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肩周注射抗炎镇痛液配合外用麝香追风止痛膏治疗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门诊诊治的肩周炎疼痛期的患者86例作为观察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联合治疗组与口服药物组,每组43例,联合治疗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肩周注射抗炎镇痛液配合外用麝香追风止痛膏治疗,抗炎镇痛液的配制为2%利多卡因5 ml+曲安奈德10 mg,以0.9%生理盐水稀释至20 ml,每周注射1次,共治疗3次,每次治疗后次日肩关节局部外用麝香追风止痛膏,每日1贴,共10贴,注射前1 d、注射后当日停用麝香追风止痛膏。口服药物组治疗采用美洛昔康7.5 mg口服,每日1次;替扎尼定片1 mg口服,每日3次,服用2周。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时两组患者的疼痛数字等级评分(NR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肩关节活动度,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与治疗前NRS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1个月时两组NRS及PSQ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口服药物组比较,联合治疗组NRS评分、PSQI评分均低于口服药物组,肩关节功能改善更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口服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肩周注射抗炎镇痛液配合外用麝香追风止痛膏治疗肩周炎,可有效缓解疼痛,提高睡眠质量,改善肩关节功能,疗效较口服药物显著。

  • 标签: 肩关节 关节周围炎 超声引导 抗炎镇痛液 麝香追风止痛膏 非甾体抗炎药 骨骼肌松弛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目标导向性镇痛对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液体复苏的影响,为合理优化烧伤休克期患者镇痛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2015年1月—2020年1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大面积烧伤患者136例,根据患者休克期是否持续应用舒芬太尼注射液进行静脉镇痛,将患者分为持续镇痛组(68例,平均年龄44岁)和间断镇痛组(68例,平均年龄45岁),2组患者均以男性为主。治疗前和治疗72 h,分别采用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创面疼痛程度进行评分。于伤后第1、2、3个24 h,记录2组患者血细胞比容(HCT)、心率、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补液系数、血乳酸值、每小时尿量以及患者治疗过程中有无低血压、恶心、呕吐、眩晕、骨骼肌强直、呼吸抑制、心动过缓、瘙痒、药物成瘾性等不良反应。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配对样本或独立样本t检验、Bonferroni校正、χ2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APACHEⅡ、VAS评分均接近(t值分别为-0.67、0.32,P>0.05);治疗72 h,持续镇痛组患者APACHEⅡ、VAS评分分别为(8.5±2.2)、(2.5±1.6)分,分别明显低于间断镇痛组的(15.2±3.0)、(7.9±2.0)分(t值分别为-14.94、-17.46,P<0.01)。与治疗前比较,间断镇痛组患者治疗72 h的APACHEⅡ、VAS评分均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11.35、30.59,P<0.01);持续镇痛组患者治疗72 h较治疗前的APACHEⅡ、VAS评分变化均与间断镇痛组相似(t值分别为4.00、4.82,P<0.01)。与间断镇痛组比较,持续镇痛组患者的CVP、HCT、心率、ScvO2和MAP在伤后第1、2、3个24 h均无明显变化(t值分别为<0.01、0.12、2.10、1.55、0.03,0.13、0.22、<0.01、0.17、0.49,0.63、0.06、0.04、2.79、2.33,P>0.05)。与伤后第1个24 h比较,间断镇痛组患者的CVP、ScvO2和MAP在伤后第2、3个24 h均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10.10、-9.31、-8.89,-10.81、-4.65、-9.43,P<0.01),心率在伤后第2、3个24 h均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7.53、7.78,P<0.01),HCT仅在伤后第3个24 h明显减少(t=15.55,P<0.01);持续镇痛组患者伤后第2、3个24 h的CVP、ScvO2、MAP、心率及伤后第3个24 h的HCT较伤后第1个24 h的变化均与间断镇痛组相似(t值分别为-12.25、-10.24、-8.99、9.42、-8.83、-7.53、-11.57、10.44、12.91,P<0.01)。与间断镇痛组比较,持续镇痛组患者的补液系数仅在伤后第3个24 h明显升高(t=5.60,P<0.05),血乳酸值在伤后第1、2个24 h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4.32、14.52,P<0.05或P<0.01),每小时尿量在伤后第1、2、3个24 h均显著增多(t值分别为24.65、13.12、5.63,P<0.05或P<0.01)。与伤后第1个24 h比较,间断镇痛组患者的补液系数在伤后第2、3个24 h均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33.98、36.91,P<0.01),血乳酸值在伤后第2、3个24 h均明显下降(t值分别为8.20、11.68,P<0.01),每小时尿量在伤后第2、3个24 h均明显增多(t值分别为-3.52、-5.92,P<0.01);持续镇痛组患者伤后第2、3个24 h较伤后第1个24 h的补液系数(t值分别为35.64、33.64,P<0.01)、血乳酸值(t值分别为9.86、12.56,P<0.01)变化与间断镇痛组相似,每小时尿量仅在伤后第3个24 h明显多于伤后第1个24 h(t=-3.07,P<0.01)。2组患者均较少发生低血压、恶心、呕吐、眩晕、心动过缓、瘙痒等不良反应,无一例患者出现骨骼肌强直、呼吸抑制、药物成瘾性;持续镇痛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间断镇痛组相似(χ2=0.08,P>0.05)。结论持续目标导向性镇痛可有效缓解大面积烧伤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生命体征,且对容量负荷影响较小,可辅助纠正休克期缺血缺氧状态,有助于患者平稳度过休克期。

