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氨磷汀预防铂类神经毒性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Cancerlit、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VIP)、临床对照试验库,按照纳入与排出标准选择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1978年1月至2012年4月。在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用RevMan5.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1个研究,合计949例患者,其中英文6篇,中文5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氨磷汀组能有效地减少神经毒性的发生[RR=0.57,95%CI(0.39,0.82),P=0.002],严重神经毒性的发生[RR=0.49,95%CI(0.29,0.84),P=0.009],加重呕吐的发生率[RR=1.36,95%CI(1.02,1.81),P=0.04],易发生低血压[RR=2.33,95%CI(1.29,4.23),P=0.005]。在恶心发生率[RR=1.20,95%CI(0.97,1.50),P=0.10]、头晕的发生率[RR=1.44,95%CI(0.50,4.12),P=0.50]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氨磷汀与铂类药物化疗时联合应用能有效地预防铂类神经毒性的发生,但会加重呕吐的发生,并容易产生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 标签: 氨磷汀 铂类药物 神经毒性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10—2011年我院出现医院感染的98例恶性肿瘤患者的微生物病原学及药敏试验结果,并对病原学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8例恶性肿瘤患者革兰阳性球菌检出率为19.2%(31/161),革兰阴性杆菌检出率为53.4%(86/161),真菌检出率为27.3%(44/161)。对常见革兰阴性杆菌敏感率均〉70%的药物依次是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金黄色葡萄球菌占革兰阳性球菌的45.2%(14/31),85.7%为甲氧西林敏感型;白色念珠菌占真菌的70.4%(31/44),对常用药物两性霉素B、制霉素、氟康唑、伊曲康唑敏感率〉70%。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次为真菌,第三为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对第2、3、4代头孢菌素及氟喹诺酮类呈现较高耐药性;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具有较高敏感性;革兰阳性球菌(屎肠球菌除外)对常用药物亦保持较高敏感性。

  • 标签: 恶性肿瘤患者 医院感染 病原学 药物敏感性
  • 简介: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干预高甘胆酸(glycocholicacid,CG)血症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12月期间309例甘胆酸升高孕妇妊娠期CG变化趋势,比较接受熊去氧胆酸治疗后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轻症组(300〈CG〈1000μg.L-1)随孕龄增长,CG呈缓慢上升趋势,用药和未用药组相比,临产前CG值[(626.2±607.4)μg.L-1vs(694.5±534.4)μg.L-1,P〉0.05]、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发病率(14.2%vs12.8%,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重症(CG≥1000μg.L-1)用药组CG增长幅度小于未用药组,临产CG值[(1915.7±1419.0)μg.L-1vs(3185.2±1448.3)μg.L-1,P〈0.01]、ICP发病率(94.1%vs62.9%,P〈0.01)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妊娠结局中分娩孕周[(38.9±1.3)周vs(37.6±2.4)周,P〈0.01]、早产率(5.4%vs28.8%,P〈0.01)、剖宫产率(55.9%vs76.9%,P〈0.01)、新生儿体重[(3300±457)gvs(3109±661)g,P〈0.05]、Apgar's评分≤7分(0%vs7.7%,P〈0.05)轻症组优于重症组,胎窘发生率无差异(5.8%vs9.1%,P〉0.05)。结论:应用熊去氧胆酸可干预CG升高重症组的病程发展并降低ICP发病率。

  • 标签: 熊去氧胆酸 甘胆酸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抗生素应用情况。方法:在医院住院工作站系统中随机抽取2010年中6个月的住院病历,从中选择出院唯一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住院病历进行抗生素使用情况统计。结果: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抗生素使用率过高。结论:医院住院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抗生素使用混乱,滥用抗生素情况较重。应加强抗生素应用的监管和抗生素应用知识的培训,合理用药,杜绝滥用抗生素。

  • 标签: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抗生素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探讨经口700鼻内镜下鼻窦钻切除腺样体的疗效。方法对187例腺样体肥大病儿术前进行围手术期处理,采用鼻内镜技术。结果术后随访6-9个月,治愈率为100%。结论经口鼻窦钻切除腺样体具有直观、准确、手术彻底、并发症少的优点。

