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1 个结果
  • 简介:网络色情信息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在对普通学校未成年人、未成年犯及其家长与老师大量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分析未成年人接触网络色情信息的内容、途径、接触后的心理反应及处理方式等问题,了解网络色情信息对未成年人在学习、心理、道德品质及性犯罪方面的危害,分析网络色情信息泛滥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社会、家庭与未成年人自身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治理对策。

  • 标签: 网络色情信息 未成年人 治理对策
  • 简介:近年来,嫖宿幼女、拐卖儿童、虐待、校车安全等与未成年人相关的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在《刑法修正案(九)》制定期间,废除嫖宿幼女罪、加大拐卖儿童罪中收买者的责任等呼声越来越高。2015年8月29日,《刑法修正案(九)》通过,就社会长期关注的虐童、猥亵男童等问题进行了积极回应,废除了嫖宿幼女罪,扩大了虐待罪的主体范围,规定特定情况下虐待罪由自诉案件修改为公诉案件,猥亵男童、校车超载超速入刑,收买被拐儿童不免刑责,这些规定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将给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带来新的变化。

  • 标签: 刑法修正案 未成年人 保护
  • 简介:未成年人犯罪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社区、学校、家庭等的共同参与,综合治理.但是在家庭的早期教育环境中,哪些方面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有更直接的影响,暴力犯罪的未成年人有什么样的心理特质,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了解家庭的早期教育方式与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关系,以便改善儿童的早期教育环境,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为预防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筑起第一道防线.

  • 标签: 未成年人 犯罪 早期教育 心理因素
  • 简介:以李某犯罪为例反观“X二代”社会化的家庭障碍主要表现在:过度物质满足,制造了性格上的隐忧;监护责任缺失,放任不良行为;“人造”教育环境,社会适应缺陷;社会资源滥用,助力子女为所欲为;注重特长培养,忽视健全人格培育。据此提示“X一代”:分清职业角色与父母角色界限,认真履行对子女监护职责;重视奋斗精神的传承,淡化人脉和物质资源;检点自己,依法保护孩子。指出这一事件暴露了我国对未成年人监护人的教育、监督和惩戒的漏洞,以此为鉴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强化管理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社会化环境 家庭教育 父母素质
  • 简介:目前我国社区矫正试点中尚未足够地考虑将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加以区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也未对此予以明确规定.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个案调查,表明了在我国建立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社区矫正管理制度的必要性.确立这一制度需要在我国建立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有机结合的平台,并需改进和完善我国的立法机制.

  • 标签: 未成年人 社区矫正 管理体制
  • 简介:未成年犯罪人进行社区矫正具有注重引导教育兼顾监督管理、避免标签效应、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等特点。我国目前颁布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对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前的审前评估制度、社区矫正项目均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也对参加社区矫正的未成年犯罪人规定了前科封存制度,但我国现行法律对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的规定仍存在不足,建立科学统一的审前调查评估制度、增加针对未成年犯罪人的社区矫正项目、具体细化前科封存制度的适用才能更好的完善我国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制度。

  • 标签: 未成年犯罪人 社区矫正 审前评估 前科封存
  • 简介:近年来,社会调查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亦面临着现实国情与国外惯常做法的双重冲击。当下,尤要妥善处理社会调查之“过”与“不及”,复归本源,全面考量其价值取向,审慎推动本土化。

  • 标签: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社会调查 安置前报告
  • 简介:鄂西C县是集老、少、山、穷、库于一体的民族县。通过调查走访与数据分析,可见C县未成年人犯罪状况总体处于有效稳控中,同时呈现出低龄化、农村籍、暴力化等人身特点与触犯罪名集中、财产类犯罪居首、扰乱公共秩序犯罪增加等罪行特征。有鉴于此,司法机关应当采用多种法治教育形式,普及刑法及治安管理处罚法;联动校园等社会力量,构建协同防治网;强化事前危机干预与事后心理救助机制;重新解读和适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此外,分别面向各司法机关提出了探索热点警务模式、加强检察职能宣传以及突出审判预防功能等建议,或可有助于C县及类似区县的未成年人犯罪防治。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现状 司法防治
  • 简介:社会调查报告证据属性不明制约了社会调查报告的规范审查及合理运用。社会调查报告的证据属性存在参考说、证据说之争,主要原因系法律规定不明、社会调查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审查制度不完善。社会调查报告既不属于书证,也不属于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应当认定为以书面形式呈现的专家证言。社会调查报告的证据属性并不影响社会调查原始材料的证据属性,因此在审查和运用时应当注意区分。对于社会调查报告的审查可以分为程序性审查、实质性审查两步进行。经审查确认的社会调查报告应当在未成年人案件处理的各个诉讼阶段发挥大致相同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是确定未成年人社会危险性、再犯可能性的依据,准确寻找问题并帮助未成年人回归社会的依据,影响刑罚量判断的依据。应当综合运用社会调查报告开展教育感化挽救工作、判断未成年人是否悔罪、判断可能对未成年人判处的刑罚量。

