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一作家的审美体验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在不断地超越、反复地深化的过程中完成的。在这里,原型体验构成了作家审美体验中的初级层次,也是作家超越感觉对象的一个必经的基本层次。原型体验主要是作家对于事物或对象的外在形式(如形、色、质等)的体验,从感觉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外部体验(机体觉),作家由此获得的是初级直觉。这种直觉显得质朴、天真,并且带有浓重的

  • 标签: 审美体验论 作家心态 原型 情感经验 感觉角度 外在形式
  • 简介:舞蹈是一项以美为本质的综合性艺术,凝聚了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的优点,具有自身的特点及审美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舞蹈的特性及其审美特征的分析说明,舞蹈不仅是一门表演的艺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艺术,也是一门舞台的艺术。

  • 标签: 舞蹈 内涵 表演 情感 音乐 舞台
  • 简介:马采西亚建国后对华人文化的区别对待,使大马华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进而直接催生了马华文学的反乌托邦书写。一方面,对文化中国的美好想象形塑了文化乌托邦,但是融入过程中的失落感和文化归属的焦虑感迫使作家进行反思:另一方面,原乡在想象中被“误读”.打上了华人家族垦殖史的深深烙印而成为作家们的“乡土乌托邦”。原乡“误读”和反乌托邦书写的纠缠.不但展现出马华作家们新时代的思考面向和轨迹,而且表达了他们对故土、家园在工业化社会的强势侵袭下不断变异而感到的无尽担忧。

  • 标签: 马华文学 反乌托邦 原乡“误读”
  • 简介: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健忘是没有前途的。人类历史,只能是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中前行。诚然,没有幻想或畅想,也就没有未来;但是多彩的幻想或高远的畅想,也只能建立在丰富的历史实践及其成果的基础上面。其他部门的运作是这样,

  • 标签: 书简 傅雷 人类历史 总结经验 历史实践
  • 简介:本文旨在探讨钱锺书的人物特写艺术。尤其是他笔下的一类人物——“知识人”的特写。钱锺书想突出这一部分自视高人一等的现代“知识人”作为普通人的基本劣根性。因此,这些人物肖像大部分比较滑稽,有些是工笔,有些则如漫画,比较夸张,但主要特征与各自身份、性格极为相符。钱锺书对英国散文中的性格特写并不陌生,他对中英文学中的这两种人物描写形式都有过关注。他笔下的人物,大部分都是针对人物的某一两点夸张特性而言,形神兼备,诙谐滑稽,深得性格特写的精髓,却不似传统人物品藻的审美化批评。

  • 标签: 钱锺书 知识人特写 性格特写 人物品藻
  • 简介:先师严迪昌先生撰著《清词史》时,尝根据词在清代这个特定时空运行之特质,选定地域、家族、流派/群体等"中观"视角进行史程构架。^(1)考察近百年词之历程,以上几大特点整体上走向消沉淡散,而自晚清至民国末共和国初,乃至新时期以来——包括网络时代——词社的大量崛起构成了一道崭新的风景线。文学社团从根本上说,乃是审美共同体和创作共同体的集成。无论是嘤鸣求友、切磋琢磨,还是标举风气、月旦人物,文学社团的存在均可起到其他样式无可取代的作用,历来是辨认文学生态系统最应关注的焦点之一。

  • 标签: 词社 考论 文学社团 清至民国 网络时代 生态系统
  • 简介:方言体现的是一个地方的特色,是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其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就目前而言,对方言的翻译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们通过一些翻译技巧来对方言进行英译,但大多都不能完全准确地表达方言的含义。文章从绍兴方言入手,通过民族语言、方言、以及英语叙述的对比,来探讨对方言的翻译,实现文化的相互交汇,并使地方文化向世界传播,促进文化发展。

  • 标签: 绍兴 方言 英译
  • 简介:一节律并非只是音乐舞蹈的艺术语言,可以说,它是各类艺术共存的审美形态。只是音乐的节律,它的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节拍强弱或长短音的交替变化,在其它的姊妹艺术中表达为别样的意味而已。从绘画色彩的冷暖、明暗,线条的刚柔、疏密、长短的重复而又曲折的变化中,...

  • 标签: 审美机制 节律 艺术发生学 美学范畴 艺术形式 文艺美学
  • 简介:'感兴'是中国诗学传统中的一个独特的范畴,在它身上凝聚着我们民族特有的诗性智慧与审美体验方式.作为一种生命的诗学,我们的先辈历来将诗歌创作和欣赏视以为人的生命活动.如果说,'情志'构成了这一生命活动的本原,那末,'感兴'便是诗歌生命的发动.正是由于'感兴'的发动,'情志'得以向意象和意境转化,人的审美体验和诗的审美内核才得以生成.所以讨论中国诗学,不能不给予'感兴'以特殊的关注.

