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肝脏血供丰富,质地软脆,其切除手术需要确切且安全的出血控制技术。全入肝血流阻断法控血确切但是副损害大,阻断时间有限,解剖性入肝血流阻断副损伤较小,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保留侧肝断面出血较多现象。基于肝血流流域学说,肝段/叶切除界面间存在交通血流即血流交汇带,此为解剖性入肝血流阻断效果不佳原因。实时分合控血技术,针对不同术式,单用或联用多种控血手段,核心特色是控制肝切除界面的血流交汇带处血流,更符合肝脏术中会出现交通血流的特点,因此较解剖性入肝血流阻断能够很好的控制出血,同时减轻全入肝血流阻断的多种副损伤。

  • 标签: 肝脏切除术 血流控制技术 肝脏分段 Pringle法
  • 简介:目的对43例AFP阴性肝脏占位性病变回顾性研究来评价肝脏穿刺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对该院2003年3月-2005年10月43例B超导向经皮肝脏穿刺术检查的AFP阴性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回顾性研究,来探讨肝脏穿刺术的临床价值.结果仅1例患者发生肝脏包膜下出血;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细胞癌5例,胆管细胞癌12例,转移性肝癌18例,肝脓肿5例,3例未发现肿瘤细胞.结论B超导向下经皮肝脏穿刺术获取组织送病理学检查对AFP阴性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还可对肝脓肿、肝脏恶性肿瘤进行局部治疗.它具有高安全性、高成功率、高阳性率及微创伤、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肝脏穿刺术 AFP 肝脏占位性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肝脏炎性假瘤与肝脏局灶性结节型增生的超声诊断。方法根据超声表现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结论肝脏炎性假瘤超声表现无特异性,普通超声及超声造影均较难诊断,需与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进行鉴别。当出现典型的FNH超声表现,即彩色多普勒显示肿块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的动脉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显示轮辐状分布的肿瘤血管,动脉呈高增强,肝门静脉及延迟仍然呈高增强或等增强时,应高度提示FNH的诊断。

  • 标签: 肝脏炎性假瘤 肝脏局灶性结节型增生 超声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肝脏增强 CT技术与肝脏 MRI技术诊断肝癌的准确率。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 86例肝癌患者,分别采用肝脏增强 CT技术诊断与肝脏 MRI技术诊断,对两种不同诊断技术的准确率进行对比。结果:采用肝脏 MRI技术诊断准确率明显优于采用肝脏 CT技术诊断的准确率,差异显著(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肝癌患者中采用肝脏 MRI技术诊断,显著提高肝癌诊断的准确率,为肝癌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有利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肝脏增强 CT技术 肝脏 MRI技术 肝癌 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肝脏增强CT技术与肝脏MRI技术诊断肝癌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4月--2017年11月时间段内,回顾性选择我院肝胆外科收治的患者,共84例,B超初筛,表现为肝脏中、小型占位性病变,在此基础上,均接受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检查,比较诊断结果。结果病理诊断,84例患者,71例(84.5%)确诊肝癌,CT检查,56例确诊,符合率为78.9%(56/71),MRI检查,67例确诊,符合率为94.3%(67/71),MRI符合率明显高于CT检查(P<0.05)。结论相比CT技术,MRI技术诊断肝癌,准确率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肝脏增强CT技术 肝脏MRI技术 肝癌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肝脏增强CT技术与肝脏MRI技术诊断肝癌的准确率。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6例肝癌患者,分别采用肝脏增强CT技术诊断与肝脏MRI技术诊断,对两种不同诊断技术的准确率进行对比。结果采用肝脏MRI技术诊断准确率明显优于采用肝脏CT技术诊断的准确率,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肝癌患者中采用肝脏MRI技术诊断,显著提高肝癌诊断的准确率,为肝癌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有利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肝脏增强CT技术 肝脏MRI技术 肝癌 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细胞癌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中从下腔静脉右侧入路建立肝脏悬吊技术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间120例行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LRH)的肝癌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随机分为2组,一组行传统LRH(传统组,n=60),另一组从下腔静脉右侧入路建立肝脏悬吊系统行LRH(悬吊组,n=60)。采用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围术各项指标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术后生存率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围术均未发生死亡病例;悬吊组手术时间、肝门Pringle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均明显少于传统组(P<0.05);两组中转开放、切缘大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术后6个月生存率(76.7%)低于于悬吊组(92.0%),12个月生存率(58.3%)也低于悬吊组(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下腔静脉右侧入路建立肝脏悬吊系统的LRH能够充分显露肝断面,有效降低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安全有效。

  • 标签: 癌,肝细胞 腹腔镜 肝切除术 肝脏悬吊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起病的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infantile hepatic hemangioendothelioma,IHHE)-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治特点与结局。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5月至2020年6月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收治的新生儿起病的IHHE-AVF合并心力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诊治与结局。结果共纳入IHHE-AVF合并心力衰竭新生儿11例(男5例,女6例),出现心力衰竭症状的日龄为12.0(0.0,17.0) d,6例在胎儿已发现肝脏有占位病变,所有患儿胸部X线片均提示心影明显增大,心脏彩超均提示左室收缩功能减低及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所有患儿均需呼吸支持,其中6例为有创呼吸支持。3例患儿保守治疗,全部死亡;1例患儿接受手术治疗,死亡;7例患儿接受介入治疗,接受介入治疗时日龄(25.6±18.5) d,1例死亡,其余6例好转出院。存活患儿随访3~18个月,院外均未再出现心力衰竭表现,且瘤体均缩小或消失,监测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未再发现异常。结论IHHE-AVF伴心力衰竭、在新生儿起病的患儿,病死率极高,介入治疗可能优于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

