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远达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我院 2018-01到 2019-02的 10例远达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的 10例临床观察远达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被给予传统临床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接受临床观察干预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对于远达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治疗之中,采用临床观察的干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远达性视网膜病变 临床观察 临床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electroretinography,m-ERG)特点。方法应用国外最新发明生产的RETIScanmultifocalERGVersion3.15系统,对16例单眼中浆患者进行研究。患眼为研究组,对侧眼为对照组。刺激为61个六边形,从中央到周边共分5个环,同时测定31°视野范围的一阶反应(firstorderkernel),并进行双眼对照。结果在1环和2环上,患眼组的a波、b波幅值降低;1环的b波潜伏期明显延长。结论中浆患眼黄斑中心区a波、b波幅值明显下降,b波潜伏期明显延长。

  • 标签: 多焦视网膜电图 中心性浆液性 视网膜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巩膜外垫压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硅油眼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60眼)硅油眼视网膜脱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30例(30眼),对照组采用单纯巩膜外垫压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应用巩膜外垫压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视网膜复位情况与视力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视网膜复位率(93.33%)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73.33%);经手术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硅油眼视网膜脱离患者应用巩膜外垫压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具有较高的视网膜复位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视网膜脱离 巩膜外垫压 视网膜激光光凝 硅油 效果观察
  • 作者: 魏文斌 周楠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眼内肿瘤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医学人工智能研究与验证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100730
  • 简介:摘要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治疗已经到了挽救生命的同时挽救视力(life-saving and vision-saving care)的阶段。既要提高RB患儿的生存率,延长生存时间;同时也要保留眼球,提高生活质量。诊断不及时,不恰当的治疗,都会引起RB复发、向眼外蔓延和转移,保眼率降低,生存机会减少。随着对RB治疗的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式不断出现,如何正确选择、评价这些治疗方式,对RB患儿采取最安全有效的规范化治疗,达到远期治愈的效果,是临床医生需要切实考虑的问题。

  • 标签: 视网膜母细胞瘤/治疗 规范 述评
  • 简介:目的:通过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electroretinography,mf-ERG)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serouschorioretinopathy,CSC)治疗前后的观察,提高CSC诊断的准确性,并指导临床诊疗,评估预后。方法:设置有比较性的CSC观察组和双眼正常的对照组。观察组有31例CSC患者都是单眼发病,这些患者每只眼(包括患眼与对侧眼)在发病期与恢复期都经过眼科的系统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OCT和mf-ERG,并记录这些检查的数据。对照组有30例,与观察组年龄范围相同,同样做上述检查并记录数据。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CSC发病期,mf-ERG显示患眼平均视网膜振幅密度在1环为60.54±18.20nV/degree2,比对照组(110.94±31.20nV/degree2)低45.43%(P〈0.01),在2环为38.12±10.81nV/degree2,比对照组(60.91±11.43nV/degree2)低37.42%(P〈0.05)。在恢复期,mf-ERG显示患眼平均视网膜振幅密度在1环为93.71±14.13nV/degree2,比对照组(110.94±31.20nV/degree2)低15.53%(P〈0.05);在2环为51.16±10.34nV/degree2,比对照组(60.91±11.43nV/degree2)低16.01%(P〈0.05)。另外,我们还发现,观察组31例患者中有8例对侧眼也显示出异常,平均视网膜振幅密度在1环为62.41nV/degree2,其余23例患者对侧眼未发现异常。结论:多焦视网膜电图有助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治疗与随访观察,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多焦视网膜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康柏西普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DR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43例)与光凝组(43例)。光凝组采用曲安奈德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联合组采用康柏西普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比较两组疗效、黄斑厚度、最佳矫正视力(BDVA)、视神经纤维层(RNFT)厚度、视网膜循环情况、血管生长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的水平。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7.67%(42/43),高于光凝组的81.40%(35/43),P<0.05;治疗后,两组黄斑厚度均较治疗前降低,BDVA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联合组改善幅度优于光凝组(P<0.05);治疗后,两组上方、下方、颞侧RNFT厚度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光凝组(P<0.05);治疗后,两组视网膜中央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均较治疗前高,阻力指数均较治疗前低,且联合组改善幅度优于光凝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VEGF、bFGF、IGF-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低于光凝组(P<0.05)。结论康柏西普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DR患者可提高疗效,下调血管生长因子表达,改善视网膜循环,减轻黄斑厚度和RNFT厚度,改善视力水平。

  • 标签: 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 康柏西普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康柏西普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疗效。方法我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64例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行康柏西普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32例未行上述联合治疗)与实验组(32例行上述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预后。结果实验组术后1个月总有效率(96.88%)以及视网膜中心凹厚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康柏西普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效果。

  • 标签: 康柏西普 全视网膜光凝 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联合应用抗VEGF药物、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的临床效果和预后情况。方法:选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一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2020年2月~2021年2月,将随机数字表法作为分组原则,可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40例(40眼),对照组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抗VEGF药物、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 vision acuity,BCVA)和视网膜厚度治疗前后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较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0.00%高,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BCVA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

