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一旧话重提用不用方言土语,特别是在文学作品中,这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有些作家爱用方言土语,有些作家提倡运用方言土语,周立波就是一个代表人物,他说过:"我以为我们在创作中应该继续的大量的采用各地方言,继续的大量的使用地方性的土话。要是不采用在人民的口头上天天反复使用的生动活

  • 标签: 方言词语 词语修辞
  • 简介:荆楚方言中的动词“搞”的理性义大致可分为五个上位义和三十一个下位义,其附加色彩是用于贬义和口语。意象图式对“搞”的若干语义的产生具有直接影响,“搞”具有充当述语支配宾语和后带补语、充当中心语受动词或形容词修饰、能重叠等语法功能。“搞”是轻读音节,具有突显焦点信息的作用。

  • 标签: 荆楚方言 “搞” 理性义 附加色彩 意象图式 语法功能
  • 简介:在河北临漳方言中名词词尾“的”可以作为构词成分加在名词后面而不改变词性和意义,词尾“的”应该来源于上古汉语“者”的另一种用法。

  • 标签: 临漳方言 名词词尾“的”
  • 简介:林雄成的《汕头话读本》是一部汉语方言、罗马字拼音和英文相互对照的真实反映19世纪下半叶潮州方言自然口语的课本。根据归纳发现,《汕头话读本》用以记录潮州方言词汇的中文用字分为本字、借字和俗字三类,其中使用本字和借字的数量大,使用俗字的数量少。《汕头话读本》的用字有一定的系统性,一字多义释义准确,但也出现一字多形等用字不够严谨的现象。

  • 标签: 《汕头话读本》 潮州方言 方言用字 俗字
  • 简介:近年来关于灵石方言代词的研究尚属空白,灵石方言属山西方言并州片,灵石方言代词的形式与普通话一样,分为四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和其它人称,但灵石方言的人称代词又有自已的特色。从构成形式、语义特征、语法功能来看,灵石方言人称代词形式丰富,语义丰富,语法稳定。

  • 标签: 灵石方言 人称代词 构成形式 语义特征 语法功能
  • 简介:高陵方言是北方官话中原方言关中片的一个地点方言,特指问句是指说话人用疑问代词提出疑问点,要求对方针对疑问点做出回答的问句。比较普通话,高陵方言的特指问句表现得更为多样。在高陵方言中,一般多用疑问代词提出疑问点,用来询问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状况等;疑问代词主要有“谁、咋向、阿搭、多、阿、啥、咋、几”。有时也用含有“哩”的问句进行特指询问;有时用含有“啥”的问句表示肯定的意思。

  • 标签: 高陵方言 特指问句 语义内容
  • 简介:华北官话区的京津一带,在比较随便的场合,本地人说话常出现含混不清的一种状态.这种现象我们沿用外语教学界的术语'吞音'来指称它.到目前为止,从语言学角度来描写、分析北方话中吞音现象的报告并不多.本文试图通过对天津方言吞音现象的描写以及分析来加深对这个语言现象的认识.通过调查发现,吞音现象虽然含混,但仍可听辨与记录;看似混乱无章,然而内中不乏规律性.本次调查纪录了570多个的三字组与四字组的口语常用的词语.天津方言的吞音最常见的是三字组的吞音.在吞音状态下,最容易发生变化的是第二个音节,其次是第一个音节,最末音节最稳定.吞音是一种共时音变,是语流音变中出现的一种弱化形式.吞音现象在生成音系学上有特别的研究价值.

  • 标签: 天津方言 吞音 共时音变
  • 简介:襄阳方言中的“■”是一个典型的从古汉语中保留下来的词汇.“■子”从表示实在意义的“尾部”等含义演变成为襄阳方言中的常用义“剩下的饭菜”,词义的变化具有相当的典型性.

