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基因异常是胸主动脉瘤及夹层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近年来,新见报道的胸主动脉瘤及夹层相关异常基因主要包括:LOX家族、MMP家族、TGFB家族、TGFBR家族、SMAD家族MFAP5、BGN、ACTA2、MYLK、PRKG1、MAT2A、FOXE3和FBN1等,在机制方面,这些基因主要与细胞外基质、平滑肌收缩与代谢,以及TGF-β通路等有关。本文针对当前胸主动脉瘤及夹层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做以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抑郁症患者较健康人各脑区转录组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方法在基因表达谱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搜索抑郁症病例-对照设计并含有原始数据的研究,设定物种为人。以各数据集所有转录组基因为观察变量,利用在线软件Network Analyst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整体评估抑郁症患者各个脑区(包括前额叶、前扣带回、杏仁核、海马)相对正常人各脑区的转录组改变差异的程度。利用limma算法分别筛选倍数变化为1.2倍、1.5倍、2.0倍的差异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DEG),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来源于不同数据集不同脑区的差异基因进行维恩分析,以获取该脑区稳定的差异表达基因。利用DAVID在线软件对稳定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探讨抑郁症患者不同脑区的GO功能及KEGG通路的改变情况。结果抑郁症患者各个脑区(前额叶、前扣带回、杏仁核)相对健康对照各个脑区的转录组整体水平改变程度较轻,基于转录组基因表达水平进行的主成分分析无法有效区分健康-疾病状态;几乎不存在倍数变化大于2.0倍的差异表达基因;维恩分析结果提示不同脑区的多个数据集差异基因无交集;倍数变化大于1.2倍相对稳定的差异表达基因功能与抑郁症无直接关联。结论抑郁症疾病状态下,患者脑组织转录组水平改变微乎其微,因多方面限制识别抑郁症易感特定基因仍具有挑战性。

  • 标签: 抑郁症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功能富集分析
  • 简介:摘要Bartter综合征是一种以低钾性碱中毒、高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血症等为特征的遗传代谢性疾病。经典型Bartter综合征是Bartter综合征的常见类型,主要由编码位于基底膜侧的电压门控氯离子通道蛋白ClC-Kb的CLCNKB基因变异所致。该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主要见于儿童期,临床表现多变,从严重到非常轻微。本文综述了经典型Bartter综合征致病基因CLCNKB及其编码蛋白ClC-Kb的结构与功能,阐释了CLCNKB可能的变异机制,回顾了中国人群CLCNKB基因变异情况并对基因型-表型的相关性进行简单阐述。

  • 标签: 经典型Bartter综合征 CLCNKB基因 ClC-Kb 基因变异 基因型-表型相关性
  • 简介:摘要Ras相关区域家族1A(RASSF1A)基因为RASSF家族成员,其以三磷酸鸟苷依赖性方式结合Ras继而诱导由Ras介导的凋亡。RASSF1A基因编码的蛋白类似于Ras效应蛋白,可与DNA修复蛋白XPA相互作用,还可抑制细胞周期蛋白D1的积累,从而诱导细胞周期停滞。RASSF1A基因缺失或表达异常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病机理有关,表明其具有肿瘤抑制功能。已在至少37种肿瘤中发现了RASSF1A基因甲基化,RASSF1A基因可能是目前人类癌症中描述最频繁的甲基化基因。介绍了RASSF1A基因在不同恶性肿瘤中的异常甲基化,并综述了近年来其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泌尿系统、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相关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个体分子靶向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指导依据。

  • 标签: 甲基化 恶性肿瘤 Ras相关区域家族1A基因
  • 简介:摘要:结直肠癌(CR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Nol6又称核仁RNA相关蛋白6(NRAP),其功能与蛋白质的编码相关,在核糖体生物对细胞更替有高需求的组织中高度表达。随着对CRC研究的深入,针对Nol6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及治疗的相关性进行了一些研究,本文针对这些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Nol6基因 结直肠癌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1例由孟加拉国输入芜湖的登革热病例及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ENV)的E基因分子特征。方法提取患者血清标本核酸,使用Real-time RT-PCR方法进行DENV核酸通用及1/2/3/4血清型筛查。测定E基因完整序列,采用MEGA7.0软件构建E基因系统进化树,并进行E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患者血清呈现2型DENV核酸阳性。E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属于Cosmopolitan基因型,与2014年马来西亚输入中国台湾分离株(D2/Malaysia/1408aTw)同源性最高,核苷酸同源性为99.60%,氨基酸同源性为99.80%,有6处核苷酸差异(42:G→A; 141:G→A; 490:G→A; 516:A→G; 954:A→G; 1344:C→T),1处氨基酸差异(164:V→I)。E蛋白拥有弱毒株特征位点E126-E和强毒株特征位点E383~385-E-P-G。结论输入型患者为2型DENV感染且该病毒起源于马来西亚。

