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王慧 申潇竹 伏兵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2年第22期
  • 机构: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附属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科教处,连云港 222023,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附属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连云港 222006,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附属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连云港 222023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居家和机构照护模式下老年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心理状况、生活质量,比较2种照护模式的优势和缺陷。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连云港市确诊脑卒中后1~3个月的老年人314例,按照护模式不同分为居家照护组和机构照护组,机构照护组患者来自于连云港市多家养老机构、社会福利院。居家照护组169例,男88例、女81例,年龄(75.64±6.15)岁;机构照护组145例,男70例、女75例,年龄(73.71±6.70)岁。12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焦虑、抑郁、生活质量等量表评估,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城镇居民选择机构照护服务的比例为53.7%(109/203),显著高于农村居民的32.4%(36/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居家照护组焦虑、抑郁评分分别为(10.35±2.62)分、(12.15±4.85)分,均低于机构照护组[(15.81±5.22)分、(17.65±5.8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机构照护组日常生活能力、记忆思维能力评分分别为(58.98±7.09)分、(78.19±7.85)分,均高于居家照护组[(44.43±10.21)分、(67.62±9.58)分],感觉和情感控制力、参与能力、手功能评分分别为(32.98±4.23)分、(12.67±5.74)分、(49.62±3.68)分,均低于居家照护组[(40.91±6.65)分、(20.96±3.56)分、(51.85±6.0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良风险事件比较发现,机构照护组坠积性肺炎、压疮、管路脱落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居家照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机构照护在城镇居民比例较高,在焦虑、抑郁等情感状态、感觉和情感控制力、参与能力等方面劣于居家照护。在日常生活能力、记忆思维能力,避免坠积性肺炎、压疮、管路脱落发生率等方面,机构照护优于居家照护。

  • 标签: 照护模式 脑卒中 老人 心理状况 生活方式
  • 简介:摘要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导致了第四波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流行,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带来严峻挑战。冬奥村是运动员和随队官员居住生活的场所,内部空间布局复杂、人员流动性强,疫情防控工作面临极大的困难和挑战。通过规范执行《防疫手册》,严格落实闭环管理,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周密部署核酸检测,规范开展应急处置,严格落实预防性消毒等疫情防控措施,构建了新冠疫情大流行背景下大型赛事公共卫生保障模式,相关经验为今后大型活动公共卫生保障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大型活动 公共卫生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客观性结构式临床技能考核(OSCE)考核模式在中医院新入职护士中医能力考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新入职护士134例展开研究。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考核模式)和观察组(OSCE考核模式)各67例。通过开展新入职护士中医护理实训课程培训,分析护士的中医能力。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高分区间、低分区间考核成绩分布存在差异,观察组学员考核成绩在90~100分构成比对照组高,考核成绩在60~69分、<60分构成比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考核成绩在80~89分、70~79分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护士中医临床综合能力得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考核模式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医院新入职护士中医能力考核中实施OSCE考核模式能对护士各方面能力做出真实评价,且护士对这一考核模式满意度较高。

  • 标签: OSCE考核模式 中医院 新入职护士 中医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5E康复护理模式应用于肺癌患者中,分析该模式对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7月至2020年4月纳入的肺癌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档案抽签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及参照组各56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研究组患者给予5E康复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肺功能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给予肺癌患者5E康复护理模式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HAMA、HAMD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FEV1/FVC、PaO2、PaCO2检测值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5E康复护理模式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肺癌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及肺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5E康复护理模式 肺癌 肺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疼痛干预模式应用于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控制患者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130例,采用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疼痛干预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疼痛缓解率、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和镇痛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经过疼痛干预模式护理后,疼痛缓解率优于对照组(P<0.05);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镇痛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在行根治术后给予疼痛干预模式进行护理,能有效提高疼痛缓解率和镇痛满意度,对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是临床值得推广的有效护理方式。

  • 标签: 结直肠癌 疼痛干预模式 疼痛强度 疼痛缓解率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案管理模式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高危儿管理效果的影响。方法将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2018年1~6月收治的200例高危儿纳入对照组,将该院7~12月收治的200例高危儿纳入观察组。对照组按照镇江市高危儿常规分类分级管理要求进行管理,观察组采用个案管理模式对高危儿实施管理。比较两组高危儿1岁生长发育迟缓率、52项神经运动检查异常检出率、1岁发育商(DQ)、结案率、转诊率、规范管理率、高危儿出院第一天及出院1个月时家长焦虑情况。结果观察组1岁DQ、结案率、转诊率、规范管理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儿52项神经运动检查异常检出率,高危儿1岁生长发育迟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观察组家长焦虑程度较对照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个案管理模式对重症监护室新生儿进行高危儿筛查管理,提高了高危儿的管理效果,促进了高危儿神经和生长发育。

