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主动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急症,特点是发病突然,死亡率极高,典型表现为撕裂样胸痛或腹痛,伴频死、窒息或休克等。 对于自述无高血压病史的年轻患者,出现急性后背部剧烈疼痛时进行心脏及大血管彩超检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33岁男性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主动动脉瘤误诊的原因,提高超声医师对其诊断的认识,降低误诊率。方法对我院2010-06—2011-05诊断及误诊的主动动脉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动动脉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相当部分患者无任何症状,易被忽视,容易误诊,可误诊为内外科多种疾病。晚期死亡率较高。结论主动动脉瘤在瘤体破裂前患者缺乏临床特异性表现,超声及临床医师认识不足,极易误诊、漏诊,尽早选择联合超声、CT、MRI等影像检查可以及早明确诊断,超声检查是检查夹层动脉瘤的首选,为临床医生急救提供可靠的依据。

  • 标签: 主动脉瘤/超声诊断 夹层/诊断 误诊
  • 简介: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影像学诊断技术不断提高,主动这一血管外科急危重症的发病率和检测发现率也随之升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1,2]。对主动的治疗,患者处于哪一个分期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可以将主动起病时间在7天以内的病例归入为急性期;8~30天为亚急性期;超过30天为慢性期[3]。主动患者在亚急性期接受腔内修复术的死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腔内治疗 亚急性期 腔内修复术 中国人口老龄化 影像学诊断技术
  • 简介:主动动脉瘤疾病是主动疾病中最常见的重症及病死率高的疾病,主动是有三层结构(内膜、中膜和外膜)的特别的血管,主动是以主动中膜内血肿的形成为特征,血肿将内膜和外膜分隔开而形成一个假腔(撕裂层)。通常,夹层开始形成是由于主动内膜上出现了小的原发破口,这样血液在体循环血压的压力下通过这个破口进入主动壁,进而破坏了中膜并将血管内膜同外膜剥离形成假腔。假腔形成后会治着血管长轴不断蔓延。但是有4%的夹层病例只表现为中膜内血肿而没有内膜的剥离,其形成原因目前还不是很清楚。而这种血肿经常会突破内膜与真正的主动腔相连。主动形成后,既可以顺着血管走行向前扩展,也可以逆行至主动弓甚至升主动。而夹层血肿内的血流也可以再破入主动腔。少数情况下,夹层可以从外膜破裂引起心包内出血、胸腔出血和纵隔出血等导致猝死。现将其围手术期的护理介绍如下。

  • 标签: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围手术期 护理 主动脉内膜血肿
  • 简介:<正>与胸主动动脉瘤和腹主动真性动脉瘤不同,孤立性腹主动动脉瘤(isolatedabdominalaorticdissection,IAAD)在临床上比较少见,有文献报道IAAD的发生率为0.4%~5%,多发生在50~60岁,以男性多见[1,2]。也正是由于IAAD发病率低,目前的相关报道多是病例报告和小样本

  • 标签: 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腹主动脉夹层 腹主动脉瘤 开放手术 肾动脉 病例报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对诊断主动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在临床上采取彩色超声诊断疑似主动动脉瘤的7名患者进行总结分析,与之CT与MRI检测的结果相比较结果采用彩色超声治疗主动动脉瘤检查7例,确诊7例,准确率达到百分之百。结论彩色超声在临床上诊断主动动脉瘤具有无创、简便、快捷的优点,可以作为临床上治疗主动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 标签: 彩色超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 简介:摘要主动是一种很严重的大动脉疾病,且患有该病的患者多伴有高血压或马凡综合征,死亡率高。故加强对患有此病的患者进行护理尤为重要。

  • 标签: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护理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及分析核磁共振(MRI)检查对主动(AD)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间入住我院的57例急性主动患者,均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分析核磁共振成像显示能力。结果对57例确诊为急性主动患者通过核磁共振成像的检查,其中46例成像显示为内膜片,11例是通过真、假腔内流血的信号产生不一致而作出的诊断;39例患者成像显示近端破口,其中有Ⅰ型患者9例,Ⅱ型患者12例,Ⅲ型患者18例。对于主动的分型中Ⅰ型以及Ⅱ型患者共有33例,Ⅲ型患者24例。结论核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影像学检查,对于急性主动检查准确率高,能准确显示夹层隔膜,分辨真腔假腔。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利的帮助。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核磁共振 成像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飞行员急性主动(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临床特征和诊断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直升机飞行员发生主动的临床特征、诱发因素、诊断及治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飞行员为男性,32岁,否认高血压病史,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剧烈胸痛,主动CT血管成像提示胸-腹主动动脉瘤。给予严格卧床,控制血压,并于确诊1周后行主动腔内隔绝术。术后肢体活动、肾功能、胃肠功能、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均未见异常。航空医学鉴定结论:飞行不合格。结论主动在飞行员中极其罕见,但对于胸痛发作患者的诊断应仔细谨慎,并考虑此病的可能。招飞体检过程及航医在实践中应重视胸痛症状,增强对主动等少见疾病的诊断意识。