  • 标签: 烧伤 休克 疼痛 目标导向性镇痛 液体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静脉应用艾司氯胺酮对虚弱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后镇痛效果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全身麻醉下THA的虚弱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艾司氯胺酮组(K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5例。K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予以艾司氯胺酮静脉泵注(15 µg·kg-1·min-1)至手术结束前10 min, C组予以生理盐水相同速度静脉泵注,其余麻醉方法与K组相同。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失血量及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言语对答时间,术后2、6、12 h和24 h的静息VAS疼痛评分;于术前和术后1 h留取静脉血测定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TNF-α和IL-6的水平;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第7天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48 h内镇痛泵舒芬太尼用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K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和瑞芬太尼用量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失血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言语对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组术后2、6 h和12 h时静息VAS疼痛评分低于C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时静息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h的CRP、TNF-α和IL-6水平较术前增高(P<0.05),K组术后1 h的CRP、TNF-α和IL-6水平均低于C组(P<0.05)。K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K组术后第7天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高于C组,术后48 h内镇痛泵舒芬太尼用量明显低于C组(P<0.05)。K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C组(P<0.05)。结论术中静脉应用艾司氯胺酮能够减轻虚弱患者THA术后疼痛,同时可以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促进术后早期康复。

  • 标签: 艾司氯胺酮 虚弱 全髋关节置换术 疼痛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后应用不同剂量舒芬太尼镇痛方案对术后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行微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女性患者183例,在相同麻醉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术后是否使用舒芬太尼镇痛泵及其不同剂量将患者分为舒芬太尼2 µg/kg组(A组,60例)、舒芬太尼1 µg/kg组(B组,60例)和未使用镇痛泵组(C组,63例)。主要观察指标为3组患者术后2、8、24 h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为3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后2、8、24 h的VAS疼痛评分等级。结果A组患者术后2、8、24 h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B组(2 h χ2=5.67,P=0.017; 8 h χ2=8.57,P=0.003; 24 h χ2= 6.72,P=0.010)。A组患者术后2、8、24 h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C组(2 h χ2 =4.47,P=0.034;8 h χ2=4.55,P=0.033;24 h χ2 =5.01,P= 0.025)。B组与C组患者各时点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h χ2=0.09,P=0.764; 8 h χ2 =0.72,P=0.395; 24 h χ2=0.16,P= 0.691)。术后2 h,三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无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C组轻至重度疼痛评分等级高于A组(Z=7.12,P< 0.001)及B组(Z=6.06 ,P<0.001),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3 ,P=0.085 )。术后8 h, C组与B组比较VAS疼痛评分无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轻至重度疼痛评分等级高于B组(Z=5.50,P<0.001),C组疼痛评分等级高于A组(Z=6.45,P< 0.001),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9,P=0.091)。