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虽然西南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师资素质主流是好的,但仍存在“学历结构不尽合理、职称结构不成比例、年龄结构不相匹配、兼职教师不是很多、实战能力较差及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等问题;造成师资素质不高的原因涉及“地域因素、经济因素、观念因素和制度因素”,直接影响了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的质量水平;结合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未来发展实际,应采取“拓宽师资素质提高途径、加快引进兼职人才及强化体制机制建设”等政策措施,不断推动现有师资素质实现新跨越。

  • 标签: 西南民族地区 高职教育 问题分析 原因解读 对策措施
  • 简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以来,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经历了政治倾斜型、政治从属型、经济从属型以及全能型和引导型五种职能模式。社会需要是政府职能模式选择、确立和调整的基本依据。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民族自治地方的社会需要有了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这种新型的社会需要给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职能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应以构建适度平衡型和引导型的职能模式为目标,推进其职能模式的改进和完善。

  • 标签: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 社会需要 职能模式
  • 简介:民族是建立在具有共同的历史、语言、文化、地城、血缘、价值认同基础上的共同体。交换样式是以经济维度为主线,由交换样式A(赠与的互酬)、交换样式B(服从与保护)、交换样式C(商品交换)以及超越上述三种样式的D组成,进而避免把资本、民族、国家的关系割裂开来的局限。民族的形成是基于交换样式A、B、C、D,分别从民族与宗教、民族与国家、民族与资本、民族与世界帝国的关系来进行考察,即民族是在宗教衰退之后代理了宗教的功效;主权国家高度集权带来的整合力促使民族的形成;民族在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并对资本的作用形式进行反抗;民族民族国家与世界帝国相对抗的结果。在民族形成之后,民族作为一种共同体形式在交换样式层面通过"想象物"发展起来。

  • 标签: 民族 交换样式 民族的形成 民族的发展 社会构成体
  • 简介:本文从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如何继承、创新、发展民族文化,继承、创新、发展民族文化与"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等方面,论述了民族文化的发展问题.

  • 标签: 民族文化 继承、创新、发展 “两个文明“
  • 简介:在提出城市社区内在特质的基础上,对民族社区研究的文化意义进行摭析;从语言视角分析民族社区的文化现象、从精神视角研究民族社区的归属感、从建设视角探讨民族社区的发展、从文化视角了解民族社区流动青年的异质性,从而申释了对民族社区研究文化意义的思考及其观点。

  • 标签: 民族社区 特质 文化意义 研究
  • 简介:人类学(Anthropology)/民族学(Ethology)传统上的核心概念是'文化(culture)',其学术传统与我国1949年以来的以'民族'为核心概念的'民族研究'有较大的区别.人类学中的族群理论(theoriesofEthnicty)虽非人类学传统的、核心的研究领域,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并与我国的民族理论有互相参照的意义.本文在回顾族群理论诸流派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不同流派之间承袭与补充的关系;并论述指出,西方的'族群理论'与我国的'民族理论'分别代表主位和客位两种不同的视角、分别强调主观和客观两种不同的立场.

  • 标签: 族群理论 流变 民族理论
  • 简介: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的研究,重要的是要从民族特性的视角出发去研究。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公信力是处在特殊的环境之中而产生的相应状态。因此,对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也就不得不从民族性区域性等特点来考量。从对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公信力的现状考察出发,进入到全面分析其深刻原因和症结,最终从理论的角度深入研究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公信力科学内涵、影响公信力提升的客观因素等,在此基础上,构建出适宜与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公信力体系建设和提升的有效渠道。

  • 标签: 民族地区 地方政府 公信力建设 研究
  • 简介:北方人口较少民族作为我国56个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把培育特色游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多元经济的突破口,虽然起步较平稳,但仍存在规模不大,数量不精,质量不高和效益较差等问题;应围绕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从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以及拓宽融资渠道等入手,使特色游成为北方人口较少民族经济跨越发展的加速器。

  • 标签: 北方人口较少民族 特色游 比对分析 症结问题 路径选择
  • 简介:民族成份是国家赋予的一种政治身份,宗族群体形式是一种历史上延续的血缘身份。社会上每一个成员都有着自身的宗族关系,由于历史的变迁、族际交往的冲突,民族群体、宗族群体之间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此,民族成份的建构也往往同彼此之间的交往有联系,既体现了宗族情感问题,也展现有历史因素。

