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大月份流产患者实施米司酮与米索前列醇联合用药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本文的研究样本均选取于 2018年 2月~ 2019年 8月在我院接受大月份流产的患者,共 60例,根据入院时间将样本平均分为比较 1组和比较 2组,两组患者均实施米司酮与米索前列醇联合进行治疗,两组患者仅服用剂量不同,比较两组患者服用不同剂量药物后的流产效果。结果:比较 1组患者的流产成功率( 90.00%)明显高于比较 2组( 70.00%)( X2=12.8571, P=0.0003)。结论:米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治疗大月份流产的效果疗效显著,在保证患者流产效果的同时减少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米非司酮 米索前列醇 大月份 流产 效果
  • 简介:【摘要】目 的 :研究在 ICU气管插管计划性拔管预防工作中采取缩减约束方案的价值。方 法:纳入 128例 ICU气管插管患者于 2018.05~2019.05在我院开展研究。依据病历单双号随机选出 64例给予常规身体约束(研究 1组),另外 64例实施缩减约束方案(研究 2组),评估两组疗效及疼痛情况。结 果 :研究 2组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及皮肤受损率分别为 6.25%、 9.38%,相较于研究 1组的 21.88%、 26.56%更好;研究 2组病人约束时长及满意评分均优于研究 1组( P< 0.05)。结 论:在 ICU气管插管计划性拔管预防工作中采取缩减约束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预防 ICU气管插管 缩减约束方案 非计划性拔管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胸腔灌注联合全身化疗对晚期小细胞肺癌合并胸水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 2017年 5月至 2019年 5月期间接收并治疗晚期小细胞肺癌合并胸水患者 100例,随机抽签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全身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顺铂胸腔灌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含义( P<0.05)。结论:临床治疗晚期小细胞肺癌合并胸水患者采用胸腔灌注联合全身化疗方法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延长患者生存周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胸水 胸腔灌注 全身化疗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米司酮联合甲氨喋呤治疗宫外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2014 年 9月~ 2015年 9月间我院收治的 90例宫外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 45例。对照组给予每日口服米司酮 2次 ,每次剂量为 25mg,连服 3天;实验组给予每日口服米司酮 1次 ,每次剂量为 150mg,连服 3天,且两组实验在第二天服药时均接受静脉注射 75mg甲氨喋呤 +20ml生理盐水,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对照组患者在腹痛、阴道流血以及 β-HCG指标恢复正常时所用时间均长于实验组,且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对照组宫外孕保守治疗总有效率为 77.78%,观察组为 93.34%,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 采用 450mg米司酮联合 75mg甲氨喋呤方案治疗宫外孕的总有效率优于采用 150mg米司酮联合 75mg甲氨喋呤方案,具有能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治疗成功率、安全可靠等优点,值得应用和推广。

  • 标签: [ ]米非司酮 甲氨喋呤 宫外孕 临床效果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留置针计划拔管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 2019 年 3 月 13 日至 5 月 5 日患者使用留置针计划拔管率例数,运用品管圈对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设定目标、制定相应对策及实施,评价实施品管圈方法后,患者留置针计划拔管率例数,对比前后两组发生留置针计划拔管的变化。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留置针计划拔管率从 75.83% 降至 39.17%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留置针计划拔管率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及团队凝聚力,可促进患者对留置针相关知识的认知和置管依从性的提高。

  • 标签: [ ] 品管圈 静脉留置针 非计划拔管 固定方法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留置针计划拔管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 2019 年 3 月 13 日至 5 月 5 日患者使用留置针计划拔管率例数,运用品管圈对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设定目标、制定相应对策及实施,评价实施品管圈方法后,患者留置针计划拔管率例数,对比前后两组发生留置针计划拔管的变化。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留置针计划拔管率从 75.83% 降至 39.17%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留置针计划拔管率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及团队凝聚力,可促进患者对留置针相关知识的认知和置管依从性的提高。

  • 标签: [ ] 品管圈 静脉留置针 非计划拔管 固定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小切口超声乳化术和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9年8月到2020年10月收治的86例白内障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抽签法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实施小切口超声乳化术,观察组用到超声乳化手术。结果:观察组眼压水平以及视力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与小切口超声乳化术比较,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患者眼压水平以及视力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值得推荐。