  • 标签: 个案管理 重症监护病房 高危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患者参与护理模式在乳腺癌术后日间化疗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82例乳腺癌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为女性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患者参与护理模式,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满意度、患者知晓度、护理质量、健康知晓度、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活质量测定表(EORTCQLQ-C30)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χ2=11.546,P<0.001);观察组依从性、护理质量及健康知晓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EORTCQLQ-C30评分较治疗前均增加,治疗后观察组EORTCQLQ-C30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7.312,P=0.007)。结论患者参与护理模式在乳癌术后患者护理中,可有效地降低患者化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化疗安全性,提升患者对化疗后的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水平。

  • 标签: 护理模式 乳腺癌 日间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渐进式康复护理模式在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吞咽功能的恢复效果,为脑梗死患者多种功能的恢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芳村脑病科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86例,根据其护理方式分为A组40例和B组46例。A组采用渐进式康复护理模式,B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吞咽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经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上、下肢肌力评估评分均高于干预前,A组患者干预后上肢、下肢肌力评估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后两组患者运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干预前,A组患者干预后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洼田饮水实验结果显示,A组患者吞咽功能正常率为57.50%,对照组为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功能结果也表明,A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5.00%,B组为3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8,P=0.036<0.05)。干预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升,A组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渐进式康复护理模式能够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肌力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肢体功能,同时提升吞咽功能,减少呛咳、窒息及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渐进式康复护理 脑梗死 肢体功能 吞咽功能 恢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罗伊适应护理模式联合自我效能在女性情感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情感障碍患者100例,按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精神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罗伊适应护理模式联合自我效能,干预前1 w、干预后2、4、6 w后对两组患者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估患者的能力和信心,干预6 w后统计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 NOSIE)评分以及满意度和意外事件发生率。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焦虑、抑郁评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NOSIE中积极因素(社会功能、社会兴趣、个人卫生项目)评分高于对照组,消极因素(激惹、迟缓、抑郁)项目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罗伊适应模式联合自我效能,能明显改善住院情感障碍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增强患者应对各种刺激的能力,显著改善患者社会功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率。

  • 标签: 罗伊适应模式 自我效能 情感障碍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户外延续护理在全喉切除术后患者复声中的实践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接受全喉切除术治疗的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29例)和对照组(35例)。术后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延续护理,给予试验组患者户外延续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发声、生活质量及自我效能评分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发声、生活质量及自我效能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发声、生活质量及自我效能各维度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给予全喉切除术术后患者户外延续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发声能力,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自我效能同样具有理想效果。

  • 标签: 户外延续护理 全喉切除术 术后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互联网+"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干预并分析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150例,有效收集142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并采用抛硬币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和出院6个月的生活质量、自我护理能力、再住院率和6 min步行试验。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42例患者,其中干预组72例,对照组70例。出院时干预组生活质量得分和自我护理能力得分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6个月时干预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组6个月内再住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干预组六分钟步行试验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6个月时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互联网+"的延续性护理管理模式能够提高CHF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我护理能力,降低再住院率,改善运动能力。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延续性护理 生活质量 自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SBAR交班模型改良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苏北人民医院2019年7月至2020年4月急诊危重患者102例,根据抽签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51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交班模式,干预组给予患者基于SBAR交班模型的改良模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投诉事件、满意度及交接质量的变化。结果对急诊危重患者给予基于SBAR交班模型的改良模式后,干预组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投诉事件明显低于常规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交接质量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急诊危重患者实施基于SBAR交班模型的改良模式后,能明显降低患者转运交接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减少交接时间,提高患者对交接护士的满意程度,从而最大程度降低患者转运交接的投诉率,保障了交接质量与安全。