  • 标签:
  • 简介:对额尔齐斯河白斑狗鱼和黑龙江黑斑狗鱼的种群结构和生长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白斑狗鱼由10个年龄组组成,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2×10-5L2.9006,生长方程为Lt=1085.49(1-e-0.1372(t+0.60387)),Wt=12658.26(1-e-0.1372(t+0.60387))3,生长拐点为7.42龄,拐点体重为3750.60g,其在8龄前能维持较快速的生长;黑斑狗鱼由7个年龄组组成,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分别为W=4×10-6L3.1367,生长方程为Lt=1588(1-e-0.1119(t+0.46587)),Wt=43870.1(1-e-0.111(9t+0.46587))3,生长拐点为9.35龄,拐点体重为12998.55g,其在10龄前能维持较快速的生长:同时探讨2种狗鱼生态学参数的地理差异。鉴于2种狗鱼的资源现状,建议应加强对4+~7+龄个体的保护。

  • 标签: 白斑狗鱼 黑斑狗鱼 生长特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视网膜内层结构紊乱(DRIL)与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后视力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系统病例观察性研究。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接受PPV治疗的PDR患者52例5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4例29只眼,女性28例29只眼;年龄45~ 80岁,平均年龄(62.95±9.38)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并将结果转换为logMAR视力记录。手术前患眼平均logMAR BCVA 2.51±0.69。所有患者均由同一位医师行23G标准PPV。手术后1个月行频域OCT (SD-OCT)检查,测算患眼黄斑区直径1 mm内DRIL长度、椭圆体带(EZ)断裂长度和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根据DRIL长度将患眼分为无DRIL组、DRIL≤500 μm组和DRIL> 500 μm组。对比分析3组患者手术后BCVA、SD-OCT各测量参数的差异。3组患者手术后BCVA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法;各组组内手术后1、6个月BCVA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手术后1、3、6个月logMAR BCVA与SD-OCT各测量参数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与手术后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结果手术后1个月,3组患眼间DRIL长度(χ2=52.194,P=0.000)、EZ断裂长度( F=9.558,P=0.0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17,P =0.447)。手术后1、3个月,无DRIL组与DRIL≤500 μm组患眼BCVA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46、-2.224,P=0.195、0.078 );而手术后6个月,无DRIL组患眼BCVA优于DRIL≤ 500 μ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08,P=0.036 )。手术后1、3、6个月,无DRIL组患眼BCVA优于DRIL> 500 μ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992、-6.275、-6.497,P<0.01);DRIL≤500 μm组患眼BCVA优于DRIL> 500 μ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260、-4.161、-4.099,P<0.01)。3组组内比较,无DRIL组、DRIL≤500 μm组患眼手术后6个月BCVA均较手术后1个月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25、-3.420,P<0.01);DRIL> 500 μm组患眼手术后6个月BCVA较手术后1个月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22,P=0.673)。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DRIL长度与手术后1、3、6个月logMAR BCVA呈极强正相关(rs=0.896、0.918、0.940,P<0.01),EZ断裂长度与手术后1、3、6个月logMAR BCVA呈中等正相关(rs=0.488、0.502、0.521,P<0.05);CMT与手术后1、3、6个月logMAR BCVA无明显相关性(rs=0.243、0.220、0.193,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RIL长度是手术后视力恢复的主要预测因素(R2=0.703,P=0.000 )。结论DRIL长度、EZ断裂长度与PDR患者PPV治疗后视力预后相关,其中DRIL与手术后视力呈极强相关。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切除术 视网膜内层结构紊乱 视力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两种术式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P)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8月收治的56例DRP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取超声乳化玻璃体切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照组取晶状体玻璃体切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术,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视力改善、黄斑水肿和虹膜新生血管,分别为24眼,4眼和2眼;对照组视力改善、黄斑水肿和虹膜新生血管,分别为18眼;10眼和4眼,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DRP合并白内障通过超声乳化玻璃体切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较佳,且并发症情况发生较少。

  • 标签: 两种术式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白内障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埋藏性视盘玻璃疣(ODD)患者视网膜浅层结构及血管密度的改变。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确诊为埋藏性ODD患者的36只眼资料(ODD组)及26只正常眼资料(对照组)。均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视野、谱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SD-OCT)及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检查,比较视盘鼻侧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及黄斑区浅层血管密度。双眼ODD患者选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学方法主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Mann Whitney U检验。结果ODD组20例,对照组26例,两组均为女性,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DD组最佳矫正视力及视野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SD-OCT检查显示视盘鼻侧外核层下椭圆形低信号影,或局部堆积样中等信号影,边界清晰,部分可见高信号包膜。ODD组与对照组上方鼻侧区域的RNFL厚度分别为(102.6±19.1)、(119.0±13.8)μ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P<0.01)。ODD组GCC厚度[M(Q1,Q3)]为97.0(89.3,99.8)μm,对照组为101.0(100.0,102.0)μ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8.50;P<0.01)。ODD组OCTA en-face扫描图像可见黄斑区血管网较对照组稀疏。ODD组黄斑区浅层血管密度为48.5%±2.8%,与对照组的51.0%±2.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P<0.05)。结论埋藏性ODD患者视网膜上方鼻侧RNFL及黄斑区GCC层变薄,黄斑区浅层血管密度减低。