术后24 h, C组VAS疼痛评分等级高于A组(Z=5.62 ,P<0.001)及B组(Z=5.30,P<0.001),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6,P=0.948)。3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后,应用舒芬太尼1 µg/kg术后镇痛泵方案可有效降低术后VAS疼痛评分等级,且不增加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舒芬太尼 术后镇痛 恶心呕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复合地佐辛在痔疮环切手术后镇痛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期间在本院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混合痔疮环切手术患者160例,按术后静脉镇痛配方分为两组:DE组地佐辛25 μg/kg+托烷司琼8 mg;DD组地佐辛25 μg/kg+右美托咪定2 μg/kg+托烷司琼8 mg。总量100 ml,静脉镇痛泵背景剂量2 ml/h,自控加药剂量0.5 ml,锁时15 min。观察记录术后4、8、16、24、48 h的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记录首次排便时的VAS评分;记录术后不良反应及肛周水肿发生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包括术后恶心呕吐、心动过缓、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术后4、8、16、24、48 h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首次排便时的VAS评分DE组高于DD组[(3.1±0.6)分比(2.0±0.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Ramsay镇静评分DE组均显著低于DD组(均P<0.05)。DE组患者PCA按压次数多于DD组[(14.02±2.45)次比(9.40±2.45)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级以上肛周水肿病例数DE组高于DD组(43例比29例)(P<0.05)。DD组有更少的恶心呕吐病例(7例比16例)和更多低血压病例(5例比1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复合使用右美托咪定(2 μg/kg)能增强地佐辛在痔疮环切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恶心呕吐病例更少,但要关注血压和心率变化。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地佐辛 痔疮环切术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应用依托考昔对开放性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术后疼痛控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60例接受开放性腹股沟疝修补术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单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试验组患者30例,术前1 h接受120 mg口服依托考昔;对照组患者30例,术前1 h口服安慰剂,采用布比卡因进行腰椎麻醉。记录并分析静息时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患者第1次按需镇痛的时间、术后24 h内镇痛剂量补充次数及术后24 h内吗啡的镇痛剂量及术后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的术后4、8、12、16和24 h VAS评分分别为(2.47±1.33)分、(2.50±1.74)分、(2.63±1.22)分、(3.37±0.67)分、(2.67±1.14)分,试验组分别为(3.03±1.30)分、(3.70±1.86)分、(4.27±1.68)分、(3.83±1.70)分、(2.93±1.11)分,2组患者组间相同时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34.130,P组间<0.001);2组患者组内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8.875,P时间<0.001);2组患者组间不同时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交互=5.234,P交互=0.001)。试验组患者第1次按需镇痛的时间为(178.20±41.45)min,显著高于对照组(142.80±61.75)min;试验组术后24 h内镇痛剂量补充次数、术后24 h内吗啡的镇痛剂量分别为(2.67±0.96)次、(7.40±4.28)mg,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3±1.48)次、(11.20±6.17)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出血尿潴留患者2例,胃肠道反应患者3例;对照组术后出血尿潴留患者1例,胃肠道反应患者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7,P=0.421)。结论依托考昔联合腰椎麻醉可以改善老年开放性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的术后疼痛。

