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2 个结果
  • 简介:分泌性中耳炎临床多见,虽经反复咽鼓管吹张、鼓膜置管等治疗,仍有复发的顽固病例。本研究发现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其咽鼓管鼓口直径较正常狭小,提示可能与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存在一定关系。本研究结果在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中没有发现咽鼓管骨性段骨质增生现象。

  • 标签: 咽鼓管 测量 分泌性中耳炎
  • 简介:目的观察生物羊膜丝裂霉素C(MMC),应用于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39例(48只眼),分为羊膜组(22只眼)和丝裂霉素组(26只眼)。羊膜组施行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下生物羊膜植入术,丝裂霉素组施行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下放置丝裂霉素C,浓度为0.25mg/ml,时间2分钟,术后随访3-9月,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术前相比:两组眼压均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羊膜组副反应小,引起的并发症主要有术后浅前房;丝裂霉素组引起的并发症主要有滤过泡渗漏、低眼压等。结论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植入术可有效地减少瘢痕组织形成,且并发症较丝裂霉素少,是治疗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标签: 青光眼 小梁切除 丝裂霉素 生物羊膜
  • 简介:近视眼的发病多种因素相关,其中最主要的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大量的近视相关研究提示近视的发生是在异常视觉信息的作用下,视网膜、脉络膜内多种神经递质和生长因子的表达发生改变,通过一系列信号传导过程引起巩膜重塑、眼轴延长而成.多种细胞因子通过NMDAR-1/NO-cGMP、TGF-β1/Smad3、JAK-Stat3等信号通路调控近视的形成发展.本文就影响近视形成的几个主要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近视眼 信号转导通路 细胞因子
  • 简介:目的:观察逍遥散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性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11/2017-11就诊于南阳市卧龙区第一人民医院的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症患者106例134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67眼。两组均给予热敷、按摩等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逍遥散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干眼症症状、角膜荧光染色(FL)、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OLDVI)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和泪液分泌量(SⅠt)等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6.6%)显著高于对照组(67.2%),干眼症症状、角膜FL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BUT和SⅠt值及SQOLDV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期间,观察组眼压升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逍遥散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症,能够显著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情况。

  • 标签: 逍遥散 妥布霉素地塞米松 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症 泪膜破裂时间 泪液分泌量
  • 简介:目的比较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和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的疗效观察.方法将翼状胬肉69例(74眼)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3例(36眼)作单纯手术切除,并在术中、术后应用0.2mg/ml丝裂霉素C;B组36例(38眼)在胬肉切除的基础上行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术后平均随访20个月,按Prabhasawat提出的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比较两组的治愈率、复发率、视力及角膜散光度.结果A组36眼中31眼获得临床治愈,治愈率为86.11%,复发率为13.89%.B组35眼中33眼获得临床治愈,治愈率为94.74%,复发率为5.26%;两组的治愈率和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裸眼视力和角膜散光度方面,B组优于A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有利于重建角膜缘屏障功能,利用该方法治疗翼状胬肉可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在减轻角膜散光,提高视力方面也优于手术联合丝裂霉素.

  • 标签: 翼状胬肉切除术 疗效观察 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 角膜散光度 单纯手术切除 临床治愈
  • 简介:目的比较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单纯球结膜瓣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对125例(133眼)患者随机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63例(67眼)或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单纯球结膜瓣移植62例(66眼)治疗翼状胬肉,随访8-12月,观察手术效果.结果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有4眼复发,复发率5.97%,单纯球结膜瓣移植组有5眼复发,复发率7.57%,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单纯球结膜瓣移植均能有效的治疗翼状胬肉,复发率相差不明显,但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患者术后相对角膜上皮修复时间短,恢复快,异物感轻.

