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护理干预在降低早产儿发呼吸暂停中的应用分析,总结较好的护理方法,提高护理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性原则选取从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早产儿患儿68例,将68例确诊为早产儿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盲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观察组34例,两组患儿采取的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患儿采取基础常规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儿采取综合护理干预的方法进行护理,在护理后观察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总结优异的护理模式。结果观察组发作频率为(6.98±2.49)次/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23±2.45)次/d,观察组的持续时间为(22.84±2.49)s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93±3.29)s,观察组的SpO2为(79.75±2.34)%高于对照组的(74.24±11.34)%,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早产儿发呼吸暂停的治疗护理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极为理想,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对早产儿降低呼吸暂停时可尽早运用,可明显降低早产儿呼吸暂停的情况发生。

  • 标签: 早产儿 呼吸暂停 综合护理干预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痛风频繁发作的危险因素,评估其识别发痛风患者的能力,为早期预防及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7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痛风临床医学中心门诊初诊且就诊前12个月内无降尿酸药物服用史的痛风患者579人,分为发组(既往12个月痛风发作≥2次)(448例)和非发组(既往12个月痛风发作<2次)(131例),分别采集其临床资料并检测相关生化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痛风发相关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结果发组患者上肢关节受累率、痛风石发生率、合并高血压、肾结石比率明显高于非发组(P<0.05或P<0.01);2组在痛风家族史、性别组成、合并肝功能异常、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胆固醇血症、超重/肥胖比率、吸烟史、饮酒史、规律运动比率及合并糖尿病比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组患者累及关节个数、病程、血尿酸水平、三酰甘油水平明显高于非发组[(4.66±2.54)对(2.77±1.64)个,(6.68±5.11)对(5.14±3.89)年,(525.82±132.11)对(489.33±139.81) μmol/L,(2.51±1.94)对(2.05±1.22) mmol/L,P<0.05或P<0.01];2组在起病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初诊年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肌酐、肾小球滤过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体重指数、腰围、腰臀比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累关节数目多、血尿酸水平是痛风患者痛风发的危险因素。ROC曲线提示单独使用受累关节数目识别发风险时,有一定准确性。以受累关节数>2个为临界点,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8%、43.3%、85.6%、56.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尿酸水平、受累关节数多为痛风发的危险因素,以初诊时受累关节数>2个为标准,更易早期识别发痛风患者,临床诊治中可为尽早起始降尿酸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痛风 发作 频率 危险因素 ROC曲线
  • 简介:目的观察健脾益气法治疗小儿复发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2例复发肾病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健脾益气法治疗,比较2组的复发次数、尿β2-微球蛋白(β2-MG)、免疫球蛋白(IgA,IgG)、血浆胆固醇及血浆皮质醇、复发后尿蛋白转阴时间及完全缓解时间。结果治疗组1年复发次数、尿β2-MG、血浆胆固醇均低于对照组(P〈0.05);免疫球蛋白和血浆皮质醇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后治疗组尿蛋白转阴时间短于对照组,完全缓解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健脾益气法参与小儿复发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免疫功能、提高肾上腺皮质功能、改善高脂血症等多种途径密切相关。

  • 标签: 健脾益气法 频复发肾病综合征 小儿
  • 简介:摘要室性期前收缩属中医"心悸""怔忡"范畴。新疆地区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因地域特点、饮食习惯、气候等多方面原因,病机具有特异性,多因风燥之邪内伏,伺机而动,风邪致病使心脉挛急,燥邪伤津则心失濡养所致,治当以祛风润燥为主,旨在宁心定悸,发病初期可以治标为主,适当将风药的剂量加大或种类增多;病情迁延期多加虫类药搜风通络;病情稳定期酌情滋补。本病临床兼症颇多,还应注意随症加减,权变灵活用药。

  • 标签: 心悸 期前收缩 室性早搏 祛风润燥 因地制宜 经验心得 医案
  • 简介:目的评价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发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28例症状、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所有患者均无器质性心脏病,24h动态心电图(Holter)确定RVOT发单形性室性早搏≥10000次/24h。采用起搏标测和激动顺序标测,前者以起搏标测诱发的QRS波与室性早搏QRS波形态完全相同为消融靶点,后者以早搏时最早心室激动点为消融靶点。其中26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2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游离壁。结果消融即刻成功率92.9%(26/28),其中右室流出道间隔部92.3%(24/26),游离壁100%(2/2)。患者24h动态心电图记录消融前、后室性期前收缩分别为(16206±2030)次/24h和(100±110)次/24h,P〈0.01。随访6-20个月,1例复发,再次消融成功。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治疗症状、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