  • 标签: 疝,腹股沟 依托考昔 术后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不同镇痛方式评价麻醉因素对胸腔镜术后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择期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100例,年龄18~64岁,BMI 18.5~24.0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25):对照组(C组)、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组(E组)、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组(T组)和ESPB联合TPVB组(ET组)。麻醉诱导前即刻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E组、T组和ET组分别行患侧ESPB、TPVB和ESPB联合TPVB。T组和E组分别注入0.5%罗哌卡因20 ml混合地塞米松5 mg,ET组于椎旁间隙注入0.5%罗哌卡因5 ml,后退针尖触及横突骨质另注入15 ml。神经阻滞操作完成后15 min时,采用针刺法检测阻滞平面,达T4-6脊神经支配区域为阻滞成功。术毕行PCIA治疗并入PACU。VAS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补救镇痛。于神经阻滞操作前即刻(T0)、手术30 min(T1)、气管拔管后30 min(T2)和术后24 h(T3)时抽取外周静脉血5 ml,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皮质醇(Cor)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于气管拔管后15 min(T4)、术后6、12、24和48 h(T5-8)时记录患者咳嗽VAS评分;术后48 h随访,记录PCIA按压次数、氟比洛芬酯用量及恶心和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余3组T4-6时咳嗽VAS评分降低,PCIA按压次数减少,氟比洛芬酯用量、术后恶心和呕吐发生率、T1,2时血浆Cor和ACTH浓度降低(P<0.05);与E组比较,T组和ET组T4时咳嗽VAS评分、PCIA按压次数和氟比洛芬酯用量降低(P<0.05);与T组比较,ET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VB改善胸腔镜术后患者转归的效果优于ESPB和TPVB联合ESPB。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疼痛,手术后 胸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pericapsular nerve group block, PNGB)在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术前住院期间早期镇痛效果,为髋关节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镇痛优化提供依据。方法拟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5例):PNGB组和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FICB)组。记录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神经阻滞前(T0)的静息VAS评分,神经阻滞后10 min (T1)、神经阻滞后20 min (T2)、神经阻滞后30 min (T3)和神经阻滞后24 h (T4)的静息和运动VAS评分,T1~T4时被动屈髋角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T1~T4时静息VAS评分低于T0 (P<0.05);与FICB组比较,PNGB组在T1~T4时静息和运动VAS评分降低(P<0.05),T1~T3时被动屈髋角度增加(P<0.05)。结论PNGB可以快速减轻髋关节骨折患者早期动态疼痛,优化镇痛模式。

  • 标签: 髋关节置换术 关节囊 神经阻滞 髂筋膜间隙阻滞 术前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机械通气患儿镇痛镇静治疗情况,探讨不同撤药模式对戒断综合征的影响。方法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以2016年4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入住上海儿童医学中心PICU需机械通气并连续使用苯二氮类药物和(或)阿片类药物≥5 d的11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撤药开始后每日镇痛镇静药物剂量是否较前1日增加≥50%,分为不稳定撤药模式20例(17.9%)、稳定撤药模式92例(82.1%)。收集患儿人口统计学特征、临床特征、镇痛镇静药物暴露等指标,以Mann-Whitney U检验等方法比较不同撤药模式组患儿临床特征及发生与未发生戒断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并通过Logistic回归探索戒断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112例患儿,戒断综合征发生率41.1%(46/112)。不稳定撤药组患儿的第3代小儿死亡危险评分(PRISM-Ⅲ)[10.0(3.5,12.0)比6.0(2.0,10.0),U=654.50,P=0.043]、撤机后再插管比例[35.0% (7/20)比7.6% (7/92),P=0.003]均明显高于稳定撤药模式组。发生戒断综合征患儿总镇痛镇静时间更长[19.5(16.8,24.3)比10.0(7.0,17.3) d,U=743.50,P<0.01]、不稳定撤药发生率更高[32.6% (15/46)比7.6% (5/66),χ2=11.58,P=0.001]、PICU住院时间更长[19.0(15.8,25.3)比12.0(8.8,17.0) d,U=755.00,P<0.01]、住院总费用更高[8.9(5.7,10.9)比5.3(3.2,7.9)万元,U=804.00,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不稳定撤药[比值比(OR)=4.85,95%可信区间(CI)1.39~16.91,P=0.013]、肝移植围手术期(OR=6.97,95%CI 1.25~39.04,P=0.027)和总咪达唑仑剂量≥34.7mg/kg(OR=8.12,95%CI 3.09~21.37,P<0.01)是发生戒断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结论不稳定撤药患儿更容易发生戒断综合征,避免不稳定撤药可能使镇痛镇静治疗患儿获益。

