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6 个结果
  • 简介:《俄罗斯文艺》2001年第3期刊登了张建华先生文章《亚历山大二世农奴制改革》,在肯定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历史功绩后,得出了如下结论:1861年改革是一项极其保守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与俄国农民及革命民主主义者要求还相距甚远,亚历山大二世为了扑灭革命烈火,走向绝对反动,死在革命者爆炸中。

  • 标签: 亚历山大二世 农奴制改革 俄罗斯 君主立宪 基层民主制度
  • 简介:提要《熊掌山》是当代俄罗斯作家弗·索罗金最新长篇小说。作品讲述在未来电子技术高度发达“新中世纪”,人类社会进入“后古登堡时代”。人们崭新方式“阅读”书籍——将纸本书充作燃料烤制食物,“阅读”成为毁灭书籍过程。作家通过讲述未来世界“书籍”“阅读”变异,从未来角度形象描述技术进步与文化衰退之间冲突,表达人类文明现状及发展趋势忧虑。本文分析小说中“书籍”与“阅读”切入点,解读索罗金这部新作。

  • 标签: 弗·索罗金 《熊掌山》 书籍“阅读”
  • 简介:被称为俄罗斯后现代小说开山之作《普希金之家》,1978年在苏联敌对阵营资本主义国家美国首次出版。其作者安·比托夫一生跌宕起伏,经历多次磨难。1979年作家因“非法”出版《大都会》丛刊而被禁止发表作品,1986年才被“解禁”。值得注意是,《普希金之家》初稿完成时间(1971年)与终稿审定年份(1999年)分别属于迥然相异两个时代。正因为这一修订工作具有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所说“外位”,作家便赋予小说艺术世界更加深刻内涵。本文通过小说故事情节概括梳理,指出小说具有唯智论倾向,作家所倡导是文化崇拜,而这一点与苏联官方宣传工具向人们灌输个人崇拜恰好形成鲜明对比。

  • 标签: 安·比托夫 《普希金之家》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
  • 简介:<正>《贝加尔湖》刊于《我们同时代人》杂志1989年第7期。这是一篇别具一格散文,读来既象一篇充满抒情意味游记,又似有感而发,直吐胸臆时论。文章一开始,即赋予贝加尔湖神秘传奇色彩:“已记不得这是听别人说,还是在我心里酝酿已久,油然而生想法,每当我涉足贝加尔湖畔,耳边总是一次又一次地迥响着一段朴实无华

  • 标签: 贝加尔湖 传奇色彩 文章 雅库特人 作者 上帝
  • 简介:去年10月17日在北大民主楼举行题为“俄罗斯文学经典重读”研讨会上,大家侃侃而谈,就俄罗斯经典文学名著重读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北京师范大学吴泽霖老师作关于“保尔”发言,引起了大家共同兴趣。可以说,保尔讨论热已延续多年,历久不衰,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人们

  • 标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 人物形象 俄罗斯 人格精神
  • 简介:<正>8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文坛上出现一系列具有轰动效应文学现象,如反思作品发表、侨民文学回归、以前“禁书”解禁、政论体裁走红、文学派别的论争等等。与这些文学现象相比,几乎与改革同时出现异样文学引起轰动程度要小得多,然而它重要却似乎不应在上述文学现象之下。异样文学这一名词是苏联文学批评家秋普里宁在1989年初提出来。然而属于异样文学作品在80年代中期就开始出现。这类作品同几十年来流行苏联文学作品,特别是传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颇不一样。这类作品中相当一部分在改革前“停滞时期”也是禁书,但是它们被禁不是出于政治原因,而是出于审美情趣与习惯:出版部门广大读者因其所受文学教

  • 标签: 文学界 文学现象 短篇小说 文学作品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作家
  • 简介:在苏联所遗留下来文化丰碑中,安娜·阿赫玛托娃无疑是其中最醒目的一座。她已成为整个20世纪苦难缪斯象征。她在苦难一生中,张扬人尊严、精神独立个性自由。她诗,是人性哀歌.也是“伟大俄罗斯象征”,正如洛津斯基所言:“只要俄语存在,阿赫玛托娃诗就不会泯灭。

