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1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拇指推针法对急诊输液患儿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需输液治疗的50例急诊患儿,随机分为2组,各25例。对照组施以静脉穿刺推针法,观察组施以拇指推针法,比较两组疼痛反应、舒适度及穿刺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穿刺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输液患儿采用拇指推针法,可有效减轻疼痛程度,缩减穿刺时间,提高舒适度。

  • 标签: 急诊输液 拇指推针法 疼痛反应 舒适度
  • 简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造成腰腿痛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占门诊腰痛患者的10%~15%,占骨科因腰腿痛住院的25%~40%,中医称“腰腿痛”。除遭受急性外伤,一般情况疾病进展缓慢。但在搬重物或弯腰劳累、受凉、剧烈运动、长距离行走等情况下常可诱发急性疼痛,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痛苦,而且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

  • 标签: 齐刺电针法 针灸疗法 刺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采用针刺益气固摄法和温箱灸配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试验组60例采用针刺益气固摄法合温箱灸配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现代康复训练。2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疗效和小便症状量表评分情况及其安全性。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8.3%、71.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小便症状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试验组改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期间未发生局部烫伤、疼痛加重及其他不安全现象。结论回阳益气固摄针法治疗中风后尿失可显著减少患者的尿失禁量和失禁次数,改善相关症状,其安全、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中风病 尿失禁 针灸疗法 温箱灸 益气固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运动针法治疗肩关节冷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患者采用远端奇穴治疗再以配合肩关节的运动方法。取穴肾关穴(即阴陵泉向下1.5寸)、足千金(即足三里外1.5寸再向下4寸)、足五金(即足三里外1.5寸再向下6寸),治疗5次为一疗程。结果痊愈16例,好转4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针灸治疗肩关节冷痛,见效快、疗效好。在药品无效的情况下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减轻患者的痛苦。针刺奇穴运动针法治疗肩关节冷痛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针刺 奇穴 运动针法 肩关节冷痛
  • 简介:目的:观察三种不同的方法治疗贝尔麻醉的效果,探求一种最佳的治疗方法。方法:124例中层得分别用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block,SB),调制穴位脉冲电针刺激(acupointpulseelectro-acupuncture,APE),以上二者联合应用三种不同的方法,观察治疗效果,治疗周期。结果:三种方法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第三种方法明显缩短治疗周期,结论:SGB和调制穴位脉冲电针刺激联合应用能明显缩短治疗周期,疗效显著。

  • 标签: 双针法 星状神经节阻滞 穴位调制脉冲电针 贝尔麻痹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行血震颤针法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人,一组施以行血震颤针法治疗,一组施以常规针法治疗。结果:行血震颤针法可以更好的维持视力、控制进一步下降恶化,并可以显著改善黄斑区的色素上皮萎缩、色素紊乱和视网膜水肿等病理改变。结论:行血震颤针法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具有更好的疗效。

  • 标签: 针法 行血震颤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阴阳调衡运动针法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0例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阴阳调衡运动针法5次/周,共治疗四周。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MB平衡功能评定量表(FMB)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结果:治疗后BBS、FMB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

  • 标签: 脑卒中 平衡功能障碍 阴阳调衡针法 运动针法
  • 简介:摘要:壮医药针灸学是以壮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壮医药的具体穴位和针刺方法,探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具有民族特色的学科。它是壮医药外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理论体系完善、特点和优势明显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取穴规律、治疗大法、针灸方法、临床治疗和疾病预防等。针灸治疗壮族具有适应症广、疗效显著、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几千年来一直受到壮族人民的欢迎和喜爱,为壮族的健康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壮医药针灸最大的特点是浅刺,与中医针灸明显不同。深度浅,不需要针刺感,疼痛小,患者可以接受。简要介绍壮医药浅刺在中国医学史上的价值。

  • 标签: 壮医 浅刺针法 中国医学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疏肝升清启闭"针法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择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我院120例神经性耳鸣患者,将其分组,n=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疏肝升清启闭"针法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且中医证候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对神经性耳鸣患者采取"疏肝升清启闭"针法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并降低中医证候评分,对患者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借鉴。

  • 标签: "疏肝升清启闭"针法 神经性耳鸣 中医证候评分
  • 简介: 摘要:随着饮食结构改变、社会压力增大,暴食症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穴位埋线为其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此文主要介绍张彩荣主任治疗肥胖型暴食症的理论基础及治疗经验,以期为临床治疗暴食症提供新思路。

  • 标签: 暴食症 肥胖 埋线
  • 简介:我们采用闭合复位经皮交叉穿针骨水泥外固定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22例,手术内固定治疗虽然能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手术距致伤骨折时间3~14天

  • 标签: 交叉穿针 固定治疗 复位皮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皮穿针内固定技术对四肢骨折的治疗作用及预后。方法:选择我院四肢骨折患者共7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35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内固定技术治疗,观察组采取经皮穿针内固定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日数、愈合天数、治疗前后患者机体应激水平、总有效率、并发症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日数、愈合天数短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机体应激水平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穿针内固定技术对四肢骨折的治疗作用确切,可有效减轻机体的应激水平,缩短手术的时间以及住院的时间,并加速愈合,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经皮穿针内固定技术 四肢骨折 治疗作用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不稳定型colles骨折行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后,以中立位小夹板和石膏固定。观察两种治疗方法术后X线中掌偏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的变化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位不稳定型colles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治疗组以中立位小夹板外固定,对照组以中立位石膏外固定。观察术后3月的X线上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变化和依据(GW评分)对治疗3月后腕关节功能评估。结果治疗组总体功能评价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组术后X线片上测量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的改变,与对照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组总体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

