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我院门诊心电图室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临床相关疾病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详细收集2012年09月至2013年09月医院门诊心电图室确诊房颤的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房颤的易患因素,了解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现状。结果共收集房颤病例66例,易患因素中高血压占50%,冠心病占18.2%。华法林应用率13.6%。结论房颤主要易患因素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应用率仍低。基层医院仍需加强房颤的防治。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人心房颤动并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意义。方法:1996~2005年448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分为脑卒中组96例、对照组(无脑卒中组)352例,回顾性对比分析病史、合并疾病、体征及辅助检查、用药情况。结果:脑卒中组与对照组两组对照,脑卒中危险因素差异显著(P〈0.05)。结论:年龄≥75岁、持续性房颤、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心力衰竭、未抗栓治疗是老年房颤并发脑卒中的高危危险因素,控制危险因素、合理应用抗凝、抗血小极药物有助于减少老年人心房颤动并发脑卒中的发生。

  • 标签: 心房颤动患者 脑卒中 老年人 并发 临床分析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合并心房颤动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60例高血压患者,按照是否合并心房颤动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30例,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性别、高血压分级、高血压病程、LVEDD、LVPWT、IVST、合并糖尿病、Cr、FPG、HDL-CD及BUN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BMI、年龄、脑血管病病史、LAD、LVM指数、LVEF及TC、TG、LDL-C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功能分级、年龄、脑血管病病史等诸多因素均可诱发高血压患者并发心房颤动,临床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以减少心房颤动发生,延长高血压患者寿命。

  • 标签: 高血压 心房颤动 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240-02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目前有少数研究提示新发房颤的诊断和后续恶性肿瘤的诊断有关。机制可能包括共同的危险因素、检出偏倚等。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物相关的出血事件可能是恶性肿瘤的警告信号,有利于尽早开展恶性肿瘤的相关检查并进行干预。

  • 标签: 新发心房颤动 恶性肿瘤 出血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1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毛花甙C组各55例,分别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房颤转复时间、发作持续时间与转复的关系。结果胺碘酮在2h、6h转复率明显高于毛花甙C组;转复时间明显短于毛花甙C组,房颤发作时间越长,转复成功率越低。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阵发性、非瓣膜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其临床疗效优于毛花甙C,是一种快速、简便、安全的转复方法。

  • 标签: 胺碘酮 阵发性心房颤动 毛花甙C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华法林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98例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华法林治疗组(观察组,n=49)和阿司匹林治疗组(对照组,n=49),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经华法林抗凝治疗后不良终点事件发生率为4.1%,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2.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心房颤动临床疗效好,能够有效降低不良终点事件发生率,且不良反应较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心房颤动 华法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动态心电图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2015.02~2016.01)期间,将其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的60例无心脏疾病的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均对其实施动态心电图检查,并对比2组的动态心电图检查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发作及患者的左房内径、年龄及各时段房颤维持时间具有密切关联。结论对于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测具有操作便捷,重复性佳等优势,可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并应用。

  • 标签: 阵发性 心房颤动 动态心电图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我国心房颤动房颤)介入治疗的现况并对医疗质量开展分析。方法在全国7大区域中分别选取1~3家区域医学中心,按比例随机抽取各中心2017年全年行房颤介入治疗(导管消融术及左心耳封堵术)的住院病历,收集CHA2DS2-VASc评分记录、导管消融术后抗凝、是否符合左心耳封堵术适应证等情况,并分析当次住院期间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和严重并发症。结果17家中心2017年共行房颤导管消融术10 800例、左心耳封堵术447例。10/17中心房导管消融手术量<500例,7/17中心左心耳封堵手术量<20例。共抽取行导管消融术和左心耳封堵术病历1 347和160份。15.8%(238/1 505)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病历中记录了CHA2DS2-VASc评分。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抗凝率为98.6%(1 328/1 347),16/17的中心抗凝率高于90%;导管消融术的并发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9%(12/1 347)和0.4%(5/1 347);导管消融手术量<500例的中心并发症以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与手术量≥500例的中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2/413)比1.1%(10/934),P>0.05;0.5%(2/413)比0.3%(3/934),P>0.05]。左心耳封堵适应证符合率为81.3%(130/160),其中手术量≥20例的中心符合率高于手术量<20例的中心[84.8%(106/125)比68.6%(24/35),P<0.05];左心耳封堵术的并发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5/160)和1.9%(3/160),左心耳封堵手术量<20例的中心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手术量≥20例的中心[8.6%(3/35)比1.6%(2/125),P<0.05],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2/35)比0.8%(1/125),P>0.05]。结论我国房颤介入治疗总体规范且安全,并发症总体发生率较低、导管消融术后抗凝比例高、左心耳封堵术适应证符合率总体尚可,但上述指标在不同中心差异大。

  • 标签: 心房颤动 介入治疗 医疗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心房颤动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的同时,对于其电解剖特征的影响。方法针对心房颤动患者按照是否合并有高血压进行分组,同时进行电解剖特征的分析,探究高血压和非高血压患者电解剖特征的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针对性比较患者的心房电压发现,有无高血压对于患者的心房电压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性比较两组患者的消融情况发现,非高血压患者的消融情况明显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对心房颤动患者电解剖特征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 标签: 高血压 心房颤动 电解剖特征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房颤总的发病率为0.4%,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以达到100~160次/分,心房颤动房颤)所致的快速且不规则的心室率可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房颤还增加脑卒中的危险性,加重心功能不全及心肌缺血,导致生活质量下降。1-3目的在急诊心律失常中,心房颤动最为常见,作为急诊工作者了解急诊的治疗及护理是有必要的。方法本次选取我院急诊2014年6月至2015年9月就诊的心房颤动患者50例,冠心病12例,扩张型心肌病16例,心脏瓣膜病18例,不明原因心房颤动4例,在急诊治疗的同时,给与完善整体、全面的护理干预。结果本次选取的心房颤动患者,经急救治疗及整体、全面的护理,转复成功及病情好转48例,出现并发症2例,护理给与高度评价。结论针对心房颤动患者,在积极转复及稳定病情的同时,加强整体、全面的护理干预,可保障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加强护理质量。

