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3 个结果
  • 简介:副标题点明了本文的批评方法:“形式文化论”。之所以特意指出这一点,是因为对于我所论述的话剧《最后一夜》,不如此便无以发现它的意味深长。换句话说,对于长期写作评剧的王金堂转向话剧写作这一现象,仅从形式立论的话可以顺理成章.但若从“形式文化论”的视角来看,我们却能够领略到其中的文本扭曲:这扭曲,也就是本文正标题所说的“现代”与“宿命”的纠缠。当然,“形式文化论”并不意味着排斥形式的讨论,毋宁说.它是以形式的讨论作为起点的——所以,在进行“形式文化论”的分析之前,本文仍将从形式开始论述。

  • 标签: 文化论 批评方法 副标题 话剧艺术 王金堂 《最后一夜》
  • 简介:<正>《诗学》第一次被全面介绍到中国是1925年,《小说月报》上刊发了傅东华的中译本。七十多年来虽然有不少的美学史都在介绍《诗学》,但是具体针对《诗学》的专题研究并不多见。这表明,我们与《诗学》的对话还没有更全面、更深入地展开。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诗学》 悲剧主角 理解问题 悲剧艺术 悲剧情节
  • 简介:对主体性哲学的全面分析和批判──读《主体性哲学与文化问题》黄楠森谷方同志的新作《主体性哲学与文化问题》是近年来少有的一本对主体性哲学的全面的分析和批判的专著,说它全面,因为它不仅分析和批判了主体性哲学本身的各个方面,而且分析和批判了主体性哲学在文化哲...

  • 标签: 主体性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文化问题 社会性 主客合一 全面分析
  • 简介:从作家角度来看,身份认同、知识积累、个人经历、代际年龄、文化适应程度、性别意识等因素都构成文学跨文化传播的变数.美华文学作家身份的多重性和复杂性超过了传播地大陆语境文化的承载能力,从而造成文本信息被过滤.

  • 标签: 美华文学 大陆语境 作家 传播 过滤
  • 简介:<正>作家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对“作家世界观中的矛盾”这一命题进行改造:一是把“世界观”这一哲学范畴,换成“人格”这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而剃除过去的一些准心理学的东西:二是对作家人格中的“矛盾”,进行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的分析。首先把这一“矛盾”,理解为作家

  • 标签: 作家人格 生活态度 作家双重人格 作家世界观 政治倾向 作家心理
  • 简介:<正>如果说语言是存在的居所(houseofbeing)的话,那么,这一文本的文体则深刻反映了这一“居所”的“居者”的许多内在特质以及其与外部世界的诸多关联。本文正是试图从这个角度去把握八九十年代中国大陆汉语新诗创作中的口语化倾向——八九十年代

  • 标签: 口语化倾向 八九十年代 “广场” 诗歌语言 新诗创作 例证分析
  • 简介:<正>本报告的主要思想依据的是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分类,即怎样接受并阐释外民族作家的创作,并从而将它归入超出民族文学所限范围的、规模更加广阔的历史——文学进程中。仔细地通读作品,这里是通读中国著名作家古华的长篇小说,原则上他属于由完全不同的文学传统造成的另一个民族文化区,除了导致直接的美学接受之外,还会产生将它与“接受方”的文学进

  • 标签: 长篇小说 民族文学 民族文化 文学传统 当代文学研究 作品
  • 简介:一直以来,由于美国主流文化传统的干预,美国华人失去了在文学场域自我再现的机会。而在种族刻板印象的作用之下,华裔男性更是屡屡被定型为阴柔的负面形象。本文借用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的互文性理论,对严歌苓的小说《魔旦》与黄哲伦的戏剧《蝴蝶君》进行比较与剖析,旨在探讨两位华人作家如何运用其迂回的方式颠覆西方对于华裔男性的成见。他们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具有讽刺意味的东方再现策略,也正是论文试图通过比较以阐明的重点所在。

  • 标签: 种族刻板印象 华裔男性 自我再现 互文性理论
  • 简介:杜甫的诗歌创作中连章组诗占有很大比例,其杰出代表作《秋兴八首》在结构上相当完整,一气呵成,前人对此组诗结构完整性的认识有一个接受的过程,直到明清之际,批评界基本认定杜甫这八首诗在结构上是一个完整不可或缺的整体,呈现一种环状的、开放的结构特色。这和杜甫“以诗为文”的创作思想和实践有关。

  • 标签: 连章组诗 环状结构 以诗为文 杜甫 《秋兴八首》 诗歌创作
  • 简介:中国历史上士大夫迁谪原因结局各异,与迁谪文学的关系及成就也不尽相同。两度贬流岭南与后期的穷愁造就了真正的诗人宋之问,使他在初唐诗坛获得一席重要位置。李绅迁谪岭南时间较短,虽然此期诗风有一定变化,但由于后来仕路显达,安富尊荣,成就不高。分析两人的政治命运与诗歌创作的关系有助于人们认识“文穷而后工”这一命题。

  • 标签: 宋之问 李绅 迁谪 诗歌风貌
  • 简介:1916年5月6日,在回答初登文坛的作家阿尔汗格尔斯基关于生命的意义时,列·安德列耶夫说道:“生命是很难用几个简单的词来表述的。”事实上,这位表现主义大师在自己的一系列作品中早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在他的笔下,生命的意义存在于生命的极端死亡之中,而《叶列阿扎尔》和《人的一

  • 标签: 安德列耶夫 文坛 生命 作家 表现主义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