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这世纪之交,把什么样的高质量教材带入21世纪,是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教材是课程教学的知识载体和主要依据,而教材建没与教学改革是密切相关、棚互促进的。国家教委推出的“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抓住了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重点,既是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现代化的一项宏伟工程,也是建设面向21世纪的高质最教材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校全面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紧密结合教学改革的实际,坚持开展主干课程、特色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在这过程中,编写、出版了一批既有创新精神,又有特色风格的优秀教材,促进了教学质最和人才素质的提高。本文联系我校实际,仅就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材建设的问题,谈些个人看法。

  • 标签: 通识课程 教材建设 面向21世纪 课程改革 教学改革 特色课程
  • 简介: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五大素质构成了人格的基本框架,凝集成人格的主要内涵。在这个意义上,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就是完善发展理想人格。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培养跨世纪一流人才的基本战略。

  • 标签: 大学生人格 跨世纪大学生 人格发展 发展指导 战略论 心理素质
  • 简介:真育、善育、美育既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的三大理想.也是大学教育、大学经营的基本理念。“真育”是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基础学问教育、责任意识教育、以及全人教育;“善育”是指为地区和国家社会的贡献教育;“美育”则是为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服务教育。

  • 标签: 大学经营 真育 善育 美育
  • 简介:<正>(吴晓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版)执着于对"文学性"的探索,坚守着"文学的诗性之灯",吴晓东老师的这本中国新诗论集收入了他十多年来在新诗研究领域中最重要的文章。"诗心接千载",读诗在作者看来是对"文学性"的体味、对一种精神的怀想以及对一颗诗心的体悟过程。在现代文学研究日益沦为思想史研究注脚的当下,在文化研究喧嚣尘上的当下,吴先生的这本论文集向我们展示了坚守的力量、"诗性"的宝贵以及诗歌的力量。

  • 标签: 诗论集 诗心 新诗研究 诗人心灵 王家新 现代诗
  • 简介:进入21世纪,以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耶鲁大学为代表的几所著名大学率先举起了课程改革的大旗,并卓有成效,引发了全美高等院校纷纷掀起课程改革的浪潮。文章就美国三所著名大学新近进行的课程改革的动向及趋势进行研究,以期能对我国大学的课程改革与发展产生有益的启示。

  • 标签: 美国大学 课程改革 动向 趋势
  • 简介:本文通过从教育职业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人才转变;培养专业型人才向培育复合型人才转变,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育学习型人才转变,培养身体健康型人才向培养良好身心健康型人才转变;培养业务型人才向培育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型人转变,以树立个体化教育的思想;高校的教学工作从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等进行了论述和探讨。

  • 标签: 高等教育 个体化教育 创造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 培养目标
  • 简介:现代高等法学教育的目标是以法律职业为导向,培养司法制度所需要的应用型、研究型法律人才.传统高等法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材以及教学环节都需要进行改革.只有当法学教育能够为法律职业者提供更为现实、实用、讲究实务技术的现代法律知识与技能时,才能产生出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执业人,只有经过现代法学教育体制熏陶的法律人,才能在中国的司法和社会各业中发挥特殊的作用.

  • 标签: 21世纪 中国 高等法学教育 法律职业 司法考试 教材改革
  • 简介:<正>众所周知,文学作品从来都是一定艺术方法相运用的产物.而艺术方法的运用又不是随心所欲的,尤其是能作为某一时期众多作家共同使用的方法,更是如此.所以,无论是某一个有成就的作家,还是在特定时期出现的文学潮流或文学流派,究其根底,便会发现,作家们对人类精神发展的独特认识与把握,总是内在地规定了艺术方法的选择.认识发展到不同的阶段,总会带来艺术方法的革新或变更.通过对十九世纪以来文学艺术方法的考察,我们将会发现,艺术方法的更迭交替,总是与精神发展不同阶段人们的认识水平呈现出相对的一致性.

