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对比不同特异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牙周再生能力。方法:体外培养人牙周膜干细胞(humanperiodontalligamentstemcells,hPDLSCs),人颌骨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jaw-derivedbonemarrow-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hJBMMSCs)和人髂骨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iliac-derivedBMMSCs,hIBMMSCs),成骨诱导后进行成骨指标检测。间接共培养JBMMSCs/IBMMSCs与PDLSCs,通过RT-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观察组织特异来源的细胞间交互作用。构建JBMMSCs/IBMMSCs+PDLSCs细胞聚合体(cellaggregates,CAs),检测成骨基因表达以及裸鼠皮下8w异位牙周再生能力。结果:经成骨诱导,hJBMMSCs的成骨相关指标表达均显著高于hIBMMSCs和hPDLSCs(P〈0.05)。经JBMMSCs诱导的PDLSCs的成骨基因表达显著高于IBMMSCs(P〈0.05);JBMMSCs+PDLSCsCAs成骨相关基因表达高于IBMMSCs+PDLSCsCAs(P〈0.05),并且在裸鼠皮下异位再生牙周组织,前者形成排列规律的垂直于CBB表面的牙周膜样纤维,并且有更多新生骨基质沉淀。结论:PDLSCs和JBMMSCs是具有组织特异的间充质干细胞,是更合适牙周组织再生的种子细胞。

  • 标签: 牙周再生 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髂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牙周膜干细胞 细胞聚合体 再生微环境
  • 简介:以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作为报告基因,通过对比小鼠白蛋白启动子在不同来源细胞系中启动_GFP基因的转录活性,对小鼠白蛋白启动子的组织特异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小鼠白蛋白启动子在小鼠肝癌细胞系Hepa1-6和人肝癌细胞系HepG2均有很强的转录起始功能,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GFP表达.Hepa1-6细胞在转染早期的48h内,CMV的启动子和增强子序列是小鼠白蛋白启动子转录活性的4倍.G418加压筛选2周后,CMV的启动子的转录活性下降到只有小鼠白蛋白启动子活性的1/2.转染入肝癌细胞系HepG22周后,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GFP表达.其他的细胞如中华仓鼠卵巢细胞系CHO和人肺癌细胞系PLA801中转染的小鼠白蛋白启动子不能启动GFP的表达,而对照CMV启动子控制下的GFP基因可在CHO和PLA801中表达.以上结果说明,小鼠白蛋白启动子仅在肝脏来源的细胞中可以起始下游基因的转录,在其他组织来源的细胞中不能起始转录,这表明小鼠白蛋白启动子具有肝脏组织特异的转录活性,但没有种属特异.

  • 标签: 小鼠 白蛋白 启动子 组织特异性 功能 绿色荧光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内热针治疗非特异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4月到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20例非特异下腰痛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10例。对参照组患者予以热磁疗治疗,对实验组患者予以内热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治疗前,组间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的JOA评分,组间数据呈现为p>0.05;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组间数据呈现为p<0.05。结论对非特异下腰痛患者予以内热针治疗,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值得临床上借鉴以及进一步普及。

  • 标签: 内热针 非特异性下腰痛 临床效果
  • 简介:以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为实验对象,探讨自组中药方剂(复方A)水煎剂对鲟鱼体内部分非特异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将1+龄施氏鲟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每日按1.1g·kg-1体质量口灌给药,连续7d。给药结束后,每组取10尾鱼高温30℃热刺激2h后,与常温22℃实验组共同采样,测定鱼血浆中蛋白含量、白细胞吞噬及6种组织中溶菌酶活性。结果表明:连续7d口灌复方A有效提高了施氏鲟血浆中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及6种组织中溶菌酶活性,促进了白细胞吞噬作用;在高温应激条件下能调节机体做出快速应激反应,但在高温条件下对部分组织中溶菌酶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标签: 复方A 施氏鲟 非特异性免疫 影响
  • 简介:综述了近10a国内外有关重金属、氨态氮、亚硝酸盐、有机污染物等几种环境因子对虾蟹类非特异免疫影响的研究成果,以期为通过改善养殖环境条件提高虾蟹类自身免疫抗病力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该领域的研究工作积累资料。