  • 标签: 阿赫玛托娃 苦难 象征 安娜 精神独立 张扬
  • 简介:普希金哀歌体裁情有独钟,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哀歌,《哀歌》是其中最著名一首。普希金突破了这一古老抒情诗传统情感与样式局囿,极大地丰富这一体裁内容与表现手段。论文音韵、语词、修辞等几个方面分析特点及独特艺术魅力。将心理诗与哲理诗特质熔于一炉《哀歌》虽短,却充满曲折复杂情感特征。“哀歌”不哀,体现阳光诗人普希金一贯之真善美、和谐不懈追求。

  • 标签: 普希金 哀歌 音韵 语词 修辞
  • 简介:俄罗斯后现代主义陆肇明编译编译者按:中国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后现代主义一种“故意误读”。亚历山大·格尼斯在俄罗斯《外国文学》杂志1994年第10期发表《三角(先锋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一文,则论述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作者通过大...

  • 标签: 西方后现代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先锋主义 后现代派 小说 苏联文学
  • 简介:科学技术领域里有发明,甚至社会科学领域也有自己发明。但是,人们很少谈论人文科学领域发明。本文通过语言学、文学、艺术、心理学、哲学宗教等领域里发明案例,尤其是通过文学理论领域宣言及其对文学发展贡献,表明在人文科学里不但需要开辟自己实践领域,从事人文发明,而且人文发明还可以改造人文学科所研究对象。与科学技术、社会科学领域发明家一样,人文科学领域里发明家同样应该受到尊重重视。在科研体系里,在高校科研机构里,应该有人文发明位置。

  • 标签: 人文发明 人文工艺 经营学 文艺学 宣言
  • 简介:俄罗斯绘画艺术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基辅罗斯形成时期。在基辅罗斯形成时期,罗斯通过商业与战争同拜占庭帝国发生联系。988年,罗斯接受基督教是罗斯历史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基督教不仅是一种宗教价值标准,也是一种文明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量拜占庭神父到来,教堂建筑、圣像画等宗教艺术为先导拜占庭文化源源不断地涌入俄罗斯。最先在罗斯得到传播是拜占庭宗教艺术。罗斯受洗后,到处建起了教堂,绘画是与教堂直接联系艺术形式。在所有的教堂里,圣像画最具特色,也最为普遍。所谓圣像画,就是把基督、圣母或其他圣者形象以及圣经故事中情节用油彩描绘在木版或金属板上画。早期罗斯圣像画全部模仿拜占庭圣像画,绘画技艺也是由来自拜占庭画师传授,拜占庭艺术特点是,既继承希腊罗马传统,又开创出一种新美学思想,强调灵魂应超越肉体,因此不注重自然美而追求某种意境。这种美学思想罗斯艺术产生了深刻而长远影响。蒙古统治时期罗斯在困境中挣扎前进,罗斯最终摆脱了蒙古奴役。在此期间,罗斯文化随着经济逐渐恢复而重新发展起来。14—15世纪是罗斯圣像画发展全盛时期,圣像画作为“通往天国...

  • 标签: 俄罗斯绘画 发展历程 略谈俄罗斯
  • 简介:<正>我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一名青年女演员,十分感谢您把伊·拉克莎三个短篇小说《填字游戏》、《长满草莓林中空地》《离开家乡前一个小时》(载本刊1986年第2期)介绍到中国来。很多年来我都没有读过如此感人至深短篇小说了。按照演员说法,伊·拉克莎所写每个段落

  • 标签: 短篇小说 填字游戏 中国儿童 拉克 林中空地 联想
  • 简介:在当代中国话剧舞台上,当代俄罗斯著名剧作家万比洛夫得到多样、本土实验改编与剧演,在剧目选择、导演理念、表演队伍、演出团体、受众群体、演出效果等方面别有特色,值得总结反思。整体说来,《长子》经历青年成长到人性挖掘演剧转变,《外省轶事》经历道德批判到金钱人性演剧嬗变,《打野鸭》经历俄国视角到中国立场演剧转换,《去年夏天在丘里木斯克》经历环境冲突到内心矛盾演剧转型。这既说明万比洛夫戏剧永恒艺术魅力,也推动着万比洛夫戏剧中国进程传播接受范围。万比洛夫在当代中国舞台诠释,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态势、中俄文化交流关系、文学总体态势以及时代主流话语等不同因素密切相关,大致经历一个遮蔽到发现到认同发展历程。这与当代俄罗斯戏剧在中国译介、接受传播可谓遥相呼应。由此,万比洛夫在中国舞台诠释接受态势,成为诠释当代俄罗斯戏剧在华演出当代中俄文学关系一个生机勃勃象征符码。

