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应用腰-硬联合麻醉0.75%布比因致脊神经毒性损害的可能性原因及预防的必要性。方法:通过7例腰-硬联合麻醉临床事件调查及文献复习,对腰-硬联合麻醉用0.75%布比因后导致脊神经毒性损伤的病例及相关原因分析与讨论。结果:发现7例产妇行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术后意外事件中,2例诊为短暂性神经症状群(TNS),经5-12天治疗完全恢复,5例诊为双下肢功能障碍(瘫痪),脊神经损害,4例经18个月的治疗基本恢复功能;仍有1例未完全恢复,须要用手杖支持仅可步行短距离。结论:剖宫产术腰-硬联合麻醉发生严重脊神经损害与高浓度布比因神经性明显有关,有必要进一步讨论并予重视及防治规范的共识。

  • 标签: 腰-硬联合麻醉(CSEA) 剖宫产术 布比卡因 神经毒性
  • 简介:蛛网膜下腔阻滞容易发生低血压,属常见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具有较大的威胁。为此,我们对下肢骨科手术采用0.15%罗哌因轻比重腰麻,观察其麻醉效果,及其对循环功能的影响,并以0.5%罗哌因重比重腰麻进行对照对比,目的在寻找一种对循环功能影响较小的腰麻方法。今报道如下。

  • 标签: 0.5%罗哌卡因 轻比重腰麻 循环功能 阻滞效能 蛛网膜下腔阻滞 下肢骨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利多因在复合静脉麻醉中的作用,以及对异丙酚、瑞芬太尼的影响。方法:60例鼓室成形手术的病人按时间顺序分为两组,丙泊酚、瑞芬太尼复合利多因(RL)组,对照组不复合利多因(R)。观察利多因复合麻醉时异丙酚、瑞芬太尼的用量,复苏时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呼醒时间。结果:复合利多因能降低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自主呼吸、唤醒时间不延长(P〉0.05).结论:利多因复合麻醉能降低异内酚、瑞芬太尼的用量,且心率稳定,不影响麻醉苏醒。

  • 标签: 利多卡因 全凭静脉复合麻醉 丙泊酚 瑞芬太尼
  • 简介:目的:评价罗哌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可行走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60例ASAⅠ~Ⅱ级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罗哌因组(R,n=30)局麻药为0.1%罗哌因内含芬太尼1.0μg·ml^-1;布吡因组(B,n=30)局麻药为0.1%布吡因内含芬太尼1.0μg·ml^-1。均在宫口开大至3~4cm时,取L2—3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向上置管3~4cm。两组给予初始剂量10ml(混和液)后,记录麻醉阻滞最高平面,再连接自控微量镇痛泵(PCA)以5ml·h^-1的速度从硬膜外导管输入硬膜外腔。当病人感觉疼痛时.以0.5ml·min^-1的速度自控追加5ml。助产士观察分娩进展并记录产妇按压次数、用药总量、镇痛效果、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新生儿Apgar’s评分。产妇用VAS法自评镇痛效果,运动神经阻滞情况及并发症。结果:麻醉阻滞最高平面,中位数相似(P〉0.05)产妇按压次数两组无差别(P〉0.05).用药总量R组46.3±11.34ml,8组54.1±16.64ml.两组相比差异显著(0.01〈P〈0.05)助产士评估镇痛效果中,R组达到镇痛评分Ⅰ级占96.67%.B组占80.0%(P〈0.05)。产妇自身评估中,R组镇痛效果达到Ⅰ级占93.33%.B组占73.33%(P〈0.05)。运动神经阻滞中,R组O级(无下肢运动神经阻滞者)占80%,B组占50%(P〈0.01)。新生儿Apgar’s评分R组达10分者占96.6%8组占83.3%(P〈0.05)。结论:0.1%罗哌因复合微量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可行走分娩的镇痛效果优于布吡因,且镇痛效果确切,药物用量小.产妇舒适.可下床行走,对产妇及新生儿无不良影响.是自然分娩较好的镇痛方法。

  • 标签: 罗哌卡因 芬太尼 自控镇痛 分娩
  • 简介:目的:本研究比较两种不同浓度(1.25mg·ml^-1和2.0mg·ml^-1)的罗哌因用于术后腰段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时,镇痛效果及运动阻滞程度的差异。方法:30例行下腹部手术或单侧下肢手术的病人,术后用Baxter微电脑镇痛装置罗哌因PCEA,组I浓度为1.25mg·ml^-1,组Ⅱ为2.0mg·ml^-1。PCEA设定参数均为单次剂量6ml,锁定时间60min,背景剂量1ml,限量7ml·hr^-1。结果和结论:两种浓度都能够达到满意的临床镇痛效果,对运动阻滞的程度都很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程度较轻。但浓度为2.0mg·ml^-1的罗派因在术后镇痛效果上优于浓度为1.25mg·ml^-1的罗哌因。

