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讨论消化内科住院患者的院内感染的状况,分析患者的感染因素和感染特点,并提出一些控制的措施和方法。方法对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本院收治的消化内科,院内感染患者总计40例的临床诊疗资料,施行回顾性剖析。结果40例消化内科院内感染患者总共分离出60株病原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呈不断升涨发展方向。结论要重视患者呼吸道的预防工作,同时还要正确使用抗菌药物,这将大大提高患者感染的恢复效果。

  • 标签: 消化内科 感染 患者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监控系统、强化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做好各项细菌检测,是近年来医院各项检查及评审的工作重点,通过严格规范管理医院感染率才能达到卫生部标准,从而保障了病人安全,维护了医务人员职业健康使医院感染率降到最低。

  • 标签: 医院感染 预防与控制
  • 简介:进入秋季,老年人很容易因感冒而发生肺部感染。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老年人发生肺部感染的原因有3方面:一是老年人全身抵抗力降低,细菌、病毒等一旦进入下呼吸道(喉以下),很容易快速增长繁殖。二是老年人的支气管表面黏液纤毛活动降低,清除外来异物或细菌、病毒的能力下降,细菌得以在下呼吸道繁殖。此外,随着年岁增大,咳嗽反射也减低了。三是老年人支气管黏膜和腺体逐渐萎缩,抗体分泌减少,有利于病原体进入和繁殖。

  • 标签: 肺部感染 支气管黏膜 现代医学研究 下呼吸道 老年人 纤毛活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消化系统真菌感染是指真菌感染食管、胃肠、肝胆、胰或消化系统的其他组织或器官,该文对消化系统真菌感染的病原菌、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治疗措施进行综述。

  • 标签: 消化系统感染 真菌 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本品是一种新型第四代头孢菌素,抗菌谱和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明显优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目的讨论头孢吡肟抗感染应用。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根据个人临床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本品适用于治疗由对头孢吡肟敏感的细菌引起的成年人的中、重度感染,包括呼吸系统感染(复杂性和单纯性)。上尿路和下尿路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包括腹膜炎和胆道感染在内的腹腔感染,败血症/菌血症和免疫力低下患者的发热。

  • 标签: 头孢吡肟 抗感染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儿童尿路感染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高热、头痛、腰痛的患儿遵医嘱应用解热镇痛剂缓解症状。对尿道刺激症状明显者,酌情应用654—2等抗胆碱药或口服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以减轻尿路刺激症状。保持外阴部清洁。定期复查尿常规和进行尿培养,以了解病情的变化和治疗效果。在送检尿标本时避免污染,常规清洁消毒外阴,取中段尿,婴幼儿用无菌尿袋收集尿标本。

  • 标签: 儿童 尿路感染 护理
  • 简介:摘要对于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全球,发达国家的院内感染率为3%-5%,发展中国家占10%~20%,而我国的医院内感染率也达11.4%,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病床的周转率和疾病的治愈率,不仅给患者增加了痛苦,增加的治疗费用,也减低了医疗质量,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 标签: 院内感染 预防 控制 感染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本院新生儿败血症社区感染和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情况,以指导临床抗生素应用。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1年9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114例,分为社区感染组和院内感染组,并对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病原菌、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社区获得性感染败血症主要病原菌为革兰氏阳性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有很高的耐药率,多重耐药亦较高,对万古霉素感性好,对喹喏酮类敏感性较高。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青霉素类、氨曲南、头孢类耐药高,对亚胺培南、万古霉素敏感,对喹喏酮类敏感性较高。结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ESBLs肺炎克雷伯菌分别是新生儿社区获得性感染败血症与医院感染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两种病原菌对多数常用抗生素普遍耐药,临床医师应根据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对提高新生儿抗感染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败血症 新生儿 社区获得性感染 院内感染 抗药性 细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道院内感染全耐药菌的感染原因及防控策略。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治疗的141患者,对患者则下呼吸道分泌物或者痰标本进行分析,通过标本培养后进行药敏检验。结果糖尿病与脑血管及中枢系统感染患者比例最高,院内感染的风险随着入院时间的增加而增长,主要院内感染科室为重症监护病房,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居多,菌群分布以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菌比例最高。讨论全耐药菌感染在临床中逐渐增加,应针对原发病、入院时间、多发科室、患者年龄与菌群分布进行针对性防控。

