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1 个结果
  • 简介: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出发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阶级和阶层关系发生了一系列演变。党的十六大对我国社会阶层状况的分析,对新社会阶层地位与作用的判断,把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发展到一新阶段,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 标签: 阶层分析理论 社会阶级和阶层关系 新社会阶层 理论创新
  • 简介:苏伟在《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撰文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运用辩证矛盾理论看待与处理新的实践中的重大矛盾问题,成为自觉继承、全面运用这一理论的典范。习近平提出的“问题是事物矛盾表现形式”的观点,对毛泽东矛盾概念有重要厘清作用。

  • 标签: 矛盾理论 习近平 毛泽东 创新 社会科学 大学学报
  • 简介:完善法律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上海市法制建设创新工作,为本市和谐社会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国家法制体系的创新提供了经验和示范。上海市人大工作创新制度主要表现为人大常委会的组织创新、立法工作的创新及立法程序的创新;行政机关工作的创新主要表现为行政立法的工作创新、行政执法的工作创新和反腐倡廉的制度创新;司法工作的创新主要表现为人事关系方面的改革创新和法院自身的工作创新

  • 标签: 人大工作创新 行政机关工作创新 司法工作创新
  • 简介:在我军,凡是党和国家在军队中颁布执行的有关政策、法律、法令;军队内部颁布执行的条令、条例和所有具有规范性、强制性的规定,制度等都属于军事法的范畴。不过,在我军初创,乃至整个民主革命时期,由于长期战争的环境,

  • 标签: 人民军队 治军原则 毛泽东 民主革命时期 强制性 军事法
  • 简介:以党的十一届中全会为时间节点,建国60年刚好分出两30年。在这两30年里,中华民族实现了两大历史性巨变,这两巨变发生对应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就没有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大飞 建国60年 第二次飞跃 中华民族
  • 简介:本文通过对汪曾祺小说《大淖记事》中的美学形象'巧云挑担'的讨论,阐发一种'缺陷性'的美学形象,并讨论这种形象和指向具体历史情境的马克思唯物主义美学的内在关联。这种形象不同于完善性的'理念'形象,它揭露而不是掩盖理念体系和具体的物的世界之间的缺陷和距离,通过'缺陷性'形象的'典型化'的努力,能发挥一种卢卡奇强调的总体化的批判功能。在对这个美学形象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重新阐释乌托邦概念,借用本雅明的'微弱的弥赛亚'的提法,本文试图将这种在历史的具体中寻找希望的乌托邦和那种理念化的、绝对主义的、工具性的乌托邦区分开来,并把它称为'缺陷性'乌托邦。

  • 标签: “缺陷性” 典型 乌托邦 汪曾祺《大淖记事》
  • 简介:现代解放仅只是政治解放,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一核心命题,它从根本上揭示了现代解放的基本成果及其限度,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和体系结构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中澄清马克思这一思想的基本含义,能够有效地回应当代思想界对马克思主义及其实践的批判和质疑,本质性地突出马克思思想在当代政治哲学争论中的关键位置。

  • 标签: 现代解放 政治解放 人类解放 现代政治 后现代政治
  • 简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正确把握这四基本要求,对于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科学理论武装就是要求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具有世界眼光就是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充分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善于把握规律就是要不断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富有创新精神就是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回答现实中的重大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建设 要求
  • 简介: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统一、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大视角,也是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内容。以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为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需要理解和把握逻辑整体性、历史整体性与方法整体性之间的关系。逻辑整体性反映的是理论构成所呈现出来的内在复杂的逻辑关系。当内在复杂的逻辑关系从逻辑继承、逻辑脉络和逻辑发展的角度反映出来时,它就会转化为历史整体性,这就是理论逻辑统一于历史逻辑,表现为对历史逻辑的理解。逻辑整体性和历史整体性的科学性的基础是方法整体性,即两者都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基础之上。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发展马克思主义 整体性研究 微观研究 逻辑关系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是能够结合的,二者的结合不会对中国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带来不利的影响。中国文化开放包容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以及二者间的契合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能够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并没有冲击中国文化的正常发展,而是顺应了中国近代以来中西会通的文化发展趋势,能够增强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并不会导致马克思主义本质内容和指导地位的改变,事实上,二者的结合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刚刚确立不久,毛泽东就提出了“以苏联为鉴”,走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思想。“两参一改结合”就是毛泽东在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企业管理制度。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对这一思想进行重新认识和总结,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并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所启发。

