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胃癌及非细胞肺癌细胞周期素A的表达与紫杉醇疗效相关。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细胞周期素A表达进行检测,以此结果为依据,分为两组,均给予紫杉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高表达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均优于低表达组,差异显著;高表达组的治疗满意度、平均生存时间均优于低表达组,差异显著;经单因素分析发现,不同肿瘤、分期以及患者性别、年龄等与预后无关。结论与低表达相比,食管、胃癌及非细胞肺癌细胞周期素A高表达患者经紫杉醇治疗,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标签: 食管癌 胃癌 非小细胞肺癌 细胞周期素A 紫杉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定期筛查在肝癌高危人群小肝细胞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接收的55例肝癌高危人群纳入研究,在此期间,每隔3个月研究对象进行一次筛查,均先后给予普通超声检查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性能。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在准确性、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上,均显著高于普通超声,差异鲜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高于普通超声,但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癌高危人群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定期筛查,在细胞的临床诊断中,价值更高,值得推广。

  • 标签: 肝癌高危人群 彩色多普勒超声 定期筛查 小肝细胞癌 临床诊断
  • 简介:在食管细胞临床带教课程设计中引入循证医学理论,是一项新的临床实践教育探索,其目的在于将循证医学理念融入临床实践课程中,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的循证思维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成为新世纪创新型人才。

  • 标签: 循证医学 食管小细胞癌 临床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晚期非细胞肺癌患者采用消平注射液联合化疗的效果。方法研究时段为2016年1月-2018年1月,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中晚期非细胞肺癌患者,共选取68例,根据其入院时间先后进行编号,利用计算机软件分组,具体划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开展化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消平注射液,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30%明显高于对照组61.76%,P<0.05。结论在中晚期非细胞肺癌治疗中,消平注射液与化疗合理应用治疗效果理想,利于患者病情恢复,推荐推广。

  • 标签: 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化疗 消癌平注射液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疗辅助靶向治疗非细胞腺癌患者的疗效以及对免疫功能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2月-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非细胞腺癌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取放疗辅助靶向治疗方法,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控制率为85.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9.1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CD3+、CD8+与CD4+/CD8+等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D3+、CD8+与CD4+/CD8+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结论:放疗辅助靶向治疗可以改善非细胞腺癌( NSCLC)患者的肿瘤控制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 标签: 非小细胞肺腺癌 放疗辅助 靶向治疗 疗效 免疫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型腺癌向细胞肺癌(SCLC)转化患者的临床和基因组学特点。方法报道4例EGFR突变的腺癌转化为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和基因检测结果,结合文献对其进行探讨。结果EGFR突变型腺癌在临床表现和基因组学上具有异质性,患者常以RB1、TP53、PIK3CA等突变为主要特征,但具体转化机制仍不明确,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肿瘤指标对转化的诊断价值不高,转化后即使EGFR突变仍然存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治疗也无效。结论EGFR突变的腺癌转化为SCLC是EGFR-TKi耐药的原因之一,是一种特别具有攻击性的靶外耐药机制,预后较差。

  • 标签: 肺腺癌 EGFR突变 SCLC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楔形切除术治疗非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0年6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6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楔形切除术组(n=88)和肺叶切除术组(n=38)。比较2种手术术后1年转移率、复发率和病死率;根据楔形切除术组患者术后1年的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n=15)和非复发组(n=73),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实验室检查指标;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因素;构建风险评分模型并评价其预测价值。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数(%)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影响NSCLC患者楔形切除术术后1年复发的影响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构建风险评分模型,采用X-tile软件获得评分的截断值;校准曲线评价风险预测模型预测的准确性,临床决策曲线评价模型预测的有效性。结果楔形切除术组患者术后1年的手术切缘转移率、病死率分别为0、6.82%,肺叶切除术组分别为13.16%、21.5%,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吸烟史、脉管栓、淋巴结清扫个数≤15个、癌胚抗原>5 ng/mL、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2.5、可溶性CD105>4 ng/m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9 ng/mL、基质金属蛋白酶9>300 μg/L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复发组,均是导致楔形切除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将上述危险因素纳入风险评分模型,分别赋予22、38、25、33、20、27、36、30分的权重,根据截断值可将患者划分为中危患者(≤78分)、高危患者(>78分且≤162分)和极高危患者(>162分)。结论胸腔镜下楔形切除术治疗NSCLC的效果明显优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构建预测患者术后复发的风险评分模型有利于临床上早期识别高危人群,指导医护人员采取个性化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 标签: 肺切除术 癌,非小细胞肺 复发 危险因素 风险评分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拟益气健脾方维持治疗脾气虚型中晚期非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的210例中晚期非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口服自拟健脾益气方辅以我院院内中成药制剂平瘤康胶囊治疗,对照组不口服药物治疗,定期复查。结果治疗后两组肿瘤目标病灶大小比较,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肿瘤非目标病灶大小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无进展生存时间及肿瘤进展时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存质量评价结果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比较,治疗后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服自拟健脾益气方辅以我院院内中成药制剂维持治疗脾气虚型中晚期非细胞肺癌在控制肿瘤病灶、延长总生存期方面疗效不显著,但能延长肿瘤无进展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患者症状。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联合免疫治疗与单纯SBRT对非细胞肺癌转移瘤治疗疗效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肺癌转移瘤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0),对照组使用SBRT治疗,观察组采用SBRT联合免疫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疾病控制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深部热疗预防非细胞肺癌患者放疗后放射性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主要采取分组比较的研究方法,选取80例在本院2020年3月-2022年3月期间接受治疗的非细胞肺癌患者作为本研究观察对象,将患者均分两组,组别设置为:对照组n=40例,实施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观察组n=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在给予患者同步实施胸部深部热疗,对两组的治疗后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还需要对两组放射性损伤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比较。结果:经不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综合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2级以上放射性肺炎及放射性肺纤维化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非细胞肺癌患者开展放化疗治疗中,给予患者联合应用胸部深部热疗,利于对患者疾病康复,显著降低患者放疗后放射性损伤的发生,治疗效果较佳,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放射疗法 非小细胞肺癌 深部热疗 放射性肺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胸腔镜下肺叶与段切除术对早期非细胞肺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66例早期非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使用奇偶数交替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使用开胸肺叶与段切除术,观察组33例使用胸腔镜下肺叶与段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功能指标、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低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非细胞肺癌疾病治疗中,使用胸腔镜下肺叶与段切除术效果良好,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并且也能够优化功能指标,减少术后并发症。