  • 标签: 登革病毒 E基因 系统进化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Xp21邻近基因缺失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遗传学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Xp21邻近基因缺失综合征一家三兄弟的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基因特点等进行分析。以"Xp21邻近/临近基因缺失综合征"、"复合型甘油激酶缺乏症"和"Xp21 contiguous gene deletion syndrome"、"complex glycerol kinase deficiency"为关键词,分别对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和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自建库至2019年12月收录的文献进行检索,并复习相关资料。结果先证者为男童,第4胎,第4产,在新生儿期因"皮肤色素沉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显著升高"诊断为"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失盐型)",患儿血清三酰甘油、肌酸激酶水平显著升高,尿甘油酸水平显著升高,17羟孕酮水平正常,经微阵列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技术分析发现患儿X染色体p21.3p21.1区域5.16 Mbp缺失,确诊Xp21邻近基因缺失综合征,予氟氢可的松、氢化可的松替代治疗,患儿皮肤颜色转为正常,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降至正常。现患儿3岁8个月,智力运动发育落后,腓肠肌假性肥大,无电解质紊乱。患儿父母健康,患儿姐姐18岁,健康;患儿长兄及次兄均在出生不久后皮肤颜色变黝黑、智力运动落后,外院诊断为"脑性瘫痪、肌肉萎缩",分别于1岁及1岁6个月死亡。患儿母亲及姐姐X染色p21.3p21.1区带杂合缺失。文献检索共收集到22例资料完整、基因诊断明确的国内外个案报道,其中13例于新生儿期起病,主要表现为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肌营养不良、高三酰甘油血症、发育迟缓等,少数有特殊面容;Xp21区域大片段缺失变异,主要缺失基因均包括NR0B1、GK和DMD。结论Xp21邻近基因缺失综合征临床表型复杂,且易被误诊,在新生儿期即可发生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预后不良,需要通过血清生化及基因分析明确诊断。

  • 标签: Xp21邻近基因缺失综合征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高甘油三酯血症 肌营养不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因芯片技术在耐药肺结核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7—2018年苏州市痰涂片阳性肺结核患者的痰液样本(603例),进行基因芯片检测、传统培养、菌型鉴定和药敏试验,以传统药敏试验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基因芯片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和ROC曲线下面积(AUC)。对同时具有两种耐药检测结果的333例患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传统药敏试验相比,基因芯片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对利福平耐药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AUC分别为92.31%、95.58%、73.47%、98.94%、0.791和0.939;检测异烟肼耐药时分别为76.67%、96.04%、65.71%、97.65%、0.676、0.864;检测耐多药时分别为82.61%、98.39%、79.16%、98.70%、0.794和0.905。结论基因芯片技术在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检测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分枝杆菌,结核 基因芯片 临床诊断 异烟肼 利福平 耐药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慢性感染是其相关肝病发生、进展的根本原因。HBV基因与宿主基因的整合不一定是病毒复制的必要环节,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HBV基因整合事件可发生于病毒感染宿主的不同疾病阶段。HBV基因整合事件可能是影响包括HBV慢性感染、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等肝脏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HBV基因整合可诱导宿主对HBV免疫耐受,从而导致病毒感染慢性化;HBV基因组中HBV X区、HBV前S和S片段与宿主基因的整合事件最为常见,这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HBV基因易与宿主端粒反转录酶、赖氨酸甲基转移酶2B和细胞周期E1等基因发生整合,并影响这些基因的转录,进一步引起其他相关基因的功能紊乱。针对HBV基因整合事件,可通过Sanger法测序和HBV捕获测序的方式进行测定研究;虽然越来越多的HBV基因整合事件在二代测序研究中被发现,但HBV基因与宿主基因整合的机制尚未明确。整合事件对疾病的发生、转归和对宿主基因活动的影响仍不清楚,需深入、细致的研究。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慢性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整合
  • 简介:摘要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恶性血液病、免疫缺陷病、遗传代谢病等疾病的有效方式,移植成功与移植后受者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恢复程度有重要的相关性。移植后患者的感染、复发、继发性肿瘤都可能与持续免疫缺陷有关,因此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重建非常重要。该文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免疫重建规律、免疫重建的影响因素、免疫重建后疫苗接种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免疫重建 疫苗接种 调节性T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阿司匹林抵抗(AR)患者C3435T基因多态性的变化。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8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至少1周的阿司匹林治疗(用药规律),按照血栓弹力图(TEG)检查结果对阿司匹林敏感性进行评估,并分成敏感组、抵抗组,其中花生四烯酸(AA)抑制率低于50%纳入抵抗组,AA抑制率超过50%(包含50%)纳入敏感组。经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与直接测序法分析患者C3435T基因频率以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情况。经logistic回归模型对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180例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者41例(22.78%),阿司匹林敏感者139例(77.22%)。抵抗组C3435T基因CC型占比为19.51%,显著低于敏感组的34.53%;抵抗组TT型占比为39.02%,显著高于敏感组的17.9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抵抗组C等位基因频率占比为39.02%,显著低于敏感组的58.27%;抵抗组T等位基因频率占比为60.98%,显著高于敏感组的41.7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24 kg/m2、高血糖、C3435T基因的TT分型、C3435T的T等位基因频率均是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均P<0.05),而C3435T基因的CC分型是预防阿司匹林抵抗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脑梗死AR者的C3435T基因TT分型较敏感者明显增多,其等位基因频率以T等位基因频率为主,且C3435T基因的TT分型、T等位基因频率与患者AR发生密切相关,而CC分型能降低抵抗率。

