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结合微创髂腹股沟入路在骨盆前环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手术治疗的骨盆前环骨折患者41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术前均摄常规骨盆正位、出口位、入口位、髂骨斜位、闭孔斜位X片,骨盆CT;观察组根据术前CT数据,1∶1比例打印骨盆骨折模型,在模型上以上帝视角做手术预案,模拟复位骨折;对照组采用常规切开复位内定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Matta骨盆复位评分、Majeed功能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88.10±13.23)min、出血量为(105.71±26.04)ml,少于对照组的(144.60±28.26)min、(325.25±58.09)ml;两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Matta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观察组优13例,良4例,可4例,优良率为81.0%;对照组优15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0.0%,两组患者骨折复位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Majeed功能评分评估两组疗效:观察组优15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0.5%;对照组优12例,良4例,可4例,优良率为80.0%,两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患者对照组术后出现1例内固定松动,观察组术后无内固定松动。骨折完全愈合,锻炼,髋关节活动良好,无感染,肢体麻木等。结论3D打印技术结合微创髂腹股沟入路在骨盆前环骨折是一种可行和有效的方法。该方法手术创伤小,时间短,复位满意,手术安全性高,术后愈合快,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3D打印技术 微创髂腹股沟入路 骨盆前环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3D打印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非陈旧性创伤性髋臼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髋臼骨折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2例)和观察组(21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3D打印技术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评估髋关节功能。分别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记录患者术中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改善老年非陈旧性创伤性髋臼骨折患者的手术情况、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打印,三维 髋臼 髋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修复联合Masquelet技术治疗Cierny-Mader Ⅳ型长骨骨髓炎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应用3D打印联合Masquelet技术治疗的8例Cierny-Mader Ⅳ型下肢慢性骨髓炎患者资料。男6例,女2例;年龄27~79岁,平均54.6岁;缺损部位:股骨干5例,股骨干骺端1例,胫骨干1例,胫骨干骺端1例;缺损长度7.7~15.5 cm,平均10.2 cm。第一阶段:局部感染控制及临时稳定重建(Masquelet技术);第二阶段:3D打印的假体及稳定模式设计;第三阶段:3D打印假体植入及康复。术后记录患者的膝、踝关节的运动范围,并采用Johner-Wruhs评分评价功能。结果8例患者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2.6个月)随访。患者从第一次入院到假体植入完成后出院,总治疗时间为65~125 d(平均91.0 d),其中第一阶段用时13~57 d(平均28.7 d),第二阶段用时30~87 d(平均48.3 d),第三阶段用时28~84 d(平均63.0 d),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7例患者在假体置入术后14.7 d(4~42 d)恢复完全负重活动,1例患者因有严重骨质疏松症术后6个月恢复完全负重。8例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膝关节的运动范围为0°~100°,踝关节的运动范围为35°背屈至40°趾屈。末次随访时采用Johner-Wruhs评分:优2例,良5例,中1例。结论应用3D打印修复联合Masquelet技术治疗Cierny-Mader Ⅳ型长骨骨髓炎骨缺损治疗周期短,患者可以早期康复,值得推广。

  • 标签: 下肢骨 骨髓炎 骨重建 骨缺损 3D打印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并验证多模态MRI图像3D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CNN)模型对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 LF)分类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LF,并行肝脏3.0 T MRI检查的224例LF患者的T1WI、T2WI、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图像,按8∶2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后,应用训练集图像对模型进行网络结构迭代训练,建立3D-CNN深度学习模型对无显著LF(S0~S1)、显著LF(≥S2)进行分类。经过优化的CNN由三个卷积层、三个池化层和两个全连接层组成。训练完成后,用测试集数据对CNN模型进行测试,使用准确度(accuracy, ACC)曲线、损失函数(loss)曲线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价模型的性能。结果基于多模态MRI的3D-CNN深度学习模型在训练集中对LF分类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值为0.94,在测试集中的AUC为0.98。结论多模态3D-CNN深度学习模型可对无显著LF和显著LF进行分类,为LF的无创性评估提供更多选择。

