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眼轮轧法联合眶外缘固定眼袋术在面部年轻化应用中的效果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疗的86例要求眼袋整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于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采用保留眼轮轧法联合眶外缘固定,提升中面部,对照组选择传统法,评估两组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完全满意、基本满意、总满意率所占比例分别为41.86%、53.49%、95.35%,对照组完全满意、基本满意、总满意率所占比例分别为20.93%、53.49%、74.42%,研究组满意度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在眼袋整形治疗中,保留眼轮轧法满意度高,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可以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 标签: 保留眼轮轧肌皮瓣法 眶外缘固定 眼袋术 中面部提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喉功能重建中采用喉垂直部分切除术进行切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月入住我院诊断为声门癌需进行喉功能重建的患者40例,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后,将患者随机分为采用喉垂直部分切除术的试验组及采用扩大垂直半喉切除术的对照组,各20例,在手术完成后对所选取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对比患者经治疗后的吞咽及发声功能,两组患者的拔管率、3年及5年生存率以及局部的复发率。结果经两种不同治疗方式对患者的喉功能进行重建后,实验组患者的拔管率相对于对照组有明显提高,3年和5年的生存率也大大提高,有效降低了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安全性有所提高,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声门癌患者经喉垂直部分切除术喉功能重建后,患者的预后良好,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吞咽及发声功能,使患者手术后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并且副作用及并发症大大减少,喉垂直部分切除术喉功能重建术扩大了垂直喉部分切除术的临床适应症,有利于在临床使用中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喉垂直部分切除术 喉扩大部分切除术 肌皮瓣 喉功能重建 临床应用 声门癌
  • 简介:目的:探讨恢复双侧下颌骨大范围骨缺损的解剖外形、重建患者咬合功能的有效方法。方法:对病变累及双侧下颌骨、需进行(或已进行)节段性骨切除术的15例患者行术前CT扫描,提取扫描数据,采用CAD/CAM快速原型技术行数字化颅颌面骨三维重建和下颌骨实体模型打印。在实体模型上设计截骨区间和钛网外形,数控成型机冲压钛网,使预成钛网与缺损区下颌骨外形完全一致。切取腓骨,血管化游离移植联合预成钛网植入完成下颌骨缺损的修复重建。结果:15例患者腓骨全部存活,创口愈合良好,下颌骨解剖外形包括自然弧度、曲率和高度恢复满意,同期修复者手术前后容貌无明显变化。结论:CAD/CAM快速原型技术联合游离腓骨移植修复双侧下颌骨大范围节段性骨缺损,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重建下颌骨的自然外形,维持患者容貌,也为种植体植入及咬合功能重建创造了良好条件。

  • 标签: CAD/CAM 快速原型技术 游离腓骨肌皮瓣 下颌骨缺损 修复重建
  • 简介:半侧面部凹陷畸形可由多种原因所致。近年来,我科应用颞筋膜、颞岛状修复,均获较满意效果。报告如下:手术方法1.切口设计:以颞浅动、静脉主干的走向为中轴设计"T"形切口。切口的垂直臂沿颞浅动、静脉的走向,为颞筋膜、颞的中轴。"T"形的横臂接近顶部头颅矢状缝。2.手术步骤:沿"T"形切口切开皮肤,掀起头皮皮仔细分离以显露颞浅动、静脉血管蒂。将颞筋膜、颞掀起形成颞筋膜,或颞筋膜、颞岛状。然后转移充填面部凹陷,

  • 标签: 岛状瓣 颞肌 颞筋膜 面部凹陷畸形 血管蒂 静脉主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即刻用胸锁乳突填塞覆盖腮腺区预防味觉出汗综合症的效果。方法30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面神经解剖+腮腺浅叶部分(或全切术),研究组行腮腺手术后应用胸锁乳突填塞覆盖面神经及残留腮腺,分别于术后3~12个月随访复查并观察疗效。结果术后30例患者切口均获一期愈合,经3~12个月随访,研究组患者面部形态基本对称,颈部外形及功能正常;研究组中有2例(13.3%)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对照组中l4例(93.3%)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即刻用胸锁乳突修复腮腺切除术后的组织缺损,可明显改善术后美观及有效预防味觉出汗综合症。