  • 标签: 脑梗死 阿司匹林抵抗 C3435T基因多态性 等位基因频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小鼠眼VEGF家族VEGFA、VEGFB和VEGFC之间功能和作用途径的异同。方法利用Genenetwork数据库中BXD小鼠眼基因数据作为模板,采用基因表达水平、基因间比较、相关基因间的比较、基因表达数量性状基因座(eQTL)等多种方法和统计策略,对BXD重组小鼠近交系群体的眼全基因组表达谱数据中VEGF家族VEGFA、VEGFB和VEGFC的分子通路或潜在功能的异同进行比较和研究。结果矩阵比较结果显示,VEGFC的2个探针之间呈强正相关(r=0.732,P<0.01);VEGFA 1420909与VEGFC 1440739、VEGFA 1451959与VEGFB 1451803、VEGFC 1419417与其他5个基因、VEGFA 1451959与VEGFC 1419417/VEGFC 1439766、VEGFB 1451803与VEGFC 1439766均呈弱相关性(P<0.05);VEGFA 1420909与除VEGFC 1440739之外的4个基因、VEGFA 1451959与VEGFC 1440739、VEGFB 1451803与VEGFA 1420909/VEGFC 1419417/VEGFC 1440739之间无相关性(P>0.05 )。在VEGF各基因的相关Top50基因的对比分析中,BXD小鼠眼中VEGFA、VEGFB和VEGFC之间除个别相关基因存在弱关联外,其他大部分基因并不存在较显著的相关性。eQTL分析结果显示,VEGF基因各探针中eQTL分别定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结论小鼠眼VEGF家族中VEGFA、VEGFB和VEGFC之间表达水平和正负相关性各不相同,这些基因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发挥其作用。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DNA探针 基因组成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与LIPC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10468017、rs920915和rs2070895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就诊的CNV患者221例作为CNV组,430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抽取受试者空腹外周血各5 ml,抗凝后提取外周血DNA,对LIPC基因的SNP位点rs10468017、rs920915和rs2070895分别进行PCR扩增,纯化后使用单碱基延伸法(SNaPshot)对以上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LIPC基因3个SNP位点的基因型频率采用Hardy-Weinberg平衡(HWE)检测;比较CNV组与正常对照组3个位点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结果LIPC基因3个SNP位点rs10468017、rs920915和rs2070895在总样本中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均达到遗传平衡(P>0.05)。CNV组LIPC基因SNP位点rs10468017 TT基因型、rs920915 CC基因型和rs2070895 AA基因型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62%、5.43%和12.22%,正常对照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56%、5.58%和14.1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NV组和正常对照组LIPC基因SNP位点rs10468017最小等位基因(T)频率分别为18.1%和17.2%,rs90915最小等位基因(C)频率分别为21.7%和23.1%,rs2070895最小等位基因(A)频率分别为33.7%和38.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NV组和正常对照组LIPC基因3个SNP位点rs10468017、rs920915和rs2070895的优势比(OR)值[95%置信区间(CI)]分别为1.06(0.79~1.44)、0.92(0.70~1.21)和0.80(0.63~1.02)。结论本研究样本范围内未发现LIPC基因3个SNP位点rs10468017、rs920915和rs2070895与汕头地区汉族人群CNV的相关性。