  • 标签: 镇痛 物质戒断综合征 儿童 芬太尼 咪达唑仑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连续腹横肌平面阻滞(CTAP)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在腹部外科术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以"连续腹横肌平面阻滞,连续腹横筋膜阻滞,病人自控镇痛,continuous/modified,transversus/transverse abdominis plane block,TAP block,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A/PCIA/IV-PCA"等为检索关键词,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NKI等数据库从建库以来至2021年2月的中英文文献。按照镇痛治疗方法分为连续腹横肌平面阻滞组(CTAP组)及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PCIA组)。使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对腹部外科术后恶心呕吐、头晕、疼痛评分、康复情况等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使用风险比(RR)合并统计量,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Mean±SD)合并统计量。使用I2评价研究的异质性,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文献检索结果:纳入6项随机对照试验,其中英文研究2篇,中文研究4篇,共包括479例患者。(2)Meta分析结果:与PCIA组相比,CTAP组术后恶心呕吐(RR=0.22,95%CI:0.08~0.62,P<0.01)、头晕(RR=0.27,95%CI:0.09~0.79,P=0.02)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术后24 h(MD=-0.75,95%CI:-1.42~-0.08,P=0.03)、48 h(MD=-0.68,95%CI:-1.05~-0.31,P<0.001)活动状态时的疼痛评分较低,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MD=-0.49,95%CI:-0.69~-0.30,P<0.001)和首次排气时间(MD=-10.47,95%CI:-13.53~-7.41,P<0.001)较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术后24 h(MD=-0.25,95%CI:-0.57~0.08,P=0.14)、48 h(MD=-0.15,95%CI:-0.39~0.09,P=0.22)静息状态时的疼痛评分及住院时间(MD=-1.01,95%CI:-2.28~0.26,P=0.12)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连续腹横肌平面阻滞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更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可推荐其作为一种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的替代方法。

  • 标签: 腹部 外科手术 神经传导阻滞 Meta分析 镇痛,病人控制 加速康复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我国急危重症医护人员对镇静镇痛指南和规范的认知情况,为进一步采取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6月26日在全国116家综合性医院的EICU和ICU,针对医生和护士开展横断面多中心调查。参照指南制定认知状况调查表,采用电子版在线方式填写,内容涉及ICU镇静镇痛治疗的主要原则和知识。结果最终共2 615名医护人员参与调查并纳入分析。116家医院包括三甲105家(90.5%),三乙9家(7.8%),二甲2家(1.7%)。2 615名医护人员中,医生与护士比例为38.6% vs 61.4%,男女比例为31.2% vs 68.8%,职称(初/中/高级)和科室(EICU/ICU)构成比为56.9% vs 33.4% vs 9.7%和77.7% vs 22.3%。其中80.6%的调查对象所在科室具有镇静镇痛的标准流程,89.2%的调查对象对结果进行记录,评估记录间隔时间为4(1, 4)h。约80%医护人员对镇静镇痛指南较熟悉,且按照指南进行实践。但对于镇痛的原则、镇静深度的选择、谵妄的处理原则和每日唤醒等的认知尚有不足。结论本次调查范围内的大部分急危重症医护人员对镇静镇痛指南较熟悉且能按照指南实践,但尚有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培训学习。

  • 标签: 镇静镇痛 指南 EICU ICU 医护人员 认知
  • 简介:摘要多种功能性胃肠病以疼痛为主要表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抗抑郁药在改善功能性胃肠病疼痛症状方面有重要作用,明确抗抑郁药在疼痛性功能性胃肠病中的镇痛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功能性胃肠病疼痛的发生机制,为功能性胃肠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现从抗抑郁药对中枢疼痛处理过程、内脏高敏感、胃肠动力、精神心理共病、神经可塑性的调节方面综述抗抑郁药在疼痛性功能性胃肠病中镇痛的具体机制。