  • 标签: 未成年人 社会调查报告 证据属性 少年司法
  • 简介: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不仅承担着自身的少年司法改革任务,还肩负着督促、协调、推进公安、司法等机关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专业化、专门化进程的重要职责。本文通过对检察机关加强未栓专门机构建设的重要意义、可行性论证,提出我国检察机关未成年人案件办理专门机构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提出建议。

  • 标签: 检察机关 未成年人案件办理 机构建设
  • 简介: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268条规定司法机关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情况等进行调查,标志着作为现代未成年人司法最基础、最核心制度之一的社会调查制度在我国正式以立法形式确立。目前新法实施已逾周年,贵州作为未成年人犯罪易发高发省份,社会调查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如何,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是否得到发挥,还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如何完善,即是本文试图探讨的内容。

  • 标签: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社会调查 实证研究
  • 简介:在涉及未成年人保护的各项法律制度中,撤销监护人资格制度凭借其对家庭亲子关系的破坏性干预,成为了极为特殊的制度举措,既不宜随意实施,也不能运行缺位,而要提供及时、有效的保障。涉及撤销监护人资格制度的研究都绕不开一个核心现象,那就是撤销监护人资格制度长期处于沉睡或者半休眠的状态。未成年人最大利益原则,为研究如何进一步发挥撤销监护人资格制度的作用,提供了较为适当的理论源泉,借此能够审视现有实践表象背后的制度逻辑。

  • 标签: 未成年人 最大利益原则 监护
  • 简介: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对北京实现“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小学、初中、中职、高中学校和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之上,总结了目前法治教育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进而分析了法治教育现状背后的原因,提出了改进和完善的对策和建议。

  • 标签: 法治教育 未成年人 德育教育
  • 简介:检察机关监护干预的力度不断增大,以支持起诉、督促起诉等方式为主,对未成年人保护效果明显。检察机关监护干预职能定位过窄,缺乏申请主体资格和刚性监督手段是制约检察机关开展监护干预的主要原因。可以探索实施强制报告制度,解决监护侵害案件发现难、干预难等现实问题;通过“刑民一体化”办案机制可以改变因办案周期过长而造成的隐私保护难、救助不及时的问题;应健全完善监护转移的配套保障措施。

  • 标签: 监护干预 检察职能 支持起诉 刑民一体化
  • 简介: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一定要满足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工作目标的需要,契合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履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办理司法工作职责的需要。只有深入到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价值目标的层面才能洞悉涉罪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存在的价值根基,才能结合不同的价值目标明确社会调查报告应着力反映的主要内容。

  • 标签: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 未成年人刑事司法 价值根基 内容
  • 简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未成年被告人的量刑相对于成年人而言,更具有其特殊性,所涉及到的量刑因素,除法律规定的以外,还涉及到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也较成年人更复杂,量刑幅度较成年被告人更不好把握;同时为了有利于挽救失足未成年人,对未成年被告人适用非监禁刑的比例较高。如何在量刑及适用刑罚上更有利于教育挽救未成年被告人,是值得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在未成年刑事案件庭审中适用量刑答辩,既必要,也可行。

  • 标签: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量刑 量刑答辩
  • 简介: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三大公害之一。美国、俄罗斯等国家未成年人犯罪形势不容乐观。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近年来经历了一个波动上扬又稳步下降态势,15年间总体比重为7.64%。浙江省未成年人犯罪主体构成、案由分布具有区域性特征,未成年犯非监禁刑比率十年间平均值为24.46%。浙江11个地区中,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及比率经历了多次调整,总体呈好转迹象但外省籍人员犯罪居高不下。浙江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未成年人犯罪喜忧掺半,个别地区未成年人犯罪所占比率在下降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国内外概况 区域分析
  • 简介:未成年犯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符合制度设计初衷,有利于整合投入未成年犯的有关司法资源,也契合少年司法理念。我国已形成相对完善的未成年犯特别处遇制度可有效助推未成年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铺开适用。在司法实务中,未成年犯适用认罪认罚制度中应充分把握合法性、自愿性等实证条件,努力克服对未成年犯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负效应,积极发挥制度正面价值。

  • 标签: 未成年犯 认罪认罚 从宽 实证研究
  • 简介:未成年人“捕、诉、监、防”一体化工作模式是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改革中的最新成果,设立独立的未成年人检察机构是这一工作模式的开展前提,批捕、起诉、诉讼监督和预防帮教四位一体是这一工作模式的基本内容,符合对未成牟人保护一体化的要求、体现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理念、有利于未检工作的长远发展是这一工作模式的价值所在。

  • 标签: 未成年人 捕诉监防 一体化 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