  • 标签: 超声乳化手术治疗 眼压水平 视力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予以老年小细胞肺癌(NSCLC)合并COPD患者免疫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接受免疫治疗的52例老年NSCLC患者(其中26例合并COPD)为主体,将其分成COPD组、COPD组,分析各组治疗前后的肺功能,统计不良反应情况。结果:COPD组、COPD组治疗前的肺功能指标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治疗后无统计学价值(P>0.05);COPD组、COPD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免疫治疗能够改善老年NSCLC+COPD患者的肺功能,应用效果理想。

  • 标签: 免疫治疗 老年非小细胞肺癌 COPD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NSICU气管插管患者计划性拔管影响因素分析及基于RCA理论的护理应用效果。方法:以研究时间段(2023.01~2023.12)内入住本院NSICU患者共82例,为研究对象,行对比性临床研究。患者均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经随机分组后予以对照组(41例)常规护理,予以研究组(41例)基于RCA理论的临床护理。统计两组护理期间身体约束开展率、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局部皮肤压力性损伤率及治疗预后情况差异。结果:研究组经基于RCA理论临床护理配合期间身体约束开展率、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局部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及RASS评分均降低,且身体约束时间、NSI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均缩短,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NSICU气管插管患者治疗期间基于RCA理论的临床护理配合,可针对计划性拔管诱发风险因素开展护理后,积极降低计划性拔管率,护理效果确切。

  • 标签: NSICU 气管插管 非计划性拔管 RCA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亚甲蓝示踪法的应用效果,为基层医院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开展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对入组的早期乳腺癌患者60例,应用亚甲蓝示踪法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并对病理学因素、SLN检出率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析SLN诊断指标,记录术后存在的相关不良反应。结果:本组患者中年龄、肿瘤象限与前哨淋巴结检出率存在明显相关性(P

  • 标签: 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 亚甲蓝示踪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腹腔镜胃癌D2顺向式淋巴结清扫手术的治疗效果及术后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在本文研究中将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0例收治时间在2020年度1月-2021年度12月,根据随机抽签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100例、对照组100例,分别采取腹腔镜胃癌D2顺向式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开腹2D根治术方式,分析并且对比两组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胃癌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胃癌患者IL-6、MMP-9、VEGF-C水平和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D2顺向式淋巴结清扫手术的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并且能够使患者术后机体炎症因子水平得以降低,改善疾病预后。

  • 标签: 腹腔镜胃癌D2顺向式淋巴结清扫手术 治疗效果 术后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硬核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7年 8月至 2018年 12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 160例( 176眼)硬核白内障患者资料,其中 74例( 81眼)行常规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设为对照组; 86例( 95眼)行小切口超声乳化术,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散光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 3个月观察组角膜散光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 P< 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硬核白内障采用小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效果显著,患者术后视力和散光度恢复良好,并发症少。

  • 标签: 硬核白内障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 视力 散光度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腹腔镜治疗复杂性和复杂性阑尾炎的疗效。 方法:选取 2018 年 7 月 -2019 年 7 月我院接受治疗的阑尾炎患者 100 例, 为复杂性阑尾炎患者为实验 1 组,复杂性阑尾炎患者为实验 2 组,各 50 例。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并做出比较。 结果:实验 1 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实验 2 组,具有统计学差异( P < 0.05 ); 实验 1 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实验 2 组,无统计学差异( P > 0.05 )。 结论: 腹腔镜治疗复杂性和复杂性阑尾炎,术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腹腔镜 复杂性阑尾炎 非复杂性阑尾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HIV感染合并NSCLC患者实施治疗过程中加入预见性护理重要性。方法:择取HIV感染合并NSCLC患者86例,时间选取阶段在2017年01月~2020年12月,根据患者实行干预方式不同分为同等人数2组,参照组与实验组。前者全部开展基础护理,后者全部开展预见性护理,对2组干预后临床情况进行比对。结果: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偏低,各项临床指标均显著偏低,(p<0.05)。结论:HIV感染合并NSCLC患者实施治疗过程中加入预见性护理可显著抑制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患者病情早日康复。