  • 标签: 肝纤维化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 机器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3D生物打印技术制备明胶/海藻酸钠/硅酸镁锂复合水凝胶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仿生活性组织工程支架,探讨3D生物打印对含BMSCs水凝胶支架的成骨分化作用。方法常规提取2周龄SD大鼠BMSCs并用流式细胞术鉴定,将明胶、海藻酸钠、硅酸镁锂混合,加入BMSCs后应用3D生物打印技术制备含细胞的复合水凝胶支架,应用注模法制备含细胞的非打印支架。体外实验中根据是否打印分为含细胞打印组和含细胞非打印组,每组制备12个样品,并设置单纯细胞对照组。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复合水凝胶内部结构,冻干法测定支架膨胀率和含水量。在培养3 d后用鬼笔环肽染色观察支架内细胞活性,分别于培养1,3,7 d后进行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CCK-8)实验测定吸光度值确定细胞增殖情况和培养7,14 d后使用RT-PCR检测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sterix)、骨钙素(OCN)、Ⅰ型胶原等成骨相关基因表达。体内实验根据是否打印及是否含有细胞分四组:含细胞打印植入组、含细胞非打印植入组、不含细胞打印植入组、不含细胞非打印植入组,每组支架制备9个样品。将四组支架分别植入36只8周龄SD大鼠臀后侧肌袋,左右随机,术后2,4,8周取材分别拍摄X线片,并对8周取材组织进行HE及Masson染色观察成骨分化情况。结果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为BMSCs。水凝胶内部孔隙明显,细胞在孔隙内可自由伸展。含细胞打印组的支架膨胀率为(1 039.37±30.66)%,支架含水量为(91.21±0.26)%,与含细胞非打印组的支架膨胀率[(1 032.38±35.05)%]和支架含水量[(91.16±0.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体外培养3 d水凝胶内细胞生长状态良好。体外培养1 d,各组吸光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3 d时,含细胞打印组和含细胞非打印组吸光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单纯细胞对照组(P<0.05);培养7 d后,含细胞打印组吸光度值(2.72±0.17)高于含细胞非打印组(2.35±0.11)(P<0.05),且均高于单纯细胞对照组(1.95±0.12)(P<0.05)。体外培养7 d,含细胞打印组和含细胞非打印组的成骨分化相关基因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单纯细胞对照组(P<0.05);体外培养14 d后,含细胞打印组的基因表达量[Osterix(1.650±0.095)、OCN(2.725±0.091)、Ⅰ型胶原(2.024±0.091)]均高于含细胞非打印组[Osterix(1.369±0.114)、OCN(2.174±0.198)、Ⅰ型胶原(1.617±0.082)]和单纯细胞对照组[Osterix(1.031±0.094)、OCN(1.116±0.092)、Ⅰ型胶原(0.736±0.140)](P<0.05)。体内植入2周,各组X线片灰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内植入4周和8周,含细胞打印植入组和含细胞非打印植入组X线片灰度值高于不含细胞打印植入组和不含细胞非打印植入组(P<0.01);体内植入8周,HE染色显示载细胞支架不同程度降解并且与细胞相互浸入,Masson染色可见不同程度的胶原生成。结论复合水凝胶支架可为BMSCs生长提供良好的三维环境,3D生物打印可促进BMSCs在水凝胶支架内增殖和成骨分化;负载BMSCs的生物支架在体内可缓慢降解,具有较好的异位成骨能力。

  • 标签: 打印,三维 水凝胶 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联合3D打印教学模式在泌尿外科住院医师手术教学中的作用。方法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行泌尿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共40人,通过简单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人,学习肾脏肿瘤的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观摩手术教学模式,实验组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联合3D打印手术教学模式,比较两组在手术学相关理论成绩改善、在猪模型上的手术操作及对两种教学主观态度之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初始理论成绩[(71.49±2.46)分比(73.78±2.98)分,t=1.69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终末理论成绩高于对照组[(84.71±3.32)分比(82.77±1.54)分,t=2.47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实验组在猪模型上的操作成绩,实验组手术时长少于对照组[(93.78±3.04) min比(101.18±5.22) min,t=2.897,P<0.05];实验组肾脏热缺血时间少于对照组[(33.52±3.11) min比(36.32±3.75) min,t=2.655,P<0.05];实验组缝合时间少于对照组[(16.48±1.40) min比(17.91±1.23) min,t=3.568,P<0.05];实验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75.05±3.96) ml比(87.31±3.23) ml,t=11.169,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1例比7例,χ2=11.16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住院医师对虚拟现实技术联合3D打印教学模式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明显更高(P<0.05)。结论虚拟现实技术联合3D打印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运用到泌尿外科住院医师的手术教学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