  • 标签: 管理思想 毛泽东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工业化道路 企业管理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 简介:从提高增强狠抓改革落实本领的自觉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维度,深入而系统地学习、理解和掌握习近平关于增强狠抓改革落实本领的重要论述,对于深刻领会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精神实质,促成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要目标的实现,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提高增强狠抓改革落实本领思想上的自觉性,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依托、提高全面深化改革质量的内在要求和检验新时代党的长期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提高增强狠抓改革落实本领行动上的科学性,就要解放思想,冲破思想观念障碍;自我革新,突破利益固化藩篱;迎难而上,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提高增强狠抓改革落实本领实践上的有效性,要试点示范,由点带面推进;督察问效,齐督共管推进;落实责任,主动作为推进;统筹兼顾,整体协同推进。

  • 标签: 习近平 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落实 执政本领
  • 简介:化”中的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具有宽广世界眼光和全人类性价值诉求的世界性共享理论学说。“化”中的马克思主义应该把有效解决已进入当代实践领域的重大问题作为理论发展路向,“化”中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充分吸收、借鉴和利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始终将其作为培育“世界化”新形态的文化沃土。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三化” 世界化形态诉求 理论发展路向 人类文明成果
  • 简介: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重大转化的科学论断。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一重大科学论断,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逻辑,认清这一转化的发生是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在充分吸取国内外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判断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科学论断;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逻辑,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在我国新时代面临的众多矛盾中科学辨识社会主要矛盾,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实践逻辑,认识到这一科学论断是已经被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所检验的科学真理,将为新的实践开辟广阔的前景。

  • 标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要矛盾 三重逻辑
  • 简介:从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来看,美国金融市场"贷款并证券化"的资本虚拟化模式孕育了金融危机的基础,虚拟资本价格与现实资本价值的渐行背离掩盖了美国房市虚假繁荣背后的矛盾和危机,金融市场赌博投机为危机爆发积蓄了能量,而商业信用危机与金融资本的贪婪本性则最终造就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

  • 标签: 虚拟资本 美国金融危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 简介:我在《观察与思考》2012年第1期上发表的《再论理直气壮地讲共产主义理想》一文,第二部分“共产党就是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目标而奋斗的党”中有这么一段话:“《宣言》的作者马克思、恩格斯本人,便是毕生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最早、

  • 标签: 马克思 恩格斯 自我否定 共产主义理想 神话 怪诞
  • 简介:长期以来,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从经济维度阐述的,几乎一切人类历史问题都试图从经济基础上加以说明,甚至包括共产主义这样的根本性原则问题。但就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批判了单纯从财产关系(也即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来解释共产主义。海德格尔已经认识到,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深度理论,有时间箭头,比萨特存在主义等更深入本质。相比之下,葛兰西真正推动了这一问题的深化,他明确指出,尽管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主义、历史经济主义有本质的不同,但只要其仍然植根于经济的基础,它就不可能是真正深刻的,为此葛兰西将历史唯物主义深入到无比复杂的文化维度,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哥白尼偏转"。如果说有什么是我们这个当代在现代性批判中最有价值的转变,这个转变正是从经济维度向文化维度的转变。

  • 标签: 马克思 葛兰西 经济 文化
  • 简介:江泽民同志对学校教育问题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谈话,特别是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的地位作用、任务内容、方法手段等提出了许多创新思想。对江泽民同志德育创新思想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对于进一步推进当前学校素质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江泽民 德育思想 创新
  • 简介:<正>如果说创新性是邓小平理论的一显著特点的话.那么.创新思维方式则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深层思想方法基础。邓小平的创新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其对创新的思想先导、创新主体的精神要素和创新活动的系统结构等的科学规定和系统阐发上。综观邓小平的创新思想、创新实践以及支配其创新行为的思维方式.我们清晰地看到:解放思想是创新的思想先导;胆识和勇气、策略和方法是创新主体所必须’具备的精神要素;

  • 标签: 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 创新思维方式 解放思想 理论创新 实践创新 创新活动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石看不同的诉求与进路:第一阶段(20世纪上半叶)是政治诉求阶段,政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诉求,其基本特征是走暴力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国家;第二阶段(20世纪下半叶)是经济诉求阶段,经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诉求,其特征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第阶段(21世纪初开始1是文化诉求阶段,文化培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诉求,其特征是努力使马克思主义融入到当代中国人的实际生活中,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土壤中,不断培育出新形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政治解放 经济建设 文化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