  • 标签: 虾蟹类 非特异性免疫 重金属 污染物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应用中药洗剂治疗非特异外阴炎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在2010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102例非特异外阴炎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和实验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聚维酮碘液(或高锰酸钾液)坐浴,实验组患者使用中药洗剂对外阴部进行熏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愈24例(46.2%),好转27例(51.9%),无效1例(1.9%),总有效率为98.1%,对照组患者治愈16例(32.0%)、好转24例(48.0%)、无效10例(20.0%),总有效率为80.0%,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非特异外阴炎,采用中药洗剂熏洗治疗,疗效显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非特异性外阴炎 中药洗剂 聚维酮碘液
  • 简介:目的构建表达针对HBsAg小发卡RNA(shRNA)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以观察该病毒在体外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作用。方法将表达针对HBsAg的shRNA定向克隆到pAAV/U6-hrGFP质粒中,获得重组表达质粒(pAAV-shHBs-hrGFP);采用磷酸钙转染法将该质粒与包装质粒pAAV-RC和辅助质粒pHelper共同转染AAV293细胞,进行rAAV-shHBs-hrGFP重组病毒包装。收获病毒感染HepG2.215细胞;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和HBeAg水平。结果酶切鉴定、测序结果表明,pAAV-shHBs-hrGFP载体成功构建。包装收获的rAAV-shHBs-hrGFP病毒液可以感染HepG2.215细胞,并且可以抑制HBsAg和HBeAg的表达。结论制备的rAAV-shHBs-hrGFP病毒载体能够抑制HBV在体外的抗原表达。

  • 标签: HepG2.215细胞 腺相关病毒2 RNA干扰 HBSAG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云南省农村地区育龄人群梅毒螺旋体感染的流行情况、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因素,为孕前优生和科学干预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2017年云南省农村地区接受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18~49岁育龄夫妇。分析不同特征育龄人群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TPsAb)阳性率及其差异。结果农村育龄人群中,共筛查2 160 455例研究对象,TPsAb总阳性率为0.38%(8 204/2 160 455)。男性阳性率(0.39%,4 019/1 040 981)高于女性(0.37%,4 185/1 119 474);45~49岁年龄组TPsAb阳性率最高(0.70%,158/22 511);汉族和少数民族TPsAb阳性率均为0.38%,17个少数民族中,哈尼族的TPsAb阳性率最高(0.77%,461/60 153);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人群TPsAb阳性率最高(0.54%,2 327/431 275);在云南省16个州(市)中,昭通市育龄人群TPsAb阳性率最高 (0.73%,2 049/281 614);深度贫困地区TPsAb阳性率(0.50%,2 963/590 039)高于贫困地区(0.34%,3 115/929 368)和非贫困地区(0.33%,2 126/641 048)。不同特征育龄人群TPsAb阳性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线性趋势χ2检验,均P<0.001)。结论云南省农村地区育龄人群TPsAb阳性率与其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筛查地区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相关。男性、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哈尼族等少数民族、来自昭通市的TPsAb阳性率和梅毒螺旋体感染风险均偏高。