  • 标签: 心房颤动 急诊治疗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对照研究胺碘酮与西地兰治疗快速型房颤的效果。方法对82例快速型房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1例,分别静脉应用胺碘酮与西地兰。结果胺碘酮组在转复窦性心律成功率高于西地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针治疗快速型房颇安全,且效果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预防抗凝治疗。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确诊为房颤的住院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非抗凝治疗组和抗凝组,对两组血栓栓塞发生率进行分析。结论非抗凝组发生血栓栓塞14例,发生率70%;抗凝组发生血栓栓塞3例,发生率15%。两组血栓栓塞发生率有显著差异,抗凝组发现出血1例,两组均无出血性死亡发生。结论采用安全有效的抗凝治疗更好地促进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预防,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效益和安全性取决于抗凝治疗的强度和稳定性。

  • 标签: 心房颤动 血栓栓塞 预防 抗凝治疗
  • 简介:患者女性,73岁。因“突发心悸、胸闷3h”于2009年3月5日急诊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史8年,血压控制欠佳,最高达210/110mmHg。查体:体温36.2℃,脉搏15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203/121mmHg。神志清楚,精神紧张,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那扒蘧窒扌月∑?未触及震颤,心界略向左下扩大,心率15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电图(图略)示:室上性心动过速,室率156次/分。

  • 标签: 心房颤动 普罗帕酮 小剂量 室上性心动过速 高血压史 肺呼吸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老年心房颤动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对我院经过确诊的132例老年心房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合CT和MRI技术诊断其是否伴随缺血性脑卒中,将其分为对照组(单纯房颤患者)69例和观察组(房颤伴有缺血性脑卒中)63例,分析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病理因素.结果老年心房颤动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年龄(χ2=9.791,P=0.001)、高血压(χ2=4.859,P=0.027)、糖尿病(χ2=7.283,P=0.007)、持续房颤(χ2=15.230,P=0.000)、颈动脉斑块(χ2=8.508,P=0.004)、左心房扩大(χ2=8.340,P=0.004);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可知,年龄、糖尿病、高血压、持续房颤、颈动脉斑块及左心房扩大为老年心房颤动者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糖尿病、高血压、持续房颤、颈动脉斑块及左心房扩大是影响老年心房颤动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关键词心房颤动;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227-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胺碘酮与洋地黄类药物治疗房颤控制心室率的疗效。方法以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本院内科住院110例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成2组,胺碘酮组54例,洋地黄组56例,分别静脉给药胺碘酮和毛花苷C。结果胺碘酮组的总有效率为85.2%(46/54),洋地黄组的总有效率为57.1%(32/56),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推注胺碘酮治疗房颤的疗效优于洋地黄类药物,在控制心室率方面也优于洋地黄类药物

  • 标签: 心房颤动 胺碘酮 洋地黄类药物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约30%的脑卒中与房颤有关。房颤患者面临的脑卒中风险与其合并症等多种因素有关。房颤脑卒中风险评估是制定脑卒中预防策略的必要前提。大多数房颤患者面临较高脑卒中风险,房颤相关脑卒中导致的致残率、致死率很高,口服抗凝药物预防脑卒中的效果得到证实。CHA2DS2-VASc评分[心力衰竭、高血压、≥75岁(2分)、糖尿病、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2分)、血管疾病、年龄65~74岁、女性]在包括亚洲人群在内的许多人群中证实,能够预测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用于指导抗凝决策。仍有诸多研究旨在提高房颤脑卒中风险预测能力。

  • 标签: 心房颤动 脑卒中 风险评估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阵发性房颤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并制定积极有效的临床防治对策。方法对我院2014年0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2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风湿性心脏病7例,占26.92%;高血压性心脏病9例,占34.62%;冠心病3例,占11.54%;甲状腺功能亢进4例,占15.38%;原发性心肌病3例,占11.54%。通过对各不同诱因的治疗与控制,26例房颤均在12-24h内消失。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绝大多数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风湿性心脏病、高心病、冠心病较为常见。临床防治中时,一定要积极寻找诱因,再进行标本兼治,考虑心律失常发作时心室率的控制和心律失常的转复、以及预防复发的措施。

  • 标签: 阵发性心房颤动 病因分析
  • 简介:目的对心房颤动患者先予静滴硫酸镁,然后再予低能量的电转复;或对心房颤动直接予低能量电转复。了解这两种方法对心房颤动的转复情况。方法随机分组,56例心房颤动患者先予硫酸镁静滴,再予低能量电转复为治疗组;40例心房颤动患者直接予低能量电除颤为对照组,观察转复情况。结果治疗组平均电转复能量为20J,转复成功率96%;对照组平均电转复能量50J,转复成功率80%。两组转复能量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加用硫酸镁静滴,能降低电转复能量,对心脏损害少。改善预后。

  • 标签: 心房颤动 硫酸镁 低能量电转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