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2 个结果
  • 简介:2015年迟子建推出长篇小说《群山巅》,在中国北方苍茫的龙山翼——一个叫龙盏的小镇里,一群平凡的小人物展开了他们平凡而又坎坷的心路历程。安雪儿,这个被称为安小仙的侏儒女孩儿,就像一面镜子,从龙盏镇人对她生命历程的反应折射着众人的百态人生。通过对“安雪儿”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村民身上流露着远古先民们身上的鬼神迷信意识和超越法律的道德本真,以及那种在美与恶同在的生存境遇里的真实人生,那是对远古先民思维意识的一声美丽的回响。

  • 标签: 《群山之巅》 血缘 道德 救赎
  • 简介:<正>《中国欧洲》是国际比较文学大师艾田蒲的两卷本著作,荣获首届巴尔桑比较学基金奖。许钧、钱林森教授已将此书译成中文,作为钱林森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法国作家与中国》的子项目,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艾田蒲称此书是他“生命的光辉结果”,在致译者的信中又说,中译本的出版是“令人欣慰的补偿”。艾田蒲称他的著作是对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文明表示的“感激之情”。他表示写此书的目的是要“答谢中国”,显然,这不是客套话,而是发自心底的声音,这也是他一生

  • 标签: 中西文化交流 中国哲学 中国比较文学 比较文化 中国文学 中国文化
  • 简介:韩少功对米兰·昆德拉的文学翻译与文学接受由来已久,但他并非单向度地接受与传播,而是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对昆德拉的小说艺术进行了立足中国本土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生命中不能承受轻》具有典型的“原小说”特征,即跨文体写作、跨艺术写作和跨主题写作。韩少功最新的长篇小说《日夜书》即从这三个方面对昆德拉的“原小说”艺术进行了创造性的文学接受与转化。

  • 标签: 韩少功 昆德拉 原小说 文学接受 创造性转化
  • 简介:由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编辑部主办的“当代英语国家文学研究的文化视角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6月2—5日在南京大学召开。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当代外国文学》主编杨金才教授主持了开幕式。校长助理周宪教授和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朱刚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分别致辞。来自美国及国内5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出版社的专家、学者130多人与会。此次会议在国内首次提出“英语国家文学”的概念,更加科学地概括了当前英语文学的发展态势,涵盖了除英美文学以外的其它英语国家的英语文学创作。与会代表们从文学与政治、宗教、哲学和社会等各种文化势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影响出发,在国际视野中深入文学维,多角度、多层面地探询了当代英语国家文学的主导倾向和发展规律以及英语文学网络的文化互动性。

  • 标签: 《当代外国文学》 文学研究所 学术研讨会 文化视角 文化互动 研讨会综述
  • 简介:马克·吐温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主人公哈克与海明威小说《印第安营地》中的主人公尼克有着相似的过往经历。虽然两个故事呈现的是美国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但都能从不同角度折射出青少年在动荡年代如何成长,这一主题在这两部小说里完全契合。难怪后来海明威把马克·吐温视为自己的"宗师"。同样,两部小说的主人公对于当下中国青少年的成长也都有不同侧面的启迪功用。

  • 标签: 马克·吐温 海明威 哈克 尼克 成长
  • 简介:本文以庞德与中国文化关系的讨论为出发点,针对国内庞德研究中出现的过激甚至错误的观点--有的文化批评者对庞德与中国的关系采取敌视的态度,并给庞德冠以法西斯集权主义者和肆意篡改与背叛中国文化的文化霸权主义者等名称--试图通过例证,以答疑的方式,以庞德的诗学和译学原则为基础,以译者的特殊翻译情态为前提,来阐明:文化批评必须注重批评的客观性,批评者应尽量避免运用不适当的理论基础和采取不适当的批评视角对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做主观臆测,从而导致不应有的文本误读,甚或中伤批评对象.同时,本文还试图从中外文化交流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借鉴原则和批评原则两方面,启发探讨国际文化交流的规律和准则.

  • 标签: 庞德 中国文化 借鉴原则 批评原则
  • 简介:“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是孔子语录中最具争议也是最被人诟病的一句,直到今天,在大多中国民众心中,它依然是孔子蔑视妇女的“罪证”。对于此句,历代注解《论语》的学者有不同说法,但也不排除为维护孔子的圣人地位而做的刻意回护和人为拔高。其实无论是刻意回护还是故意歪解,都远离了孔子的本意。本文意在从断句及社会背景角度,对这个句子做出全新阐释。

  • 标签: 《论语》女子与小人 社会背景 阐释
  • 简介:王国维和叶嘉莹先生,俱是上个世纪在词学研究中开风气先的著名学者。两人的治词观念与方法也原则上相似,这是因为他们在学术上都很有渊源。据叶先生自述,在词学理论与词学研究上,她受王国维的影响最深。

  • 标签: 词学研究 叶嘉莹 王国维 词学理论 略论 风气
  • 简介:芥川龙介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也是日本“私小说”文学题材的代表作家,在日本文坛享有“大正文学的象征”之称。芥川创作的“戏作三昧”与“地狱变”,在其文学作品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充分反映了芥川的艺术观。本文在对“戏作三昧”和“地狱变”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从两部作品中创作主体与接受对象的隔阂、创作题材与生活压力的矛盾、文学创作与文学管制的博弈、艺术自律与功利主义的冲突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芥川龙介通过“戏作三昧?和“地狱变”,反映了其既推崇艺术至上主义,又不得不直面现实生活的矛盾的艺术创作观。

  • 标签: 芥川龙之介 “戏作三昧” “地狱变” 艺术至上
  • 简介:主体的时间性是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式主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批评界鲜少关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拉康早期论述时间问题的代表作《逻辑时间与预期确定性的判定:一种新的诡辩》,一方面说明主体的时间性的内涵和特点以及逻辑时间对群体中的主体生成所发生的建构作用,另一方面结合史实阐明主体的系统性误认与群体逻辑之间的必然关联,进而彰显拉康对社会现实的忧思与批判。

  • 标签: 逻辑时间 “我”之生成 群体逻辑 系统性误认
  • 简介:文中对《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这一壮族文化经典中的追求内盈的生态审美意识具体内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在《麽经布洛陀》里的壮族先民们认为,人作为物质存在的生命体,是应当有物质的欲望的,也只有满足了这基本的物质欲望,人类才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壮族先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人的物质欲望是不能过度膨胀的,人们对物质欲望的追求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度的,进而向内祈求人自身精神生活的丰富性。这种注重内在精神生命胜于外在物质生命的生态审美意识,更多地体现在壮族人们对审美意识人生的崇尚与偏好上,从自发无意识地探索与解释大自然的奥秘,到主动加以适应和调整自己与大自然环境的关系,再到自觉摸索与总结稻作生产规律知识,最后创建自成体系的稻作文明。由外而内,轻外在物质而重内在精神生命的状态,这就是《麽经布洛陀》里所展现的壮族先民一种内盈的生态审美意识。

  • 标签: 壮族 麽经 布洛陀 内盈 生态审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