  • 标签: 罗哌卡因 术后 腰段硬膜外自控镇痛 运动阻滞
  • 简介:目的:对比观察罗派因分别伍用芬太尼和吗啡对上腹部手术后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效果。方法:41例择期上腹部手术。随机分为RM组和RF组,接受PCEA治疗。RM组为0.2%的罗派因加吗啡50μg/ml,RF组为0.2%罗派因加芬太尼5μg/ml.每次启动PCA泵给药6ml。结果:RM组和RF组均可提供满意的术后镇痛.安静时RM组的VAS评分波动于27~38mm之间,RF组为28-39mm,活动时RM组的VAS为38~56mm之间。RF组兔36-58mm之间.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RF组罗哌因的用量显著大于RM组(P〈0.01),RF组与RM组出现单侧或双下肢麻木的比例为5:1,恶心,呕吐、瘙痒.镇静评分及术后排气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无一例呼吸抑制出现。结论:0.2%的罗哌因加小剂量吗啡或芬太尼对上腹都手术后PCEA的效果相当,RM组可明显减少罗哌因的用药量。

  • 标签: 罗哌卡因 硬膜外 镇痛 病人控制 吗啡 芬太尼
  • 简介:为了研究硬膜外注入罗哌因的镇痛效果以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金光浩等选择32例ASAⅠ~Ⅱ级子宫全切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生理盐水组(Ⅰ组,n=10):罗哌因组(Ⅱ组,n=11);吗啡组(Ⅲ组,n=11)。术后分别经硬膜外分次推注生理盐水,0.2%罗哌因和0.02%吗啡。注药后2小时、6小时时用线性视觉模拟法(VAS)评定疼痛分数,同时测定血浆皮质醇,血糖以及胰岛素和血糖比值。

  • 标签: 罗哌卡因 硬膜外注入 应激反应 术后镇痛 吗啡 生理盐水
  • 简介: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阻滞应用布比因复合芬太尼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ASAⅠ-Ⅱ级择期会阴、下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Ⅰ、Ⅱ二组,每组15例。蛛网膜下腔用药于组工为单纯布比因7.5mg;组Ⅱ为布比因7.5mg+芬太尼25μg。测定二组的感觉阻滞最高平面、达到最高平面所需的时间、持续时间、平面消退至L2的时间;运动阻滞程度达到BromageⅠ°、Ⅱ°和Ⅲ°所需的时间、持续时间。结果:二组间的感觉阻滞最高平面、达到最高平面所需的时间、运动阻滞所需的时间和持续时间无显着性差异;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消退至L2时间,组Ⅱ比组Ⅰ显着性延长(P<0.05)。结论:布比因7.5mg复合芬太尼25μg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感觉阻滞时间明显延长,但无运动阻滞延长,利于病人早期活动和加速恢复。

  • 标签: 布比卡因 芬太尼 蛛网膜下腔 阻滞麻醉 麻醉效果 感觉阻滞
  • 简介:目的:观察腰神经通道压综合征病人接受硬膜外阻滞后肢端温度的变化及局麻药的作用时效。方法:58例腰神经通道压综合征病人接受硬膜外阻滞前及后的肢端温度变化并测定阻滞时效;并与随机50例其它手术硬膜外阻滞病人进行比较。结果:阻滞后患侧的皮温明显低于健侧(P<0.01),患侧局麻药的显效时间明显慢于健侧(P<0.01)。与其它手术硬膜外阻滞病人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椎管内的骨性或纤维性改变,可压神经根,导致神经根缺血、变性、纤维化和血管弹性差等病理改变,由此可使压部位对局麻药的吸收和弥散速度减慢。

  • 标签: 腰神经通道卡压综合征 硬膜外阻滞 治疗 肢端温度 时效 局麻药
  • 简介:目的:观察0.5%罗哌因局部切口浸润对患者在全麻下行甲状腺手术时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设计,将40例甲状腺择期手术患者分为罗哌因组(A组)和生理盐水组(B组),每组各20例.全麻诱导后气管插管,持续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直至手术结束.术中使用Bls监测麻醉深度,维持在50~60之间.切皮前10分钟分别用05%罗哌因10ml和09%生理盐水10ml进行切口局部皮下浸润,两组溶液均未加入肾上腺素。记录手术前、切口浸润即刻.切皮即刻及其后1分钟.2分钟、5分钟、缝合皮下组织、缝合皮肤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罗哌因组切皮后1分钟,2分钟、5分钟、缝合皮下组织、缝合皮肤时的MAP、HR均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0.5%罗哌因切口浸润麻醉.有效地预防了早状腺手术患者在全麻手术时切皮、缝合皮下组织、缝合皮肤时血压和心率的升高。

  • 标签: 罗哌卡因 全麻 甲状腺手术 血流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