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南宋孝宗禅位于光宗。光宗刚愎自用,拒言玩谏,父子失合;纵容皇后李氏,干涉政权;任用小人,政局黑暗不堪。彭龟年多次直言其弊。孝宗死后,光宗拒不主丧。朝中骚动,人心散失,彭龟年伏地叩额苦谏,不为所获。彭龟年认为唯有建储,才可稳定政局。后又拥立嘉王(即后来的宁宗)即位。彭龟年作为这一历史时期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以他的活动及言行为视角,可更深入解读绍熙政局。

  • 标签: 彭龟年 宋孝宗 宋光宗 精神异常 绍熙内禅
  • 简介:"寿贾词"在两宋"寿词"的演变脉络中具有特殊的时代意涵,周密《齐东野语》从旁观者的角度"戏书"贾似道每岁八月征选寿词、品第甲乙的风潮,嘲讽贾相将文艺视为点缀文雅生活、夸饰个人功勋的陪衬。由于贾似道的生平牵系着南宋中晚期的政治史,本文藉由分析"寿贾词"所着意称颂的寿主特质,以此反映贾似道在各个时期的具体事迹;此外,文中将分别考稽翁孟寅、吴文英、刘克庄、宋自逊等献贾、寿贾之江湖词客们与贾相交往的概况,讨论投献者如何基于各自的认知立场、创作动机,去诠释贾相的生平行谊,以达成其书写功能和目的;最后,指出贾似道(集团主人)与江湖词客(投赠者)以"奖赏"和"谀颂"作为交换条件时,如同羔雁之具的词作表现,经常罗列繁复的典故而形成夸张的装饰。

  • 标签: 寿词 贾似道 吴文英 刘克庄 江湖文人
  • 简介:南宋禅僧兰溪道隆于1246年东渡日本传法近三十年,这一活动全面深入地促进了南宋文化与日本文化之间的交流。道隆不仅将纯粹的南宋临济禅引入日本,开启日本禅宗一个新阶段,还促使包括宋学在内的其他富有宋地特色的

  • 标签: 兰溪隆对 文化影响 日本文化
  • 简介:摘要本文就南宋宰辅的家庭出身作简单的分析,并就其所反映的一些政治现象展开讨论。

  • 标签: 宰辅 出身 政治现象
  • 简介:蒲江县出土的窖藏铁钱,经过清理,种类较为丰富。本文介绍了这批铁钱,并对相关问题作了探讨。

  • 标签: 南宋窖藏 铁钱 年号钱 钱监
  • 简介:宋室南渡后,北方文人迁入岭南,他们"大驾初渡江,中原皆避胡"(《剑南诗稿》卷七《书叹》)之际,"衣冠方南奔,文献往往在"(《剑南诗稿》卷三十《谢徐居厚汪叔潜携酒见访》),以致"琼僻居海屿,旧俗殊陋,唐宋以来多名贤放谪,士族侨寓,风声气息先后濡染"(《正德琼台志》卷七《风俗》),不但丰富了西江流域的文化事业,而且以他们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岭南风物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了作品新的美感特质。

  • 标签: 文人 南宋 张孝祥 《剑南诗稿》 漩涡 历史
  • 简介:文章从晁公武的生平、藏书管理、著书立说三方面,介绍了这位南宋时期藏书家对中国古代目录学的重要贡献。

  • 标签: 南宋 晁公武 藏书 著书
  • 简介:陕西历史博物馆藏一张仲尼式琴,造型古朴,断纹多样。龙池内朱书楷体八字:“绍兴三年马希仁制。”后髹黑漆,在红外摄影下,琴名与篆印显现。琴背项部四字草书琴名:“万壑松风。”龙池与雁足间方形篆印:“御书之宝。”以形制、用材、工艺、断纹、腹款等判断,“万壑松风”琴应为南宋制作。南宋“万壑松风”琴的发现,打破已有定式,证明“马希仁制”琴横跨两宋,并为马希仁的生平增加了一条重要的解注。

