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 目的 通过对红河州 11年来无偿献血者用血报销情况调查,分析红河州无偿献血者用血报销总体发展趋势。 方法 对红河州用血报销标准、资金来源,献血者本人及亲属用血报销比例、用血品种及金额、报销网点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无偿献血者及其亲属用血报销人次和金额均逐年递增。其中亲属用血报销比例占 87.72 %;以红细胞类血液成分为主,占 81.21 %;在采供血机构所在地用血报销的人最多,占 71.87 %;用血报销资金 100%由采供血机构自筹,报销资金来源于向医疗机构收取的血液成本费中的部分。 结论 随着用血报销网点的进一步完善和采供血量的逐年递增,无偿献血用血报销人次将持续逐年递增; 规范、 统一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临床用血报销制度,使献血者权益得到方便、快捷的 实施; 简便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临床用血报销手续;结合红河州实际情况深入推进无偿献血工作。

  • 标签: 无偿献血 用血报销 调查 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长沙市无偿献血者的分布特点,为进一步开展无偿献血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01-2003年献血日期尾数为“5”的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长沙市无偿献血者以36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学生和职员为主。年龄越大、学历越高、职业固定人员的多次献血比例越高。结论应动员更多的年轻人、低文化程度人员及职业不固定人员参加无偿献血

  • 标签: 无偿献血者 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建立规范化服务模式对无偿献血招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6年3月的血站未建立无偿献血招募情况,与2016年3月~2017年3月建立规范化服务模式后无偿献血招募情况。结果建立规范化服务模式前共招募7420名无偿献血者,总采血量为401.65L,建立规范化服务模式后招募12106名无偿献血者,总采血量为583.54L,相比于未建立规范化服务模式前,建立规范化服务模式后无偿献血人数与采血量大幅度提升,与未建立前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规范化服务模式对于无偿献血超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值得推广普及。

  • 标签: 规范化 服务模式 无偿献血招募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各项症状探究实际影响 原因并且分析 预防措施。方法:选取 201 8 .3-201 9 . 3 这一段时间内 在献血、固定献血屋以及血站内献血的无偿献血者,共计 6510 名无偿献血者进行研究 , 研究中对所选取的人员进行身体各方面检查,基于本次实践研究的需要设定严格的选取和排除标准, 选择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 ,判定无偿献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就实际原因进行分析探究有效预防措施 。 结果:本次研究所选的无偿献血者共有 6510 例,在献血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有 26 例占所选人数的 0.4% 。设定各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献血者的年龄越小越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随着献血次数增加不良反应也会增加,献血者的心理、空腹、睡眠及采血操作都会对不良反应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经数据显示与性别差异影响不大 。 结论:无偿献血过程中可能由于各种因素影响产生不良反应,需要基于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做好各项预防工作。

  • 标签: 无偿献血 不良反应 原因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状况,有效避免和控制因输血引起的疾病传播,保证受血者的安全。方法选择无偿献血者157860例,对血液标本进行梅毒抗体、HBSAg、抗HIV、抗HCV,ALT5项指标检测,将检测阳性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检测发现,血液标本中ALT阳性率最高,各项指标在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检测阳性率总计为6.69%,在采血过程中加强血液检测的质量管理,有效避免和降低输血造成的疾病传播,对采血质量的提高和保障受血者的身心健康意义重大。结论检测无偿献血者的传染病原体,能够有效避免和降低输血造成的疾病传播,减少医疗纠纷,对采血质量的提高和保障受血者的身心健康意义重大。

  • 标签: 无偿献血 阳性 病原体 受血者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人性化护理干预应用在首次无偿献血中对献血人员的影响进行调查。方法将200例首次无偿献血者随机分为人性化管理组合常规管理组,各100例。所有人员均为2017年5月-2018年5月间献血人员。对所有人员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人性化管理组仅1例眩晕病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常规管理组有4例眩晕、2例恶心呕吐、1例抽搐病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P<0.05。人性化管理组人员护理满意度为94.0%,常规管理组为82.0%,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管理能够降低首次无偿献血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人性化护理 无偿献血 首次献血
  • 简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献血者血液检测指标之一,本站因ALT不合格而报废的血液约占血液总报废量的50%,导致ALT不合格除病理因素外,饮食、生活习惯等生理因素也是主要原因.献血前应用干式生化法测定ALT初筛献血者能有效降低血液报废率,但成本较高.如果能选择性地筛选ALT不合格的高发人群,既可降低检测成本,又可有效降低血液报废率.笔者对3078名自愿无偿献血者进行统计,分析各类职业人群以及初次与反复献血者的ALT测定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干式速率法 ALT 献血者
  • 简介: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的献血工作步入法制化和正规化道路,无偿献血者和还血者逐渐增多.目前,关于无偿献血者的还血规定各地差别很大.本市实行无偿献血者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等量免费用血制度.现将近5年无偿献血还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 标签: 无偿献血者 免费用血 状况分析 献血法 等量 威海市
  • 简介:摘要 目的 为了满足不断攀升的血小板临床用量,存在对献血者频繁采集的情况,通过回顾性分析,了解献血者单采前血常规参数变化情况。方法 2020.2~2021.6,对连续采集血小板20次的献血者,收集并分析每次捐献前血常规。结果 有49位献血者(女性5;男性44),身高170±7cm;体重70±9kg;年龄39±8岁。49位献血者完成了980次单采,MCS+ 54.8%,Amicus 31.6%,Trima 13.6%。红细胞参数和淋巴细胞计数,在第1次和20次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淋巴细胞计数(LYM)呈现下降趋势,红细胞计数(RBC)呈现上升趋势。结论 频繁采集血小板对红细胞参数和LYM有一定的影响,需要关注,防止频繁采集对献血者造成不良影响。