  • 标签: 不稳定型colles骨折 经皮穿针 小夹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联合辨证施护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法闭合穿针内固定术后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间接收的86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均采用手法闭合穿针内固定术治疗,以住院床位单双号进行分组,单号为对照组共43例,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双号组为观察组共43例,术后给予心理护理联合中医辨证施护,对比两组患儿术后恢复效果。结果术前及术后12 h两组VAS与FLAC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 h开始两组VAS与FLACC评分较前有所降低,其中观察组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依从性及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联合辨证施护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法闭合穿针内固定术后应用效果显著,有效降低术后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心理护理 辨证施护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手法复位 内固定术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应用三焦针法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 2016 年 1 月至 2017 年 10 月期间,笔者医院进神经根型颈椎病 治疗 的 60 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实验的方法。实验组 30 例患者应用 三焦针法治疗 ;对照组 30 例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满意度 。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 96.67% ,对照组治疗有效为 73.33% ,两组比较, P<0.05 ; 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其中实验组治疗满意度为 96.67% ,对照组治疗满意度为 83.33% ,两组比较,( P<0.05 )。 结论:伊三焦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效果显著,对患者临床症状有显著改善,并可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治疗后不良反应小,治疗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三焦针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腕关节镜辅助下套针法在手舟骨新鲜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10月—2018年12月徐州仁慈医院手外科腕关节镜治疗的12例手舟骨新鲜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20~5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 h~2周。患者均采用腕关节镜辅助下套针定位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固定。CT检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测定腕关节屈、伸、尺偏、桡偏角度及握力强度,根据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评估腕关节功能。结果本组1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切口长度3.0~4.0 mm,术中出血5~10 mL,手术时间50~90 min。骨折复位良好,螺钉偏离手舟骨中轴线≤1 mm 2例,<1~≤1.5 mm 6例,<1.5~≤2.0 mm 4例,平均偏离手舟骨中轴线1.5 mm。术后12例患者均获有效随访6~15个月。骨折均愈合良好,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术后6~18周经CT检查证实骨折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1周。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屈伸活动度为75°~135°,平均107.0°,为健侧的85%;腕尺桡偏为40°~80°,平均51.5°,为健侧的88%;握力均值为355.74 N,是健侧的86%。改良Mayo腕关节评分评定疗效,优9例、良3例。结论腕关节镜辅助下套针法定位、透视下闭合复位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新鲜手舟骨骨折,操作简单,定位相对准确,可避免反复穿针,创伤小,有利于患者早期的康复锻炼。

  • 标签: 腕骨 手舟骨 骨折 腕关节镜 套针法定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通督启神针法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PSD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联合组各31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中药汤剂治疗,联合组采用通督启神针法联合中药汤剂治疗。两组疗程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抑郁状态、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4周后,对照组HAMD、NIHSS评分分别为(13.88±3.92)分、(8.56±1.82)分,联合组分别为(8.72±2.48)分、(6.67±1.14)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4、2.43,均P < 0.05);联合组Barthel指数为(69.53±13.29)分,高于对照组的(62.34±15.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P < 0.05)。结论通督启神针法联合中药汤剂可进一步改善PSD患者抑郁状态和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 标签: 卒中 抑郁 针刺疗法 中草药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国立神经系统疾病与卒中研究所(美国) 日常生活活动 神经功能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盆骶调筋针法联合肌筋膜手法治疗产后骨盆痛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12月-2021年10月本院86例产后骨盆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给予肌筋膜手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盆骶调筋针法。2组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VAS量表评估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障碍程度,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PFIQ-7)评估盆底功能,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评估生活质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TGF-β1水平,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40/42)、对照组为79.55%(35/4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4,P=0.030)。治疗后,观察组ODI、VAS、PFIQ-7及PFIQ-20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3.79、14.05、10.61、10.10,P值均<0.001);下腰痛、肢体疼痛、步态跛行评分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1.73、12.16、10.89,P值均<0.001);血清TGF-β1[(163.81±28.05)μg/L比(124.56±19.23)μg/L,t=5.76]、IGF-1[(64.52±9.14)μg/L比(49.86±7.62)μg/L,t=5.0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盆骶调筋针法联合肌筋膜手法可有效改善产后骨盆痛患者的骨盆功能,缓解盆腔疼痛程度,提高疗效。

  • 标签: 骨盆痛 产后期 盆骶调筋针法 肌筋膜手法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反向进针法在癌症患者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癌症患者18例,输液600人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反向进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进针法。结果观察组平均所用时间3.7min,对照组平均所用时间5.6min。观察组一针穿刺成功率93.00%,对照组一针穿刺成功率70.27%。观察组液体外渗占3.00%,对照组液体外渗占15.00%。结论反向进针法患者痛苦小、穿刺成功率高,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癌症 反向进针法 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