  • 标签: 视盘小疣 视网膜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观察转人APP基因AD模型小鼠视网膜各层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实验采用C57BL/6J转人APP基因小鼠6只,采用同背景10个月龄的C57BL/6J正常小鼠6只做为对照。灌注处死小鼠,完整取出右眼球分离视网膜,制作电镜标本观察视网膜各层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视网膜各层细胞异常明显:膜盘排列结构模糊,局部间隙溶解、甚至消失;外核层细胞体干枯变形,染色质聚集浓缩;内核层可见固缩细胞;神经节细胞胞膜不完整,线粒体水肿,并可见染色质聚集。结论转人APP基因AD模型小鼠视网膜各层神经细胞超微结构存在明显病理改变。

  • 标签: APP转基因小鼠 阿尔兹海默病 电镜 视网膜神经细胞
  • 简介:膜结构是空间结构中充满活力的一种结构体系.近十年来膜结构在我国获得了广泛应用,并呈快速发展势态.然而膜结构工程虽然在形态优美、结构轻盈等方面颇受好评,但工程的局部缺陷、破损乃至整体破坏的事故却时有所闻.本文针对膜结构中存在的常见疵病、损伤与破坏事故进行具体分析,并对其设计、制作及安装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结论可供膜结构工程参考借鉴.

  • 标签: 膜结构 疵病 损伤 防治
  • 简介:摘要:ETFE(乙烯---四氟乙烯)膜材料是一类极为特殊的建筑材料,因其材料结构轻便、采光性能极佳等诸多独特的性能方面的优势为越来越多的植物温室、高速收费站点、商业中庭等建筑结构所使用。该作笔者在结合具体案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对ETFE膜结构的材料特点、发展趋势及其在建筑领域中的结构应用等方面展开了全面、深刻的论述,具体内容如下文所述。

  • 标签: ETFE膜结构 建筑材料 实践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γ-氨基丁酸(GABA)能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中枢投射区域以及投射到上丘的GABA能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在视网膜中的分布情况及其形态特点。方法取6只GABA转运蛋白(vGAT)-cre转基因小鼠(实验1组)及6只野生型C57BL/6小鼠(对照1组),于双侧眼内玻璃体腔注射腺相关病毒rAAV-EF1α-DIO-EGFP-EGFP;取6只vGAT-cre转基因小鼠(实验2组)及6只野生型C57BL/6小鼠(对照2组),于脑内双侧上丘注射腺相关病毒rAAV-EF1α-DIO-EGFP-EGFP。注射病毒后42 d时,取6只实验1组、6只对照1组及3只实验2组、3只对照2组小鼠的视网膜、视神经、脑组织,行冰冻切片的免疫荧光双标染色以检测绿色荧光蛋白(GFP)和GABA的表达;对3只实验2组、3只对照2组小鼠的全视网膜铺片行免疫荧光双标染色以检测GFP和转录因子Brn3蛋白(BRN3A)的表达并统计阳性细胞数、细胞胞体大小。结果实验1组小鼠的视网膜内核层、内网状层、神经节细胞层均可见到表达GFP的绿色荧光信号和表达GABA的红色荧光信号共标,视神经中可见表达GFP的绿色荧光信号沿轴突纤维呈线样排列,外侧膝状体和上丘区域的脑组织中也可见到表达GFP的绿色荧光信号;而对照1组小鼠视网膜上无绿色荧光信号。实验2组小鼠的视网膜上表达GFP的绿色荧光信号与表达GABA的红色荧光信号存在共标,投射至上丘的GABA能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以中小型细胞(直径12~16 μm)为主,其数量占细胞总数的(37.70±5.33)%,占所有神经节细胞(BRN3A阳性)的(7.27±0.81)%。结论GABA能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向脑内外侧膝状体及上丘区域投射,在视网膜上呈均匀分布且以中小型细胞为主。

  • 标签: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γ-氨基丁酸 上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牵引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聊城爱尔眼科医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的30例(30眼)PDR合并牵引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标准的三通道微创玻璃体切除术,在高清的全视网膜镜及氙光照明系统下,完全切除玻璃体及其积血后以黏弹剂辅助单手剥膜或吊灯下双手剥膜等技术将PDR膜分割分层剥除,切开或切除僵硬及挛缩的视网膜,对严重的前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行周边视网膜的360°切开或切除及广泛视网膜光凝;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视力及眼底情况。结果患者的纤维血管膜均采用了经典的分割及分层处理,14眼行部分视网膜切开或切除;2眼行周边视网膜的360°切开或切除;均填充了硅油。术后24眼(80.00%)视力改善。结论玻璃体切除术中应用黏弹剂辅助单手剥膜或吊顶灯双手剥膜技术治疗合并PDR牵引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效果良好。

  • 标签: 脱离,视网膜,孔源性,牵引性,视网膜病变,增生性 玻璃体切除术 剥膜,视网膜 切开,视网膜 切除,视网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