  • 标签: 虚拟现实技术 3D打印 教育 泌尿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阴道实时3D超声造影推注压用于不孕患者输卵管通畅程度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口市中医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不孕患者共396例临床资料,均行经阴道实时3D超声造影,比较不同输卵管通畅程度组造影剂推注时压力峰值,并分析造影剂推注压力和输卵管通畅程度间关系。结果双侧输卵管通畅192例,单侧输卵管通畅93例,双侧输卵管异常111例;双侧异常组造影剂推注压力峰值显著高于单侧通畅组、双侧通畅组(P<0.05),单侧通畅组造影剂推注压力峰值显著高于双侧通畅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经阴道实时3D超声造影推注压力峰值与输卵管通畅程度呈负相关(r=-0.634,P=0.03);396例患者超声造影检查后发生不良反应0级121例,Ⅰ级102例,Ⅱ级61例,Ⅳ级4例,分别占总数的30.56%、25.76%、15.40%、1.01%。结论经阴道实时3D超声造影推注压与不孕患者输卵管通畅程度相关,造影剂推注压力峰值可用于辅助评估不孕患者输卵管通畅程度。

  • 标签: 超声检查 子宫输卵管造影术 推注压力 不孕症 输卵管通畅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 Slicer软件辅助国产CR型脑外科手术机器人在颅内病变活检组织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连续收治并采用国产CR型脑外科手术机器人进行颅内病变活检的80例病例资料。男性36例,女性44例,年龄(38.5±18.0)岁(范围:6~71岁)。术前仅行T1加权三维磁化强度预备梯度回波序列和弥散张量成像扫描,收集数据后应用3D Slicer软件重建颅内病变、大脑皮层和血管、白质纤维束的影像,将CT和MRI数据导入国产CR型脑外科手术机器人工作站,设计穿刺路径;穿刺病变组织送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结果80例患者的无框架立体定向穿刺活检均成功完成。病理学诊断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50例,淋巴瘤15例,转移瘤5例,炎性脱髓鞘病5例,炎性肉芽肿2例,血管瘤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颅内浸润1例,精原细胞瘤1例,穿刺活检阳性率100%(80/80)。术后影像学证实穿刺路径和靶点均按术前规划精准实施,靶点误差为(1.32±0.44)mm(范围:0.55~1.99 mm)。术后发生穿刺靶点无症状渗血1例,经治疗后好转。结论通过3D Slicer软件术前自主重建三维多模态影像,可以帮助术者进行术前手术规划,降低国产CR型脑外科手术机器人立体定向脑活检的风险。

  • 标签: 立体定位技术 活检 成像,三维 脑外科机器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阴道实时3D超声造影推注压用于不孕患者输卵管通畅程度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口市中医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不孕患者共396例临床资料,均行经阴道实时3D超声造影,比较不同输卵管通畅程度组造影剂推注时压力峰值,并分析造影剂推注压力和输卵管通畅程度间关系。结果双侧输卵管通畅192例,单侧输卵管通畅93例,双侧输卵管异常111例;双侧异常组造影剂推注压力峰值显著高于单侧通畅组、双侧通畅组(P<0.05),单侧通畅组造影剂推注压力峰值显著高于双侧通畅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经阴道实时3D超声造影推注压力峰值与输卵管通畅程度呈负相关(r=-0.634,P=0.03);396例患者超声造影检查后发生不良反应0级121例,Ⅰ级102例,Ⅱ级61例,Ⅳ级4例,分别占总数的30.56%、25.76%、15.40%、1.01%。结论经阴道实时3D超声造影推注压与不孕患者输卵管通畅程度相关,造影剂推注压力峰值可用于辅助评估不孕患者输卵管通畅程度。

