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作为应对马克主义理论危机的产物,阿尔都塞与后马克主义共享着相同的时代背景,虽然二者的总体规划不尽相同,但在各自的主题化论述中却有着共同的关注点,我们将在意识形态与霸权、多元决定与政治自主性以及相遇与链接的对比研究中呈现后马克主义中的阿尔都塞因素,呈现阿尔都塞的理论因素如何影响了后马克主义的理论建构,从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阐述阿尔都塞对当代激进政治理论话语的建构意义。

  • 标签: 后马克思主义 阿尔都塞 马克思主义 同一性 差异
  • 简介:"元"是指"根本",元问题是指根本的问题。"道德人"就是那些能够在实践理性精神主导下自觉作出有益于他人的却与自身利益无关甚至是有违自身利益的行为或活动的人。"道德人"的元问题就是"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是什么"的问题,它回答了"道德人"何以为"道德人"之根本所在。在当代,人的解放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关于"道德人"评判的思维元模式是超越了"主体论"工具理性的"主体间"论。

  • 标签: 道德人 元问题 人的价值
  • 简介:概括和凝练马克主义的基本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基本特征的凝练要立足马克主义的本质和功能,依据经典作家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论述,借鉴学界的研究成果,并适当考虑当今时代的条件和教育对象的可接受程度。马克主义的重要特征有若干,其中最直接体现马克主义本质的特征是本质特征或基本特征。马克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而这四个方面又集中体现于马克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中。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基本特征 内在统一
  • 简介:马克的实践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当然要提供关于具体现实的抽象理解和一般原则,但由于这种理论始终要求以具体的现实为出发点、来源和最终目标,所以这一理论不仅仅区别于理论哲学,而且要求把理论哲学消融在实践哲学之中.由此,后世关于马克实践哲学的研究,就不应仅仅停留于关于实践范畴的理解,也不应局限于马克实践哲学的精致化,而是应立足于今天的中国现实开拓创新.换言之,我们最应从马克实践哲学中收获的是方法与原则,而不是他的哪一个观点、思想或理论.

  • 标签: 马克思 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 理论与实践
  • 简介:西方近代自然权利学说强调人人生而自由、平等。对于平等这一理念,马克揭示出,形式上所赋予每个人的平等权利有可能掩盖人们相互之间的实质上的不平等。经济不平等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后果,而不平等又不能依赖自由主义者所倡导的个人自由选择而得到完全的正当性辩护。一种更大程度的社会平等意味着我们需要一种更大功能的国家理念,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社会主义的平等主义立场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平等 个人主义 社会主义
  • 简介:把坚持马克主义和发展马克主义统一起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推进马克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这是马克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并不断走向成功的奥妙所在。历史和实践证明,马克主义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只有坚持马克主义才能更好地发展马克主义,只有不断发展马克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马克主义。马克主义作为我国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马克主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坚持发展 成功奥妙
  • 简介:<正>当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之际,人们发现带人21世纪的却是一系列困扰人类的全球性问题。全球伦理的提出,为我们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全球伦理关注的核心和重点无疑是生态问题.生态伦理的合理建立与实现与否,就成为全球伦理的关键。在马克主义看来.全球伦理也应对人类未来的发展状况和社会目标予以关注,这也是全球伦理能否实现的社会基础。

  • 标签: 全球伦理 马克思主义 生态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沙文主义 可持续发展 人类未来
  • 简介:马克社会形态演进动力论是在19世纪'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张力中建构的。马克社会形态演进动力论存在双重维度:一方面把推动社会形态演进的动力归结为生产力推动,进而由生产力引起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整个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结构性动力';另一方面又把社会形态演进的动力归结为主体革命性和能动性,尤其强调主体实践在革命中对历史的推动作用的'主体性动力'。马克社会形态演进动力论具有极强的当代价值。

  • 标签: 马克思 社会形态演进 动力
  • 简介:马克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近现代学术与文化的主潮,成为引领20世纪中国走向繁荣的主流思想,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结合其革命实践介绍、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主义理论,另一方面是由于专业学者以各种形式参与对马克主义理论的研究与讨论。中国共产党内外、专业学术领域内外所进行的有关马克主义及其与中国社会和中国传统的相关性的讨论,彼此间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研究中国共产党内的马克主义发展史的同时。研究中国共产党外有关马克主义的专业学术研究的历史,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马克主义中国化过程、体会中国马克主义的独特智慧、总结马克主义与中国国情和本土实践相结合的经验教训。这构成了中国马克主义历史的学术研究的主要任务和使命。

  • 标签: 中国 马克思主义 学术史研究
  • 简介:建基于对资本主义应得正义的制度前提批判,落实为对共产主义完全正义的图景构画,马克在其全部著述的批判性话语和建构性话语中阐述了自己的正义思想。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并不是马克有没有正义思想,而是马克正义思想的独特品格以及这种正义思想是如何得以构建的。