  • 标签: 中国诗学 生命论 审美体验 生命活动 诗歌创作 诗学传统
  • 简介:清末民初,随着国门的打开,兴起了西学东渐的大潮,欧美各门艺术及学术思想逐渐传入中国。中国音乐也经历了西方音乐的冲击和洗礼,最早传入的宗教音乐、军乐、学堂乐歌等西方音乐都对国内音乐有过较大的影响。伴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一大批西方音乐美学理论也被留学欧美的中国人翻译并引介,逐渐为国内音乐界所熟知,引发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现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冲撞、摩擦和融汇,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也逐渐完成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并被音乐界逐渐接受。在这次传统音乐美学向近代音乐美学的转型中,萧友梅、黄自、黎青主、

  • 标签: 音乐美学思想 萧友梅 西方音乐 中国音乐 音乐美学理论 中国传统
  • 简介:喜剧和悲剧作为人类生存体验的表达形式,一直是艺术史上最重要的两种审美样式。然而,喜剧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却远远不及悲剧。这是因为,悲剧意识凝练了人类深沉的苦难,是人类艰难行进的精神支柱。悲剧展示价值的毁灭时,使人们在生命极限处猛省、觉悟,从而提升人们对生存和生命的思考。而喜剧则试图调和生活中的矛盾、对立和冲突,使人们在一笑之中感受生存之快乐与生命之舒展。基于此,悲剧精神自然成了人类生存进化过程中最伟大的主体意志,悲剧作品也登上了诗艺的巅峰,而喜剧则沦为了等而下之的大众艺术。然而喜剧的这一特征恰与电影的特征相近,没有哪一种艺术门类能比电影更需要群众基础了,可以说,观众就是电影的生命,任何作品没有读

  • 标签: 艺术评论 陈强 陈佩斯 电影 喜剧片 喜剧模式
  • 简介:平冈敏夫作为研究北村透谷的权威,关于《内部生命》的阐述实际上就是"超越性的限定"。而北村透谷的这一"超越性限定",从文学史的立场上来看,可以说一直是研究的瓶颈。本文考察北村透谷的文学观及艺术观,叙述北村透谷的创造性自我意识,论述透谷是如何把握诗人的"灵感",尝试对《内部生命》进行分析,论述作为时代先驱诗人,透谷是如何形成创造性的自我意识的,并从与透谷的生命认知的关系来阐述其艺术观的特质。

  • 标签: 北村透谷 《内部生命论》 生命认知 艺术观
  • 简介:<正>田间生前在给笔者的信中,一再强调:“诗不是个人的,是时代和社会的.”他从来不把诗歌当作一己悲欢的记录符号或心灵曲线.他的这一诗学观似乎很近于别林斯基关于诗歌当代性的论说.贺敬之在评价田间诗歌时,也曾特别指出:“新时代的擂鼓者,新世界的战斗者,新诗歌艺术的探索者—正是从以上这几方面,田间的诗歌在我

  • 标签: 新诗歌 社会属性 鼓点 战斗者 民歌 长诗
  • 简介:威廉·福克纳的小说《野棕榈》是一部颇具争议的非"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这部作品的早期评论主要从主题、结构、伦理道德等视角出发。重新审视《野棕榈》,则发现这部作品更多地体现了超越理性和消解一切秩序和结构的颠覆思想特征。

  • 标签: 《野棕榈》 威廉·福克纳 颠覆
  • 简介:中国哲学认为,"变"是永恒的、绝对的。所谓":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①而"变"的根本特点就是"新"",新"从"变"中来。

  • 标签: 审美追求 文艺创作 苏轼 中国哲学 无常
  • 简介:在当代英美文学理论界,英国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毫无疑问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以其《文学原理引论》(1983年)一书而蜚声英美文学理论界,并以其睿智、诙谐的文风赢得了大批专业和非专业的读者,因此该书自面世以来热销不衰,以至于哈佛商学院竟然把此书列为成功营销的一个案例,各大学的英美文学系也将其指定为必读书,

  • 标签: 伊格尔顿 批评观 英美文学 哈佛商学院 文学原理 理论界
  • 简介:作为学科的比较文学自19世纪形成以来,其研究方法大体上经历了三次转型,即影响研究、去政治化的审美研究和跨学科比较,以及后殖民研究(巴斯奈特37-47)。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每一次转型都回应了特定的历史脉络。影响研究回应了民族国家(在欧洲)确立的问题。在"二战"之后的反民族主义思潮(张隆溪12)中,美国学派的学者倡导一种"去政治化"(巴斯奈特39)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其哲学背景是形式主义对实证主义的取代。

  • 标签: 去政治化 主体性 后殖民研究 巴斯奈特 中国学术 美国学派
  • 简介:血与火的礼赞─—吴越的诗歌创作黎可准备写这篇文字的时候,心里总有种惘然若失的感觉,总觉得不合时宜。眼前的世界物欲横流,既有的衡量人的价值尺度已经南辕北辙,随着被抛入赤贫阶层,人的价值座标也被定位于零点。俗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也是万万不能...

  • 标签: 血与火 吴越 诗歌创作 皖南事变 纪实文学 花岗岩
  • 简介:摘要抗辩事由,是指被告针对原告的诉讼请求而提出的证明原告的诉讼请求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的事实。不可抗力、受害人故意行为等构成一般侵权行为的抗辩事由理应适用于公益捐赠侵权行为,除此以外,依据公益捐赠行为的特殊性,还应包括其它可以免责的具体事由。

  • 标签: 公益捐赠 侵权行为 抗辩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