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输血过程中输血反应的临床特点,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笔者于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选择来我院治疗的需要输血的临床患者4088例作为研究对象,笔者来到输血科收集临床医生填写的《输血不良回报单》,按照输血患者的病例的基本情况,收集记录的内容主要包括输血日期、患者住院号、性别、年龄、过敏史、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的症状与特征及是否使用白细胞过滤仪器滤除白细胞等。结果输血发生率为0.24%采用成分输血救治病人,而成分输血中,机采血小板和红细胞悬液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同时本研究结果发现输血不良反应患者因素主要为性别、年龄、输血史/妊娠史等。结论临床上输血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上述因素进行输血,以防止不良输血反应的发生。

  • 标签: 输血不良反应 临床特点 影响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本次实验在2019年3月初开始实施,正式结束时间为2021年3月,实验对象共计100例。本次实验过程中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对所选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进行统计和记录,并深入分析影响输血不良反应的因素。结果:对本次实验进行系统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出现概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冰冻血浆输血、冷沉淀输血、悬浮红细胞输血及机采血小板输血,分别为49.00%、33.00%、12.00%及6.00%;影响输血不良反应的因素主要包括患者是否存在过敏史、患者是否存在输血史、患者年龄等。结论:影响输血不良反应的因素是较为复杂的,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应注意采取措施加以规避,提高输血治疗的安全性,尽可能避免不必要输血

  • 标签: 输血治疗 不良反应 临床特点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一共有200例,作为研究组。另外,选择同一时期输血治疗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220例,作为对照组,对对输血不良反应的特点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给予密切关系。结果输血不良反应包括有非溶血性发热,占总体的46%,过敏反应占总体的54%;两组患者在输血类型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输血次数≥3次和发血一直到开始输血时间间隔≥0.5h,同时研究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输血存在一定的风险,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有输血类型、次数以及发血一直到输血时间,因此,一定要合理选择血液成分,严格掌握输血相关适应症,增强各个环节的质量监控,使患者输血安全得到保障。

  • 标签: 输血不良反应 临床特点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输血反应中最为严重的当属溶血反应,溶血反应也是导致死亡率最高的一种输血反应。ABO血型不合所引起的主要为免疫性溶血反应,若不及时救治会导致患者死亡。本篇主要介绍ABO血型不合而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包括其类型、概念、临床表现及其处理方法,并做好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处理,确保患者临床治疗的安全。

  • 标签: ABO血型不合 免疫性溶血反应 地塞米松 碱化尿液 换血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市医院 2016年 1月至 2017年 1月接诊的 50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名为实验组,另选同期接受输血治疗但未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 50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和过敏,实验组患者的输血次数与输血时间明显高于对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临床输血存在一定风险,需要严格把握输血指征,减少一切不必要的输血,对于输注机采血小板的患者更应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输血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 发热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静脉输血中的不良反应发生因素和护理措施。方法选取100例行静脉输血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加强静脉输血不安全因素的分析和针对性护理干预。并前期收治的100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对照组为47%,P<0.05。结论加强静脉输血中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静脉出血 不良反应 因素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13例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输血不良反应输血类型进行记录,根据实验结果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我院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8%。结论:输血过程中应该密切监测患者反应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输血 不良反应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小儿肺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50例住院患儿,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值,同时做支原体和细菌培养及白细胞(WBC)计数和分类。结果50例细菌性肺炎患者中HS-CRP阳性率为96%,50例支原体肺炎患者中阳性率为92%;50例病毒性肺炎患者中阳性率为14%;50例健康对照组中阳性率为8%。细菌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与健康对照组阳性率有显著的差异(P<0.05);而病毒性肺炎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细菌性肺炎与支原体肺炎临床治愈后复查HS-CRP水平与治疗前浓度差异显著(P<0.05)。结论HS-CRP检测在小儿肺炎急性期诊断鉴别中有辅助作用,对医生临床用药有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超敏C反应蛋白 小儿肺炎 细菌性肺炎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诊断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检验价值。方法 研究开展时间段为2021年6月-2022年12月,研究对象为本院收治的40例感染性疾病患者(研究组)以及同一时间段内的40例体检健康人群(对照组)。两组均采取超敏C反应蛋白方式进行诊断,对两组的检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中粒细胞比率、白细胞计数和超敏C反应蛋白数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超敏C反应蛋白 感染性疾病 临床检验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中超敏反应蛋白(CRP)检测对儿童早期感染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检测172例感染儿童入院时和经抗生素治疗72小时后的血常规及血清中C反应蛋白含量,以4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结果细菌感染组WBC、CRP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具显著性(P<0.001);病毒感染组WBC、CRP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差异具显著性(P<0.001)。病毒组与细菌组比较,WBC、CRP均有显著性差异。CRP阳性患儿经抗生素治疗72小时后,CRP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统计学意义(P<0.05),WBC轻度下降,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急性感染是,CRP、WBC的检测有助于疾病早期的鉴别诊断,对于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鉴别具一定的价值,而CRP有事鉴别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的敏感但非特异性的指标,可指导合理选用抗感染药物并判断疗效。

