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正>苏联1987年9月24日的《苏维埃文化报》刊出苏联学者谢·托罗普切的文章:《中国第一次全国电影汇映》.文章生动而详尽地向苏联读者介绍了我国1987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电影汇映的盛况,指出有100余部故事片、动画片、纪录片参加这次汇映,规模在中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国内受到重

  • 标签: 苏联 电影 苏维埃 纪录片 动画片 故事片
  • 简介:罗蒙诺索于1758年提出的“文体三品说”,由“词汇三品说”和“体裁三品说”构成,公认深刻影响了现代俄罗斯标准语及诗学的形成与发展。相比之下,对俄语的影响讨论较多,对诗学(文学理论)的影响却很少专题研究。本文梳理“文体三品说”国内外研究现状,根据罗蒙诺索传记溯源该理论与古希腊、罗马的修辞学、诗学的学理关联,从诗学角度分析该理论与18世纪俄罗斯修辞学、古典主义文学及俄语文学语言的关系,探讨该理论对古典主义文学的影响及其之后的演变,藉此管窥俄罗斯古典主义诗学面貌,以助益俄罗斯古典主义文学及其后民族诗学之形成的探索。

  • 标签: 俄语 文学 修辞 诗学 “文体三品说”
  • 简介:在上个世纪初期生活在哈尔滨的俄罗斯侨民作家中,尼古拉·巴依阔的创作别具特色,他的几乎所有作品都以东北的原始森林为背景,描写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俄在东北修建中东铁路时东北地区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以及俄罗斯侨民的日常生活。巴依阔1901年来到中国东北后,立刻被东北地区郁郁葱葱、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所吸引,被她的美丽所折服。生活在哈尔滨和吉林的14个春秋里,他和当地的猎人走遍了大小兴安岭的山山水水,看遍了原始森林中几乎所有令他感兴趣的动植物,写出了《大王》,《兽情夜》,《圣诞之夜》,《原始森林的真理》等一部部优秀的作品。其中最有影响、最能代表巴依阔创作风格的是中篇小说《大王》。

  • 标签: 巴依阔夫 《大王》 中篇小说 自然神教 佛教思想
  • 简介:<正>据《文学俄罗斯》周报1992年4月24日一期报道,被叶赛宁称为“真正出色的俄罗斯诗人”的谢尔盖·安东诺维奇·克雷奇柯(1889——1937)的故居纪念馆近日在诗人的故乡塔尔多姆的杜布罗

  • 标签: 纪念馆 俄罗斯 故居 叶赛宁 文学评论 周报
  • 简介:<正>米·布尔加科(1890—1940)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苏联作家,他的作品在苏联开禁以来不仅得到国内的广泛赞誉,而且也陆续介绍到中国来。如《大师和玛格丽特》、《狗心》、《白卫军》(待出版)等。值此布尔加科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们再向大家介绍一篇他的重要作品《不祥之蛋》。尽管这是作家的早期的中篇小说(1924年作),但是它几乎反映了作家所有的重要创作思想风格。这里,我们简单地分析一下布尔加科创作的思想风格,并谈谈对该篇的一点理解。当年,布尔加科曾兴冲冲地跑到好友叶尔马林斯基家,念给他这样一段评论:“广大读者喜爱他,而高高在上的批评家们却对他保持着傲慢的沉默……他的

  • 标签: 布尔加科夫 玛格丽特 创作思想 作家 世界影响 中篇小说
  • 简介:“我们坚持俄罗斯民族文学的传统”———访亚·卡金采任光宣[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卡金采,俄罗斯当代著名青年文艺理论家、评论家。现任《我们同时代人》杂志副主编。笔者于1996年11月28日对卡金采进行采访。以下“任”指笔者,“卡”指卡金采。]任...

  • 标签: 俄罗斯文学 民族文学 民主派 农村题材小说 普京 作家
  • 简介:纳博科和林语堂同在其本国文化下成长,而后又到外国接受教育,最终成为用双语写作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以各自成功的文学创作和翻译作品促进了本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本文从二者翻译观的形成、翻译观的内涵、翻译美学观、译者修养、译者主体性五方面展开比较研究,重点分析其译作广受欢迎背后的历史文化因素,以期为二者翻译思想研究以及不同国家问的文化交流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纳博科夫 林语堂 翻译观 文化
  • 简介:新农民诗派诗人克雷奇科和他的诗五首杨怀玉译顾蕴璞校谢尔盖·安东诺维奇·克雷奇科(СергейАнтоновичКлычков)(1884—1937)是与克留耶夫和叶赛宁齐名的“新农民诗派”的代表作家。产生于本世纪10—20年代、流派纷呈、追求文学...