  • 标签: 梅毒螺旋体 特异性抗体 育龄人群 农村地区 少数民族
  • 简介:摘要双特异抗体(BsAb)是一种新型免疫疗法,能够通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非限制性识别并结合肿瘤抗原,激活T细胞并靶向杀伤肿瘤细胞。目前,BsAb已成为血液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中,针对B细胞成熟抗原(BCMA),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C组5成员D(GPRC5D)和Fc受体同源物(FcRH)5靶点BsAb的早期临床试验已显示出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治疗反应率达70%~83%,其主要治疗不良反应为低级别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血细胞减少和感染。笔者拟就BsAb的分类和功能、BsAb治疗RRMM的靶点及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抗体,双特异性 多发性骨髓瘤 免疫疗法 复发 治疗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抗人类白细胞抗原特异抗体(HLADSA)诱导人单核细胞向巨噬细胞分化的机制。方法构建人内皮细胞(HAEC)与单核细胞(Mon)体外共培养模型。分为未活化(UT)组、完整HLADSA(Ab)活化组、Ides酶切HLADSA活化组(Fab)组,并添加中和抗体/融合蛋白阻断,流式细胞技术分析HLADSA活化后的HAEC对Mon分化及胞内信号转导的影响。采用方差分析检验。结果Ab活化组Mon胞内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T202/Y204磷酸化水平高于UT组(2.163±0.311,F=23.070,MD=-1.163,P<0.01),Fab组ERK仅部分磷酸化(1.211±0.072,F=23.070,MD=-0.211,P<0.05),且低于Ab组(MD=0.952,P<0.05)。U0126可完全阻断Ab和Fab活化组Mon胞内ERK磷酸化(1.045±0.087,F=22.240,MD=0.449,P<0.001;0.992±0.032,F=9.474,MD=0.122,P<0.01)。rPSGL-1-Ig及ICAM-1抗体预处理HAEC均可部分阻断Ab诱导的ERK磷酸化(1.375±0.168,F=11.020,MD=0.410,P<0.01;1.509±0.188,F=11.020,MD=0.277,P<0.01)。单用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GL-1)抗体、CD18抗体预处理Mon后均可完全抑制Fab活化诱导的ERK磷酸化(1.025±0.035,F=21.050,MD=0.242,P<0.01;0.982±0.031,F=21.050,MD=0.285,P<0.01),而单用CD11a抗体仅能部分抑制(1.117±0.027,F=21.050,MD=0.150,P<0.05),CD11b抗体则无法抑制(1.205±0.033,F=21.050,MD=0.062,P>0.05)。CD64抗体预处理Mon可部分抑制Ab诱导的ERK磷酸化(1.438±0.045,F=26.250,MD=0.415,P<0.05),但当联合使用CD64及CD32抗体时可完全抑制(1.239±0.049,F=26.250,MD=0.614,P<0.01)。结论Ab活化后的HAEC主要通过激活Mon胞内ERK信号诱导后者分化。

  • 标签: 肾移植 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 单核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新冠疫苗)接种剂次对新型冠状病毒德尔塔变异株感染者临床指标及血清特异抗体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纳入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于西安市胸科医院诊疗的317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病例组)和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248名健康人群(健康对照组)。根据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情况将病例组患者分为已接种加强针组(36例)、1针或2针组(249例)、未接种组(32例),比较3组患者临床分型、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淋巴细胞情况。比较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是否接种加强针的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抗体SARS-CoV-2-IgG、SARS-CoV-2-IgM水平。结果加强针组的普通型患者比例低于1或2针剂组及未接种组的普通型患者比例(19.4%比29.7%比37.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5,P>0.05)。在发病第1、2周,加强针组、1针或2针组及未接种组的SARS-CoV-2-IgG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发病第3周,3组SARS-CoV-2-IgG抗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加强针组的CRP和PCT水平低于1针或2针组及未接种组(χ2值分别为43.89、77.83,P值均<0.001),1针或2针组的淋巴细胞水平低于未接种组(χ2=55.73,P<0.001);加强针组和未加强针组的新冠患者的SARS-CoV-2-IgG和SARS-CoV-2-IgM抗体水平均高于相同疫苗接种情况的健康对照者(P值均<0.001)。结论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能够一定程度缓解SARS-CoV-2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炎症指标水平,且在发病初期升高血清IgG抗体水平。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疫苗 特异性抗体IgG 特异性抗体IgM 免疫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和抗肌肉特异酪氨酸激酶(MuSK-Ab)双阳性重症肌无力(MG)的临床表现、治疗特点及转归。方法回顾2017年8月至2020年1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MG患者,共纳入34例MuSK-Ab阳性MG(MuSK-MG)患者、11例双抗体阳性MG(double-antibodies positive MG,DP-MG)和80例AChR-Ab阳性MG(AChR-MG)患者。收集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统计学分析DP-MG患者在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和治疗转归等方面与AChR-MG患者和MuSK-MG患者的差异。结果DP-MG组患者的女性比例为7/11,男性比例为4/11,发病年龄为(41±27)年,与AChR-MG组性别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P-MG组和MuSK-MG组眼外肌受累的比例(8/11和52.9%)低于AChR-MG组(83.8%)(均P<0.05)。DP-MG组和MuSK-MG组肌无力危象发生率(6/11和61.8%)高于AChR-MG组(20.0%)(P<0.05)。DP-MG组和MuSK-MG组新斯的明试验阳性率(8/11和74.2%)低于AChR-MG组(96.8%),DP-MG组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RNS)阳性率(5/10)低于AChR-MG组(85.1%)(均P<0.05)。MuSK-Ab滴度与病程呈正相关(r=0.466,P<0.05),症状改善后抗体滴度下降。DP-MG组和MuSK-MG组患者对胆碱酯酶抑制剂的反应性(2/11和9.1%)低于AChR-MG组(66.3%),且两组患者服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5/11和39.4%)高于AChR-MG组(15.0%)(均P<0.05)。4例DP-MG患者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胸腺增生和胸腺瘤各2例。后续随访发现5例(5/11)DP-MG患者达到最轻微表现状态及以上更好状态。结论DP-MG患者的性别分布、发病年龄、药理学特征和电生理检查与MuSK-MG类似,但DP-MG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介于AChR-MG和MuSK-MG之间。