  • 标签: 室性早搏 导管消融 右室流出道
  • 简介:目的探讨常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持续肺动脉高压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单纯的常规扩张血管药物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常机械通气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费用、住院时间、治疗后的血液动力学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费用、治疗后心率、血压以及脉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肺动脉压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机械通气治疗持续肺动脉高压患儿的临床疗效显著,肺动脉压下降迅速,且安全性有保障,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常频机械通气 新生儿 持续肺动脉高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叠加常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我院肺出血新生儿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HFOV叠加常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对照组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氧合指数、肺出血停止时间、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氧暴露时间。结果HFOV叠加常通气组治疗后6、12、24、36小时氧合指数(0I)明显低于HFOV组,肺出血停止时间、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氧暴露时间较HFOV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高频振荡叠加常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较单纯高频振荡通气疗效显著。

  • 标签: 肺出血 高频震荡通气 常频通气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对发室性早搏患者临床治疗中比索洛尔、稳心颗粒联合用药下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收集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门诊确诊发室性早搏103例患者(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通过随机分组方法,其中35例给予比索洛尔治疗纳入对照组1组,33例给予稳心颗粒治疗纳入对照组2组,另外35在稳心颗粒用药基础上联合比索洛尔,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与用药不良反应观察。结果:临床治疗有效率,观察组97.14%,相比对照组1组81.82%、对照组2组74.29%,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组与对照组2组用药后未见不良反应,观察组1例恶心呕吐,为2.86%,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室性早搏患者临床治疗中,稳心颗粒用药基础上联合比索洛尔,疗效显著,且用药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 标签: 频发室性早搏 比索洛尔 稳心颗粒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振动排痰机对重症肺炎在上呼吸机患儿排痰的影响。方法选择重症肺炎患儿上呼吸机的效果观察应用美国G5排痰机进行排痰

  • 标签: 振动排痰机 重症肺炎 效果
  • 简介:窦性心律合并房性并行心律及发室早的动态心电图相对复杂,要想准确快速地分析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借助于心电散点图。时间散点图能显示心律失常发生的时刻及持续时间;Lorenz散点图可反映主导心律与辅加心律各自的电生理特征;差值散点图则能清楚地揭示出Lorenz散点图上重叠难辨的节律信息。这三种散点图相互补充、互为印证,全方位、多角度地刻画了窦性心律合并房性并行心律及发室早的竞争与干扰过程。掌握心电散点图这种简洁而高效的分析工具和语言,不仅有助于准确快速分析动态心电图,也为深入了解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意义打开了一扇窗口。

  • 标签: 时间散点图 LORENZ散点图 差值散点图 窦性心律 房性并行心律 频发室早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青年发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对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2018—2019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庆医院就诊的有心悸、乏力、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心脏结构及收缩功能正常、24 h动态心电图显示发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1 000次/24 h)的50例青年患者作为室性早搏组,50名青年健康受试者为对照组。静态和24 h心电图作为发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诊断方法,采用超声心动图脉冲多普勒及多普勒组织成像模式测量左室舒张功能指标,并进行相关影响因素与多普勒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左室舒张功能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室性早搏组E峰减速时间较长[(203.2±22.9)ms比(192.4±16.1)ms,t=-2.730,P=0.008],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Ea)较低[(10.3±2.8)cm/s比(11.9±2.9)cm/s,t=0.748,P=0.010],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与Ea的比值(E/Ea)较高(6.6±0.8比6.0±0.4,t=-0.775,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室性早搏组Ea与舒张晚期运动峰值速度(Aa)的比值(Ea/Aa)较低(1.02±0.33比1.11±0.30,t=1.466,P=0.14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二尖瓣环收缩期运动峰值速度(Sa)未见统计学差异。相关性分析发现,24 h室性早搏总搏数与Ea(R=-0.686)和Ea/Aa(R=-0.654)呈负相关,与Aa呈正相关(R=0.431)。进一步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发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Exp(B)=2.070,P=0.002]是左室舒张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之一,即发室性早搏患者发生左室舒张功能减退的危险是健康受试者的2.07倍。结论发(≥1 000次/24 h)的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可导致青年左室舒张功能下降。

