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障"说的经典出处是,它为禅宗思想的流行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与禅宗主张的"障"相反,宋代理学家试图重建伦理秩序,确立""的本体地位.使""成为理学的基本范畴,故有必要从根本上否定佛教思想,清除禅宗"障"说的影响."障"说在形式上是对""概念的认知态度,但实际上被转化为一个心性问题.乃至如何实现心性"觉悟"的问题.这个心性问题的核心是"复性",以及以何种方式"复性".禅学、阳明心学的认同"障"说,或程朱理学的批评"障"说,相当于各自选择的"复性"模式.

  • 标签: 理障 圆觉经 复性 禅学 阳明学
  • 简介:中国佛教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中国佛教之所以能与时俱进,关键是各个时代的高僧大德多能注意契契机,使佛教在各个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利乐众生。人间佛教继承中国佛教的这一优良传统,当代的法师们在弘法时如果能深入研究众生根性,以适宜的方式进行教化,将会使佛教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获得重大发展。

  • 标签: 中国佛教 与时俱进 契理契机 人间佛教
  • 简介:本文考察了先秦至唐道家和道教“(治)身(治)国”思想的发展。道家及道教各派都曾围绕着身(治)身与(治)国的关系进行过不同层次的探讨。从“天人合一”原则出发,道家和道教各派不仅将身与国比拟为结构和功能相似的有机系统,而且对于(治)身与(治)国的终极基础和实践原则作了深入地剖析。随着语境的变迁,特别是在唐代,原道家语义被转换或开掘出新的内涵,故“身治国”的实质内涵也在变化。“国”观体现了道家和道教各派对个体生命及其生存状态的深度人文关切。

  • 标签: 理身理国 自然 无为
  • 简介:悼念王斐斯神父田志群王斐神父,圣名斐斯,河北辛集市旧城镇人,于1997年5月23日因病医治无效安息主怀,终年93岁。王神父1917年至1927年先后到河北保定蠡县高家庄修道院读书,1928年进入北京大修院攻读神哲学,1934年晋铎,先后到安国市...

  • 标签: 辛集市 爱国爱教 独立自主 教务管理 文明建设服务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 简介:在灵隐飞来峰麓的玉乳洞与龙泓洞之间,耸立着一座明代古塔。塔身用石块砌成,六面七层,上面浮雕着佛、菩萨圣像以及佛经、真言等铭文。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下,天光筛落,更显塔影古朴,情趣别具。这座宝塔就是灵隐著名的佛塔——公之塔,简称公塔(图一)。

  • 标签: 中国 佛教 杭州市 灵隐理公塔 明朝 形制
  • 简介:昨天,我和同事吃饭聊天。她报怨孩子让她如此操心:学习不专心,偷偷躲到厕所打游戏,上课外辅导班也要她陪着监督等等。而所有牢骚总结起来只不过一句:儿子不按照她规定的标准去成长。

  • 标签: 孩子 故事 教育 佛理 妈妈 魔方
  • 简介:克隆术的问世,给人类掀起一场轩然大波,科学家们也由此认为掌握了生命的成因奥秘,可以生产出完全相同的“复制品”,甚至对于一个女子来说,完全可以“自己生自己”。科学家们也由克隆术的掌握以为可以将一个人的生命无限延长下去,人类如果如此“克隆”,自然使人们感到前景可怕,因而许多国家从政府到社会都对克隆术的发展,采取了一些从法律到道德的限制。以此保持人类自身繁衍的稳定。

  • 标签: 克隆 佛理 生命 佛学研究
  • 简介:希伯来圣经经卷《但以书》以巴比伦宫廷中的犹太人但以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和其他犹太人在异邦宫廷中经受异族统治者的考验,并最终克服重重困境、得到高升的故事。经卷中的主要人物但以和他的友人,以及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异象中出现的神与其他属灵人物等,形象鲜活,个性突出,显示出作者高超的人物塑造技巧。本文从圣经文学研究视角,对经文中的众多人物形象归类研究,并分析出作者塑造人物所采用的艺术手法,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揭示经文所蕴含的神学、历史、文化内涵,为进一步深入理解经文带来启示。

  • 标签: 《但以理书》 人物形象 静态—动态人物 群体性书写
  • 简介:《牟子惑论》是佛教初传时的一部中国佛教论著.最早见于南北朝时宋明帝(465—471年)敕中书侍郎陆澄(刘宋、南齐时人)所撰的《法论》一书中。因《惑论》中讲了“汉明帝遣使求法”的传说.陆澄将此书编在了“缘序集”中。但《法论》早已失传,仅在《出三藏记集》卷十二中保存了目录。

  • 标签: 《牟子理惑论》 佛教 宗教理论 中国 传统文化
  • 简介:构建和谐社会,是千百年来人们孜孜以求的理想。这在中国思想史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其中更以“大同”思想为最,即所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礼记·礼运》)今天的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在大理上离不开如此之“大同”的思想。

  • 标签: 构建和谐社会 道法自然 “大同”思想 中国思想史 修身 棋理
  • 简介:法显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佛学家,其《高僧法显传》不仅是他西行求法的纪实,也是一部文化意蕴深厚的著述.法显既代表了中国佛教高僧追求真理,不辞身命、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反映了崇高的信仰力量,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代表.同时,他的《高僧法显传》还是一部弘法利生、包蕴佛教理趣的文学作品.其中许多内容,寄寓深刻,喻深邃,不乏生动、完整的比喻故事,表现出叙述中彰显经典教义,议论中蕴含佛教喻的文采.

  • 标签: 法显 《高僧法显传》 比喻经典 喻理
  • 简介:2002年4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和晓丹翻译的《神秘之光》。《神秘之光》一书是由俄国人顾彼得著的,原名《玉皇山的道观》。这次,我在香港道教学院工作期间,正在中文大学攻读博士的吴亚魁先生将此书送给我浏览。阅读中,使我大吃一惊的是,此书中有大段关于杭州玉皇山住持李山的记载,值得熟悉并关心李山的上海和浙江道教界重视。

  • 标签: 《玉皇山的道观》 顾彼得 李理山 《道德经》 道教文化
  • 简介:面对孩子这样那样的问题时,我们越是站在外面指责与要求,孩子们越是在里面忙得不亦乐乎或更加找不到东南西北。“只缘身在此山中”,做母亲,有时候可以试着把徘徊在山中的孩子引到山顶,在他看清楚的时候,一点也不比我们的决策与定力差。

  • 标签: 孩子 教育子女 电脑游戏 抗体 故事 佛理
  • 简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称《决定》)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信教群众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团结,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段文字内涵丰富、立意深远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宗教工作的新要求,也反映了我们党在宗教问题上的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和基本观点以及我们党宗教工作的基本经验。从中我们获得了许多启示,从基督教方面,归纳起来可概括为“三和”,即“和”、“制和”、“人和”。这三者既是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的统一体,又是对同一问题的三个不同角度的回答。

  • 标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人和” 基督教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社会主义社会 信教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