  • 标签: 婴儿,新生 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 动静脉瘘 充血性心力衰竭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近年来,肝癌综合治疗进展显著,但手术切除仍为肝癌病人获得长期生存的主要治疗方式。随着肝脏外科的快速发展,肝脏解剖学的复杂性和手术操作已不再是肝脏手术的主要障碍,肝切除术后剩余肝脏体积不足成为肝脏手术的主要限制因素。临床上多数肝癌病人因此无法行一根治性切除术,只能接受非手术治疗,长期预后较差。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ALPPS)为剩余肝脏体积不足的肝癌病人治疗带来希望。ALPPS可在短期内诱导剩余肝脏显著增生,肿瘤根治切除率高达90%~100%,显著改善病人生存。但在开展早期,其手术安全性等争议不断。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LPPS手术安全性等问题得到较大改善。笔者综合国内外最新文献,围绕ALPPS的最新进展进行深入阐述。

  • 标签: 肝肿瘤 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二步肝切除术 外科手术 剩余肝脏体积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细胞癌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中从下腔静脉右侧入路建立肝脏悬吊技术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间120例行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LRH)的肝癌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随机分为2组,一组行传统LRH(传统组,n=60),另一组从下腔静脉右侧入路建立肝脏悬吊系统行LRH(悬吊组,n=60)。采用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围术各项指标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术后生存率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围术均未发生死亡病例;悬吊组手术时间、肝门Pringle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均明显少于传统组(P<0.05);两组中转开放、切缘大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术后6个月生存率(76.7%)低于于悬吊组(92.0%),12个月生存率(58.3%)也低于悬吊组(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下腔静脉右侧入路建立肝脏悬吊系统的LRH能够充分显露肝断面,有效降低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安全有效。

  • 标签: 癌,肝细胞 腹腔镜 肝切除术 肝脏悬吊技术
  • 简介: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ALPPS)被用于治疗剩余肝脏体积不足的中晚期肝癌患者,提高了极量肝切除术的安全性和中晚期肝癌手术切除率。但由于该手术方式具有较高的围术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限制了其应用,故以损伤控制为核心的手术方式改进需求尤为迫切。目前,以腹腔镜微创外科为主导,联合RFA、微波消融、捆绑、门静脉栓塞等多种技术的改进可能有助于降低ALPPS的创伤和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获益,但最终结论仍有待大样本前瞻性对照研究予以证实。

  • 标签: 肝肿瘤 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 损伤控制 手术方式改进
  • 简介:摘要:目的 比较肝脏增强CT技术与肝脏MRI技术在诊断肝癌中的准确率。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并诊断为肝癌的患者60例,均接受肝脏增强CT检查和肝脏MRI,分析肝脏增强CT和MRI检查下肝内病灶数、肝外病灶数及病灶阳性率。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对直径≤3 cm和直径>3 cm的检出准确率。结果 肝脏增强CT对肝内病灶数、肝外病灶数的检出率均低于肝脏MRI,有统计意义(P<0.05)。肝脏增强CT对肝内病灶阳性率(71.67%)低于肝脏MRI(91.67%),有统计意义(P<0.05)。肝脏增强CT对肿瘤直径≤3cm的检出率低于肝脏MRI,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肝脏增强CT和肝脏MRI对于肝癌均具有一定诊断价值。与增强CT比,肝脏MRI技术对于肝癌的诊断率更高,有助于发现微小病灶,提高直径≤3 cm肝癌的诊断率。

  • 标签: 肝脏增强CT 肝脏MRI 肝癌 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诊断肝癌准确率。方法在2016年3月12日至2017年3月12日期间选取110例疑似肝癌患者为实验对象,且均实施肝脏MRI、肝脏增强CT诊断,随后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价值性。结果肝脏增强CT对左边半肝诊断正确率为67.39%,对右边半肝诊断正确率为71.43%,对肝癌敏感性、特异性、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69.47%、66.67%、30.53%、33.33%;肝脏MRI对左边半肝诊断正确率为97.83%,对右边半肝诊断正确率为97.96%,对肝癌敏感性、特异性、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97.89%、93.33%、2.11%、6.67%,相比之下MRI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无差异,与CT诊断结果存在对比性(P<0.05)。结论对肝癌患者实施肝脏MRI诊断价值性更高。

  • 标签: 肝脏增强CT 肝脏MRI 诊断 肝癌 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肝脏增强CT与肝脏MRI在诊断肝癌准确率。方法在2014年9月18日至2017年6月18日期间选取110例疑似肝癌患者为试验对象,且均实施MRI、增强CT检查,随后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价值性。结果MRI对肝内病灶、肝内病灶阳性率、肝外病灶、肝外病灶阳性率的诊断正确率均高于增强CT(P<0.05),同时增强CT敏感性、特异性、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64.21%、53.33%、46.67%、35.79%;MRI敏感性、特异性、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97.89%、93.33%、6.67%、2.11%。结论对肝癌患者实施肝脏MRI诊断,能够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降低误诊率。

  • 标签: 增强CT MRI 诊断 肝癌 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