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前庭康复训练对前庭外周性眩晕患者眩晕残障症状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门诊就诊的前庭外周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药物治疗组)20例和试验组(药物治疗联合康复训练组)23例。自2018年1至12月共收集43例。所有患者在就诊当天及治疗后2、4、8周各填写1次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特异性活动平衡信心量表(ABC)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3种量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3种量表在治疗后评分[试验组治疗后4周DHI(45.5±30.6)、ABC(86.9±12.4)、SAS(37.9±8.2);对照组治疗8周DHI(34.8±28.5)、SAS(35.7±7.9)]优于治疗前[试验组DHI(59.2±25.9)、ABC(79.7±16.7)、SAS(41.1±6.8);对照组DHI(55.2±20.5)、ABC(80.3±18.3)、SAS(41.9±9.1)]。每组治疗前后数据配对比较显示:试验组DHI和ABC评分在治疗后2周、SAS评分在治疗后4周出现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DHI评分在治疗后4周、SAS评分在治疗后8周出现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评分虽有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残障症状及焦虑情绪均有好转。但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药物治疗联合前庭康复训练能更早期地显著改善患者的眩晕残障症状及焦虑抑郁情绪,从而提高患者整体生活质量。

  • 标签: 前庭疾病 康复 前庭外周性眩晕 眩晕残障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穴位敷贴联合耳穴贴压对急诊眩晕患者眩晕症状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急诊2021年5月-2023年5月收治的眩晕患者88例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加用穴位敷贴联合耳穴贴压干预。比较两组眩晕症状、心理状态。结果  两组干预后VSS-C评分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为(33.54±4.21)分,低于对照组的(40.25±4.36)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HAMA、HAMD-6评分为(10.33±1.45)分、(5.12±1.03)分,低于对照组的(13.05±1.87)分、(7.03±1.24)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穴位敷贴联合耳穴贴压可降低急诊眩晕患者VSS-C评分,减轻眩晕症状,减少不良情绪滋生,促进病情好转。

  • 标签: [] 眩晕 穴位敷贴 耳穴贴压 心理状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偏头痛和眩晕是神经科临床的常见症状,有证据表明,与偏头痛相关的复发性前庭系统症状是一种独立的临床病症。偏头痛是以发作性严重头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慢性病症,一些患者常伴有神经系统先兆症状。偏头痛患者常伴有前庭系统症状,其表现程度不等,既可以是明显的眩晕,也可表现为头晕、站立不稳、不能耐受头部活动等特异性较低的症状。

  • 标签: 偏头痛患者 眩晕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临床病症 常见症状 系统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探究社区老人患有晕眩类症状的常见病因;方法随机选取于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晕眩综合征患者240例,并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在这些老年患者中,最小年龄为58岁,最大年龄为84岁,平均年龄为66.7岁,其中男性患者160例,女性患者80例,在这些老年性患者中,晕眩的性质包括以下几种中枢性眩晕、周围性眩晕、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时发病等。结果老年性晕眩患者以男性居多;而且患有老年性晕眩综合征的患者大多是由于、中枢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大多数患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础疾病和并发症。结论晕眩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患者发病通常是脑源和心源两组因素导致的,这也是威胁患者生命的主要因素;此外,复杂的基础疾病和并发症等也是导致患者晕眩的辅助性因素。为此,在临床医学上治疗老年性晕眩疾病时,应该从脑源和心源两个方面入手,如此才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病情,且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大大降低,值得临床医学推广。

  • 标签: 老年人,晕眩,脑源和心源,提高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眩晕病因与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老年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0例眩晕病例中脑血管疾病占63例(70%),其中椎基动脉供血不足41例(46%)。结论:老年眩晕最主要病因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也应高度警惕脑血管意外、心律失常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 标签: 眩晕 临床特征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治疗眩晕的临床效果评价。方法:采集静宁县威戎中心卫生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诊治的50例眩晕患者,依据病例单双数将其分为A组(25例)和B组(25例); B组患者实施西医常规治疗,A组患者实施中医辨证治疗,统计分析其治疗疗效。结果:A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6%)明显高于B组患者治疗有效率(7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在眩晕治疗应用中通过辨证施治,合理开取中药处方,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缓解其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中药 眩晕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治疗眩晕的临床效果评价。方法:采集静宁县古城镇卫生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诊治的50例眩晕患者,依据病例单双数将其分为A组(25例)和B组(25例); B组患者实施西医常规治疗,A组患者实施中医辨证治疗,统计分析其治疗疗效。结果:A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6%)明显高于B组患者治疗有效率(7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在眩晕治疗应用中通过辨证施治,合理开取中药处方,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缓解其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中药 眩晕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眩晕是仅次于疼痛的第二大临床症状 [1],而颈性眩晕眩晕最常见的疾病。目前致病原因和康复治疗方法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甚至引人争论 [2]。康复治疗方法分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情况较严重者多用手术治疗,反之采用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大致有:针灸、推拿、正骨手法、神经阻滞法、牵引疗法、颈椎稳固性训练、麦肯基、 PNF技术等保守治疗方法 , 现多推用多种方法按顺序综合应用治疗。本文主要通过查阅文献阐明颈性眩晕目前研究阶段的发病原因及机制、康复治疗的方法及研究进展、康复治疗对颈性眩晕的作用、颈性眩晕的预防以及对未来康复治疗的展望等几个方面来阐述颈性眩晕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 标签: 颈性眩晕 机制 康复治疗 综合应用
  • 简介:岭南医学博大精深,对于眩晕的认识及治疗既遵循古中医学的基本原则,又结合岭南气候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从而形成了富于地域特色的理论体系.对于眩晕的病因病机,历代岭南医家虽有所侧重,但均注重"湿(痰)"及"热(火)"在本病发生与发展中的重要性.治疗上,均不离"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的治疗原则,后世医家更重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眩晕,同时越发重视食疗在本病防治中的作用.本文主要简单介绍古今岭南内科医家对眩晕的认识.

  • 标签: 岭南 眩晕 病因病机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梳理中医对急性眩晕的认识和辨证论治的方式方法。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对眩晕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具体分析,结合西医治疗,讨论了在现代急救技术下,治疗急性眩晕时中医治疗的参与度。结果: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在急性眩晕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和实用,在中医与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眩晕的情况下,可以看到显著的效果。结论:中医对急性眩晕辨证治疗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标签: 中医 急性眩晕 辨证论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杞菊地黄汤对眩晕症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对照组眩晕症患者选择西医常规治疗,研究组眩晕症患者在口服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杞菊地黄汤,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为宜。结果研究组眩晕症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73.53%),P<0.05。结论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杞菊地黄汤可显著提高眩晕症患者临床疗效,有利于保障其生活质量、身心健康。

  • 标签: 眩晕症 杞菊地黄汤 临床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眩晕患者中医的临床护理应用疗效。方法抽取医院76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常规组施与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采用中医临床护理。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护理疗效,实验组效果优于常规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护理在眩晕患者临床应用上作用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眩晕 中医 临床护理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眩晕200例中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2年4月~2014年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眩晕的患者2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的病状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患者中医治疗前后的治疗效果。结果对我院的200例眩晕患者进行中医治疗的过程中,临床效果显效的有185例,有效的有13例,无效的只有2例,总有效率达到99.0%。结论采取中医治疗对眩晕患者的发作次数和头昏眼花、视力模糊等症状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运用及推广。

  • 标签: 眩晕 中医治疗 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