  • 标签: 民族身份 建构 宗族群体
  • 简介:西南民族地区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他们曾采取大量政策措施进行大胆探索。但是,在推进实施过程中面临着思想认识不到位、硬件设施建设差距大、信息资源建设相对滞缓、师资队伍素质有待加强及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根据西南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实际,应采取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及全面提升师资业务素质等治本之策,以助推信息化建设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 标签: 西南民族地区 教育信息化 伟大实践 存在问题 对策思路
  • 简介:当我们从民族文化传统出发去研究萨满治病现象时,一经深入探讨,即可发现须深入分析萨满治病时所形成的心理场效应,这种心理场效应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物理能。而民族共同的心理文化又是萨满跳神治病时必要的心理场之形成的基础或前提。当然,若要有

  • 标签: 民族文化 前提 心理场效应 萨满教 民族学 治病现象
  • 简介:本文从阿尔泰系几个主要古代民族迁徙的历史记载入手,运用地名语言学的方法,分析论证青海高原阿尔泰系古代民族语地名的族居问题。文章具体考证了投延、伏俟、慕贺、车我真等地名,从古代吐谷浑语地名与分之土族语音又相同或相近这一点出发,提出古吐谷浑为今土族先民的观点。

  • 标签: 迁徙 地名 吐谷浑 土族
  • 简介:民族考古学结合民族学与考古学材料,利用操作链的概念试图将静态的考古遗物动态化,并赋予其文化意义。考察印尼摩鹿加群岛传统制陶业,并分析了有关班这群岛的历史文献、民族志及考古出土陶器标本后,研究结果显示公元14世纪后班达群岛陶器类型在空间分布上的二元分化可能是香料贸易背景下的文化变迁、社会冲突与二元分化过程所导致的。

  • 标签: 印尼摩鹿加群岛 陶器民族考古 传统制陶业 操作链 香料贸易
  • 简介:从测试学和教学法的理论和原理出发,分析当前四、六级考试改革后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并分别从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来探讨符合民族院校实际情况的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 标签: 测试 教学改革 运用能力
  • 简介:本文论述了组建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的重大意义,并且从整合资源,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地创建现代化的职业学院;认真做好过渡时期的各项工作;加强领导,较变作风,努力创建一流的民族职业学院等方面阐述了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的创建方案及发展规划.

  • 标签: 民族职业学院 意义 建设
  • 简介:努力开发和利用民族宗教信息资源李愿众所周知,信息是当今社会三大支柱之一,它贯穿于政务工作的始末和各个方面。民族宗教信息工作是政务信息在民族宗教方面的重要体现,是民族宗教工作部门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是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

  • 标签: 民族宗教 信息资源 信息利用 政务工作 政务信息工作
  • 简介:本文在解释“华夏”、“中华”等概念的基础上,梳理了“中华民族”的近现代涵义,对“中华民族”概念的局限性及“中华民族”与“中华人民”的区别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构建“中华人民共同体”和公民化国家的建议。本文认为,“中华人民”是神圣的,不可分割的、主权性的共同体,因此,国家应把它作为永远追求的理想目标。

  • 标签: 华夏-汉族 中华民族 中华人民 公民国家
  • 简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新发展理念,为全国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思想引领和动力支撑,对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着重于从“绿色”发展理念视角出发,来审视民族地区怎样从“绿色观念”“绿色经济”“绿色文化”“绿色生态”和“绿色司法”五个方面来促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从而实现民族地区的“青山绿水”和脱贫致富。

  • 标签: 绿色理念 精准扶贫 民族地区
  • 简介:民族学是为实践服务的一门科学。根据我国民族学发展状况,我以为组织人员按民族各编纂一本百科全书以及建设一些民族学博物馆,是当前这门学科为实践服务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其研究水平所必须。本文仅谈谈建设民族学博物馆问题,并侧重谈一下创建藏族游牧部落博物馆的问题。一、勃兴的民族学博物馆民族学博物馆是专门搜集、收藏、陈列和研究一个民族或若干民族的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实物,或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某一时代社会制度的实物,或反映一种文化专题的实

  • 标签: 博物馆事业 游牧部落 物质文化 帐篷圈 藏族社会 一本
  • 简介:<正>现在,全国各族人民都在认真学习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都一致认为要实现《决定》提出的宏伟任务,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关键的确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条。我觉得这一条对少数民族地区就有更特别重要的意义。民族地区,解放后培养了不少人才,但适应四化要求的建设人才较之内地汉区而言却奇缺。现在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没有知识渊博,懂得科学技术的人才,那只能是一句空话。人才哪里来?大量的、主要的,是由学校培养。民族地区的高级建设人才重要来源之一便是全国民族院校毕业生。民族院校要肩负起这样的重任,就应想到怎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大学生。为此,不能不对目前某些民族院校(例如我院)现行的招生办法及其带来的后果进行思考和分析,因为招生办法影响“招生素质”,“招生素质”是我们把握将来“产品”质量的起点,研究民族高等教育自当从探索现行招生办法的利弊说起。

  • 标签: 招生办法 民族高等院校 民族地区 民族院校 师范专业 民族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