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检测肿瘤患者外周血液细胞免疫功能,探讨细胞免疫功能与WHO肿瘤分级的关系,为肿瘤的综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研究2010年8月至2013年5月我科收治的79例手术患者,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术前外周血液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根据术后病理诊断明确肿瘤WHO分级。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分析细胞免疫功能与肿瘤WHO分级的相关关系。结果最终纳入研究共57例患者,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CD3+、CD4+/CD8+,CD8+、CD16+CD56圾CD19+与肿瘤WHO分级无相关(D0.05),CD4+与肿瘤WHO分级呈低度负相关(r=-0.292.P〈0.05)。结论肿瘤WHO分级与细胞免疫功能无明显相关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脑肿瘤 细胞免疫功能 肿瘤WHO分级
  • 简介: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39岁,主因"头痛9个月,间断性鼻腔溢液8个月"于2012年11月9日收住院。患者9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为全头胀痛,能耐受,不影响睡眠,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未就诊,病情无特殊变化,未就诊及治疗。8个月前,患者低头或侧卧位时发现鼻腔流出无色清凉液体,前往外院神经外科就诊,考虑“脑脊液鼻漏”,

  • 标签: 颅内压增高症 脑脊液鼻漏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关于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后患者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研究。方法根据2010至2011年我院的67例神经外科术后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来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对67例患者采取脑脊液细菌培养后发现,共有19例阳性反应,占研究的患者总数的28.4%,经过治疗均获得治愈。结论神经外科手术后患者有几率出现感染,受到感染的患者必须尽早的接受治疗使用药物来控制感染,减少对患者生命安全的影响。

  • 标签: 神经外科颅内感染预防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的护理。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58例进行分析讨论,均给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形成,为此组患者最好充分的术前准工作包括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术后的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采取预防并发症的护理干预。结果此组患者经有效的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措施,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患者有2例,经治疗和护理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采取有效的围手术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明显的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颈动脉围手术期成功护理经验。认为颈动脉手术风险较大,术后并发症严重而且多,因此,高质量的围手术期护理,是确保手术成功和把术后并发病降到最低的关键,特别是有效的Matas试验大大降低了脑卒中的发生。

  • 标签: 颈动脉体瘤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探索治疗气胸简单有效方便的方法,减轻气胸病人治疗过程中的痛苦、创伤及治疗费用,得出结论改良胸腔式引流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有效手段,创伤小,痛苦小,不留瘢痕,病人容易接受;活动基本不受限制;门、急诊患者均可实施;引流通畅,引流效果确切;可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降低住院费用,适合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气胸 胸腔闭式引流 中心静脉导管
  • 简介:恶性胶质外转移非常罕见,转移通常发生在神经轴,但外转移到肝、脾、肺、腹膜、淋巴结也可发生。不同于许多非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恶性胶质的治疗失败原因主要是局部未控。患者最终死于局部病灶进展或大脑重要区域的复发或无法控制的高压。绝大多数脑胶质复发发生在距原发灶2cm的区域。我科从2010年到2011年共收治了2例该类患者,现结合文献对脑胶质外转移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转移分布、自然病史及诊断治疗方法作一报道。

  • 标签: 恶性胶质瘤 颅外转移 文献复习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提高前底脑膜全切率、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显微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的68例前底脑膜的影像学资料、手术入路、手术技巧及疗效等资料,总结经验教训.结果肿瘤切除达到SimpsonⅠ级或Ⅱ级58例(85.29%),次全切除8例,部分切除2例;病理检查均证实为脑膜;术后主要原有症状较术前改善64例(94.12%),无改善4例,术后早期出现并发症6例,死亡1例;随访6个月至5年,2例复发,二次手术切除.结论通过充分的术前准备,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依靠娴熟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处理好手术细节,严密监测中术后并发症,积极谨慎的切除前底脑膜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 标签: 前颅底 脑膜瘤 显微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用经多普勒超声观察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针刺治疗半个月后的椎动脉形态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针刺治疗6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对治疗半个月后的椎动脉(VA)形态与结构变化、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流速(Vd)、平均血流速度(Vm)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半个月是行之有效的。针刺风池、天柱、百会、夹脊穴治疗颈椎病既可使椎-基底动脉异常减慢(低流速型)的血流速度升高,又可使异常加快(高流速型)的血流速度减慢,即可针对椎-基底动脉的不同病理状态调节其血流速度,使之趋于正常,可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液动力学的紊乱,治疗颈椎病。