  • 标签: 青年人 室性早搏复合征 心室功能,左 超声检查,多普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在发暂停呼吸早产儿的临床护理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样本选取时间为2019年01月至2021年01月医院实施治疗的发呼吸暂停早产儿,共计80例,分组方式为随机抽签,组名为实验组与参照组,两组患者例数均为40例。参照组患儿实施常规临床护理,实验组患儿实施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结果:从治疗结果来观察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比参照组理想,差异较大(P<0.05);且从不良反应来对比实验组也限制低于参照组,差异较大(P<0.05)。结论:使用综合护理干预护理发呼吸暂停早产儿,可降低患儿呼吸暂停的持续时间与频率,缩短呼吸支持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综合护理 频发呼吸暂停 早产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中频发的透析相关低血压(IDH)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了某个医院血液透析中心2023年1至6月期间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80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连续监测了他们6个月内IDH的发生情况。根据IDH发生率是否达到20%,将患者分为发组(31例)和非发组(49例)。我们比较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透析前后血压、透析情况和实验室检查数据,并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来确定发性IDH的影响因素。结果:经过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年龄(OR=2.370,P=0.001)和平均超滤量(OR=7.240,P=0.003)是发性IDH的危险因素;血红蛋白(OR=0.152,P=0.007)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0.192,P=0.005)则是其保护因素。结论:综上所述,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年龄、超滤量、血红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都是发性IDH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些结果提示在护理中需要特别关注这些因素,以降低IDH的发生率,并帮助提供更有效的护理措施。进一步研究可以探讨如何针对这些因素进行干预,以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 标签: 血透患者 频发性透析 中低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上治疗良性发性室性早搏患者过程中,提供人性化护理方式,研究此种护理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当中良性发性室性早搏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各项身体指标情况。结果:经过护理之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各项身体指标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为良性发性室性早搏患者实施人性化的护理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提高护理有效性,还能够优化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情况,效果理想,值得广泛运用。

  • 标签: 人性化护理 良性频发性室性早搏患者 应用效果
  • 简介: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发性透析中低血压(IDH)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护理措施。方法:本研究主要采取分组比较的方法,选取80例近期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血透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连续监测6个月的IDH发生情况,据IDH发生率是否≥20%,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组别设置为:A组n=32例,属于IDH发患者,B组n=48例,属于IDH不发患者, 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发性IDH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经研究分析得出,年龄平均UFV是诱发患者发IDH的主要保护因素。结论:针对于血透患者而言,造成患者发生发性IDH的主要影响因素就是年龄、超滤量、血红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因此,在具体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必须重视对患者这几个重要指标的关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加以干预,从而降低患者IDH的发生率。

  • 标签: 血液透析 频发性 透析中低血压 影响因素 护理对措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多体外振动排痰法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护理要点。方法:抽选100例本院支气管肺炎患儿,分成两组,常规组用常规护理,实验组用综合护理,分析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在无其他因素的干扰下,实验组护理效果较显著,P<0.05。结论:综合护理优势显著,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能够进一步优化护理质量和水平,提升患儿的护理体验,使临床治疗达到预期的结果,规避风险事件,进而避免医患矛盾,保障医院医疗工作有序进行,值得推广。

  • 标签: 多频体外振动排痰 支气管肺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透患者发性透析中低血压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其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血透患者90例,其中45例半年内低血压发生率≥20%,纳为发组;45例半年内低血压发生率<20%,纳为非发组;观察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透析前SBP、DBP及MAP水平、透析前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超滤量,据此分析患者发性透析中低血压的影响因素。结果: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和超滤量是患者发性透析中低血压的危险因素,HGB和HDL-C则是其保护因素。结论:血透患者的年龄、超滤量、HGB、HDL-C等是影响其会否出现发性透析中低血压的主要因素,临床应加强针对性护理,尽可能降低患者发性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

  • 标签: 血透患者 频发性透析中低血压 影响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