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中末梢和静脉的应用价值。方法:参与本次研究患者的数量为100例,研究起始时间为2022年10月份,截止时间为2023年10月份,分成两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的人员为静脉采血,实验组的人员为末梢采血,分析两组人员的检验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比容以及血小板计数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患者提供血常规检查时,末梢的检验结果准确率不及静脉,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检测方式。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末梢血 静脉血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静脉和末梢在血糖检验上的差异。方法 选择医院中2023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的糖尿病患者90例,分别实施静脉和末梢检测,对比两种检测方式下的血糖水平差异。结果 静脉检测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与末梢检测结果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进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检验时,不论是选择静脉还是末梢进行检测,都表现出了较高的可行性。静脉采集的样本量较大,检验数据相对更准确,末梢采集操作更为便利,可在家庭环境中进行自我检测,从而提高糖尿病患者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管理意识。

  • 标签: 静脉血 末梢血 血糖检验 空腹血糖 餐后2h血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透室管理对护理质量的提高效果。方法采用对比研究的方式将2014年6月~2015年6月血液透析室收治的6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展开护理流程化管理;将2013年5月~2014年5月血液透析室收治的7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展开常规护理管理,对比分析两组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护理效果等。结果观察组护理态度佳,操作技术熟练,透析机使用精准,严格无菌操作,护患沟通情况佳,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显著;且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4.62%)低于对照组(17.14%),P<0.05,差异显著。结论透室护理工作管理实行流程化管理后护理质量明显提高,护理工作规范化保证临床患者的安全。

  • 标签: 血透室 护理管理 流程化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检验分析前标本的质量影响因素。方法本文从本院2018年3月-2018年6月接收的患者中,随机抽取88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采血,观察组采取多方面干预采血。结果观察组患者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检验合格40例,占90.91%,标本不合格4例,占9.09%,且P<0.05,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患者分析前标本的质量,受到患者自身采血情况、检验过程、以及护理人员采血方法规范程度的影响。

  • 标签: 检验分析 血标本 质量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脂肪制备悬浮红细胞的质量变化。方法将多联塑料袋中的,使用特定的方法将血浆分离,再将红细胞添加液加入剩余物中制成红细胞成分,观察红细胞在存储期间K+、Na+浓度、PH值和游离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结果脂肪与正常血红细胞存储期间,重度组红细胞K+浓度、游离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高于轻度组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a+浓度与PH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度脂肪可弃用其血浆,利用血液中的红细胞,而中度与重度脂肪应当选择报废处理。

  • 标签: 脂肪血 悬浮红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 构建透室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为本院透室护理安全质量监测提供行动方面的指导,帮助护理管理者明确质控任务与目标。方法 成立研究小组,统计病例资料、护理不良事件,搜集国内外护理专家历年的研究成果,做好分析讨论、专家函询,从中筛选合适的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结果 归类各项指标,构建透室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共11项,结构、结果指标分别1项、10项;问卷回收率100%,咨询指标、谐系数依次是0.12~0.17、0.10~0.14,有较高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本研究最终构建起来的透室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体系有较高的科学性、实用性,能够为透室护理安全质量评估提供有力的参考。