  • 标签: 翼状胬肉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 球结膜瓣移植
  • 简介:目的检测超高度近视眼屈光度数、黄斑中心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及图像视觉诱发电位(PVEP)各波的反应振幅潜伏期,并与正常人比较,评价其差异。方法选择残疾鉴定工作中超高度近视患者20例(40眼)和正常对照组20例(40眼),用综合验光法验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测量黄斑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图像视觉诱发电位(PVEP)测量各波的反应振幅潜伏期,分析超高度近视眼屈光度数、中心凹部神经上皮层厚度及PVEP各波的反应振幅潜伏期关系。结果超高度近视眼平均眼屈光度数为(18.30±4.67)D,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黄斑中心凹平均神经上皮层厚度为(158.54±6.82)μm,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EP各波的反应潜伏期N75波为(85.26±2.95)ms,P100波为(120.97±10.58)ms,N145波为(153.66±9.03)ms,P100波振幅(5.12±2.03)uv,同对照组相比,各波反应潜伏期明显延迟,振幅低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高度近视眼正常眼相比,眼屈光度数越大,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厚度明显变薄,图像视觉诱发电位(PVEP)各波的反应振幅潜伏期明显较正常眼差,提示视网膜神经上皮通路功能明显受损。

  • 标签: 超高度近视眼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黄斑部视网膜厚度 视觉诱发电位
  • 简介:目的:利用DNA探针杂交技术,结合显色探针技术建立一种新型、高灵敏的免疫检测体系,用于早期先天性白内障的筛查。方法:选取3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先天性白内障家系中患者14例,取静脉血并提取mRNA,建立CRYAB的捕获探针及显色探针。利用DNA探针,通过碱基配对原则形成三明治结构(捕获探针-DNA探针-显色探针)检测入选者的血样。1家系6例患者静脉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琢B-晶状体蛋白。结果:最佳条件下,双特异探针技术可检测到最低浓度的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蛋白的突变基因,各突变位点检测率为99.5%~99.7%;ELISA法检测样本琢B-晶状体蛋白上调,阳性率为85.9%。双特异探针技术敏感性更高,检测位点更多,ELISA法仅局限于蛋白检测水平,精确性不高。结论:双特异探针检测技术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可重复性高,经济实惠,在临床上用于产前诊断、优生优育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双特异探针技术 先天性白内障 晶状体蛋白基因
  • 简介:目的:探讨激光光凝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单用或联用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macularedema,DME)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4-10/2016-10收治的DME患者150例156眼,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50例52眼,B组50例51眼和C组50例53眼,分别采用激光光凝术单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单用和激光光凝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联合方案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视网膜新生血管渗漏面积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C组患者治疗后3、6、12mo最佳矫正视力水平较A组均显著提高(P<0.05);B、C组患者治疗后3、6、12mo黄斑中心凹厚度较A组均显著降低(P<0.05);B、C组患者治疗后3mo视网膜新生血管渗漏面积较A组均显著缩小(P<0.05);C组患者治疗后6mo和12mo视网膜新生血管渗漏面积较A、B组均显著缩小(P<0.05);同时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光光凝术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治疗DME可有效改善视力水平,降低黄斑中心凹厚度,控制视网膜新生血管渗漏,且未增加不良反应,效果优于激光光凝术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单用。

  • 标签: 激光光凝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 DME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目的:使用Pentacam三维眼前段分析仪比较高度近视眼正常人(正视眼)中央前房深度(centralanteriorchamberdepth,CACD)和前房角(anteriorchamberangle,ACA)两项前房参数差异,进一步了解高度近视眼的解剖学特点。方法:收集2010-10/2011-06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正视眼82例,收集同期我院门诊准分子激光中心就诊的高度近视眼68例,采用Pentacam三维眼前段分析仪测量CACD和ACA。对高度近视组正视眼组的前房参数值进行两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参数有无差异。结果:Pentacam三维眼前段分析仪测得正常人CACD平均值为3.02±0.47mm,ACA平均值为33.26°±6.20°。高度近视眼的CACD平均值为3.24±0.38mm,ACA的平均值为39.55°±6.68°。高度近视眼正视眼的两项前房参数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Pentacam三维眼前段分析仪测量前房参数,高度近视眼正视眼相比中央前房深度深、前房角宽。