  • 标签: 超声检查 子宫输卵管造影术 推注压力 不孕症 输卵管通畅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3D slicer+Sina软件行颅内血肿三维重建后定位,探讨局部麻醉(局麻)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龄脑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收集74例首次发病的有手术指针且生命体征平稳的老年(≥75岁)脑出血患者,分别利用3D slicer结合Sina软件定位血肿(软件定位组40例)或CT定位血肿(CT定位组34例)后行局麻血肿穿刺引流术。对术前准备时间,血肿定位,血肿穿刺满意度,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术后再出血及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术前准备时间软件定位组优于CT定位组[(5.5±3.4)min和(8.5±2.7)min,t=3.337,P=0.001];软件定位组血肿穿刺满意度(90.0%和70.6%,χ2=4.51,P=0.034)及血肿清除率[(87.5±3.4)%和(80.3±2.7)%,t=10.10,P=0.000]高于CT定位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血肿定位,再出血率及GC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均P>0.05)。结论3D slicer+Sina软件可精确定位血肿,生命体征平稳的高龄脑出血患者,局麻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安全有效。

  • 标签: 脑出血 麻醉,局部 穿刺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3D打印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非陈旧性创伤性髋臼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髋臼骨折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2例)和观察组(21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联合3D打印技术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评估髋关节功能。分别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记录患者术中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有效改善老年非陈旧性创伤性髋臼骨折患者的手术情况、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打印,三维 髋臼 髋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3D打印多通道施源器与常规阴道单通道施源器用于近距离治疗的剂量学差异,为宫颈癌术后患者的近距离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方法选取25例自2019年1月—2020年11月接受192Ir高剂量率近距离治疗的宫颈癌术后合并阴道上皮内瘤变Ⅲ级的患者,每位患者均采用3D打印多通道施源器和常规阴道单通道施源器进行CT扫描定位,并制定相应计划及评估,运用逆向剂量优化算法计算后得出剂量体积直方图,比较两组施源器用于近距离治疗时的高危临床靶区、膀胱及直肠受照剂量的差异,选择最优计划实施治疗。结果采用3D打印个体化多通道施源设计计划的D90%、D100%、V100%、V150%与常规单通道施源器设计的计划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直肠的D2cm3与常规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多通道个体化施源器靶区适形性好,可更好地保护膀胱和直肠,有一定的治疗优势。

  • 标签: 3D打印 多通道施源器 近距离治疗 逆向剂量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截骨导板结合"栅栏"螺钉技术治疗涉及外后髁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结合"栅栏"螺钉技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41例涉及外后髁塌陷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22例、女19例;年龄(47.4±11.5)岁(范围22~69岁);骨折类型按Schatzker分型:Ⅳ型18例、Ⅴ型14例、Ⅵ型9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12例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但均无神经和血管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为(7.2±3.4)d(范围4~17 d)。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扫描及数字化建模,以3D打印制作1∶1实体大小的骨折模型,设计截骨导板和"栅栏"螺钉预置导板;术中按截骨导板行胫骨外髁截骨,复位后以"栅栏"螺钉预置导向器辅助置钉固定骨折。术后依据膝关节Rasmussen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4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2±5.8)个月(范围6~26个月)。术后即刻X线片均提示骨折复位良好,骨折愈合时间为(14.1±1.2)周(范围12~17周)。术后1年膝关节Rasmussen评分为(17.4±1.6)分(范围13~19分),其中优31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95%(39/41);HSS评分为(87.3±5.6)分(范围68~95分),其中优30例、良10例、可1例,优良率98%(40/41);膝关节活动度126.8°±3.8°。末次随访时无一例发生腓总神经损伤、腘血管损伤、术后感染、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3D打印截骨导板结合"栅栏"螺钉技术是治疗涉及外后髁塌陷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术后近期疗效满意。使用定制化截骨导板截骨更精准,损伤更小,使用"栅栏"螺钉预置导向器可提高螺钉置入的准确性。