  • 标签: 馆藏 古琴 南宋 马希仁 万壑松风 御书之宝
  • 简介:南宋文士所倡导的隐逸与渔钓相结合的“渔隐”工夫,有其悠久的道家哲学背景。以朱敦儒、陆游、范成大、张镃、方岳等人为代表的南宋文士,清醒地看到政治对人性的戕害,崇尚自由的天性和独立的人格,故而对“渔隐”之乐情有独钟。南宋文士的“渔隐”,风格境域阔大,灵动深邃,人格自由洒脱,放达不羁,带有浓厚的道家美学色彩。

  • 标签: 南宋 休闲 渔隐
  • 简介:宋代是我国钱币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宋代钱币在我国钱币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了解南、北宋钱币的成分、显微结构的差异对铸币保存状况的影响,通过显微镜观察、合金成分分析、显微结构分析,对南宋和北宋各21枚钱币的保存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以了解这42枚钱币的锈蚀状况、锈蚀原因,以及成分、显微结构的差异对铸币保存状况的影响。同时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对北宋、南宋钱币的合金成分、铸造工艺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南宋钱币的保存状况比北宋的差一些,合金成分及显微结构的差异,是导致保存状况不同的重要原因。这些钱币主要是由铜、锡、铅铸造而成,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北宋钱币合金成分比较稳定,成分配比比较科学。而南宋成分数据比较分散,早期铜、锡含量较高,铅含量较低,晚期铜、锡含量较低,铅含量明显增高,合金品质大大降低。本研究可为了解当时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形态进一步提供基本信息。

  • 标签: 钱币 青铜 成分 锈蚀
  • 简介:本文从海内外学界对南宋义役的认识分歧入手,在摸清义役的实施概况、发展阶段和运作方式的基础上,首次区分了义役的不同类型,即有民间主导型和政府推广型之别。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原理,从乡村上户、胥吏阶层和地方政府官员在义役问题上的利益博弈入手,分析了义役败坏的诸般原因。认为民间主导型义役是乡绅集团在差役重压下,试图通过集资助役、自主排役之方式,主动参与赋役徵收、地方治安等乡村治理秩序重建的有益尝试。

  • 标签: 义役类型 乡村治理秩序 利益博弈 制度变异
  • 简介:本文认为,唐宋之际的立国态势和经济格局已然发生重大转折,从唐宋时期“头枕三河、面向草原”一变而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这是两宋之际我国传统社会的经济重心从中原地区移向长江流域的必然结果。而南宋时期东南地区依持自身特有的天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蚕桑、茶叶、竹木、花卉、水果等经济作物和纺织、陶瓷、矿冶、造纸、印刷等手工业生产,大力拓展海外贸易,走出了一条通过商品经济来提高两浙、福建和江南东、西等路人口承载能力的崭新道路。南宋时期走向开放市场的诸种表现即是明证。

  • 标签: 南宋 开放型市场 经济重心南移 发展道路
  • 简介:南宋吕祖谦家族墓地位于浙江省武义县明招山,南波以来,自吕好问以下凡五代家族成员(包括吕祖谦、吕祖俭等人在内),悉数聚葬于此.近年来,明招山出土了吕氏家族墓志共十七通,均为新见史料,对研究东莱吕氏家族与明招山吕氏家族墓地的形成与规划,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标签: 明招山 吕祖谦 家族墓志
  • 简介:在文学界,众多文学家们对姜夔自度曲的歌词部分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他们大部分不懂音乐,所以忽略了其重要的音乐部分;在音乐界,杨荫浏、丘琼荪、夏野、郑祖襄等前辈对姜夔自度曲已经做了一定程度深入浅出的研究,后辈学者对姜夔自度曲的研究虽然不少,但出其右者甚少,总体上都是对前辈文章的模仿与复制,且音乐界人士似乎对姜夔自度曲的文学部分的主要风格特点介绍分析的不够详细……本文将在这些前辈研究的基础上,以南宋音乐家、词人姜夔的十四首自度曲为主要对象,从文学、音乐两方面出发进行探索,力图补充前人对姜夔自度曲研究的遗漏和不足之处。