  • 标签: 胸腔镜 肺叶与肺段切除 非小细胞肺癌 早期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细胞肺癌患者进行胸腔镜手术后,患者的功能指标、疼痛应激指标等的变化,根据指标判断胸腔镜手术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7月到2023年7月在我院进行了胸腔镜手术和常规开胸手术治疗的96例非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48例进行了胸腔镜手术的患者列为研究组,将另外48例进行了常规开胸手术的患者列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功能指标参数、患者的疼痛应激指标以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结果:手术后,对照组和研究组的功能指标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是研究组的下降趋势比对照组;对比对照组和研究组手术后患者的疼痛应激指标,结果显示进行了胸腔镜手术的研究组患者,疼痛应激指标比对照组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是机体免疫功能好坏的体现,跟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都有密切关系。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手术前后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可以分析患者采取胸腔镜手术后或是常规开胸手术后身体状况的恢复情况。数据对比显示,对照组和研究组功能指标与疼痛应激指标的数据有较大的差异,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多项指标中,术后第一天,两组患者的CD3+T、CD4+T、 CD4+/CD8+指标都出现了降低的情况,CD8+T则出现了升高的情况;手术一周后,CD3+T、CD4+T、 CD4+/CD8+指标开始回升,CD8+T则呈现降低的趋势,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数据对比差异不大,组间数据对比不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对比常规的开胸手术,采取胸腔镜手术的患者,术后功能改善程度比较好,患者的疼痛应激指标也较低。对于非细胞肺癌患者而言,胸腔镜手术是比较适合患者的一种治疗方式。

  • 标签: 胸腔镜手术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肺功能指标 疼痛应激指标 影响 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不张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0例不张的CT表现。结果CT能够清晰显示支气管狭窄及阻塞,并能分清狭窄及阻塞的类型,诸如截断状梗阻、鼠尾状阻塞、局限性环行狭窄、锥形阻塞、偏心性狭窄、不规则狭窄、阻闭消失。强化后能够清晰显示肿块的镶嵌征、波浪征、“S”征、不均质强化、毛刺征。结论肿块影或支气管不规则狭窄及阻塞,是诊断不张的可靠依据。

  • 标签: 癌性肺不张 支气管狭窄 支气管阻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食管同期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研究自1995年至2007年8例行食管同期手术病例的术前诊断、手术方法、术后管理、预后。结果8例病人均无术中死亡,1例术后3月死于非原发病。存活时间7例生存均在1年以上,最长存活5年10个月。结论食管同期手术为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注意加强手术期管理,病人可获得不错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肺食管双原发癌 食管癌肺侵犯 肺癌食管侵犯 同期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我院2010年8月收治了1例食管、双原发患者,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66岁,河南人,2010年5月因“进食梗阻感”,诊断为“食管中段”,头、胸、肝CT均未发现转移而手术。术后病理:食管高一中分化鳞状细胞,侵及纤维膜;食管残端未见

  • 标签: 食管 双原发癌
  • 简介:摘要所有癌症患者中约20%有脑转移,而引起脑转移原发肿瘤多见于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黑色素瘤或肾细胞。肿瘤脑转移目前仍是导致晚期癌症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即便肿瘤的多模式治疗获得了进展,但预后仍较差。本文报道本院1例脑转移病例,为丰富相关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肺类癌 神经内分泌肿瘤 脑转移
  • 简介:摘要甲状腺原发性鳞状细胞临床少见,而甲状腺低分化合并鳞状细胞极罕见,此例患者肿瘤具有甲状腺低分化及鳞状细胞组织学特点,且两种肿瘤存在相互过渡、移行现象,提示可能存在甲状腺滤泡上皮鳞状化生、癌变过程。PAX8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有助于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的诊断。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