  • 标签: 呼吸道 院内感染 全耐药菌 防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NT—proBNP对ICU严重感染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的预后作用。方法将ICU收住的102例严重感染感染性休克患者按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分为心功能障碍组(NT—proBNP>900pg/ml),心功能正常组(NT—proBNP<900pg/ml),观察两组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心功能障碍组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和病死率高于心功能组正常组(P<0.05)。结论NT—proBNP可以作为ICU严重感染感染性休克患者心功能障碍的重要检测指标,对患者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NT&mdash proBNP 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 病情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瘢痕子宫阴道分娩中产程观察、分娩方式、分娩结局以及护理干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产科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瘢痕子宫阴道试产患者57例分娩及临床护理资料。结果本次研究瘢痕子宫阴道试产患者57例中阴道分娩37例,其中阴道自然分娩29例,阴道助产8例,阴道分娩率为64.9%;患者因产程停滞、宫缩乏力、疼痛剧烈等原因改行剖宫产手术20例。行瘢痕子宫阴道分娩37例患者总产程317-585min,平均总产程为463.7min,分娩过程中出血量104-328ml,平均出血量为233.7ml;全部瘢痕子宫阴道试产患者出现产后出血3例,新生儿窒息1例,无子宫破裂、产妇及新生儿死亡出现。结论通过严密产程观察,瘢痕子宫患者行阴道分娩是安全、方便的,能够有效减少手术痛苦,减少并发症发生。

  • 标签: 瘢痕子宫 阴道分娩 产程 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复习过去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的病例,加强对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的认识。方法观察560例刮宫标本HE切片中的有关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根据新标准找出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结果共发现55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其中子宫内膜单纯增生449例,发现上皮内瘤变14例,伴有不典型增生20例中有2例上皮瘤变,57例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中9例上皮内瘤变,34例复杂性增生伴不典型增生30例上皮内瘤变。结论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是肿瘤性增生,通过对其进一步认识,明确其诊断要点和方法,对今后的诊断及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 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7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微创组28例(行腹腔镜手术)和开腹组39例(行开腹手术),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微创组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达100%。且其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开腹组(P<0.01)。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效果显著,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腹腔镜 开腹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两种常用止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2011年收治的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11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55例,观察组术中采取子宫动脉阻断术,对照组采取垂体后叶素止血,对两组者术中、术后出血量和止血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术中和术后出血量分别为55.5±19.1ml和66.4±8.4m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体温方面不存在差别(P>0.05)。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行子宫动脉阻断术止血效果良好,且不影响患者术后卵巢功能。

  • 标签: 子宫肌瘤剔除术 腹腔镜 止血 子宫动脉阻断 垂体后叶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患者围术期的心理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手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128例,均对她们在围术期进行心理护理。结果1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出现术后阴道出血,没有患者出现膀胱、输尿管损伤,也没有患者在围术期出现心理障碍等并发症,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做好子宫肌瘤患者在围术期的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克服手术治疗的心理障碍,减少手术并发症。

  • 标签: 子宫肌瘤围术期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腹腔镜在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价值。方法观察组进行腹腔镜手术,全身麻醉并且进行生理监测,取膀胱结石位,在脐上缘切一约10mm切口,插入气腹针注入CO2,压力为12-14mmHg,插入套管,插入腹腔镜目镜,在下腹在左、右侧分别穿15mm和5mm套管,在耻骨联合上方穿5mm套管,插入手术器械,从宫颈插入举宫器,辅助手术操作。对照组进行常规开腹手术,连续硬膜外麻醉,进入腹腔,在肌瘤患处切开子宫浆膜层,清除肌瘤,缝合瘤腔。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观察组手术时间和对照手术时间无太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3,p>0.05);观察组手术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x2=8.42,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手术切口明显小于对照手术切口,(x2=7.84,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手术后恢复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手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x2=7.81,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排气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排气时间,(x2=8.32,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星少于对照组患者时间,(x2=6.12,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剔除子宫肌瘤手术优势明显高于常规开腹剔除子宫肌瘤手术,值得临床上大范围推广。

  • 标签: 腹腔镜 手术 子宫肌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