  • 标签: 腮腺肿瘤 胸锁乳突肌瓣 味觉出汗综合症
  • 简介:【摘要】女性乳腺是由皮肤、纤维组织、乳腺腺体与脂肪组成,而乳腺癌是发生于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因为乳腺并非维持人体生命活动重要器官,因此,原位乳腺癌并不致命,但由于乳腺细胞丧失正常细胞特性,细胞间连接松散,易脱落,癌细胞一旦脱落,散播全身则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临床常对其进行切除乳房,阻止癌细胞扩散,而为满足患者对形体美观的需求,多数选择乳房重建技术恢复形态,但值得注意的是,行这一手术干预时,需积极予以手术配合,减少并发症等发生,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乳腺癌 乳房重建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颅骨成形术中应用带颞游离皮法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颅骨缺损修补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增应用带颞游离皮。结果49例患者一期愈合,未出现硬膜下和硬膜外血肿及皮下积液;1例出现钛网排斥反应和皮炎症反应,再次手术取出钛网后皮愈合。术后随访1月.3年,49例患者均头部外观对称美观,未出现钛网活动和翘起现象、咀嚼活动受限、皮肤刺穿等不良反应,另1例因切口瘢痕增生明显致毛发生长欠佳。结论带颞游离皮颅骨成形法能够将三维成形钛网的优点最大程度发挥出来,颞部塑形美观,固定牢靠,可大大减少颅骨修补术的常见并发症。

  • 标签: 颅骨缺损 颅骨成形术 带颞肌游离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吻合血管的腹直双蒂皮移植修复小儿足踝部创伤的效果。方法 选取 2017年 2月 ~2018年 9月我院收治的小儿足踝部创伤 36例足踝部创伤患儿,其中男性患儿 16例,女性患儿 20例,年龄 5~11岁,平均年龄( 8.24±0.16)岁,所有患儿均为碾压或挤压等外力性损伤。患者小腿下段前侧和内踝以及足背皮肤均有严重撕脱性缺损,部分患者伴有胫骨、足骨等多发性骨折。外侧足踝部皮肤软组织出现缺损,且颈前动脉远端以及踝关节出现脱位。患儿最大创伤为 28cm×12cm,最小创伤为 20cm×10cm。在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采用吻合血管的腹直双蒂皮移植修复进行治疗。主要采用本院多普勒超声血流仪进行腹壁动脉径和浅出筋膜位置治疗。腹部中线至腋前股沟韧带下位置设计皮。之后进行皮切口。主要以腹股沟和腹壁下动脉体表投影为切口,解剖患者髂外动脉、静脉和腹壁动脉起始位置,切开皮内缘向外翻皮,进行循环血管蒂解剖,同时保护好患者血管皮支。切开胸肋三角区皮肤,解剖腹部动静脉,于筋膜下层向腹壁皮上掀起。以及皮切取和供区修复。治疗后为患者进行随访处理,所有患者均需随访 6个月,分析患者六个月之后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本次研究中所有皮均顺利存活,术后半年可进行皮整形治疗。治疗后 5个月随访时发现患者皮肤色和周围组织相似,所有修复肌腱功能得到有效恢复,且骨折得到愈合。采用多普勒超声进行血流状况检查时发现,皮全长内可听到均匀动脉血流声音。所有进行后期皮整形治疗的患者,足部远端供血并无较大变化,同时患足和健足相比并未出现严重不良状况。所有患者均可正常行走。腹部供区并无腹壁薄弱问题同时也并未出现切口疝。结论 为小儿足踝创伤治疗时采用吻合血管的腹直双蒂皮移植可有效提升整体干预效果,患者肢体末端血运正常同时并未出现行动不便,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吻合血管 腹直肌双蒂皮瓣移植 小儿足踝部创伤
  • 简介:目的探讨背阔在乳腺癌术后放射性溃疡中的修复价值。方法应用背阔修复乳腺癌术后放射性溃疡6例,面积最小6cm×8cm,最大14cm×16cm。结果5例皮全部成活,1例部分坏死,随访最长达3年未见复发。结论乳腺癌术后软组织缺乏及局部辐射损伤是形成放射性溃疡的主要原因,背阔是用于修复的良好选择。