  • 标签: 鼻内镜 腺样体切除术 鼻窦钻
  • 简介:目的了解某医院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评价用药合理性,为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调查某院2010年7~12月归档病历中I类切口手术患者有关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444例I类切口手术患者均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在初次给药方面,术前0.5~2h、2~24h和大于24h用药者分别为12例、122例和63例;术后用药者247例。在持续给药中,术后预防用药时间小于4d者70例、4~7d者193例、大于7d者181例。术后单一用药者占82.43%,二联用药者占17.12%,三联用药者占0.45%。结论该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存在指征把握不严、抗菌药应用档次过高、无指征联合用药及给药时机不当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管理。

  • 标签: I类切口 抗菌药物 预防用药 调查分析
  • 简介:目的评价该院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感染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对该院2010年1~12月出院的258例3种Ⅰ类切口手术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其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结果未使用抗菌药物的手术为161例;使用抗菌药物的97例(37.6%)中合理预防用药0例。所用抗菌药物涉及5类14种;术前0.5~2h内给药50例(51.5%);术后用药时间〉24h77例(79.4%),用药时间〉48h72例(74.2%)。存在药物选择不合理、术后用药时间过长、用药时机不当等不合理现象。结论该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现象,应引起医院领导的重视,严格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提高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

  • 标签: Ⅰ类切口手术 抗菌药物 应用 预防性 合理用药
  • 简介:近年来,越多越多的研究表明,microRNA(miRNA)作为一类重要的小分子miRNA和包括药物在内的许多环境因子有功能相互作用。然而,这两者的相互作用目前仍缺乏系统的分析和建模,而相关研究对于理解miRNA和环境因子相互关系,对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潜在价值。在本文中,我们系统整理和注释了具有实验证据支持的miRNA一环紧因子相互作用数据,并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对上述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建模。

  • 标签: MIRNA 药理学方法 相互作用 环境因子 建模 网络
  • 简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是遗传-环境-代谢相关性疾病,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在我国是继病毒性肝炎后第二位常见肝病,常与肥胖、2型糖尿病、血脂紊乱、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症状并存,近年来其患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引起慢性肝病及血清氨基酸转移酶水平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几年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与遗传基础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脂肪酸代谢、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细胞因子等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关的遗传变异的研究进展。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遗传变异 基因 基因多态性
  • 简介: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会产生很多不良反应,包括锥体外系反应、体重增加、粒细胞减少、内分泌异常、心血管反应等。其中体重增加发生率最高,据研究,约2/3的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会产生体重增加的不良反应[1]。体重增加不仅影响患者的外形,还容易产生其他疾病,如代谢性疾病、

  • 标签: 抗精神病药 体重 受体 神经肽 能量消耗
  • 简介:目的:研究氯沙坦钾胶囊及其片剂在健康人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并评价两种制剂间的生物等效性。方法:20名健康男性志愿受试者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50mg,清洗期1周,LC-MS/MS法测定血浆氯沙坦和代谢物氯沙坦羧酸(E-3174)浓度。药代参数的计算与统计分析使用DAS2.0软件。结果:口服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后,受试者的氯沙坦和E-3174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氯沙坦Cmax分别为(183.83±91.30),(176.45±93.97)μg.L-1;AUC0-t分别为(333.18±105.00),(323.75±101.92)μg.h.L-1;AUC0-∞分别为(344.88±104.15),(341.32±106.13)μg.h.L-1;t1/2分别为(1.84±0.52),(1.99±0.60)h;tmax分别为(0.70±0.22),(0.98±0.62)h。E-3174Cmax分别为(344.85±114.33),(329.95±106.42)μg.L-1;AUC0-t分别为(2445.09±608.97),(2332.54±564.72)μg.h.L-1;AUC0-∞分别为(2503.45±612.62),(2390.92±567.03)μg.h.L-1;t1/2分别为(4.17±0.49),(4.13±0.66)h;tmax分别为(3.14±0.72),(3.39±0.96)h。试验制剂氯沙坦钾胶囊中氯沙坦和E-3174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04.9±20.7)%和(105.2±12.1)%。结论:本试验采用的氯沙坦钾胶囊和氯沙坦钾片为生物等效制剂。