  • 标签: 前提批判 马克思 正义观 制度 正义思想 资本主义
  • 简介:伍德重申他先前论文的观点——“对马克思来说,经济交易或社会制度中的正义与否依赖于其与既定的生产方式的关系”,认为胡萨米将“正义不仅受生产方式所决定且受阶级立场所决定”的观点归于马克是一种误解,认为马克是从一种资本主义之后的正义标准去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更是对马克文本的误读。在他看来,马克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基于对社会生产分析的总体批判,其批判是基于自由、共同体和自我实现等非道德的善的批判,而不是基于权利或正义的道德的善的批判。

  • 标签: 马克思 权利 正义 胡萨米
  • 简介:马克的父亲、未来岳父和中学校长对马克少年时代特别是中学时期的性格特征、志趣爱好和思想倾向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最初具有的启蒙主义世界观就是在这三位长辈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马克中学时期的启蒙世界观主要反映在其三篇中学作文中,他的思想倾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寓道德于宗教论证之中,追求人格上的完美;崇尚理性,强调科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力求在理性框架中内把握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 标签: 马克思 启蒙世界观 起源 表现
  • 简介:本文力图阐释马克哲学思想的反讽性质,作者通过分析马克作品的普罗米修斯哲学追求,由此展现出马克反讽哲学内在意蕴及其美学实质,并说明马克所关心的由人而发的哲学与世界关系的相互性而非宗教上帝的神圣性。

  • 标签: 马克思 反讽 普罗米修斯 自因谋划
  • 简介:<正>20世纪后半叶以来,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全球化日益推进的客观现实在观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关于全球化的理论研究"更上一层楼",百家争鸣,蔚为大观。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在《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一书中曾指出:"仅仅在十年以前,不论是学术著作还是通俗读物都很少使用‘全球化’这一术语,而现在,这一术语已经从无人问津变为无所不在:如果不提到它,任何政治演说都是不完整的,任何商业手册都是不受欢迎的。"

  • 标签: 全球化问题 马克思主义文论 第三次科技革命 吉登斯 世界历史性 物质生产
  • 简介: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指出:“马克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而且《讲话》全文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品质,用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主义,是马克主义与时俱进的又一理论成果。

  • 标签: 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 理论品质 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 思想观念
  • 简介:自马克主义诞生以来,马克的历史理论已经成为艺术史批评的一种重要理论,因而当我们反思艺术批评史时,也就不可回避地需要重新审视马克主义,特别是它涉及意识形态的本质、国家的职能、艺术创作特征、阶级的定义和社会经济基础对社会其他领域的决定程度等一系列重要的基础性原理。这并不是对马克的理论简单地再次评说一番,而是需要我们必须更加严谨地研究和解释。这既要识别清楚一些不属于马克的而被错误地冠以马克的名号的理论,又要看到在马克思理论的核心部分存在一个很有价值、很令人困惑的不确定性,它一方面把社会的结构性矛盾当作历史变革的动力,另一方面又把引发阶级斗争的人的因素作为革命性变化的决定性力量。这种悖论性的理解,在马克的历史发展观的核心地位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结果是让马克主义成为现代思想体系中主流传统之一,其丰富性无与伦比,其争议性独一无二。此外还应看到,马克思理论是开放性的,不断接受时代的挑战的,"马克从未说过最后一个词,相反,他的确说了第一个词,我们完全可以继续他开启了的话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批评艺术史 意识形态
  • 简介:青年马克的价值思想十分丰富而且多变。这是因为马克的青年时代正是各种价值观念冲撞、反思并最终形成的一个阶段,再加上青年时代马克便表现出的对知识和真理热切的渴望,使得他在这一时期阅读了大量的文献书籍。

  • 标签: 青年马克思 价值思想 青年时期 青年时代 价值观念 真理
  • 简介:<正>1.文章标题:要求简明、具体、确切,字号为四号黑体,居中,字数应以不超过20字为宜,必要时可加副标题。2.作者:作者姓名置于篇名之下空一行,文章应标明作者的工作单位,包括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整个数据用圆括号括起,置于作者名下;

  • 标签: 投稿格式 工作单位 时可 下空 作者简介 英文摘要
  • 简介:<正>为了进一步促进学术交流,便于和国际出版物接轨,积极推进本社期刊编辑工作的规范化,本刊决定从2011年第14卷第2期开始采用新的投稿格式。在采用通用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注释规则的基础上,本刊特制定新的规定。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注释放置于当页下(脚注)。注释序号用①,②,③……标识,每页单独排序。正文中的注释序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有时候也可能是词或词组)或段落标点符号之后。

  • 标签: 投稿格式 注释体例 文献标注 文献引证 学术交流 卷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