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生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在冠心病预测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比两组的超声表现分型、IMT、斑块积分及超声病理学分型。结果两组患者之间的超声表现分型具有显著差异(P<0.01),观察组的IMT明显厚于对照组(P<0.01),斑块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对于冠心病具有简便、无创、重复性好等优点,是一种准确性较高的冠心病诊断技术

  • 标签: 超声 颈动脉粥样斑块 冠心病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从而来提高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肺癌中的诊断率。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技术,采用放射免疫法、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和生化发光法,对从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88例病患者进行检测,其中53例检测为肺癌患者将其作为肺癌组、35例为良性肺病患作为良性肺病组,测定32例正常对照组的3种血清标志物CYFRA2l—l、NSE、CEA的水平作。结果肺癌患者组的3种标志物CYFRA2l-1、NSE、CEA的水平明显的均高于肺良性疾病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血清YFRA2l—的敏感性为50.1%,NSE的敏感性为20.3%,CEA的敏感性为57.8%,而且通过对三种血清标志物的联合检测林敏度极高为94.2%,其联合检测结果远远优于三种标志物的单项测定。结论对于血清YFRA2l—l、NSE、CEA的联合检测有着极高的医学价值,并建议临床工作者在肺癌诊断中采用三者联合检测的方法,这样会使治疗效果更好,而且对于组织分型有着极高的医疗价值。此外对于多项血清肿瘤指标联合检测的方法比单项检测在诊断肺癌的敏感度和准确度上,得到了明显提高。

  • 标签: 肺癌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癌胚抗原 联合检测 YFRA2l-1 放射免疫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特点进行分析,探讨总结高血压与血液流变学指标之间存在的联系。方法针对从2012年1月至6月我院收诊的1016例高血压患者分为实验组,再随机选取1016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将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将检测结果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实验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沉降率以及红细胞压积都显著比对照组高(P<0.05),与此相反,红细胞变形指数却比对照组要低(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健康者相比会明显升高,因此在临床上要重视对高血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检测,这有利于高血压患者的诊断以及采取合适的临床治疗手段。

  • 标签: 高血压 血液流变学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并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和正常健康人(CON组)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研究对象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和白介素10(IL-10)的差异。结果AMI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s-CRP、TNF-α、IL-6和IL-8均显著高于CON组正常健康人(P<0.05),血清IL-10显著低于CON组正常健康人(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处于炎症失衡状态,血清hs-CRP、TNF-α、IL-6和IL-8均显著高于正常健康人,而血清IL-10显著低于正常健康人。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炎症因子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检测进行探讨,并总结检测结果,为日后的临床检测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市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研究对象,该控制中心已经实行了PITC策略,在实行期间,抽查所有人员血液资料(观察组),同时选择自愿进行艾滋病咨询和检测的人员资料进行对比(对照组),主要对比两组人员HIV检测率、阳性率。结果经过资料的对比分析,发现实行PITC策略期间的检查人员,其HIV检测率为81.0%(12778/15778),HIV检测阳性率为0.273%(35/12778),明显高于自愿咨询人员的20.8%(3248/15778),0.12%(4/3248)。结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部抽血检查人员艾滋病检测策略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有助于提高HIV检测率以及HIV检测阳性率,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帮助,今后可推广应用。

  • 标签: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艾滋病检测 PITC 可行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ELISA一步法检测导致出现(HBsAg)钩状效应(HBsAg假阴性)的原因。方法选择我院健康体检者150例,其中,HBeAg阳性HBsAg阴性标本35例,倍比稀释标本后分别应用ELISA二步法和一步法检测HBsAg,观察两种方法的阳性率及不同稀释比与吸光度的变化。结果检测35份标本原血清结果,一步法HBsAg均为阴性,二步法均为阳性;一步法,大部分标本从原血清至17均为阴性,吸光度值OD为0.076,117稀释后OD值逐渐升高,从1126至11023吸光度变化不大(OD值3.30±0.15),12058后OD值逐渐下降;二步法从原血清到1266吸光度变化不大(OD值3.20±0.17)),1524后OD值逐渐下降。结论ELISA二步法可避免HBsAg浓度过高致钩状效应所引起的HBsAg检测结果假阴性。

  • 标签: 酶联免疫吸附(ELISA)实验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 钩状效应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临床分离的葡萄球菌对克林霉素诱导耐药状况。方法收集本院2012-2013年分离到的47株红霉素耐药、克林霉素敏感临床分离株,按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NCCLS)2004年推荐的双纸片法做克林霉素诱导耐药(D-试验)。结果47株葡萄球菌中克林霉素诱导耐药株16(34%)。结论我院葡萄球菌克林霉素诱导耐药率较高,应提高对诱导耐药葡萄球菌的监测和控制。