  • 标签: 急性主动脉夹层 胸痛 CT血管成像 飞行员
  • 简介:摘要探讨妊娠合并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的临床特点、治疗策略及治疗效果。回顾性纳入2010年6月至2020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12例妊娠合并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策略和母儿结局。12例患者年龄为(29±5)岁,发病时间为孕16周至产后1个月。12例妊娠合并主动A型夹层孕妇全部接受外科手术治疗。3例产褥期患者优先妊娠,分娩后再行主动修复;4例患者优先主动修复;5例患者进行同期接生联合主动修复。在基于挽救母亲和胎儿生命的前提下,妊娠期合并主动A型夹层术前应多学科综合评估,根据妊娠时间、胎儿发育情况、主动病变程度决定治疗策略。

  • 标签: 妊娠 主动脉A型夹层 治疗策略 临床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急性主动(AAD)患者的组织相关生物标志物。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连续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确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Stanford A型AAD患者10例作为病例组(AAD组),同时选取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0例作为对照组(CABG组)。术中留取两组患者的升主动组织标本。采用四维非标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4D-LFQ)分析患者升主动组织标本的蛋白质谱变化,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并分析其生物学功能。然后应用平行反应监测(PRM)技术对选定的靶蛋白进行精准定量验证。结果通过4D-LFQ技术共鉴定到3 985个蛋白,其中3 350个蛋白可定量。在所定量到的蛋白中39个上调,47个下调。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差异表达蛋白位于胞外区,功能主要涉及细胞迁移增殖、炎症细胞激活、细胞收缩、肌肉器官发育等。PRM技术对选定的15个目标蛋白精准定量,发现整合素α-Ⅱb、整合素α-M、整合素β-2和整合素β-3在AAD组患者升主动组织中高表达。结论整合素α-Ⅱb、整合素α-M、整合素β-2和整合素β-3在AAD患者升主动组织中高表达,或可作为诊断AAD患者的生物标志物。