  • 标签: LIPC基因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 单核苷酸多态性 rs10468017 rs920915 rs2070895 关联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江苏省25株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全基因组序列,研究其进化特征。方法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确诊病例咽拭子样本进行测序,使用CLC Genomics Workbench 12.0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NP),MEGA5.1分析病毒进化特征。结果25株病毒共检测到52处碱基突变,进化分析显示25株病毒分成2个进化分支,分支1含有8 782和28 144位置CT连锁SNPs,而分支2此2位置突变为TC,即8 782 (ORF1ab: C8517T,同义突变)和28 144(ORF8: T251C, L84S)。分支2中5株病毒还含有24 034(S:C2 472T,同义突变)、26 729(M:T207C,同义突变)和28 077(ORF8:G184C,V62 L)连锁SNPs,聚成亚组A,不同分支/亚组在人群分布及与疾病关系无显著差异。结论2019-nCoV出现了SNPs,其对病毒传播力、致病性等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基因组 单核苷酸多态性 进化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病毒宏基因组学方法分析我国北京市销售的海产品贝类所携带的病毒谱情况。方法收集北京市销售的330份贝类样本,经过蛋白酶K结合PEG沉淀处理贝类消化腺和肠道后,利用高通量测序和病毒宏基因组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后共获得了4 594 270条被注释病毒的基因序列,其中以动物为宿主的病毒序列占21%(965 185/4 594 270)。而在以动物为宿主的病毒序列中,被注释到哺乳动物为宿主的病毒序列占1%(12 205/965 185),包括20个病毒科,包括常见的肠道病毒、甲肝病毒和诺如病毒。诺如病毒基因型包括GII.1、GII.2、GII.13、GII.14和GII.17,GII.2和GII.17诺如病毒基因序列与人间同型流行株的核苷酸相似性分别为100%和98%。结论北京市销售的不同种贝类中含有多种可以引起人类疾病的病毒病原体序列,有必要开展相应的监测和进一步分析病毒生物活性。

  • 标签: 贝类 宏基因组学 高通量测序 病毒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典型BCR-ABL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的基因突变及临床特征。方法应用二代测序方法检测108例初诊BCR-ABL阴性MPN患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55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24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29例]与疾病相关的127个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基因突变与临床特征间的关系。结果108例MPN患者中,100例(92.59%)检出32种基因共211个突变,人均检出(1.96±1.32)个突变。85.19%(92/108)的患者检出驱动基因(JAK2、CALR、MPL)突变,其中69.56%(64/92)的患者至少检出1种附加基因突变。按突变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激活信号通路基因(42.2%,89/211)、DNA甲基化基因(17.6%,36/211)、染色质修饰基因(16.1%,34/211)。PV、ET、PMF三组间激活信号通路基因、表观遗传调节基因、剪接体和RNA代谢基因突变个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MF附加基因平均突变数目高于ET及PV患者(1.69±1.39、0.67±0.70、0.87±1.22,χ2=13.445,P=0.001)。检出≥3个突变基因患者MPN总症状评估量表(MPN 10评分)(P=0.006)、骨髓纤维化程度(P=0.015)均较检出<3个突变基因患者高,且HGB水平更低(P=0.002);26例(24.1%)患者检出高危基因突变(HMR),HMR突变的患者具有更低的PLT(P=0.017)和HGB水平(P<0.001),更高的骨髓纤维化程度(P=0.010)、MPN10评分(P<0.001)。PMF患者ASXL1突变频率高于PV患者(37.9%对4.2%,P=0.005),ASXL1突变的PMF患者具有更低的PLT和HGB水平(P=0.029、0.019)。结论近七成MPN患者检出至少1种附加基因突变,24.1%检出HMR突变,各亚组有不同的基因突变模式;PMF患者附加基因平均突变数目更多,ASXL1突变频率更高。ASXL1突变的PMF患者PLT和HGB水平更低。

  • 标签: 骨髓增殖性肿瘤 二代测序 驱动基因 JAK2 ASXL1
  • 简介:摘要目的对3例Rett综合征患者进行MECP2基因变异分析,明确其致病原因。方法采集3例患者及其父母外周血提取DNA,设计特异性引物覆盖基因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通过PCR及Sanger测序法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检出患者MECP2基因的变异。结果3个家系的先证者MECP2基因的Sanger测序及MLPA结果分别为,家系1发生c.965C>G杂合变异,家系2发生c.1157_1197del41杂合缺失变异;家系3发生第4外显子部分缺失杂合变异。3个家系先证者的父母均未携带相应的变异,均为新发变异。其中MECP2基因c.965C>G和c.1157_1197del41变异为未报道的新变异。结论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并结合临床表现对上述变异进行分析后推测3个变异均为可能致病性变异,是这3个Rett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原因。本研究结果丰富了MECP2基因的变异谱,为家系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 标签: Rett综合征 MECP2基因 新发变异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1例经典型枫糖尿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基因突变特点。患儿,男,出生7 d出现不明原因拒奶,反应差,口吐白沫,同时出现脑病症状。血串联质谱提示总亮氨酸浓度异常升高,尿气相色谱/质谱结果提示2-羟基异戊酸、2-酮-异戊酸、2-酮-3-甲基戊酸、2-酮-异己酸均明显增高,基因检测结果显示BCKDHB基因c.1028delC(p.S343Lfs*9)纯合突变。了解该病的临床症状及基因突变特点,有助于该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以最大程度改善该疾病的预后。

  • 标签: 枫糖尿症 基因突变分析 BCKDHB基因 遗传代谢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