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阴阳和谐思维是建构体系和解释系统灵魂,它形成与中国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关,是古代"五行"、"阴阳"、"天人合一"等观念发展必然结果.阴阳和谐思维充分彰显了中国哲学与文化和谐思维特色,它逐渐积淀成尚中求和思维模式,对其后中国哲学与文化发生了广泛而深刻影响.

  • 标签: 周易 阴阳 和谐 思维模式
  • 简介:<正>荀子是先秦著名儒学大师,是先秦思想集大成者,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荀子思想研究比较冷落,对其伦理思想研究尤为薄弱。本文拟对荀子伦理思想主要内容和特色谈些粗浅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 标签: 荀子 伦理思想 重要地位 礼义 集大成者 隆礼贵义
  • 简介:<正>胡宏(公元?~1161年),字仁仲,福建崇安人,学者称五峰先生。为南宋初年著名理学家。和其父胡安国一起隐居湖南衡山,讲学著书,创立湖湘学派。胡宏代表著作是《知言》。这部书是他“优游南山之下余二十年,玩心神明,不舍昼夜,力行所知,亲切至到”(张栻《胡子知言序》)而完成。学术史家全祖望对胡宏理学成就作出了很高评价,他说:“中兴诸儒所造,莫出五峰之上。其所作《知言》,东莱以为过于《正蒙》,卒开湖湘之学统。”(《宋元学案·五峰学案》)胡宏到底留下了一些什么思想?这是一个需要作深入细致研究问题。笔者在此只能对胡宏理学思想作一粗略勾勒。不当之处,祈望学界前辈不吝指正。

  • 标签: 胡宏 理学思想 理学家 知言 人性论 哲学本体论
  • 简介:历史上中国不是一个传统契约社会,也缺乏现代意义上民主,但契约意识在古代中国早已存在。先秦时期,统治者和民众、个体与社会共同体之间通过“礼”与“信”长期影响,形成了某种以公正为原则契约关系,从而对统治者行政和民众义务作出了相应规定。它有两个特点:首先,这种规定是不成文,并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其次,这种规定是约定俗成,代表着个体和社会共同价值取向,往往具有舆论和道德层面的力量。在《论语》和《孟子》等儒家经典中,这种道德层面的契约关系并不鲜见,深刻反映着中国早期政治理想和治国理念。

  • 标签: 先秦 儒家经典 公正 社会契约 价值取向
  • 简介:李伯元文学之路欧阳健居晚清四大小说家之首李伯元,不是梁启超那样时代巨子,而是处于政治漩涡之外小人物;他的人生价值,在于作为一名职业报人和职业小说家成功事业和开创一代风气广泛影响。李伯元,名宝嘉,又名宝凯,伯元是他字,别号南亭亭长.又号游...

  • 标签: 李伯元 庚子国变 “游戏” 《官场现形记》 《绣像小说》 弹词小说
  • 简介:<正>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而“儒”向来以文名,不以武称。这并不等于孔子没有涉及军事。我认为孔子有军事思想,本文拟就孔子军事思想主要内容、来源及其价值作初步研究,若有不妥之处,祈望纠正。《论语·卫灵公》载:“卫灵公问陈(同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左传》哀公十一年也有类似的记载:“孔文子之将攻太叔也,访于仲尼。仲尼日:‘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

  • 标签: 孔子 军事思想 左传 军事观 论语 鲁国
  • 简介:鹃冠子有关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关于人性论他认为古今人性相同,趋利求安。关于政治教育,他认为明君主应不断提高精神修养,以神化天下。关于伦理教育,他主张官员推行教化,百姓提高道德修养。关于军事教育,他要求明君平素训练军队。关于知识教育,他提出九道说。这些看法在先秦教育思想史上很独特。

  • 标签: 鹖冠子 教育思想 先秦时期
  • 简介:本文论述了《管子》生态经济思想:《管子》认为经济系统必须顺应这个生态系统生态法则:“天时”;《管子》阐述了正确处理人口、生产与资源、环境保护间关系“务地利”可持续经济思想;《管子》提出了修德、贫富有度及适度消费生态经济管理思想。