  • 标签: 万比洛夫 舞台诠释 当代俄罗斯戏剧 跨语际实践 诠释符码
  • 简介:<正>我是贵刊热心读者,同时也是《俄苏文学》热心读者。我先后读了《苏联文学》1985年第1期译载《后来发生了战争》《俄苏文学》1985年连载《少女玛莎烦恼》。这两篇小说我都非常喜欢,连

  • 标签: 俄苏文学 苏联文学 卫国战争 缺乏 小说 中学生
  • 简介:大多数跟俄罗斯人有过接触的人都有这样一个认识:同俄罗斯友人聊天时,他们表现出对本国文学熟悉程度和文学修养远远高出我们很多,也许只有真正搞俄罗斯文学中国学者才可能跟他们聊得来。然而他们并不是专门搞俄罗斯文学研究,即便是普通人,他们俄罗斯文学,甚至世界文学知识也是很丰富。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曾对此思考过,也曾试图寻找答案。有人说这是俄罗斯文学优良传统长盛不衰结果;也有人说这是他们教育普及程度很高,几乎没有文盲原因。这些都是事实。然而我们还会有这样疑问:他们是如何使这一优良传统得以长盛不衰?他们对文学特有的偏爱又是怎样形成呢?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俄罗斯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中文学授课情况,或许在这里我们才能发现答案准确源头。俄罗斯中小学文学课程授课情况文学审美教育功能是任何人也不能否认,但是文学与教育应该处在什么契合点上才能相得益彰呢?在这方面俄罗斯实践是很有成效。他们在中小学中基础教育阶段一直加强文学课教学,甚至可以说,他们是把文学课作为主要课程来授课。在俄罗斯中小学课程表里,文学总是作为一门单独课程来安排,由语文...

  • 标签: 中小学文学 俄罗斯中小学 文学教学
  • 简介:<正>亲爱妈妈:乌拉!民主万岁!我亲爱,真是意想不到,咱们终于活到了“复活节”这一天。让咱们在咱们备遭玷污圣堂里静静地、高兴地解放者健康祈祷吧!愿上帝帮助他!阿们!从此一步也不后退!此刻,因为老想写点东西,我手直发痒。正是这个缘故,我才来到这极其可爱穷乡僻壤。啊,这地方使我依稀记得我童年,记得多次同你一起搭乘蓝黄色特别快车外出旅行,记得那位爱吃核桃格列济翁小姐!——记得瑞士,她国旗在每个小站猎猎飘扬,到处都散发着药店、薄荷醇和百日咳药气味。山岗、沟壑、云杉、白雪——万赖俱寂!阒无一人!——突然森林里出现一个自然小小奇迹:终年不冻山泉,欢快细流有如乐队在演奏细碎歌儿。难怪人们说这山泉是白雪公主一颗心。每逢清晨雪后起床,透过凝结着冰花窗纱,我都看见一轮朝阳在北纬地带上空冉冉升

  • 标签: 解放者 长时间 上帝 窗纱 知识分子 沟壑
  • 简介:“装饰风格”一词在俄语语文学界一直被视为具有消极意义词语,常常与“粉饰”、“华丽辞藻”等词语同义而视,具有这种风格散文则被视为“好闲扯散文”或“缺乏深刻内涵、只注重形式上曲折迂回散文”。我们认为,艺术散文中装饰风格是形象地表现事物思想特殊艺术手段;它具有独特构建功能;它是一种诗艺术。

  • 标签: 装饰风格 布尔加科夫 俄罗斯文学 小说 消极意义 艺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