  • 标签: 功能性胃肠病 疼痛 抗抑郁药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舒芬太尼静脉注射对子宫切除术后患者镇痛效果及对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子宫切除术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于关腹前给予舒芬太尼静脉注射,再连接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观察组于关腹前给予舒芬太尼静脉注射,再连接PCIA,且于手术结束即刻联合B超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自控镇痛按压次数和首次下床时间,术后3 h、术后12 h和术后24 h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舒适度评分(BCS),及术前和术后24 h血清Cor、NE和IL-6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自控镇痛按压次数为(8.94±1.23)次,少于对照组的(10.97±1.76)次,且首次下床时间为(10.32±2.15)h,快于对照组的(15.89±1.71)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04、12.662,均P<0.05);观察组VAS评分术后12 h[(2.15±0.27)分]和术后24 h[(1.84±0.18)分],均低于对照组[(2.89±0.30)分和(2.31±0.23)分](t=11.450、10.050,均P<0.05);观察组BCS舒适度评分术后12 h[(2.43±0.27)分]和术后24 h[(2.10±0.19)分],均低于对照组[(2.85±0.32)分和(2.56±0.23)分](t=6.265、9.629,均P<0.05);观察组术后24 h血清Cor[(329.58±14.35)nmol/L]、NE[(48.93±3.65)ng/L]和IL-6[(19.73±3.45)ng/L],均低于对照组[(412.32±27.86)nmol/L、(60.17±5.34)ng/L和(28.65±2.36)ng/L](t=16.488、10.852、13.327,均P<0.05)。结论B超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舒芬太尼静脉注射对子宫切除术后患者镇痛效果良好,且可减轻应激反应。

  • 标签: 子宫切除术 神经肌肉阻滞 镇痛 腹横肌平面阻滞 皮质醇 去甲肾上腺素 白细胞介素6 舒芬太尼
  • 简介:摘要近年来,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 PPD)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对社会及家庭产生严重影响。剧烈的分娩痛是诱发PPD的高危因素,因此,分娩镇痛与PPD的关系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文章综述了PPD的定义、患病率及风险因素,探讨了分娩镇痛对PPD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相关机制,以便进一步推广分娩镇痛,同时为PPD的临床治疗等提供新的方向。

  • 标签: 分娩镇痛 产后抑郁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硬膜外分娩镇痛前静脉注射纳布啡用于抑制初产妇宫缩疼痛的价值。方法选择适宜且自愿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单胎头位初产妇140例,年龄20~4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宫颈口扩张2~3 cm。胎儿未见异常,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70):纳布啡组(N组)和常规组(C组),在硬膜外腔穿刺术前10 min N组静脉注射0.1 mg/kg纳布啡(生理盐水稀释至5 ml),C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 ml。记录硬膜外穿刺术相关项目:宫缩时疼痛程度(NRS评分)和镇静-躁动程度(Riker评分),穿刺术时间、孕产妇满意度、一次性穿刺成功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相比,N组硬膜外穿刺术中宫缩痛NRS评分和Riker评分降低(P<0.05),且NRS评分均<6分、Riker评分均为4分,硬膜外穿刺术时间缩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升高,神经异感及误入血管发生率降低,孕产妇满意度升高(P<0.05)。结论硬膜外分娩镇痛前静脉注射纳布啡0.1 mg/kg可安全、有效地降低初产妇宫缩疼痛且肢体无燥动,有助于硬膜外穿刺术的顺利实施。

  • 标签: 纳布啡 脊椎穿刺 分娩疼痛 镇痛,产科 镇痛,硬膜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次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TAPB)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用于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截骨矫形手术术后镇痛效果。方法40例行截骨矫形手术的AS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2组(每组20例):TAPB联合PCIA组(T组)和单纯PCIA组(P组)。P组患者手术结束采用单纯PCIA镇痛,T组患者在P组基础上联合单次TAPB进行镇痛。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 h(T1)、6 h(T2)、12 h(T3)、24 h(T4)、48 h(T5)的VAS疼痛评分,术后24 h内PCIA按压情况及镇痛药物追加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 h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 d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评分。结果T组患者术后T1、T2、T3、T4、T5的VAS疼痛评分低于P组(P<0.05);T组患者术后24 h内PCIA按压比例低于P组(P<0.05);T组患者术后追加镇痛药物使用比例低于P组(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 P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较术前上升(P<0.05),术后1 d T组患者SAS、SDS评分均低于P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次TAPB联合PCIA可安全应用于截骨矫形手术AS患者,减轻术后疼痛,缓解术后焦虑抑郁情绪,有利患者康复。