  • 标签: 打印 三维 胫骨骨折 截骨术 骨折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超声数据三维(three-dimensional,3D)建模打印胎儿心脏三种方法的可行性、准确性及其在不同胎儿心血管结构展示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超声医学科进行胎儿心脏检查的胎儿93例,其中心脏正常83例,心脏畸形10例。利用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spatio-temporal image correlation,STIC)采集胎儿超声心动图容积数据。采用血流建模、血池建模和空腔建模三种方法对93例胎儿心脏进行3D建模,利用光固化3D打印技术打印实体模型。比较3D数字模型及打印模型上的测值和相对应的在胎儿超声心动图图像上的测值,评估三种建模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结果多普勒血流图像数据建模的胎儿心脏血流模型真实呈现了细小血管的畸形及走向;利用血池建模3D打印模型可直观呈现出心脏及大血管的畸形结构;空腔建模3D打印模型可准确呈现瓣膜及结构缺损部位。Bland-Altman分析显示,不论是正常还是心脏畸形胎儿相关指标超声测值与数字建模和3D打印模型测值一致性良好,其中正常胎儿心脏左室和右室长径的超声图像测值[(15.3±1.9) mm,(13.2±1.9)mm]与其空腔建模的数字模型[(15.1±1.9) mm,(12.9±1.9)mm]和3D打印模型[(15.1±1.9)mm,(13.0±1.9)mm]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者内和操作者间一致性良好。结论血流建模、血池建模和空腔建模三种方法在不同种类胎儿心脏畸形结构展示方面各有优势,应从中选择合适的建模方法进行3D建模打印,弥补单一建模方式的局限性。三种建模方法所得数字模型与3D打印模型及超声心动图参数测值一致性及重复性较好。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胎儿 3D建模 3D打印 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 先天性心脏病
  • 简介:摘要目的人脂肪干细胞(hASCs)与软骨脱细胞基质(CAM)3D打印构建适合细胞生长的三维细胞生物支架。方法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0例抽脂患者的脂肪组织中提取脂肪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取第3代hASCs进行软骨诱导,用阿利新蓝染色检测hASCs的软骨分化。通过脱细胞方法对猪耳软骨进行脱细胞,后对脱细胞效果进行检测。利用制备的CAM和海藻酸钠(SA)按(CAM∶SA 7∶3、6∶4、5∶5、4∶6)进行混合,用3D打印机打印成个性化三维生物支架,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进行支架细胞毒性检测,对不同比例支架的生物学特性如孔隙率、力学性能、降解率进行比较,找出最优的支架混合比例。用上述最优比例接种hASCs(1×106个)行3D打印,三维细胞生物支架体外培养1周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存活情况。组间采用t检验。结果hASCs传代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呈梭形、多角形,胞质丰富,胞核清楚。hASCs经软骨诱导剂诱导后,hASCs可向软骨分化。猪耳软骨经脱细胞后效果良好,内部无细胞残留,DNA残留量和未脱细胞软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420,P<0.05)。支架浸提液和完全培养液分别培养hASCs比较,培养后第2、4、6天时间点,细胞增殖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50、2.365、2.106、P>0.05)。3D打印不同比例的支架,CAM含量越多,降解速率越快,力学强度和孔隙率越小。其中5∶5和4∶6混合比例形成的支架生物学性能更优。hASCs(1×106个)混合这两种比例支架经3D打印形成个性化三维支架,活死细胞染色显示,第3天和第7天时间点,5∶5支架混合的hASCs活细胞更多。细胞增殖比较,第3天和第7天时间点,5∶5支架混合的hASCs增殖数量多余4∶6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50、4.922,P<0.05)。结论比例为5∶5的CAM-SA经3D构建的三维生物支架最适合细胞生长。

  • 标签: 人脂肪干细胞 软骨脱细胞基质 海藻酸钠 3D打印 细胞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胶原/羟基磷灰石支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方法分离SPF级雄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验分为:对照组、浸提组、诱导组及浸提诱导组,MTT法检测对照组,浸提组的细胞增殖情况,对比分析各组细胞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对各组细胞诱导培养17天后进行茜素红染色,观察钙结节染色情况。结果MTT结果显示,浸提组与对照组在不同时间点的O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P活性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浸提诱导组与浸提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组在48 h及72 h与浸提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细胞无钙结节点,浸提组及诱导组镜下肉眼可明显观察到红色区域染色,镜下观察可见钙结节点,浸提诱导组所产生的钙结节点的数量、大小以及染色的颜色深度均明显优于其他各组。结论3D打印胶原/羟基磷灰石支架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可促进BMSCs向成骨分化,对细胞毒性低等特点,适宜用作骨缺损的治疗。