  • 标签: 生态经济 天时 地利 适度消费
  • 简介:顾炎武诗歌中有几首写到齐国历史人物,或用作典故,或吟咏人物,或隐喻现实,其中复国英雄田单最受其推崇。顾炎武诗歌中齐文化,有他作为明遗民立场和视角,与他反清复明平生壮志密切相关,古老齐文化爱国精神在他诗歌创作中得到了独到阐发。也赋予他诗歌创作以独特面貌。

  • 标签: 顾炎武 明遗民 齐文化 田单
  • 简介:<正>尚俭,贯穿于晏子一生政治活动和个人生活。因此,后人论晏子,都标出一个俭字。但如何看待晏子尚俭,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成为晏子学派归属争议中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拟把晏子尚俭和诸家有关思想作一横向比较,以便探其异同,明其归属。

  • 标签: 晏子春秋 尚俭 墨子 孔子 思想 社会意义
  • 简介:一先秦时期由孔子创立、孟子弘扬儒家,不太涉及“公平”、“平等”这类权利观念。《论语·季氏篇》有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按,孔子这段话,是就季氏已占有鲁国二分之一领土,还想伐取属于鲁国辅臣颛臾一小块土地而提出批评。

  • 标签: 平等 道家 先秦时期 “公平” 权利观念 孔子
  • 简介:魏晋时期,王肃遍注群经,他所创立经学派别,史称"王学".王学与郑(玄)学之争,表面上是经学不同见解争论,实质上具有极强政治功利色彩.就经学自身发展而言,郑学的确立是汉学终结.而王学出现,则体现了学风上重大转变,开儒玄双修之端绪.

  • 标签: 王肃 王学 经学 历史地位
  • 简介:文浅意深却足为万物之至理道家“无为”二字,如何从哲学根本之处、以贯通无碍之心,说个透彻明白?本文拟对“无为”多个层次内涵进行深入解析,尝试整理出一个“无为”内涵结构。

  • 标签: “无为” “道” 老子 内涵结构 道家 万物
  • 简介:当社会治理成为一门学问后,表现出了对知识依赖。在某种意义上,现代社会治理就是专业化知识应用。社会治理体系是一个分工-协作体系,是通过把专业知识整合到一起而形成社会治理整体效应,并在一定程度上会以艺术形式出现,即达到社会治理某种理想境界。但是,人类社会处在一个不停息发展过程中,社会变革也会引发社会治理变革。在社会治理变革过程中,显然会表现出对新知识渴求,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学者还是实践者,往往会耽于旧知识框架之中,即使新知识出现了,也会强行地将其纳入到旧解释框架之中。这不仅对于社会治理变革是有害,而且会把社会变革而积累起能量压制下来,并等待其总爆发。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革命就是因为社会治理压制了社会变革能量而引爆。鉴于此,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我们需要自觉知识创新,更需要社会治理去容纳和利用这些新知识。

  • 标签: 社会治理 知识 创新 全球化 后工业化
  • 简介:德治观念是中国早期国家主要观念,浸染于其中法律观念也带上了浓郁德治特色,先教后刑、"刑期于无刑"、"以伐辅德"均是这一特色体现.此外,伦理观念与法律结合及对德、刑灵活运用,也是先秦法律观念重要特点,而这一特色最终也影响了民族性格形成.

  • 标签: 早期国家 夏商周三代 国家观念 法律 德治
  • 简介:应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开展中西哲学比较研究邀请,国外一些著名学者前来交流学术。他们从西方文化视角出发所作宏观上论述以及对中国传统哲学理解;对我们深入进行比较文化研究具有一定启示。本篇和下一篇即是其中两位作者专为本刊撰写文稿。

  • 标签: 斯宾诺莎 《道德经》 伦理学 道家 圣人 第三种知识
  • 简介:楹联可记录悠远历史、传承灿烂文化、寄托诗意情怀,阐明万物哲理。楹联文化是璀璨华夏文化中一个雅俗共赏文化品种,中国楹联文化洋洋大观,可从官场政治权谋文化透视、经济行业盛衰文化凸显、历史人物形象文化折射、自然地理风貌文化建构、事业爱情并重文化品位、远大理想抱负文化浸润、品格情操养成文化熏陶、世事友情感悟文化底蕴、游戏娱乐文字文化图景、旷世绝联智慧文化寻根十个方面管窥中国传统文化。

  • 标签: 楹联 文化 无情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