  • 标签: 农民诗人 诗派 俄罗斯 叶赛宁 牧羊人 机器文明
  • 简介:莱蒙托作为经典作家,一直以来在俄罗斯学界持续不断地受到关注。对莱蒙托创作中拜伦影响元素的探究曾是评论家们争论的焦点。鉴于国内该课题研究资料相对匮乏这一状况,本文力图对俄罗斯学界该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较为详细地引介与评析。

  • 标签: 莱蒙托夫 拜伦主义 影响 诗歌
  • 简介:四年前,即1999年,当俄罗斯人民乃至全世界热爱俄罗斯文学的人们怀着欣喜的心情隆重纪念伟大诗人普希金诞辰200周年的时候,有两行诗句特别打动人们的心弦,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 标签: 丘特切夫 俄罗斯 诗歌 艺术风格
  • 简介:马雅夫斯基何以被偶像化蓝英年我知道马雅夫斯基的同时便知道斯大林对他的评语:“马雅夫斯基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们苏维按时代最优秀的、最有才华的诗人。”他的诗我也读过一些,有的喜欢,如《开会迷》、《好》、《苏联护照》等,有的长诗,象《穿裤子的云》、《一...

  • 标签: 马雅可夫斯基 斯大林 阿格拉 帕斯捷尔纳克 普里马科夫 布哈林
  • 简介:<正>继1984年全国肖洛霍学术讨论会之后,吉林大学中文系、外语系和苏联所于1987年8月16日至8月21日在长春举办了全国第二次肖洛霍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二十多个单位的五十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吉林火学外语系宋昌中、吉林大学苏联所夏广智、东北师大外语系何茂正先后主持了会议.

  • 标签: 肖洛霍夫 苏联文学 中文系 艺术成就 学术讨论会 思想倾向
  • 简介:在苏联共产党的众多领导人中,莫洛托堪称“元老级”人物。他生于1890年,亚历山大三世时期,逝世于1986年的戈尔巴乔时代,享年96岁。他曾以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参与领导十月革命。1921年出任中央责任书记,时年31岁。40岁(1930年)起担任苏联政府的领导工作,曾先后担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第一副主席、外交人民委员等要职。

  • 标签: 苏联 共产党 领导人 莫洛托夫 政治生涯
  • 简介:旷古杰作“杰尼西耶娃组诗”得名于丘特切所钟情的女子杰尼西耶娃。在丘特切与她从相识、相知、相恋,直至共同生活的14年间,诗人献给她许多情诗,后人把这些诗称为“杰尼西耶娃组诗”。根据俄罗斯学者的考证,这组诗一共包括诗人从1850年到1868年写的22首

  • 标签: “杰尼西耶娃组诗” 丘特切夫 俄罗斯 艺术风格
  • 简介:1930年代苏联文艺界对肖洛霍早期作品的评介,国内由于资料匮乏,了解甚少。针对这一时期肖氏的创作,苏联评论家们主要从社会学角度予以评析。但在主流声音的掩盖之下,却也不乏一些论述精到的“杂音”。评论主要围绕作品的主题、创作手法、对经典作家的继承与创新等方面展开。本文试图立足于此展开述评。

  • 标签: 社会学 主题 创作手法 经典作家
  • 简介:“装饰风格”一词在俄语语文学界一直被视为具有消极意义的词语,常常与“粉饰”、“华丽辞藻”等词语同义而视,具有这种风格的散文则被视为“好闲扯的散文”或“缺乏深刻内涵、只注重形式上曲折迂回的散文”。我们认为,艺术散文中装饰风格是形象地表现事物和思想的特殊的艺术手段;它具有独特的构建功能;它是一种诗的艺术。

  • 标签: 装饰风格 布尔加科夫 俄罗斯文学 小说 消极意义 艺术手段
  • 简介:原苏联究竟有什么问题值得反思──雷巴科谈“阿尔巴特街孩子们的生与死”林精华编译[译者按]雷巴科1994年7月完成了长篇小说《万念俱灰》。该作是他关于同代人问题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其中《阿尔巴特街的孩子们》是其首部。好多年以前,有几家大报刊曾对该作品...

  • 标签: 卫国战争 斯大林体制 生与死 原苏联 孩子们 巴特
  • 简介:论文从文本外视角切入叙述结构。果戈理讽刺作品的首尾相衔、内在授受的结构,陀氏危机小说的结构,普希金小说大团圆、对立力量共同解决主人公命运、借助古希腊罗马世界探讨当代精神危机的结构都对《大师和玛格丽特》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小说的叙述结构是20世纪小说史上激活文化时空,扩充思想容量的新型结构尝试。

  • 标签: 《大师和玛格丽特》 叙述结构 布尔加科夫 长篇小说 文体结构 艺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