  • 标签: 单采血小板 献血者 多次捐献 血红蛋白 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预防和降低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概率,是保护献血者,避免在献血过程中发生意外情况的重要工作内容。同时,也是体现采供血机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志。采供血机构在采血过程中,需要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规范采血行为,同时还要在采血之前对采血者的身体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以确保其身体状态符合采血标准,同时也是为采血者的健康考虑。因为在采血过程中,部分采血者可能会发生献血反应,需要医务人物做好应急处理和相关预防工作。

  • 标签: 献血反应 应急处理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无偿献血是一项极具社会意义和公益性的活动,旨在通过个人献血,为需要输血的人提供及时的救治和支持。无偿献血是一项伟大的善举,不仅是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贡献,也是对人类生命的珍视和关爱的体现。然而,当前无偿献血活动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参与率不高、献血效果不尽如人意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论文旨在通过引入创意思维和新策略,为无偿献血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和潜力,以促进该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无偿献血 新高地 创意 新策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献血不良反应处理中足三里穴位按摩的应用效果。方法 筛选2023年05月至2024年05月82例献血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常规方法处理)和研究组41例(足三里穴位按摩处理),比较处理效果。结果 本次试验中,不同方法处理后,研究组献血者焦虑心理显著改善,舒适度评分显著升高,不适症状持续时间明显较短,药物使用剂量明显较少,与基础组存在较大差异(P<0.05)。结论 针对献血不良反应的处理,对献血者实施足三里穴位按摩有显著效果,不仅能显著改善献血者不适症状与焦虑心理,还能够减少相应药物的使用剂量。

  • 标签: 献血 不良反应处理 足三里 穴位按摩
  • 简介:摘要:目的 为适应现代社会医学,现在医院的骨科细化出了手足外科,根据手足外科换药次数多,换药工作量大,多在床边换药的特点,经查阅现今已有的换药车技术资料,发现没有较为适用的换药。故需要设计更实用的新型换药。方法 将抬肢垫、宽口换药桶、防冲洗液逆流袋、容纳箱、书写板、锐器盒等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结果 1此方案解决了冲洗液逆流问题,防止了患者的二次感染。 2换药桶容量大,开口宽,防止冲洗液四溅时的环境污染。 3增加垫肢海绵垫减少了患者换药时抬起四肢的痛苦,体现人文关怀。 4多功能整合省时、省力。结论 此新型换药更实用

  • 标签: 新型 手足外科 换药车 设计方案
  • 简介: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无偿献血作为全部血液来源显得尤为珍贵,如何保持血液最佳库存量,降低过期报废血液量,处理好最佳库存量与无偿献血中血液采集的关系。笔者就2002-2004年深圳市血液中心血液最佳库存量在无偿献血血液采集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血液库存量 无偿献血 选择性采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密性措施在献血后反馈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对献血者进行血液,检测结果反馈的工作中,采用针对检测结果区别处理;运用开放式对话,确认献血者身份;注意对话环境;加强员工培训,提升保密意识等保密性措施,保护献血者隐私。结果近20年来未发生因隐私泄露引发的纠纷。结论采取有效措施与方法,建立系统的隐私保护程序,可以有效地保护献血者隐私,这对稳定献血者队伍,促进血站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无偿献血 保密 隐私
  • 简介:目的观察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血液学参数的变化。方法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选取23名12个月内机采血小板量为4~10个治疗量的献血者作为观察组(平均每个治疗量血小板计数≥2.5×10^12个),于末次机采血小板前检测外周血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例(P—LCR),与4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外周血WBC、RBC、Hb、HC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外周血PL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MPV、PDW、P-LC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MPV与PLT呈中度负相关。MPV与PDW、P—LCR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为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查体时要结合PLT、MPV、PDW、P—LCR等血液学参数,综合考虑献血者机体的功能状况。

  • 标签: 机采血小板 平均血小板体积 骨髓巨核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影响高原地区初次献血者的心理因素。方法:随机遴选昌都市初次献血者200例,并按照献血时间前后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100例,调查200例初次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对照组调查期间采取常规随访工作,观察组实施心理干预,对比2组初次献血者的心理状态评分。结果:展开后续随访后,观察组献血者的担心、焦虑情况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初次献血者的献血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影响高原地区初次献血者的心理因素有很多,包括环境因素、对献血知识不了解,甚至存在错误认知等。心理护理的展开有助于改善高原地区初次献血者的心理压力,建议采取合适的护理干预措施,利于更好的招募献血者,提升采血量、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 标签: 高原地区 初次献血者 心理因素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影响高原地区初次献血者的心理因素。方法:随机遴选昌都市初次献血者200例,并按照献血时间前后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100例,调查200例初次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对照组调查期间采取常规随访工作,观察组实施心理干预,对比2组初次献血者的心理状态评分。结果:展开后续随访后,观察组献血者的担心、焦虑情况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初次献血者的献血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影响高原地区初次献血者的心理因素有很多,包括环境因素、对献血知识不了解,甚至存在错误认知等。心理护理的展开有助于改善高原地区初次献血者的心理压力,建议采取合适的护理干预措施,利于更好的招募献血者,提升采血量、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 标签: 高原地区 初次献血者 心理因素 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