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他西醇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寻常性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予他西醇软膏外用联合NB—UVB治疗,对照组单用NB—UVB。结果治疗4周时两组PASI评分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时两组PASI评分及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治疗有效者半年后随访,治疗组有6例复发,对照组有11例复发。结论他西醇联合NB—UVB治疗寻常性斑块状银屑病疗效较好。

  • 标签: 他卡西醇 窄谱中波紫外线 寻常性银屑病 斑块状
  • 简介:目的探讨寻常性银屑病简单有效而且易操作的外用药物治疗方法。方法283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随机分4组,分别进行糠酸莫米松乳膏外用、泊三醇软膏外用,以上两者联合外用,及两者联合外用后外涂凡士林软封包,4周后进行疗效观察。结果4周治疗结束后,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银屑病的有效率为70.6%,泊三醇软膏的有效率为69.9%,糠酸莫米松乳膏联合泊三醇软膏的有效率为79.2%,糠酸莫米松乳膏联合泊三醇软膏加凡士林软封包的有效率为87.1%。糠酸莫米松乳膏联合泊三醇软膏加凡士林软封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不封包或单用者(P〈0.05)。结论糠酸莫米松乳膏、泊三醇软膏联合用药的疗效明显好于其单独用药;而两者联合用药后,外加凡士林软封包患者的疗效,明显好于不软封包的患者。

  • 标签: 银屑病 糠酸莫米松乳膏 卡泊三醇软膏
  • 简介: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复方力孜然酊、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和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白癜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白癜风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外用复方力孜然酊3次/d,NB—UVB照射每周3次,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3次/d,2片/次;B组外用复方力孜然酊及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方法同A组,B组每次外用复方力孜然酊30min后,非暴露部位曝光10~30min;C组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2次/d。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方法同A组;D组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方法同C组。疗程3个月,结束后比较4组疗效。结果共99例患者完成治疗和随访。3个月后,A、B、C、D各组患者靶皮损有效率分别为86.77%、72.36%、46.21%和28.57%。各组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力孜然酊、NB—UVB及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治疗白癜风疗效满意。

  • 标签: 白癜风 复发卡力孜然酊 窄谱中波紫外线 复方甘草酸苷
  • 简介:目的:观察尖锐湿疣(condylomaacuminatum,CA)患者在应用CO2激光联合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前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CO2激光联合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前后的CA患者血清中的IL-12、IL-10水平,并同时测定30例健康者血清中IL-12、IL-10的水平。结果:CA患者治疗前IL-12、IL-10水平分别为(50.1±4.09)ng/L、(97.3±38.5)pg/L,治疗后分别为(69.8±6.81)ng/L、(9.26±5.73)pg/L,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前患者IL-12、IL-10水平与健康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患者IL-12、IL-10水平与健康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介菌多糖核酸治疗CA患者后血清IL-12水平上升、IL-10水平下降,细胞免疫功能增强。

  • 标签: 尖锐湿疣 卡介菌多糖核酸 IL-12 IL-10
  • 简介: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片口服联合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斑秃的疗效及其对T细胞的影响。方法:将101例斑秃患者随机分成联合治疗组(52例)及对照治疗组(49例),联合治疗组采用复方甘草酸苷片口服联合介菌多糖核酸针注射治疗,对照治疗组仅采用复方甘草酸苷片口服。患者治疗前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并与45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结果:①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23%,与对照治疗组(77.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联合治疗组及对照治疗组斑秃患者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外周血CD3+、CD4+T细胞上升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治疗组治疗后CD3+T细胞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D4+T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治疗后CD3+T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D4+T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联合治疗组及对照治疗组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及对照治疗组治疗后与自身治疗前比较,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外周血CD8+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⑥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及对照治疗组与自身治疗前比较,CD4+/CD8+比值虽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可调节斑秃患者Th1/Th2免疫平衡,从而达到治疗斑秃的目的,二者联合用药具有协同作用,可大大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斑秃 复方甘草酸苷 卡介菌多糖核酸 T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目的:探讨介菌多糖核酸肌肉注射联合咪唑斯汀片口服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细胞免疫的影响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10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A、B、C三组。A组34例采用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肌肉注射;B组36例采用咪唑斯汀片口服;C组37例采用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肌肉注射联合咪唑斯汀片口服。治疗36天后比较三组疗效。各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另设健康人对照组30例,检测项目同上。结果:A、B、C三组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D3+、CD4+降低,CD8+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组治疗前后自身配对比较,CD3+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CD4+、CD4+/CD8+比值升高(P值均〈0.05),CD8+降低(P值均〈0.05)。治疗后C组与A、B组比较,CD3+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CD4+升高(P值均〈0.05),CD8+降低(P值均〈0.05)。治疗后C组总有效率91.89%,与A组(58.82%)、B组(72.2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介菌多糖核酸肌肉注射联合咪唑斯汀片口服可提高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其机制可能与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有关。

  • 标签: 卡介菌多糖核酸 咪唑斯汀片 慢性荨麻疹 细胞免疫
  • 简介:目的探讨泊三醇治疗银屑病的效果及对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本院皮肤性病门诊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0例确诊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对照组72例患者仅采用郁金消银汤进行治疗,观察组4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了泊三醇涂于患处,2组患者疗程均为12周。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外周血IFN-γ、IL-2、IL-4和IL-10水平、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显著的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外周血IFN-γ、IL-2、IL-4和IL-10水平、PASI评分显著的低于同期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治愈率62.50%显著的高于对照组的41.67%(P〈0.05)。结论泊三醇辅助治疗银屑病的临床效果更佳,可能与进一步减少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释放有关。

  • 标签: 卡泊三醇 银屑病 细胞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地氯雷他定联合丙酸氟替松乳膏及丝塔芙润肤霜治疗青少年特应性皮炎(AD)的临床疗效,评价联合治疗方案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2年10月确诊的63例特应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用口服地氯雷他定联合丙酸氟替松乳膏及丝塔芙润肤霜外擦患处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丙酸氟替松乳膏及丝塔芙润肤霜外擦患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和瘙痒状况,统计分析临床疗效和特应性皮炎评分标准(SCORAD评分),每周复诊1次,连续治疗4周.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皮肤病学生活质量指数量表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治疗后1~4周试验组临床体征与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分别为3.466,8.054,9.553,15.272;均P<0.05);试验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4.8%vs.63.3%,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及症状、休闲等各方面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地氯雷他定联合丙酸氟替松乳膏及丝塔芙润肤霜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显著改善青少年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地氯雷他定 丙酸氟替卡松 特应性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