  • 标签: 姜夔 自度曲 清空 词体歌曲 倚声填词等
  • 简介:今陕西洋县,即唐、宋时的洋州。它地处汉中盆地东端,位于骆(在周至)傥(在洋县)谷南口;东达荆襄,西连汉中,背倚秦岭,面对巴山,山水交错,形势险要,故自汉、魏以来,即为兵家必争之地。迨至唐、宋,又成为军事、政治活动的要区,因而遗留的文物、

  • 标签: 洋县 汉中盆地 形势 陕西 文物 重建
  • 简介:<正>我国方志学,是一门历史相当悠久的学科。它是历史科学的一个分支。方志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它本身的理论体系和具体内容,主要是研究地方志的性质,方志的编纂宗旨和编修原则,方志的结构和体例,方志的类别和各类方志的作用(社会效益),方志的编纂方法以及方志的整理和利用等一系列理论和实际问题。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认为“方志学之成立,实自实斋始也。”从此以后,许多有关方志学的论著,几乎都唱同一个调子,把章学诚作为中国方志学的创立者,认为中国方志学形成于乾嘉时代。其实,这是一种传统的偏见,必须重新加以鉴定。

  • 标签: 建康 乾嘉时代 历史文献 学术史 方志学 高似孙
  • 简介:由于南北两宋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皇家画院的重视,山水画得以逐渐成熟并在艺术形式、笔墨等方面显示出自己的特点,成为山水画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这其中能够体现两宋山水画风及其演变的画家便是李唐。李唐绘画风格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南宋宫廷绘画的审美范式,开创和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艺术语言,形成和影响了南宋宫廷画院特有的审美风格。李唐的艺术成就对南宋宫廷画院山水绘画的影响极为深远。

  • 标签: 李唐 南宋宫廷画院 地宋山水画
  • 简介:《名公书判清明集》是南宋时期的一部判文集,因其均为实判,故此史料价值很高。《名公书判清明集》中的案例,大多与亲属间的诉讼有关。通过分析相关判词,尤其是亲属间的财产纠纷诉讼,可以看出当时民风浇薄,很多人为一己私利不顾亲情的世间百态;另一方面则反映了名公们的态度,他们大力提倡儒家重视家庭伦理的主张,对关涉人伦案件的处理,往往以教化为先,惩罚在后,以美风俗、厚人伦为为政之根本,可谓儒家思想的忠实卫护者和积极践行者。

  • 标签: 《名公书判清明集》 判词 亲属 诉讼 南京
  • 简介:南宋中后期,除了"四灵""江湖"等诗歌流派之外,还存在着一批诗歌创作者,他们大多是在朝为官的士大夫。这批士大夫中有真德秀、魏了翁、杜范、岳珂等人,他们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数量巨大,不容忽视。在文学史叙述中,往往在中兴四大诗人之后便直接提"四灵""江湖"等诗歌流派,忽视了这一大批诗歌写作群体的存在。这些士大夫的学问诗以阐述理学义理或考据学问为目的,体裁大多以五古为主。每个作者的思想倾向决定了其诗作的趣味和观念,这其中带有对程朱理学的反思和批判。从诗歌发展史来看,这些士大夫的学问诗说明他们的诗歌创作仍然部分延续了宋诗的做法,即所谓以议论为诗,可以说是宋诗的绝响,也可以说是宋诗的议论化发展到极端的一个产物。

  • 标签: 士大夫 南宋中后期 学问
  • 简介:选取家世和时代背景与白先勇相近的李煜及南宋末期的王沂孙、张炎三位词人,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比较,说明他们对白先勇小说创作的影响.

  • 标签: 李煜 南宋末期词 白先勇小说 历史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