  • 标签: SBAR 交班模型 急诊危重患者 转运交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标准化医嘱”为核心的临床路径教学法在产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产科临床实习生100名,简单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和标准化医嘱教学组,每组50名。传统教学组男30名、女20名;标准化医嘱教学组男32名、女18名。传统教学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标准化医嘱教学组采用以“标准化医嘱”为核心的临床路径教学法。根据医院要求统一安排实习时间,进行8周的培训,按照学校规定的教学大纲对学生进行考核。比较两组实习生出科考核的成绩差异以及对产科教学的满意度。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传统教学组实习生的理论知识(87.26±4.33)分、病例分析(88.90±3.26)分、临床技能操作(89.20±3.47)分;标准化医嘱教学组实习生的理论知识(90.10±2.61)分、病例分析(91.34±3.60)分、临床技能操作(91.50±3.18)分;数据显示标准化医嘱教学组实习生出科考核成绩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传统教学组实习生对产科教学的满意度分别为教学方式[70%(35/50)]、教学内容[76%(38/50)]、教学互动[76%(38/50)]、自我提升[74%(37/50)];标准化医嘱教学组实习生对产科教学的满意度分别为教学方式[88%(44/50)]、教学内容[92%(46/50)]、教学互动[96%(48/50)]、自我提升[90%(45/50)];数据显示标准化医嘱组实习生对产科教学的满意度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以“标准化医嘱”为核心的临床路径教学法应用于产科临床教学,不仅可提高实习生各方面成绩,也可提高实习生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教学中推广。

  • 标签: 标准化医嘱 临床路径 产科 临床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eoseq模式在新生儿脂肪酸氧化代谢类疾病(fatty acid oxidation disorders,FAOD)筛查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常州地区2015年4月至2021年4月出生的163 500例活产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2种模式进行FAOD筛查与诊断。(1)传统模式:所有新生儿足跟采血进行串联质谱(tandem mass spectrum,TMS)筛查,初筛阳性者召回复查,并进行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基因包检测及其他鉴别诊断。(2)Neoseq模式:对传统模式确诊病例(真阳性组)、TMS初筛结果阴性样本(初筛阴性组)以及TMS初筛假阳性样本(初筛假阳性组)进行Neoseq检测分析。比较分析2种模式对FAOD的检出率、额外发现、报告周期等参数。对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FAOD的筛查和诊断情况:基于传统模式筛查诊断18例FAOD确诊病例,本地区FAOD发病率为1/9 083。TMS初筛阳性率为0.55%(907/163 500),复查阳性率为0.04%(73/163 500),阳性预测值为2.0%(18/907),阳性召回样本中98%(889/907)为假阳性。(2)Neoseq筛查效果:①18例确诊病例中的16例检测到致病基因突变,2种筛查模式的突变位点符合率为16/18。2例确诊病例Neoseq未检出,包括1例β-酮硫解酶缺乏检出1个致病性突变位点,1例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未检出致病性突变。②在57例TMS初筛假阳性样本中,Neoseq均未发现致病基因突变。③100例TMS初筛阴性样本中,Neoseq额外检出1例DUOX2杂合突变,1例MTTL1半合子突变。④18例样本采用传统模式的中位报告周期为43.5 d(28.0~104.0 d),而采用Neoseq模式则为12.0 d(10.0~15.0 d)。结论Neoseq对于FAOD的检出率较高。Neoseq同步TMS筛查,可降低FAOD生化筛查的假阳性率;可在较短时间明确遗传学病因,缩短疾病诊断周期;同时可拓展生化筛查以外的病种。

  • 标签: 婴儿,新生,疾病 脂肪酸类 代谢缺陷,先天性 串联质谱法 高通量核苷酸序列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无陪护护理模式对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移植修复住院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接受治疗的500例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移植修复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陪护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无陪护护理模式。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两组患者手部功能恢复、焦虑抑郁情绪、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满意度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手部活动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全手功能、工作性能等手部活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得分和SDS得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和切口感染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4.703,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满意度分别为96.00%和9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161,P=0.041)。结论无陪护护理模式在手部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尚可,与传统陪护护理模式相比,同样可以促进患者手部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提高住院满意度,且利于医院环境的管理。