  • 标签: 重症肌无力 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肌肉特异性酪氨酸激酶抗体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
  • 简介:摘要过敏原标准化特异免疫治疗(SIT)是一种皮下规律给药并逐渐达到免疫耐受的特异免疫治疗方法。作为过敏性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的唯一可能根治的治疗途径,世界卫生组织对SIT给予充分的肯定,进一步奠定了SIT在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治疗中的重要地位。现就SIT的研究进展做以下阐述。

  • 标签: 标准化特异性免疫治疗 安脱达屋尘螨变应原疫苗 过敏性鼻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对血液透析治疗的作用效果。方法将60例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普通的心理护理)和心理干预护理(因人而异的采用心理护理),得出两组的数据差和满意度。结果根据MSSNS评分比较可知,总体评分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心理状态。KDQ量表中,躯体症状、疲倦、忧郁、与他人关系、挫折5项中存在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干预组患者的KDQ各维度的平均分均大于5分,处于高等水平。干预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干预组的总体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体满意度(P<0.05)。结论对血透析患者实施特异心理护理,可更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升护理效果。

  • 标签: 心理护理 血液透析 护理满意度
  • 简介:利用对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sequencetag,EST)数据库进行比对和搜索分析,并通过RT-PCR的方法从烟草中克隆到一个包含1218bp开放阅读框的新基因NtDSK2。NtDSK2编码了具有典型的双特异激酶特征的蛋白。此蛋白与花生的STY激酶属于双特异激酶的同一个亚家族。基于EST的数字化组织表达特征分析推测NtDSK2在烟草组织中广泛表达。运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了烟草受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mosaicvirus,TMV)侵染后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NtDSK2的表达量在TMV处理后随时间稳步上升,并在48h达到最大。推测NtDSK2是参与烟草抗胁迫调控的重要激酶基因。

  • 标签: HZNH 烟草花叶病毒 双特异性激酶
  • 作者: 崔浩波 陈婷 范佩文 王若峥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23年第02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免疫与放疗研究重点实验室/新疆肿瘤学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 83001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综合放射治疗科,乌鲁木齐 83001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免疫与放疗研究重点实验室/新疆肿瘤学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 830011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综合放射治疗科,乌鲁木齐 83001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Ⅲ-Ⅳa期鼻咽癌EB病毒潜伏膜蛋白(LMP)1、LMP2特异T细胞免疫反应及临床意义,为鼻咽癌免疫治疗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8年2月至2020年10月初治的59例鼻咽癌患者,应用LMP抗原刺激外周血单核细胞,胞内细胞因子染色及流式细胞术研究CD4+T细胞、CD8+T细胞白细胞介素(IL)-2、IL-13、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4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结果鼻咽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对LMP1、LMP2反应阳性率存在差异。T3-T4期鼻咽癌患者LMP1特异CD4+T细胞阳性率明显高于T1-T2期患者(51.0%∶10.0%,P=0.042),LMP1和LMP2、CD4+T细胞和CD8+T细胞间部分细胞因子表达也存在差异。生存分析显示,2、3年OS率为91.5%、88.2%,2、3年PFS率为83.3%、75.3%;单因素分析提示吸烟史、男性、LMP1刺激CD4+T细胞IL-13阳性表达是疾病的进展的危险因素(P=0.026、0.045、0.006);多因素分析显示LMP1刺激CD4+T细胞IL-13阳性表达与吸烟史是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7、0.019)。结论LMP在鼻咽癌患者外周血中产生特异T细胞免疫反应,不同T细胞亚群表达存在差异。LMP1、LMP2特异T细胞免疫反应与原发肿瘤大小、转移淋巴结体积有关。LMP1刺激CD4+T细胞IL-13阳性表达和吸烟史影响疾病的进展。

  • 标签: 鼻咽肿瘤 EB病毒 潜伏膜蛋白 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 胞内细胞因子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