  • 标签: HIV感染 NSCLC 预见性护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患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采用盐酸替罗班进行治疗,分析其在提升患者治疗疗效以及安全性上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入住的患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中,选择100例来作为本次实验研究的对象,按照数字随机的方式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尿激酶的治疗方式,而研究组患者增加盐酸替罗班的治疗方式。分析床治疗有效率及安全性情况。结果: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6.0%,研究组为96.0%,两组之间差异较大,此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的安全性情况进行分析,对照组患者有3例出血、3例血小板减少的情况,而研究组有2例出血、3例血小板减少的情况,两组数据差异不大,此时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患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给予盐酸替罗班的治疗方式十分有效,能够显著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且该治疗方式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科学研究和临床推广。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盐酸替罗非班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析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二次剖宫产与瘢痕子宫剖宫产产妇的临床治疗分析。方法:挑选2020年1月到2021年12月期间我院妇产科病房接收的48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二次剖宫产的产妇为本次实验的研究组。并把另外48例瘢痕子宫剖宫产产妇作为本次实验的参照组。两组产妇均接受临床治疗,后对比两组产妇的剖宫产各项相关指标结果。结果:研究组产妇手术时间为(43.1±1.9)分,术中出血量(97.2±7.6)ml,恶露持续时间(26.5±2.4)天,且评分均长于参照组,胎儿窘迫发生率为(6.25%),前置胎盘发生率(2.1%),子宫破裂发生率(4.16%),均高于参照组。结论:通过对比实验结果得知,瘢痕子宫产妇进行二次妊娠剖宫产可加重产妇生产危险,会延长手术时间,增加出血量,并使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提高,因此应引起产妇的重视,尽可能的避免剖宫产,提高产妇的生产安全系数及胎儿健康。

  • 标签: 瘢痕子宫 再次妊娠 二次剖宫产 非瘢痕子宫 治疗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营养性吸吮联合音乐治疗对新生儿疼痛的缓解作用。方法 于2020年11月-2021年10月开展研究,将在本院出生的70例新生儿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观察组实施营养性吸吮联合音乐治疗干预。对比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NIPS评分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新生儿 疼痛 非营养性吸吮 音乐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细菌性膀胱炎治疗中经膀胱内灌注方式应用透明质酸钠的疗效。方法:试验者是2021.01至2022.10在医院治疗的细菌性膀胱炎患者30例,均接受膀胱内灌注透明质酸钠治疗,分析治疗后疗效。结果:30例患者经治疗后,疼痛程度、下尿路症状以及膀胱容量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经膀胱内灌注应用透明质酸钠方式治疗,可使得患者疼痛症状及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对改善其生活质量起着积极意义,适宜推广。

  • 标签: 非细菌性膀胱炎 透明质酸钠 经膀胱灌注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造影及选择性栓塞术在颈部副神经节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研究样本选择为本院于 2017 年 4 月到 2019 年 8 月期间收治的 12 例颈部副神经节患者,其中 8 例接受颈动脉造影、选择性血管栓塞术, 4 例仅接受颈动脉造影,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剥离肿瘤与颈动脉的治疗措施,对比术前接受选择性血管栓塞术与未实施选择性血管栓塞术的治疗效果差异。 结果: 所有患者经影像学诊断,颈动脉副神经节均处于颈部之上,下颌之下,胸锁乳突肌前缘。 8 例接受颈动脉造影、选择性血管栓塞术患者在完成颈动脉选择性血管栓塞术后血管造影显示,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出存在着明显的异常血管 团 ,且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分叉较大。 8 例接受颈动脉造影、选择性血管栓塞术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用时较短; 4 例选择实施选择性血管栓塞术的患者出血量较多,手术用时较长。 结论: 在颈部副神经节的诊治中通过将颈部血管造影与选择性血管栓塞术,从而有效的降低手术难度,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患者预后,使用价值显著。

  • 标签: 颈动脉造影 选择性栓塞术 颈部副神经节瘤 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