  • 标签: 胶原 羟基磷灰石 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科学知识图谱对国内外临床教学中应用3D打印模型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了解该领域的文献特征、研究进展、研究热点等,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7月3日,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获取所有相关文献,借助网页自带分析功能与Cite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表达。结果共纳入617篇文献,英文395篇,中文302篇。年度刊载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国内外刊载量最高的杂志分别为《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学》和Anatomical Sciences Education。近年来研究热点集中于解剖教育、外科手术模拟、骨科教学领域。结论在临床教学中应用3D打印模型逐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领域覆盖面较为局限。未来临床教学中应用3D打印模型还存在一定困难,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3D打印模型 临床教学 知识图谱 可视化 CiteSpace软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基于时间空间相关成像技术(spatio-temporal image correlation,STIC)容积数据进行胎儿心脏3D打印的技术可行性。方法选择2019年2-5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胎儿心脏超声检查的结果正常胎儿8例及结果异常胎儿3例,采集常规超声心动图及STIC容积图像。以Mimics软件对STIC容积数据进行后处理建模,获取胎儿心脏及大血管形态的三维容积图像STL文件,输出文件至3D打印机,打印胎儿心脏及大血管3D模型。测量3D数字模型、打印模型及超声心动图各腔室大小及管径等参数,通过对比模型测值与源数据测值的差异来评估3D建模的准确性。结果11例胎儿均成功进行心脏建模并打印出心脏及大血管模型,可直观显示胎儿心脏腔室形态以及大血管走行。8例正常胎儿心脏与3例先天性心脏异常胎儿心脏数字模型、打印模型与常规超声心动图图像间心腔大小及大血管内径等参数测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一致性好,所有测值均在一致性界值范围内。结论以STIC容积图像为数据源进行胎儿心脏3D打印切实可行。

  • 标签: 3D打印 时间空间相关成像 先天性心脏病 胎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结合CPBL教学在脊柱外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我科轮转的42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21人)和对照组(21人)。实验组采用3D打印结合CPBL教学进行教学,课前由授课教师选取典型病例并设计相关问题,课堂结合3D打印模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相关问题;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比较两组学员理论及操作成绩,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员对不同教学的满意度和认可度。采用SPSS 25.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实验组学员的理论、操作成绩及教学满意度、认可度得分分别为(84.7±3.4)、(87.1±3.7)、(9.7±0.3)、(9.3±0.4);对照组学员的理论、操作成绩及教学满意度、认可度得分分别为(79.7±3.3)、(80.4±4.0)、(8.4±0.7)、(8.3±0.6)。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3D打印技术与CPBL教学相结合;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3D打印 CPBL教学 脊柱外科 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规划在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在告知其法定监护人并遵循自愿原则的前提下,根据门、急诊X线片,选择2016年8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新鲜闭合的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40例参与本次研究。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4~10岁,平均6.1岁;患侧位于左侧25例,右侧15例;手术距受伤时间48~72 h,平均57.8 h。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患儿随机分成3D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其中,3D组患侧肘关节薄层CT扫描数据导入Accumed医学图像处理平台软件中进行骨折三维重建,用3D打印技术制作1∶1大小的肱骨髁上骨折实体模型,在实体模型上直接观察骨折移位情况,进行模拟骨折复位手术,选择最佳进针点及进针角度,并根据术前规划进行手术;对照组采用常规透视下闭合复位加克氏针固定。统计分析两组患儿围手术期一般情况,采用Kolmogorov-Smirnov正态性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性检验,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的t检验比较分析术后两组患儿肱骨Baumann角及前倾角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分析术后4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performance score,MEPS)的差异。结果两组患儿年龄、受伤时间、骨折分型、术后Baumann角、前倾角测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D组手术时间为(58.50±11.25)min,术中透视次数为(6.85±1.23)次,术中透视时间为(13.70±3.79)min;对照组手术时间为(81.25±13.56)min,术中透视次数为(11.60±1.27)次,术中透视时间为(24.50±3.80)min。3D组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和术中透视时间上均较对照组减少,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4周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比较,3D组的优良率为95%(19/20),对照组为85%(17/2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技术从数字化设计转化出真实手术模型,并通过术前在模型实体上进行手术复位及进针点及进针角度术前设计,有助于实现对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进行个体化、精细化、微创化治疗。

  • 标签: 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 3D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