  • 标签: 中央前房深度 Pentacam三维眼前段分析仪 前房角
  • 简介:目的:研究板层角膜切除术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及组织病理学基础。方法:选取2009-12/2011-11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32例32眼,角膜病变未累及内皮层,行角膜板层切除联合那他霉素滴眼治疗,观察记录治疗前后视力、角膜情况、病程、并发症及致病菌种类,对切除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治疗前视力≤0.05者20眼,~0.3者11眼,〉0.3者1眼。板层切除术后联合那他霉素治疗痊愈28例(87.5%),治愈时间7~32(平均13.2±8.5)d,痊愈时视力≤0.05者5眼,~0.3者8眼,〉0.3者15眼。病情控制不良改行角膜移植术者4例。31例真菌培养阳性(96.9%),其中镰刀菌18例,曲霉菌属8例,链格孢霉3例,未知菌属2例。病理学检查显示溃疡灶中有多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过碘酸-希夫(PAS)染色显示角膜组织中菌丝多数位于角膜浅层,并呈板层胶原纤维平行方向生长,但也有少数呈斜形或垂直生长方式,侵及切除组织全层。不同菌属之间菌丝在角膜中生长方式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病变未累及全层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及时行板层角膜切除术可大大提高那他霉素药物治疗有效性,缩短病程,恢复视力。

  • 标签: 角膜板层切除 角膜溃疡 真菌性 那他霉素
  • 简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作为可导致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患者出现严重视力下降的病因之一,其发病人数也随糖尿病患者的人数逐渐增加而逐年递增,因其致盲率高,已成为我国巨大的社会负担和压力。罹患糖尿病多年的患者很多对自己的视网膜发生病变没有察觉,因此病情一旦发现往往已严重影响患者视力.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患者 护理干预 认知度 视力下降 发病人数
  • 简介:目的探讨危重症小组干预模式在降低住院患者夜间外出不归的发生率中的应用。方法2015年7月-12月,我院危重症小组以"降低住院患者夜间外出不归的发生率"为主题,开展为期6个月的品管圈活动,探讨降低住院患者夜间外出不归的方法。结果住院患者夜间外出不归由实施品管圈方案前的19.8‰降低至实施后的6.5‰。结论开展危重症小组干预模式,能降低住院患者夜间外出不归的状况,既保证了病人安全,也提高了护理质量。

  • 标签: 小组干预 外出不归 安全管理
  • 简介:目的:研究视网膜血管疾病在印度喜马偕尔邦丘陵地带(海拔500~4500m)的患病模式/分布。方法:对西姆拉三级医院眼科自2008-08/2013-04期间的视网膜疾病患者进行回顾/前瞻性研究。选取5600位中的4323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该数据均来自于医院记录,随后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情况和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所有患者都进行了视力,屈光,裂隙灯和眼底检查。以眼底临床记录和眼底照相记录来确定诊断。应用眼底照像机(KowaFundusCameraVX-10)进行照相,必要时进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结果:在4323例患者中,男性视网膜疾病患者有2563例(59.29%),多于女性1760例(40.71%)。在525例(12.1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轻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33例(3.08%),中度156例(3.60%),重度120例(2.78%),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16例(2.68%)。在393例(9.10%)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中,I级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患者130例(3.01%),II级111例(2.57%),III级131例(3.03%),IV级21例(0.49%)。在660例(15.27%)其他视网膜血管疾病中,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229例(5.30%),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55例(1.27%),半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8例(0.19%),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20例(0.46%),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4例(0.09%),眼部缺血综合征1例(0.02%),早产儿视网膜病变9例(0.21%),视网膜大动脉瘤5例(0.12%),近中心凹毛细血管扩张6例(0.14%),贫血性视网膜病变16例(0.37%),白血病视网膜病变10例(0.23%),视网膜前出血52例(1.20%),Coats病8例(0.19%),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1例(0.02%)例,Eales病10例(0.23%),血管炎17例(0.39%)以及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209例(4.83%)。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最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疾病。视网膜疾病已经成为印度一个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此研究将有利于对喜�

  • 标签: 喜马偕尔邦 回顾/前瞻性的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简介: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方案99锝-亚甲基二膦酸盐(云克)对Graves病引起的浸润性突眼的治疗效果对比。方法对90例确诊Graves病经治疗后甲亢治愈但仍有突眼的患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突眼组别,每组随机分为99Tc-MDP长疗程治疗组和短疗程治疗组。经五疗程(5月)后观察其眼部变化。结果99Tc-MDP对浸润性突眼治疗效果显著,且轻、中、重度各突眼组长疗程99Tc-MDP治疗对减轻眼部炎症效果比短疗程更为明显(P〈0.05)。结论99Tc-MDP治疗浸润性突眼较好且安全;长疗程99Tc-MDP治疗对减轻眼部炎症更为有效。

