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识别,是国际私法重要制度。它既有理论上问题,又有实践上问题,而且识别问题解决对当事人利益攸关。但由于各国法律规定之异,司法实践之别及学者理论学说之迥,致其确切含义如何、对象如何及解决依据如何,始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 标签: 最密切联系地法 国际私法 事实构成 冲突规范 法律性质 婚姻形式要件
  • 简介:近些年来,随着大众传媒发达,某些刑事案件由于媒体报道迅速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从而形成舆论影响司法审判印象。然而,无论是通过社会舆论表现出来“民情”还是“民愤”,都是法官在量刑过程应当考虑民意。文章通过逻辑分析和实证研究方法,从法理和司法实践角度阐明了民意作为量刑依据正当性,提出这种民意应当是普通民众在充分了解案情前提下根据朴素正义观念、善恶标准和道德情感对被告人应当如何接受刑事惩罚所形成意见。文章提出,合理民意应当具备三个方面特征:为“公益”而非“私益”;为“公意”而非“众意”;为“常情”而非“矫情”。

  • 标签: 量刑 民意 正当性 判断
  • 简介:<正>《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集体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是民法通则对侵权责任一般规定。根据民法理论,侵权责任构成要件有四:行为具有不法性;有损害事实;不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具有过错。其中不法行为是构成侵权责任首要条件。我国现有

  • 标签: 侵权责任 不法行为 侵权行为 民法通则 民事权利 损害事实
  • 简介:<正>在立法,时常直接引用其它有关法律规定,由此而产生了对所援引之法律文件名称表述问题。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一条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二十六条所述“刑法”,等等.都是对各自引用其它法律文件名称表述,这种表述问题,在我国立法是很值得注意和研究。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浏览一下我国现有的各种法律文件,可以发现,我国立法对引用其它法律名称表达几乎没有任何规格或标准,任意性相当大。例如,不少法律,对各自所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通过)名称,分别有“《中华人民共和

  • 标签: 法律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立法 法律用语 文件名称 表述问题
  • 简介:对设定抵押权私有房屋买卖时抵押人应通知抵押权人并告知受让人转让物已经抵押情况,以便使抵押权人为实现其抵押权及时行使对抵押物物上代位权,使受让人及时了解标的物权利状况,以决定自己是否购买。对已设定抵押权出租房屋进行买卖时,应尊重承租人优先购买权。

  • 标签: 房屋抵押权 告知义务 优先购买权
  • 简介:从国内法角度,强制规则不允许当事人通过协议加以改变,而从国际私法角度,这些强制规则必须被适用而不管根据冲突规范确定准据法为何。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对强制规则作出了规定,但如何认定法律条文中强制规则仍是一个难题。强制规则可以从法律条文本身规定以及条文背后隐含政策和目的加以识别,而只有那些旨在保护一国重要政治、经济和社会利益强制规则才能在涉外民事关系得到直接适用,而这一点往往为我国司法实践所忽略。

  • 标签: 涉外民事关系 法律适用服务 强制规则 识别
  • 简介:一、问题提出与分析范式之设定在权利话语推动下,取保候审制度已成为近年来刑诉理论研究热点。已有的成果多从比较研究角度出发,揭示了取保候审制度设计中正当性缺失或不足。这种研究范式立足于取保候审制度法治化转型,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 标签: 取保候审制度 实证 侦查 权利话语 积极意义 法治化
  • 简介:本文研究土地征收仅限于行政机关基于公共利益目的,在给予农民集体和个人补偿后,强制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以及对农民房屋等土地附着物拆迁等行政行为。开发商基于商业目的对土地权利买卖和拆迁,牵涉到是平等民事主体民事行为,不在土地征收范围之列,

  • 标签: 土地征收 公共利益 农民集体所有 界定 行政机关 行政行为
  • 简介: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竞合案件在实践是一种普遍现象,对此问题在借鉴参考国外理论与相关规定同时,研究更要有针对性,围绕“本土问题”展开才有实际意义。我国民事诉讼,当事人“纠纷观”与法院“案件观”存在一定冲突,此类案件应当允许当事人自由选择以何种依据主张权利,对当事人诉讼请求处理需要平衡当事人与法院之间利益,以达到纷争妥善处理。

  • 标签: 侵权 违约 竞合 诉讼请求
  • 简介:法律行为制度信赖保护包括积极信赖保护与消极信赖保护。积极信赖保护效果是使法律行为发生约束力或者使其效果归属于一方当事人,从而使信赖方获得预期利益。关于积极信赖保护、私法自治与法律行为效力关系,应采交叉论。法律行为效力与积极信赖保护在适用领域上存在交叉之处,有瑕疵法律行为效力需要以信赖原则为基础,无瑕疵法律行为效力一般不需要求助于信赖原则。积极信赖保护应采用多元归责原则。就法律行为效果归属而言,积极信赖保护效果不因当事人行使撤销权而消除。我国民法典总则相关规则设计应当充分体现积极信赖保护原则。