  • 标签: 襄阳方言 X ■子 变化形式 语用价值
  • 简介:对汉语方言本字的考证有助于研究汉字和词义的变迁。以古今音变规律为主要依据,结合运用音理探究、字形分析、方言佐证、文献佐证等方法,考证河北无极方言口语词的本字问题。

  • 标签: 本字 无极方言 音变 读音层次
  • 简介:川剧是我国较大的地方剧种之一,也是四川最有影响力的民间文化形式。由于川剧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川剧中的一些行话便自觉不自觉地被用到了日常生活中,并被赋予了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含义,大大丰富了四川方言的表现力。打杂师·下手过去的川剧舞台上,常有一位既不穿戴戏装,也不粉墨的普通人,他不时穿插在演出之中,或安置舞台陈设,或为演员递送所需道具,

  • 标签: 四川方言 川剧 翎子 民间文化 歇后语 顶板
  • 简介:文章在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基础上,从语言事实出发,运用描写等语言研究方法,重点考察了蒙城方言中"来"作为语气词和方位词的用法,认为蒙城方言语气词"来"分布领域比较广,可以用在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由方位词"来"构成的词,可以表示处所地点或时间。通过分析蒙城方言中"来"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对了解方言语法,进一步深入研究官话方言内部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提供了资料。

  • 标签: 蒙城方言 语气词 方位词
  • 简介:汉语共同语的体标记主要是三个体助词"着"、"了"、"过",它们分别标志持续体、完成体、经历体。而鄂东方言既存在与普通话一致的体助词"着"、"了"、"过",同时也存在三种特殊的"体"助词,即将然体、进行体和尝试体。将然体是指动作行为目前还没有完成,但即将要完成;进行体是动作行为或状态正在进行;尝试体是对动作行为或者事件的尝试。文章研究了三种"体"助词的句法格式、语义特征及其使用条件的基本特点并对鄂东方言"体"助词与语气词之间的区别进行了有益探索。

  • 标签: 体助词 将然体 进行体 尝试体
  • 简介:形容词的复杂式,也称“状态词”,是一种生动的语言形式。临海话状态词的重叠式、重叠式中间嵌副词“蛮”的格式以及附加式等各有自己的特点。

  • 标签: 状态词 方言 普通话 临海 程度副词 形象色彩
  • 简介:文章利用翔实的语言材料对山西阳泉方言的动词词缀“打”及“打”缀动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揭示了阳泉方言乃至整个晋语在这一方面的特点。

  • 标签: “打” 动词词缀 阳泉方言
  • 简介:<正>讳饰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修辞手段。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由于某种交际需要或者心理作用而对说的话有所避忌时,往往采用委婉、间接的说法来代替直白,来装饰美化,这就是讳饰语。明陆容说:"民间俗讳,各处有之。"从徐州方言来看,讳饰语不仅数量很多,而且方式也多种多样。本文即是对徐州人日常生活和交际中使用的讳饰语所作的调查和研究。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分类列举调查的结果,并对不易理解的说法加以解释,然后再从它们所采用的方式和运用的情况等方面,对这一现象作进一步的探讨。

  • 标签: 徐州方言 讳饰 心理作用 社会生活 男性生殖器 修辞手段
  • 简介:文章先对山西省潞城市方言的语音系统做了调查,然后重点对声母部分做了较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将潞城方言与《广韵》音系做了比较,采用表格表示,使语音演变的规律一目了然。文章对全面研究汉语史提供了资料和佐证。

  • 标签: 汉语方言 晋语 潞城 音系 声母
  • 简介:黄孝方言各片的母亲称谓不一。东片主要用“嬭”,西片主要用“母、母妈”,中片主要用“恀、芈”且兼用东、西片的称谓。“嬭、芈”是该方言固有的古老称谓,“侈”是南宋以后江东移民带来的称谓,“母、妈、母妈、娘”来自共同语或权威方言。黄孝地区处南北之交,导致了其母亲称谓南北兼收的现状;其特殊的母亲称谓“嬭、芈、恀”,则跟南方某些少数民族的同类称谓有着密切的音义联系。

  • 标签: 黄孝方言 母亲称谓 类型 来源
  • 简介:洛阳方言中存在大量“儿化”形式的儿缀词,从洛阳方言儿缀词的语音类型、音节、义类及词性分布、儿缀词的结构和功能角度对洛阳方言儿缀词进行系统分析,梳理出总体特征,并与普通话进行相应地比较研究。

  • 标签: 洛阳方言 儿缀词 语音 结构 功能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梅县话中对于动作的表达有哪些形式,所表达的动作在事态发展中处于什么阶段、什么情貌等,尝试总结梅县话中动词体貌表达的规律,以此揭示操该方言的人群所具有的思维特点。

  • 标签: 梅县方言 体貌 时间模型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