  • 标签: 儿童 超敏C反应蛋白 病毒感染 细菌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新生儿细菌感染诊疗中的意义。方法测定100例发生细菌感染的新生儿(感染组)和75例非感染病症新生儿(未感染组)血hsCRP水平。结果感染组hsCRP值为(43.50±13.50)mg/L,明显高于未感染组(1.35±0.65)mg/L,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不仅可以作为新生儿细菌感染的诊断指标;而且也可以作为评价抗生素疗效的可靠指标。

  • 标签: 超敏C反应蛋白 细菌感染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于临床研究的40例脑梗死患者是由我院自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内收治的,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头颅MRI、脑血管影像学检查等确诊,将这40例患者纳为观察组,同时将同期到我院检查的40例健康者纳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及不同病情程度患者之间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其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脑梗死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中度脑梗死患者和轻度脑梗死患者,其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病情程度越严重,则其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越高,临床上采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有助于评估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值得广大相关医护人员大力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脑梗死 检测 临床意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动态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过程中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探讨hs-CRP对脑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我院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45例健康人做为对照组,对其进行hs-CRP动态检测,比较两组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大面积梗死患者hs-CRP水平明显高于中、小梗死灶患者(P<0.01),并且持续时间长,预后差。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并且随着病情加重而升高;hs-CRP水平可作为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病情程度及预后判定的客观指标。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超敏C反应蛋白 检测
  • 简介:摘要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在临床上的应用以及其检测方法。超敏C反应蛋白在临床上的主要指导作用表现在对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以及肾移植等方面。本文对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方法以及其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研究结果,现报告结果如下。

  • 标签: 超敏C反应蛋白 检测方法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糖尿病新发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检验价值及病情评估影响。方法:以1:1比例纳入本院确诊新发糖尿病患者50例及同期入院健康体检者50例,共100例,于2019年3月~2021年1月期间行对比性临床研究。两组均接受实验室血清检验。统计血清检验结果组间、组内差异,分析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糖尿病并发症相关性影响。结果:(1)超敏C反应蛋白:新发糖尿病患者(无并发症、合并并发症)血清hs-CRP检验数据均高于健康者,且合并并发症新发糖尿病者血清hs-CRP检验数据高于无并发症者,P<0.05;(2)血脂:三组血脂检验结果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相关性分析:以血清hs-CRP(>10mg/L)为因变量,糖尿病并发症为预测变量,可知血清hs-CRP水平可负向预测糖尿病并发症,P<0.05。结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检验对于糖尿病新发患者临床早期筛查及糖尿病并发症发生风险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 标签: 糖尿病新发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临床检验 评估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对感染性疾病患者实施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至2014年到我院儿科门诊治疗的300例发热患儿充当受试对象,将其中205例病毒感染者和95例细菌感染者分成A组和B组,在血常规检测同时,给予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检查,并分析检测结果。结果A组的hs-CRP与WBC指标水平相比B组明显较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感染性疾病患儿实施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利于早期明确病情,为临床医师制定施治方案提供有效依据,适合推广。

  • 标签: 超敏C反应蛋白 感染性疾病 血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