  • 标签: 艺术方法 文学作品 文学流派 文学艺术 作家 文学潮流
  • 简介:关于培养跨世纪专业技术人才的思考刘萍,张祯年(甘肃工业大学)人才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纵观古今中外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凡能重视识别和使用人才,就兴旺发达,反之,则不免失败衰亡。真所谓“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

  • 标签: 专业技术人才 青年知识分子 科学技术 跨世纪 第一生产力 尊重人才
  • 简介:《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颜之推的代表作品,其《文章》篇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与曹丕的文学观有诸多相同之处,也有很多差异。首先,两人都认为文章源出于儒家五经,但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曹丕较为隐晦,颜之推则直接明了;其次,在文学批评方面都主张兼采古今,不可偏废;都强调天生才能的重要性,而颜之推进一步指出文贵有节制;再次,在文学的功能方面都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颜之推还强调文学的审美功能;最后,二人都崇尚立身与为文合而为一,而颜之推要求则过于苛刻。

  • 标签: 曹丕 颜之推 《颜氏家训》 《典论》
  • 简介:面对“传统”遭遇忽视和放逐,艾略特毅然重视传统,并独具慧眼地对“传统”的内涵进行了极具深度地重新阐释,从而再次确立了“传统”在文学批评中的重要地位.对艾略特文学批评视域下的“传统”观进行深入探究,可以为现代的文学批评理论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重要参考.

  • 标签: 艾略特 文学批评 传统 反思
  • 简介:文学研究视域中,儿童文学因其积极参与形塑未来一代的文学观、价值观的现实功能,日益成为当代“显学”.本期特邀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利芳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侯颖教授,太原学院崔昕平教授共同推出“儿童文学研究”专栏.专栏既充分展示了来自学院的学理研究,也呈现出来自一线作家、评论家的思辩探讨,内容涉及儿童文学基础理论奠基性的典型个案分析,儿童文学创作趋向表征的文本研究,儿童文学批评思潮的当代对话.

  • 标签: 文学创作 对话 博士生导师 童年 人类 朝向
  • 简介:从诗人诗作存世状况、朝鲜半岛古人名与字情况、科举发展状况等方面均可看出,高丽朝前期是朝鲜半岛汉文学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而真正促成汉文学发展的主要动因,便是政治上宗藩关系下的慕华思想以及在此背景下形成的并不断完善的教育制度。

  • 标签: 高丽 汉文学 动因
  • 简介:孔子的社会实践丰富多彩,旷达的人生态度使他体验到诸多的人生之乐,如学习之乐、朋友相聚之乐、赏乐之乐、山水之乐.孔子的人生之乐具有自己的规定性.随着儒家学派的确立,孔子被神化,也被文学化,战国到两汉期间,以记载的孔子人生之乐为基础,演绎出许多富有文学色彩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选取的是最能代表孔子人生之乐的事象,在题材选择方面具有典型性,合乎文学创作的规律,推动了文学发展和文体的生成演变.

  • 标签: 孔子 人生之乐 文学演绎 文学创作
  • 简介:人们习惯用“一片空白”来描述文革期间的外国文学翻译状况。实际上.在此期间文学翻译仍然以一种畸形的状态存在着。按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程度,这期间外国文学译作的存在形式有三种——公开译作、内部译作和潜在译作。文革十年的确是近百年以来外国文学翻译的最低潮,但对翻译工作者们在这一特别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也不能完全抹杀。

  • 标签: 外国文学 文革 译作 文学翻译 空白 主流意识形态
  • 简介:摘要针对当前社会关于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强烈需要,中职汉语言文学教育更需要以应用性教学为出发点,立足于中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两个主要层面,根据教学工作展开讨论。(1)立足于专业知识的强化,构建扎实的学科根本,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准;(2)采取稳固的基础知识,创建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框架,同时,展开深入浅出的教学创新工作,提升学生对于学科间融会贯通的潜质培育,着眼于中职汉语言文学的运用,创建和谐的教学系统。

  • 标签: 汉语言文学 教学
  • 简介:文学创作中,除了“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之外,还有“典型事件”。这“典型事件”,虽然属于故事情节的一部分,但它既体现出人物的典型性格,同时又是典型环境的展现。典型事件对表现时代精神、人物性格、作品主旨以及作品风格都有重要的作用。工农兵文学十分重视典型事件的设置:它把事件置于矛盾斗争的焦点;把事件置于政治、文化、历史的典型环境之中;把事件置于作品主旨的凸显处。因为中西方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工农兵文学的典型事件和西方文学的典型事件有异。工农兵文学的典型事件设置,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同时也体现出其人民性的本质。此外,因为这典型事件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典型性,所以它们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 标签: 工农兵文学 典型事件 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审美情趣 人民性 影响
  • 简介:世界正处于全球性的文化转型期,作为华人文学中一个独具魅力的群体,海外华人女作家作品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其深远和博大的文化意义。本文从现实、传统和文化三个层面比较东南亚和西方两地的海外华人女性文学,探求二者在题材开拓与主题挖掘、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以及在后现代语境中相同或不同的审美意韵。

  • 标签: 女性文学 海外华人 华裔女作家 东南亚华人 精神家园 赵淑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