  • 标签: 克林霉素 红霉素 葡萄球菌 D 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2月200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应用ELISA、TRFIA、ECLIA方法对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将ECLIA用以参考法,经Kappa检验分析不同方法学检测结果相关性。结果3种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结果卒中较高一致性,ECLIA检测方法更具有敏感性。结论当前临床中所应用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测方法卒中较高一致性,实验室结果得到相互验证,ELISA可应用到人群初筛中,ECLIA在肝炎患者中应用效果更为显著,具有较高价值。

  • 标签: ELISA TRFIA ECLIA 乙型肝炎病毒 血清标志物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检验中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方法资料选自2013年10月—2014年2月经本院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患者45例,均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荧光探针法进行确证。并对这些患者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与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CMIA)进行检测,并对两种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通过相关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可见,ELISA对HBV血清检测的准确性与CMIA对HBV血清检测的准确性相比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中,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均属于敏感性较强、准确性较高检测方法,若是要完全保证临床HBV感染、复制及传染性检测的准确性,可在临床检验中将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联合应用,以便为临床诊治的效率提供可靠在保障。

  • 标签: 临床检验 乙型肝炎病毒 检测方法 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对比乳胶凝集免疫比浊法(3TP法)与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检测梅毒抗体的效果。方法:对TPPA法检测的血清标本共291例(阳性191例,阴性100例),均采用乳胶凝集免疫比浊法进行平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91例标本的检测结果提示,乳胶凝集免疫比浊法与TPPA具有极好的一致性(Kappa=0.977,P〈0.01)。结论:乳胶凝集免疫比浊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特点,适用于自动生化分析仪,操作简便又快速,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血清梅毒抗体 乳胶凝集免疫比浊法 自动化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本地区儿童血铅检测,了解青浦区儿童血铅中毒情况,并探讨血铅水平与不同人群的关系。方法用原子吸收光谱对1078名儿童进行血铅测定,并将受检儿童按年龄段、性别进行分组。结果1078名儿童血铅均值为33.90ug/L,其中有例儿童血铅≥100ug/L,占3.99%,≤3岁儿童血铅水平及铅中毒率最低,与其他年龄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6岁组与>6岁组相比血铅水平及铅中毒率均无差异(p>0.05)同年龄组男女儿童血铅水平与铅中毒率均无差异。结论本地儿童的血铅水平与全国各地相比处于低水平位置。儿童的血铅水平与年龄,环境,家长重视程度,卫生习惯有一定联系

  • 标签: 血铅水平 铅中毒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方法选择50例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间在我院门诊行健康查体的志愿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分别于不同时间点对50例志愿者行静脉血常规检查和末梢血常规检查,对志愿者末梢血常规值和静脉血常规值比较和分析。结果静脉血血小板计数平均值明显高于血小板计数平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血血红蛋白、红细胞以及白细胞检测值均明显低于末梢血检测值,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血常规血红蛋白、血小板以及红细胞和白细胞采集后半小时、2小时内参数值与即可测定结果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6小时后,血小板与采集即刻值相比有明显下降,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红细胞和白细胞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很多因素能够血常规检测结果造成影响,对患者行静脉血常规检测并于2小时内进行测定能够提高检测准确率。

  • 标签: 血常规检测 检测结果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CA199、CA242、CEA三项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诊断胰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胰腺癌患者50例病情回顾性分析,收集住院期间CA199、CA242、CEA水平,并选取同期住院胰腺良性病变50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间肿瘤标记物差异。同时,分别比较单独诊断、两种指标联合以及三种指标联合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差异。结果胰腺癌组患者CA199、CA242、CE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项联合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优于单独诊断,而三种指标联合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结论CA199、CA242、CEA均是诊断胰腺癌的有效肿瘤标记物,但单独运用时灵敏度和特异度不高,而不同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时将大大提高诊断价值。

  • 标签: 胰腺癌 肿瘤标记物 CA199 CA242 CEA
  • 简介:目的调查肠杆菌科细菌中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PMQR基因)的现状、基因型以及PMQR基因阳性菌株携带Ⅰ类整合子的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PCR法对125株肠杆菌科细菌(80株大肠埃希菌、18株肺炎克雷伯菌和27株阴沟肠杆菌)进行PMQR基因和Ⅰ类整合子检测。对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并对阳性菌株做接合试验,采用琼脂倍比稀释法测定供体菌、受体菌和接合子对喹诺酮类和其他抗菌药物的MIC。结果125株肠杆菌科细菌检出16株(12.8%)qnr基因阳性,其中8株携带qnrS1基因,8株携带qnrB6基因;另检出15株(12.0%)携带aac(6’)-Ib-cr基因。20株PMQR基因阳性菌株携带I类整合子。26株PMQR基因阳性的菌株中有12株接合成功,典型Ⅰ类整合子阳性的菌株中有7株接合成功。与受体菌相比,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对接合子的MIC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肠杆菌科细菌中存在PMQR基因的流行,PMQR阳性菌株可同时携带整合子基因,这些耐药基因均具有水平转移的特性,故应引起高度重视。