  • 标签: 动脉瘤,夹层 生物学标记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孙氏手术优先或分支动脉开通优先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合并下肢缺血导致灌注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共302例急性A型主动患者,收集其中17例合并下肢灌注不良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1例;平均年龄(52.6±4.2)岁。术前腔内支架开通下肢动脉3例,术后行腔内支架开通1例,直接行孙氏手术14例。结果急性A型主动合并下肢灌注不良的发生率为5.6%,全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271.8±38.9min),平均主动阻断时间(186.3±31.8)min,平均脑灌注时间(48.75±11.3)min。术后因多器官灌注不良死亡3例,发生率为17.6%(3/17),2例孙氏手术后因腹腔脏器灌注不良死亡;1例孙氏手术前行髂动脉开通支架后因腹腔脏器灌注不良死亡。因大面积脑梗塞自动出院2例,发生率为11.7%(2/17),因骨筋膜室切开1例,术后使用血液灌流5例。术后随访显示术前重度下肢缺血患者有下肢皮肤神经受损表现,表现为患侧肢体无力,麻木,在康复医院康复治疗中,肌力较前有好转;轻度下肢缺血患者患侧皮肤麻木有好转,无遗留肌力障碍。结论对于轻度下肢缺血的A型主动直接行孙氏手术效果良好;对于重度下肢缺血的A型主动患者可先行支架开通后再行孙氏手术,术后使用血液灌流器可以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损伤预后。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下肢灌注不良 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胸痛中心数据库,构建急性主动(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的早期诊断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12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胸痛中心就诊的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是否诊断为AAD将患者分为AAD组和非AAD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将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研究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建立AAD早期诊断列线图模型;绘制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以评估预测准确度,利用Homser-Lemeshow统计量对模型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另收集2021年1-3月就诊的胸痛患者资料共630例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共纳入2 738例患者,AAD患者占4.09%(112/2 738)。单因素分析显示AAD组患者男性发病率[74.11%(83/112)]、高血压病史患者占比[70.54%(79/112)]、主动疾病史患者占比[10.71%(12/112)]、主动疾病家族史患者占比[4.46%(5/112)]、症状突发患者占比[76.79%(86/112)]、撕裂样疼痛患者占比[38.39%(43/112)]、伴背痛患者占比[66.07%(74/112)]、伴腹痛患者占比[16.96%(19/112)]、收缩压[(159.44±30.94)mmHg]、双侧血压/脉搏不对称[23.21%(26/112)]、合并神经体征发生率[7.14%(8/112)]以及D-二聚体[3.57(2.10,6.62)mg/L]均明显高于非AAD组患者[59.56%(1 564/2 626)、46.23%(1 214/2 626)、0.23%(6/2 626)、0.08%(2/2 626)、35.99%(945/2 626)、0.08%(2/2 626)、3.08%(81/2 626)、3.81%(100/2 626)、(142.46±27.90)mmHg、0.15%(4/2 626)、0.27%(7/2 626)、0.31(0.20,0.50)mg/L],年龄[(57.95±14.35)岁]、CK-MB[1.50(0.90,3.25)μg/L]均明显低于非AAD组患者[(61.94±15.77)岁、2.50(1.24,4.81)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统计量值分别为χ2=9.47、χ2=25.46、χ2=180.80、χ2=81.11、χ2=76.17、χ2=975.60、χ2=798.00、χ2=44.72、t=6.28、χ2=527.20、χ2=93.22、Z=14.09、t=2.61、Z=3.51;P值分别为0.002、<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9、<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OR=3.088,95%CI:1.294~7.374)、主动疾病史(OR=20.771,95%CI:2.132~202.361)、主动疾病家族史(OR=266.425,95%CI:17.610~4 030.851)、症状突发(OR=3.538,95%CI:1.643~7.619)、撕裂样疼痛(OR=1 771.971,95%CI:204.048~15 387.935)、伴背痛(OR=61.550,95%CI:27.987~135.367)、伴腹痛(OR=12.325,95%CI:4.201~36.161)、收缩压(OR=1.026,95%CI:1.013~1.039)、双侧血压/脉搏不对称(OR=338.357,95%CI:60.704~1885.949)和D-二聚体(OR=1.241,95%CI:1.176~1.309)是胸痛患者诊断AAD的独立影响因素(P值分别为0.011、0.009、<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进一步构建了列线图模型,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976(P<0.01),特异度为94.52%,灵敏度为91.96%。采用Homser-Lemeshow进行拟合优度检验,表明该模型可以很好的拟合(χ2=2.928,P=0.939)。利用外部验证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ROC曲线下面积为0.934(P<0.01),认为该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性能。结论高血压史、主动疾病史、主动疾病家族史、症状突发、撕裂样疼痛、伴背痛、伴腹痛、收缩压、双侧血压/脉搏不对称和D二聚体是急性胸痛患者诊断AAD的独立因素,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AAD早期诊断列线图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性能。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早期诊断 列线图
  • 简介:摘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急性主动合并器官灌注不良越来越重视,但缺乏相关的流行病学数据。为明确下肢缺血在急性主动的发病率,通过meta分析合成后,统计出下肢缺血在急性A型主动(TAAD)和急性B型主动(TBAD)的发病率分别为11%和10%;TAAD和TBAD合并下肢缺血的患者中男性分别占77.17%和84.35%。下肢缺血在急性主动中占一定的比例,不论A型夹层还是B型夹层,男性患者发病率均高于女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主动患者应用舒芬太尼镇痛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科2007年1月-2012年7月收治53例急性主动患者病历回顾性分析。患者进入ICU后采取以枸橼酸钠舒芬太尼为基础的镇痛方案,对于焦虑、躁动患者配合使用咪达唑仑治疗,每2小时测评镇静镇痛评分,调节药物用量以达到有效镇痛。并通过每小时监测并记录呼吸(RR)、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a02),定时监测血气分析等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本组患者安静配合治疗,呼吸循环稳定,镇痛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少。结论急性主动患者应用舒芬太尼镇痛效果满意,但应考虑病人对镇痛药耐受性的个体差异,为患者制定镇静镇痛治疗计划和镇痛目标。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镇静镇痛 观察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通过检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的水平,探讨炎症反应与急性主动(AAD)肺损伤的相关性。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67例符合标准的AAD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将患者分为肺损伤组(PaO2/FiO2≤300)(A组)和非肺损伤组(PaO2/FiO2>300)(B组),随机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空白对照(C组)。检测并比较分析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每隔12小时血清CRP、IL-6、TNF-ɑ水平。结果A、B两组CRP、IL-6、TNF-ɑ入院时水平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24小时水平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入院后24小时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峰值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A、B两组CRP和IL-6、TNF-ɑ水平不断上升,PaO2/FiO2逐渐降低,随着发病时间的推移,上述因子水平达到峰值后下降,PaO2/FiO2逐渐回升,两者密切相关(r值分别为-0.895、-0.774、-0.902)。结论AAA所致的肺损伤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炎症因子的浓度不仅可以反映主动炎症反应的剧烈程度,还可以预示患者肺损伤的严重程度。因此,连续监测血液中炎症因子的水平,可以帮助预测病情,积极采取抗炎等相关措施,可能对于减轻肺损伤和改善患者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 标签: 炎症反应 急性主动脉夹层 肺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主动的急诊预检分诊和急救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4月到2015年8月收治的28例急性主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所有患者的急诊预检分诊和紧急救护与护理经验。结果所有患者均通过快速预检分诊被送到抢救室进行抢救,本研究内未出现分诊错误病例,28例患者当中,未出现患者死亡,所有患者均被安全转入病区进行治疗,有8例患者经过保守治疗,病情得到控制,患者好转出院,20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病情得到控制,患者好转出院。结论对于急性主动患者进行准确分诊、明确早期诊断,监视病情变化,控制患者的血压并降低心率,减轻患者的疼痛,予以心理干预和指导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 标签: 急性主动脉夹层 急诊 预检分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