  • 标签: 乳腺癌 放射性溃疡 背阔肌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例骶尾部巨大压疮患者应用臀大进行修复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对我院2003~2011年16例应用带臀上动脉浅支或臀下动脉皮支的臀大转移修复骶尾部巨大压疮患者的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经验。结果16例患者均一期修复成功,切取面积16cm×10cm~10cm×8cm,随访6个月~2年,生长良好,无复发。结论术前重视心理支持,积极改善患者营养,做好体位训练是保证病人康复的重要前提,术后加强体位护理,严密观察皮血运,耐心做好防复发宣教是骶尾部巨大压疮行臀大修复治疗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压疮治疗 外科皮瓣 围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改良法联合眶隔固定术在眼袋整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60例为眼袋整形患者,入院后以电脑随机法分为对照组(n=30)、观察组(n=30)两组,分别给予常规的法与改良法联合眶隔固定术,并对比治疗有效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研究起止时间为2022年3月-2023年31月。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眼袋整形患者,使用改良法联合眶隔固定术,有利于优化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改良肌皮瓣法 眶隔固定术 眼袋整形 应用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整形技术联合背阔在中-小型乳房外侧象限乳腺癌保乳重建中的美容效果。方法选择肿瘤位于乳房外侧象限的14例中-小型乳房乳腺癌患者,肿瘤距离乳头乳晕大于3cm,保乳术后缺损体积超过20%的病人,采取肿瘤整形技术联合部分背阔修复缺损。结果肿瘤直径中位大小3.2cm(2.2-8.1cm),切除中位体积为62.0g(50.0-100.0g),中位随访17(3.0-42.0)月,术后美容效果14例患者11例(79%)为优,3例(21%)为良,随访期间无1例复发及转移。结论肿瘤整形技术联合部分背阔是一种安全有效修复保乳术后缺损的方法,特别适合肿瘤位于外侧象限,术后缺损体积超过20%的中-小型乳房。

  • 标签: 乳腺肿瘤 乳房成形术 乳房重建 背阔肌肌皮瓣
  • 简介:摘要报道改良下位斜方岛状制作修复放疗后侧颅底复发性肿瘤术后缺损1例。患者34岁男性,因"右眼外斜及复视3个月"行增强CT检查发现右侧筛窦、额窦肿物,术后病理证实为鳞状细胞癌,术后肿瘤复发3次,分别利用颞、游离股前外侧皮修复缺损,第3次手术游离股前外侧皮出现坏死,行皮切除后创面缺损大,且患者有根治性放疗史,修复难度高,最终选择应用改良下位斜方岛状修复创面。患者术后恢复较快,皮一期愈合,外观较好,肩功能保留完好,术后1年因颅底鳞状细胞癌复发死亡。

  • 标签:
  • 简介:摘要总结2019年4月至10月期间使用J-Valve介入瓣膜成功完成介入技术治疗3例三尖生物瓣膜毁损的临床经验。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术前评估提示外科常规开胸体外循环手术中/高危风险,EuroSCORE Ⅱ评分为19.50%~25.45%。手术成功率100%,1例术中输送器撤离时出现瓣膜轻度移位,同时置入第2枚瓣膜。围手术期无死亡,无脑血管事件,无介入移位或脱落。术后抗凝方案使用华法林抗凝6个月,6个月后改为口服阿司匹林100 mg/天。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监测心脏功能、瓣膜流速和反流情况。术后随访26~32个月,无死亡事件,无脑血管事件,无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不良事件。术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分级≤Ⅱ级。肋间切口右心房穿刺使用J-Valve介入技术可成功治疗三尖生物毁损,为再次开胸手术风险高的患者提供了相对安全可行的选择。

  • 标签:
  • 简介:摘要男,68岁。于2020年10月9日以"心脏术后5年,间断胸闷1年,加重1周"为主诉入院,入院后完善检查,诊断为:(1)心脏瓣膜病:二尖生物置换术后;(2)二尖重度关闭不全、三尖中度关闭不全;(3)肺动脉高压重度;(4)心功能保留心衰;(5)心功能Ⅳ级;(6)重症肌无力;(7)消化道出血;(8)气管狭窄;(9)脑梗塞;(10)肺叶切除术后;(11)心房颤动;(12)2型糖尿病。考虑患者一般情况差、病情重、合并症多,于2020年10月21日全麻下行经心尖二尖置入术,术后患者恢复好,术后7天康复出院。

  • 标签:
  • 简介: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后形体美容效果是衡量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中央区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后形体效果差,已成为中央区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进一步开展的障碍。随着肿瘤整形外科的发展,保留乳房手术后乳房的整形修复技术也广泛应用于临床。

  • 标签: 保留乳房手术 早期乳腺癌 整形修复 手术后 中央区 背阔肌皮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