  • 标签: 针刺 颈椎病 超声检查 经颅多普勒 血流速度
  • 简介:摘要脑动脉炎是动脉内膜下炎性细胞浸润,内膜增厚,动脉中层及弹力层水肿,使动脉血管腔狭窄,血栓形成导致动脉闭塞或远端血管栓塞。经彩色多普勒与经多普勒相比,增加了突出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成像能够较好地描述出脑实质结构,可直观显示底脑动脉主干血管走行分布情况。同时它对可以通过对特定部位超声波入射角度的调节,测量某段血管血流速度,这些特性提高了脑血流超声检测连续性和精确性,使它在血流速度检测方面比经多普勒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 标签: 经颅超声多普勒 脑动脉炎 脑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A诊断血管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现分析本院2011年01月至2012年09月25例脑血管病变患者行CTA检查,采用高压注射器以2.5-3.0ml/s速率行外周静脉注射,行螺旋CT容积扫描,采用SSD和MIP技术进行扫描范围脑血管三维成像,检出22个病变,发现脑动脉9例,10个AVM,脑动脉狭窄3个。结果CTA可以清晰显示较粗大的脑动脉,对Wliis环及大脑前、中、后动脉主干及其分支显示良好,能够明确动脉及血管畸形的部位、形态、大小、起源以及与周围脑血管和颅骨的解剖关系,对于脑动脉、脑动静脉畸形及脑动脉狭窄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病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患者术后并发感染后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将我院在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手术治疗的49例神经外科术后并发感染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术后治疗过程中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特殊护理干预。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护理后,比较患者感染的好转率并评价患者对相应护理方法的满意程度。结果实验组的病情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患者对实验组护理方法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特殊护理干预的实施缓解了患者焦虑、恐惧情绪,减少了其他感染症状的发生,促进了患者病情的好转,并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 标签: 神经外科 颅内感染 特殊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施肿瘤切除术后发现早期脑缺血的方法以及导致缺血的因素和防治对策。方法患者术前实施CT、MRI和SPECT检查,术后1周对头部进行复查,对脑缺血范围进行观察,同术前进行对比,通过实施神经病学检查确定患者是否具有缺血症状。结果19例患者SPECT检查显示缺血出现改变,12例患者实施CT和MRI检查显示缺血出现改变,9例患者临床具有缺血症状。结论通过实施SPECT检查能够发现早期脑缺血,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局部灌流量,能够有效治疗脑缺血。

  • 标签: 颅内肿瘤切除术 脑缺血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血肿术后6周MRI表现,分析评价其临床价值,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收集选择60例脑外伤与高血压内出血术后MRI资料,男性51例,女性9例,年龄在10至65岁,平均年龄48岁,这些病例先后在2天至6周进行四次以上磁共振检查,对这些术后MRI影像资料分析整理。结果21例血肿基本清除,37例血肿缩小,2例脑血肿变化不大,2例区引流管浅或不在血肿,6例脑疝征象解除或减轻,区残留血吸收消失一般要1-4周;区周围脑组织肿胀、水肿减轻至消失需一周至一个月左右;手术创口处脑疝7例,迟发脑内出血2例,硬膜下积液9例,术后并发脑梗塞1例。结论除非病情有特殊变化,常规术后48小时复查,术后一周再复查一次,以后可根据病情2-3周复查一次。低场磁共振能准确显示血肿大小、区残留血量和脑疝的变化情况、引流管的位置,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观察脑水肿程度及吸收消失过程,在判断残留血量的敏感性上优于CT,能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准确依据,指导临床治疗。

  • 标签: 颅内血肿 术后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的432例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结果432例患者中,发生感染67例,感染率为15.51%。留置引流管者感染率为17.05%,较未引流者感染率2.22%之差异有显著性(P<0.05);手术时间≤4h者感染率为6.90%,>4h者感染率为21.32%,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脑室引流的患者感染率为24.30%,其他部位引流患者感染率为3.68%,两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引流管留置1~2d感染率为10.53%,3~4d为30.34%,≥5d为68.97%,三者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结论开颅手术后感染与手术持续时间和留置引流管,特别是脑室留置引流管有关。

  • 标签: 神经外科 颅骨切开术 医院感染 颅内感染 导管 留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