  • 标签: 氯沙坦 氯沙坦羧酸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生物等效性
  • 简介:胰高糖素样肽-1类似物(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是一种全新作用机制的降糖药物,具有降低体重、降低收缩压、改善胰岛细胞功能。本文对利拉鲁肽国内外近期文献进行分析,从其药理作用特点、临床研究、安全性和耐受性等方面阐述其研究进展。其长期应用疗效如何以及能否延缓糖尿病的进展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 标签: 胰高糖素样肽-1类似物 利拉鲁肽 进展 降糖药物
  • 简介:铂类药物广泛的应用于肺癌、大肠癌、卵巢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然而,铂类药物的疗效往往由于严重的毒副反应,尤其是神经毒性而受到限制。铂类药物的神经毒性存在较大的个体性差异,其药物代谢相关基因的遗传变异是导致神经毒性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就铂类药物转运体、药物代谢酶和DNA修复酶等相关基因的遗传多态性与铂类药物神经毒性之间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 标签: 药物基因组学 神经毒性 铂类药物
  • 简介:催乳素升高是抗精神病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为男性乳房女性化、女性乳房胀痛、溢乳、月经失调症状、性功能障碍、骨质疏松及代谢障碍等,发生率为25%~89%。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高催乳素血症(HPRL)的发生与性别、年龄、药物种类及剂量等相关。发病机制可能是抗精神病药物阻断垂体前叶D2受体而减弱多巴胺抑制泌乳素细胞分泌的作用,导致催乳素水平升高。抗精神病药物所致HPRL须与严重应激或抑郁状态、妊娠、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衰竭、垂体肿瘤及卵巢病变等进行鉴别诊断。抗精神病药物所致HPRL的治疗包括停用致病药物,降低药物剂量,换用致HPRL风险较低的药物,也可给予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中药或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 标签: 抗精神病药 高催乳素血症
  • 简介:目的优化O-去甲基文拉法辛的合成工艺。方法以对羟基苯乙酸为原料,经苄基保护,依次经过酰化、缩合、还原、氢解脱苄、成盐反应成功合成了目标化合物。结果反应条件得到了优化,避免了使用二甲胺气体、正丁基锂和四氢锂铝试剂,总收率为30%(以对羟基苯乙酸计)。结论该路线原料价廉易得,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适合于工业化生产。目标化合物经1H-NMR、MS结构确证。

  • 标签: 抗抑郁药 O-去甲基文拉法辛琥珀酸盐 合成工艺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波谱分析结合皮层脑电图在手术治疗难治性癫痫定位癫痫灶的意义。方法对16例难治性癫痫患者,根据其临床发作类型、体征、磁共振波谱分析、皮层脑电图定位癫痫灶,同时对癫痫灶进行手术干预。结果随诊6个月~5年。根据1996年Engel疗效分级标准评测:Ⅰ级为10例、Ⅱ级为2例、Ⅲ级为3例、Ⅳ级为1例。Ⅰ级、Ⅱ级12例为临床治愈,Ⅲ级3例为好转,治愈率为75%,治愈好转率为93.8%。结论磁共振波谱分析可在癫痫外科术前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结合皮层脑电图可提高致痫灶定位的准确率,提高手术的效果。

  • 标签: 癫痫 磁共振波谱分析 皮层脑电图 致痫灶
  • 简介: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反应蛋白(CRP)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0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定期检测血脂、脂蛋白[Lp(α)]、血清白蛋白(ALB)、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起始hs-CRP正常参考值3mg/L为分界点分为CRP正常组(54例)与CRP升高组(66例),观察2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病死率,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反应蛋白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CRP升高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高于CRP正常组(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在慢性微炎症状态,CRP升高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血液透析 心血管 C-反应蛋白
  • 简介:通过对基于配体的虚拟筛选方法获得的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优化,设计、合成了一系列苯甲酰肼衍生物,通过1HNMR、13CNMR和MS确定了化合物结构。生物活性测试表明,该系列化合物对RSK2激酶有中等程度的抑制作用。初步揭示了抑制RSK2活性的构效关系,并通过模建的RSK2氮端三维结构揭示了该系列化合物抑制RSK2的作用机制。

  • 标签: RSK2激酶抑制剂 苯甲酰肼衍生物 构效关系 分子对接
  • 简介: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咽喉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鼓膜置管术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方法。我院于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89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对象为临床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共89例,其中:男51例,女38例;年龄3~55岁,平均25岁;病程1~6月;双耳60例,单耳29例。双耳患者多为小儿,均表现为听力下降,部分因耳痛

  • 标签: 分泌性中耳炎 鼓膜置管术 置管治疗 耳内镜 耳鼻咽喉科 保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