  • 标签: 肠杆菌科 喹诺酮类 质粒 耐药性 细菌 I类整合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脂在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体内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29例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其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41例,加速期及急变期25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L)化疗前32例,完全缓解期21例)与10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脂进行检测,包括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_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l)、载脂蛋白B(ApoB)。结果CML慢性期、AL完全缓解组血脂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CML加速期及急变期、AL化疗前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TG明显升高,TC、HDL-C、LDL-C、ApoAl、ApoB明显降低。结论检测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血脂变化情况有助于病情监测与预后评估。

  • 标签: 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 急性 血脂
  • 简介:摘要目的对淮安市2013年手足口病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2013年淮安市手足口病病原学特征,为临床诊断手足口病提供参考。方法采集2013年淮安市各地送检的249例手足口病患者的粪便、肛拭子、咽拭子、疱疹液和脑脊液等标本256份,应用RT-PCR技术检测样本中的肠道病毒、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A16)。结果249例手足口病患者的256份各类样本中,检测到肠道病毒(PE)阳性42份,EV71病毒特异性基因片段阳性83份,CA16特异性基因片段阳性62份。249例手足口病病例中,阳性188例,阳性率75.35%;其中EV71阳性83例,占阳性人数44.41%,CA16阳性共62例,占阳性人数33.24%,EV71的检出率较CA16高。已检验249例中,重症患者66例,阳性54例,阳性率81.95%;其中EV71共46例,占阳性人数83.49%,CA16共4例,占阳性人数8.26%。结论EV71是2013年淮安市手足口病的优势病原体;同时EV71是引起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主要毒株类型。

  • 标签: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71型 柯萨奇病毒A组16型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用不同标本(静脉血、末梢全血、预稀释末梢血)进行血细胞检测所得结果的分析,探讨其检测结果的差异性及相关性。方法随机对100例我院门诊健康体检人员自愿者,同时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用希森美康SYSmexXT-1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常规,将三组数据进行重复性实验和比对试验,经统计学分析,比对静脉血、末梢全血、预稀释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静脉血和末梢全血比较只有红细胞压积HCT,P<0.05有差异,而静脉血与预稀释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比较,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红细胞压积HCT五项指标均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细胞分析应以静脉血为主,标本采集确有困难时应尽量用末梢全血,应对引起末梢血结果的诸多因素引起重视。

  • 标签: 静脉血 末梢全血 预稀释末梢血 血常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多种自身抗体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及自身免疫性肝炎(AIH)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2012~2014年本院提供的35例PBC患者、13例AIH患者和5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抗线粒体(AMA)-M2亚型抗体、抗3E(BPO)抗体、抗Sp100抗体、抗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PML)抗体、抗gp210抗体、抗肝肾微粒体-1(LKM-1)抗体、抗肝特异性胞质1型(LC-1)抗体、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抗SLA/LP抗体)、抗Ro-52抗体。结果35例PBC中抗AMA-M2抗体、抗3E(BPO)抗体、抗Sp100抗体、抗PML抗体、抗gp210抗体、抗LC-1抗体、抗SLA/LP抗体、抗Ro-52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2.15%、77.21%、15.63%、56.25%、6.88%、9.38%、6.25%、56.25%,而以上8种自身抗体在13例AIH患者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8.52%、18.52%、14.81%、14.81%、7.41%、3.70%、7.41%、66.67%。抗LKM-1抗体在PBC中未检测出,而在AIH的阳性率为11.11%。结论抗AMA-M2抗体、抗3E抗体、抗PML抗体、抗gp210抗体的联合检测对PBC的诊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而对AIH的诊断意义不大,而LKM-1对PBC的诊断没有价值,而对AIH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自身免疫性肝病自身抗体谱检测对PBC、AIH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肝硬化 肝炎 自身免疫性 自身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干化学尿液分析法与手工法在尿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择取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门诊与住院患者的320份尿液标本,采用干化学尿液分析法与手工法进行平行测定,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尿蛋白、白细胞、隐血、红细胞测定结果。结果经干化学尿液分析法检测发现,63例尿蛋白阳性,154例隐血阳性,75例白细胞阳性,80例红细胞阳性;经手工法检测发现,68例尿蛋白阳性,119例隐血阳性,88例白细胞阳性,73例红细胞阳性,两种方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干化学尿液分析法与手工法均存在假阳性与假阴性结果,必要时必须要结合两者来进行测定,可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 标签: 尿常规检查 干化学分析法 手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