  • 标签: 云克 GRAVES眼病 GRAVES病
  • 简介:目的:探讨中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患者DR严重程度血清HbA1c、TNF-α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单纯糖尿病患者(DM组)60例,糖尿病伴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NPDR组)80例和糖尿病伴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PDR组)60例,并选取80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观察患者的体检指标,并检测患者的空腹血糖(fastingplasmaglucose,FPG)、餐后2h血糖(2hPG)、血脂、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TNF-α)及泪液TNF-α。结果:(1)四组受试者的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FPG、2hPG、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lycerides,TG)、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lipoprotein,HDL-C)、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lipoprotein,LDL-C)等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37.211、395.421、42.515、7.385、121.764、121.568、34.567,均P<0.05)。DM、NPDR、PDR三组患者的BMI、FPG、2hPG、TC、TG、HDL-C、LDL-C等指标水平均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PDR组患者的BMI、FPG、2hPG、TC、TG、HDL-C、LDL-C等指标水平均高于P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四组受试者血清TNF-α、泪液TNF-α及血清HbA1c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337.256、215.471、40.522,均P<0.05);DM、NPDR、PDR三组患者的血清TNF-α、泪液TNF-α和血清HbA1c水平均高于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PDR、PDR两组患者的血清TNF-α、泪液TNF-α和血清HbA1c水平均高于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R组患者的血清TNF-α、泪液TNF-α及血清HbA1c水平均高于NP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泪液TNF-α血清TNF-α呈正相关(r=0.289,P<0.01);泪液TNF-α血清HbA1c呈正相关(r=0.375,P<0.01)。结论:中老年DR患者泪液TNF-α水平高于正常人,且随着视网膜病变的加重,泪液TNF-α水平升高。泪液TNF-α血清TNF-α、HbA1c呈正相关。

  • 标签: 糖尿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化血红蛋白 肿瘤坏死因子-α 相关性
  • 简介:突发性耳聋一般认为是由内耳微循环障碍所致,我科自1997年1月至2000年12月,用利多卡因作星状神经节封闭加丹参治疗突聋32例和同期临床随机分组的用等量利多卡因静脉滴注加丹参治疗者33例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利多卡因 星状神经节封闭 静脉滴注 疗效比较 突发性耳聋
  • 简介:目的:探讨中老年人膳食碳水化合物及脂肪摄入量年龄相关白内障(age-relatedcataract,ARC)危险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由45~85岁的360例白内障患者组成,对照由同期入住相同医院的360例非白内障的患者组成,采取1∶1匹配。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以及既往史等,同时还采用一份有效的半定量化食物频率调查表(FFQ),获取研究对象膳食营养素的摄入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估计碳水化合物及脂肪摄入量ARC关联的比值比(OR)及其相应的95%可信区间(CI)。结果:调整多种潜在性混杂因素后,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增加可使发生ARC的危险性升高,摄入量为最低四分位数的对照相比较,摄入量为最高四分位数的病例发生ARC的OR为2.161(95%CI:1.107~5.016,P〈0.001)。同样,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也ARC呈正相关,摄入量为最高四分位数的病例发生ARC危险性是最低四分位数对照的3倍(OR=2.989,95%CI:1.764~5.062,P〈0.001)。总脂肪摄入量ARC无关(P=0.778)。结论:膳食碳水化合物及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增加可使发生ARC的危险性升高,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可能有助于预防ARC。

  • 标签: 年龄相关白内障 碳水化合物 脂肪 多不饱和脂肪酸
  • 简介:目的探讨6~10岁屈光不正儿童复方托品酰胺阿托品电脑验光结果的差异性.方法对诊断为屈光不正的6~10岁患儿92人(184眼),先后分别给予复方托品酰胺验光和阿托品验光,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对既往持续戴镜的不伴内斜的远视眼,其结果符合率为97.22%;对未曾戴镜的远视眼,其结果符合率为10%.(2)对既往持续戴镜的近视眼,其结果符合率为100%;未戴镜的近视眼,其结果符合率为61.76%.结论对既往持续戴镜的不伴内斜的屈光不正儿童,复方托品酰胺验光可以代替阿托品验光.

  • 标签: 复方托品酰胺 屈光不正 比较分析 电脑验光 阿托品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