  • 标签: 护理模式 软组织缺损 功能 满意度 显微外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医护成组责任制模式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1例ECMO患者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1例ECMO患者为观察组,接受医护成组责任制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ECOM辅助时间、ICU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ECOM辅助时间、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实施ECMO治疗患者采取医护成组责任制护理模式,可缩短ECOM辅助时间、ICU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体外膜肺氧合 医护成组责任制 并发症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随访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19年2—6月出院的COPD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出院前均进行居家康复方案指导及健康教育,其中综合随访组采用电话联合互联网综合模式随访,对照组采用电话模式随访,随访时间为1年。观察两组患者的肺功能、运动功能、症状评分、生活质量以及依从性和复发情况。结果出院后1年,综合随访组的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6分钟步行距离、生活质量总分(SF-36)和康复依从率均高于对照组,症状评分、急性发作患者例数和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随访模式能有效降低COPD出院患者1年复发率,促进患者呼吸及运动功能康复,提高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效果较好。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电话 互联网 随访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科研小组模式对地市级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科研能力培养的效果。方法在地市级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构建并实施科研小组模式。通过分析已结业的2017年和2018年入组学员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结业考试通过率、科研学术成绩等以评价科研小组模式的效果。结果2017年入组的6名学员均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5名入组学员一次性通过结业考试,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发表外文指南等各类摘译21篇、论文12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1项。2018年入组的5名学员均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结业考试,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发表外文指南等各类摘译16篇、论文5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1项。与2017和2018年同期的其他学员均未发表摘译和论文,也未获批专利。结论科研小组模式有助于提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的科研能力。

  • 标签: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科研小组模式 科研能力 地市级医院
  • 作者: 田鹤 成怡冰 朱庆雄 李双杰 陈敏霞 佟健宁 单庆文 王芳 曾玫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传染科,上海 201102,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感染科,郑州 450018,江西省儿童医院感染科,南昌 330046,湖南省儿童医院肝病科,长沙 410007,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感染科,广州 510623,青岛妇女儿童医院儿童消化感染科,青岛 266520,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南宁 530021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6年至2018年我国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肺泡灌洗液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采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10家三级医院收治的年龄<18岁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肺泡灌洗液标本,培养分离获得病原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或最低抑菌浓度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分析病原菌的分布情况,以及菌株来源科室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共收集肺泡灌洗液阳性分离菌株1 27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06株(47.7%),革兰阳性菌628株(49.4%),真菌37株(2.9%)。常见的病原菌依次为肺炎链球菌(466株,36.7%)、鲍曼不动杆菌(214株,16.8%)、金黄色葡萄球菌(162株,12.7%)、肺炎克雷伯菌(105株,8.3%)、流感嗜血杆菌(94株,7.4%)、铜绿假单胞菌(79株,6.2%)、洋葱伯克霍尔德菌(67株,5.3%)和大肠埃希菌(47株,3.7%)。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来源分离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80.1%,428/534),其中鲍曼不动杆菌最常见(37.3%,199/534);非ICU来源菌株以革兰阳性菌为主(70.8%,522/737)。ICU和非ICU来源菌株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为45.1%(23/51)和43.2%(48/111),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检出率分别为10.9%(6/55)和18.5%(76/411),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57.3%(43/75)和33.3%(10/30)。ICU来源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高于非ICU来源菌株[49.1%(27/55)比25.0%(6/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P=0.046)。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17.0%(8/47),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为76.6%(164/214)。78株流感嗜血杆菌分离自非ICU患儿标本,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57.4%(54/94);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均分离自ICU患儿标本,其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分别为13.4%(9/67)、3.0%(2/67)、0(0/67)和9.0%(6/67)。结论肺炎链球菌依然是我国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革兰阴性杆菌是ICU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主要的致病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检出率均较高,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临床经验治疗中应结合临床背景选择合适的初始抗菌药物。

  • 标签: 细菌 抗药性 下呼吸道感染 肺泡灌洗液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海市≥50岁居民的膳食模式,并探究其与认知功能的关联。方法本研究使用WHO全球老龄化与成人健康研究中国项目上海地区第二轮调查数据,以因子分析法提取居民膳食模式,从词语回忆、语言流畅度、数字测试等方面评价个体认知功能,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膳食模式与个体认知功能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膳食数据完整并进行了认知功能测试的个体4 132人,从中提取3种膳食模式:植物性模式、高动物食物模式、高油盐模式。调整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等因素后,植物性模式(β=0.26,95%CI:0.17~0.36)、高动物食物模式(β=0.18,95%CI:0.06~0.29)与认知功能测试总分正相关,高油盐模式(β=-0.28,95%CI:-0.85~-0.07)与语言流畅度测试得分负相关。结论多摄入植物性食物,适量摄入动物性食物的饮食模式可能与≥50岁居民更好的认知功能有关。

  • 标签: 膳食模式 认知功能 因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