  • 标签: 积极信赖保护 消极信赖保护 私法自治 法律行为 民法典
  • 简介:<正>1998年8月24日,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南市支行一纸民事诉状,把丹阳某集团公司推上了被告席。原告声称:从1995年4月到1996年10月,丹阳某集团公司从原告处分3次借走了1300万人民币,均未按照约定期限归还。原告要求法院判令丹阳某集团公司归还这笔欠款及

  • 标签: 信贷资金 丹阳 法定代表人 民事诉状 原告要求 撤回起诉
  • 简介:现行刑法规定寻衅滋事罪源于1979年刑法流氓罪,且现行刑法对其具体罗列了4种行为。但由于刑法规定过于笼统,给司法实践带来诸多困扰。虽然最高人民法院以及有关司法机关相关规定出台对寻衅滋事提供了量化标准,然而实践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结合办案实际谈谈自己看法。

  • 标签: 寻衅滋事 界定 流氓罪
  • 简介:福建省泉州市司法局洪泓认为:要注意克服审判实践几种片面认识:一是不能片面理解司法公正。“法律公正”和“司法为民”二者应当相互交融、互为表里。把握、顾及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最终统一,才是我国立法精神实质所在。二是不能片面理解独立审判。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它内核是指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干涉法官办案。

  • 标签: 审判实践 司法公正 司法为民 法律公正 社会效果 法律效果
  • 简介:福建省泉州市公安局洪超明认为:强制戒毒案件办理存在主要问题有:一、法律依据适用不准确。如:将适用法律名称书写错误或不规范;决定强制戒毒前,未严格依照规定对违法人员先予以行政处罚。二、程序执行不合法。如执法仍然缺少或没有使用强制戒毒通知法律文书;强制戒毒决定前按规定先给予行政处罚,没有严格依照《行政处罚法》关于行政处罚程序要求进行而被认定为无效。三、证据搜集、固定不到位。上述执法问题出现,有法律规定滞后、相关执法配套措施没有跟上客观原因,但主观因素是导致上述问题主要原因。

  • 标签: 强制戒毒 案件办理 《行政处罚法》 执法问题 程序执行 法律依据
  • 简介:以往法院审理经济案件基本模式为:立案—询问—调查—调解—开庭—合议庭评议—审委会研究—宣判。如此运作方法,必然有着周期长、节奏慢、透明度差等弊端,因此第三次全国经济审判工作会议提出改进审判方式,其精神实质就是通过强调当事人举证责任和提高法官业务素质;摒弃不必要、繁琐诉讼环节,设计、确定理想诉讼模式以真正接近乃至达到兼备公平

  • 标签: 举证责任 经济审判方式改革 事实真伪不明 当事人 法官 诉讼证据
  • 简介:权利外观责任肇始于德国民法,因其对信赖利益保护和交易安全之维护,在德国商法同样有着极广适用空间。权利外观责任构成要件包括外观事实存在、善意第三人合理信赖、因果关系及可归责性。在德国商法,权利外观责任主要适用于商事登记、表见商人、不正确商号、商事交易缄默等制度。我国商事立法应借鉴德国商法权利外观责任制度,通过制定《商事通则》、完善商事登记立法和商业名称立法等举措,构建我国商事权利外观责任制度。

  • 标签: 德国商法 外观主义
  • 简介:劳动法工资概念因对价理论缺陷而丧失其体系化功能。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反思,工资法律概念可以被解释为能够被劳动法正当化、社会主体“同意”、可由劳动者支配、劳动所创造价值,并应遵循关系正义理论发展出“对等决定劳动条件”原则与“权利不得滥用”原则重新构想其在劳动法意义脉络。工资法律制度是通过正义原则引导形成秩序三种力量——强制、习俗与互惠使劳动关系趋向合作秩序制度建构。如此勾勒出工资法原则与其下位概念工资制度之间关联方式及其与劳动者权利体系之间错落有致搭配,实现其对外部法律体系建构功能。

  • 标签: 工资 劳动法 功能规定 关系正义 对价
  • 简介:强制措施在刑事诉讼具有不可或缺重要地位;离开强制措施,刑事诉讼将难以进行.深入分析强制措施性质和作用,研究西方国家刑事强制措施运作机制,剖析我国刑事强制措施理论和实践存在问题,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刑事强制措施认识,增进强制措施立法完善.

  • 标签: 刑事强制措施 刑事诉讼法 被告人 司法机关 嫌疑人 监视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