  • 标签: 血液透析 质量指标 构建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对于儿科特需病房中静脉标本质量来说,应用PDCA循环管理的实际效果展开分析。方法:选择2017年1月-6月为对照组,行常规管理办法;再选择2021年1月-6月实施PDCA循环管理作为研究组。结果:经过对比分析得出,两组患者的血液标本不合格数,研究组为15(0.15%),对照组为32(0.32%),前者优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静脉血液标本 PDCA循环管理 儿科特需病房 质量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对于儿科特需病房中静脉标本质量来说,应用PDCA循环管理的实际效果展开分析。方法:选择2017年1月-6月为对照组,行常规管理办法;再选择2021年1月-6月实施PDCA循环管理作为研究组。结果:经过对比分析得出,两组患者的血液标本不合格数,研究组为15(0.15%),对照组为32(0.32%),前者优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静脉血液标本 PDCA循环管理 儿科特需病房 质量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采用局部氧联合血糖测定一般临床经验判断皮瓣术后运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7年1月-2020年1月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创伤骨科行皮瓣手术患者25例,其中采用局部血糖值联合判断皮瓣运变化者12例(试验组),采用传统方式判断运者13例(对照组)。计算两组判断皮瓣术后运的准确率误诊率,并采用SPSS 20.0软件比较两组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中,13例皮瓣术后成活11例,发生坏死2例,发生血管危象3例,其中准确判断出血管危象而进行手术探查并最终成活1例,其余2例均未判断成功,并最终发生坏死,其准确率为84.6%,误诊率为15.3%。试验组12例皮瓣术后均成活,低于判断标准而进行二次探查手术4例,术中3例发现穿支血管吻合口处出现血栓,做相应处理后皮瓣成活,其中1例术中未发现血栓,其准确率为100%,误诊率为0。对比两组判断方法准确率与误诊率,试验组方法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氧联合血糖测定判断皮瓣运具有简便、可操作性强、准确率较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游离皮瓣 局部血氧检测 血糖监测 血运变化
  • 简介:【摘 要】目的:对末梢静脉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进行探究。方法: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我院2020年2月-10月间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30例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纳入65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其中A组患者采集末梢作为检测样本,B组患者则抽取静脉作为检测样本,比较A、B两组的检测结果差异。结果:A、B两组患者血常规检测结果中的PLT(血小板计数)、MCH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V(红细胞体积)和RBC(红细胞计数)水平差异无意义(P>0.05),但A组的Hb(血红蛋白计数)、HCT(红细胞比容)和WBC(白细胞计数)水平却要高于B组,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末梢血样和静脉血样在血常规检验中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静脉血样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更高,临床检验时应尽量选择静脉血样,以保障检验结果的精准性。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末梢血样 静脉血样 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前备者血清中不规则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5月共7400例手术前备者血样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结果7400例血样中检出不规则抗体35例,阳性率为0.47%。结论为避免由不规则抗体引起的输血反应,应常规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以保证输血安全,提高输血疗效。

  • 标签: 术前备血 受血者 不规则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纤维蛋白析出血标本对交叉配、血型鉴定与抗体筛查的影响,并探讨处理方法。方法:以微柱凝胶法进行血型、交叉配、抗体筛查产生假凝集的标本,通过盐水置换、37℃孵育与2次离心去除纤维蛋白,再进行血型、交叉配、抗体筛查实验,假性凝集消失。结果:100份血浆标本在ABO正反定型中出现意外凝集,交叉配血中出现主侧凝集与抗体筛查阳性,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4.3~9.9g/L,凝集强度为(mf)46例,(+w)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在血常规检验中采用静脉检验和末梢检验的准确性和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医院在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期间接受血常规检验的90例受检者,分别接受静脉和末梢采集,将两种检验方式的检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静脉检验的白细胞(6.86±2.58)×109/L、红细胞(4.80±1.33)×1012/L、血红蛋白(108.13±9.59)g/L、红细胞平均体积(88.98±4.89)fL、红细胞平均血红白蛋浓度(323.25±8.87)g/L、血小板(257.45±70.63)×109/L均高于末梢检验结果(4.85±2.31)×109/L、(3.70±1.23)×1012/L、(97.46±9.78)g/L、(80.15±4.69)fL、(275.65±9.78)g/L、(221.23±69.44)×109/L,(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常规检验中采用静脉采集的准确性较高,临床多建议采用静脉进行血常规检验。

  • 标签: 末梢血 静脉血 血常规检验 准确性
  • 简介:摘要脾生的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本文从脾生主要为血液生成提供原料、脾主运化以化生气血,脾生的现代中医学认识三方面论述了中医学的脾生理论。

  • 标签: 脾生血 《黄帝内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院血液培养阳性率,细菌分布科室分布进行的回顾性分析,为临床提供更多依据。方法培养标本用BACTEC9050全自动培养仪进行培养和DL-96Ⅱ鉴定仪进行鉴定。结果2109例标本中196例培养阳性标本分离出细菌19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37株,革兰阳性菌54株,真菌7株。感染率最高的细菌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葡萄球菌。结论肠杆菌科细菌和葡萄球菌是培养中的主要病原菌,多见于疾病。

  • 标签: 血培养 病原菌 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葡萄球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