.9%、0.3%和6.6%,双壳类为10.5%、0.2%、0.2%和2.3%.效应加和模型(IndependenceActionmodel)估算表明,镉、汞、铅和石油烃组成复合污染条件下,渤海湾常见鱼类、甲壳类和双壳类长期死亡率分别为29.7%、14.6%和12.9%,其种群增长率分别降低约6.4%、14.6%和12.9%.与镉、汞、铅和石油烃单种污染物暴露相比,其复合污染导致渤海湾常见渔业资源生物种群(鱼类、甲壳类和双壳类)增长率降低更明显.因此,复合污染是导致渤海湾渔业资源衰退重要因素。

  • 标签: 重金属 石油烃 加速生命试验法 效应加和模型 长期死亡率 种群增长率
  • 简介:为研究硅钙镁肥(GF)不同母质稻田土壤水稻Cd吸收累积影响及其差异,选取黄泥田(板页岩母质发育水稻土)和麻砂泥(花岗岩母质发育水稻土)进行水稻盆栽试验,分析各生育时期土壤pH值与CEC变化、土壤溶液中Cd浓度、水稻各部位(根、茎、叶、谷壳和糙米)Cd含量及水稻全株总累积量、水稻根表铁膜Cd、Fe含量与总累积量.结果表明:稻田土壤施用GF显著降低了土壤溶液Cd浓度,施用GF显著提升了土壤pH和CEC,施用GF降低了水稻根、茎、叶、谷壳与糙米中Cd含量,显著降低水稻全株Cd累积量.稻田土壤施用GF促进了水稻根表铁膜形成,增加了各生育时期DCB-Fe、降低了DCB-Cd含量,抑制了Cd由根部向上迁移,稻田土壤施用GF,黄泥田与麻砂泥水稻糙米Cd含量降低至0.11mg/kg和0.15mg/kg,低于国家标准.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与土壤溶液Cd浓度、水稻糙米Cd含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负相关(P〈0.01),水稻根表铁膜Fe累积量与DCB-Cd、根与糙米Cd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GF使叶糙米Cd再转运贡献率降低5.88%(黄泥田)和12.80%(麻砂泥).稻田土壤施用GF可有效阻控水稻Cd吸收累积,且麻砂泥效果优于黄泥田.

  • 标签: CD 土壤 硅钙镁肥 水稻 根表铁膜 再转运
  • 简介:生物敏感性分布法(SpeciesSensitivityDistributions,SSD)是一种基于单物种测试和概率统计学、较高级外推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在国内外均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污染物风险评价中。本文选取了采用logistic和normal这2种SSD分布模型,分析了国内外毒死蜱3组水生生物组合毒性数据;并且获得各自SSDHCx值。3组毒性数据分别为:浙江稻田水生生物组,长角地区水生生物组和美国水生生物组。浙江稻田水生物SSD分布HC5为:0.32μg·L^-1(logistic模型)和0.35μg·L^-1(normal模型);HC10为1.50μg·L^-1(logistic模型)和1.26μg·L^-1(normal模型);HC20为8.13μg·L^-1(logistic模型)和5.96μg·L^-1(normal模型);HC50为145.44μg·L^-1(logistic模型)和115.74μg·L^-1(normal模型)。据此判断水稻种植季节,稻田水域毒死蜱食蚊鱼、鳑鲏、泽蛙蝌蚪、轮虫、常见腹足类和双壳类软体动物以及绝大多数藻类等风险较小。利用冗余分析研究了生物物种数量、物种组成结构和拟合模型HCx影响。结果表明:物种组成结构HCx有较为明显影响。具体表现为毒死蜱较为敏感物种数量与HCx存在明显负相关性;毒死蜱不敏感物种则与HCx呈现正相关性。

  • 标签: 毒死蜱 稻田湿地水生生物 物种敏感性分布曲线(SSD) 生态风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