  • 标签: 腹横肌平面阻滞 患者自控静脉镇痛 强直性脊柱炎 矫形外科手术 截骨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助产服务路径联合产程管理单在连续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6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产房行连续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产妇59例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将2019年7~12月收治的产妇59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麻醉前后、产程中、产时与产后2 h内全程全方位予以产妇助产与支持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借助个体化助产服务路径加产程管理单实施干预。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配合度,及产程时间、产后24 h出血量、泌乳始动时间等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等。结果观察组分娩配合度91.53%高于对照组的71.19%;观察组选择自然分娩占比约为88.14%明显多于对照组的62.71%;观察组自然分娩产妇平均产程时间、产后24 h出血量、泌乳始动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会阴侧切率、产后排尿困难率、尿潴留率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个体化助产服务路径联合产程管理单运用于连续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产妇可提升产妇分娩配合度,优化分娩方式,且缩短产程、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进程。

  • 标签: 个体化助产服务路径 产程管理单 连续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产妇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山东省三级甲等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镇静镇痛治疗及管理状况,为镇静镇痛治疗方案的改进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山东省6家三级甲等医院的PICU参与了本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住这6家PICU的1 340例患儿,调阅病历资料,统计患儿的年龄、性别、入院24 h小儿死亡风险评分Ⅲ、是否接受机械通气、是否接受镇静和(或)镇痛治疗、是否监测镇静和(或)镇痛情况、住院病死率等。依据是否接受镇静治疗和(或)镇痛治疗,将患儿分为单纯镇静组(798例)、镇静+镇痛组(120例)及非镇静镇痛组(422例),比较各组的病种、机械通气比例、低血压发生率、平均住PICU天数及院内病死率。结果1 340例患儿的平均年龄为(13.3±6.4)个月,其中男786例(58.7%)。6家PICU均已开展镇静治疗,其中5家PICU进行常规镇静评估;已开展镇痛治疗的PICU有4家,其中仅有2家进行常规疼痛评估。共有918例(68.5%)患儿接受了镇静治疗和(或)镇痛治疗,咪达唑仑是最常用的镇静药物,其次是右美托咪定。526例(57.3%)患儿进行了镇静评估监测,最常用的评估方法是Richmond躁动镇静量表。120例(9.0%)患儿接受了镇静联合镇痛治疗,芬太尼是最常用的镇痛药物,38例(31.7%)患儿接受了常规疼痛评估。3组患儿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镇静+镇痛组外科疾病的比例最高,该组机械通气患儿的比例也最高(100.0%,120/120),非镇静镇痛组机械通气患儿的比例最低(11.4%,48/4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镇静+镇痛组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略短于单纯镇静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镇痛组低血压发生率最高,非镇静镇痛组低血压发生率最低[21.7%(26/120)比2.1%(9/422),P<0.01]。院内病死率和平均住PICU天数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苯二氮类药物仍是目前山东省PICU中主要使用的镇静药物,右美托咪定的应用逐渐增加,但镇痛剂应用的比例很低。目前镇痛镇静治疗主要用于外科术后及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儿,镇痛镇静治疗虽未增加患儿的院内病死率及平均住PICU天数,但增加了低血压的发生率。山东省PICU的镇静镇痛治疗和监测仍欠规范,主要体现在镇痛治疗以及对镇静和疼痛水平的评估未受到重视。

  • 标签: 镇静 镇痛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羟考酮自控静脉镇痛(PCIA)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3—5月择期在全麻下行LC患者58例,男22例,女36例,ASA分级Ⅰ或Ⅱ级,随机分成两组:单次ESPB联合PCIA组(EP组)和单纯PCIA组(P组)。EP组麻醉诱导前行ESPB,术毕两组均根据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测疼痛程度,当NRS评分≥4分,静脉给予羟考酮滴定直至NRS评分<4分后采用PCIA。记录术后两组患者羟考酮滴定量;滴定前、滴定完成时、1 h、4 h、8 h、12 h、16 h、24 h的静息和咳嗽时NRS评分;术后0~4 h、4~8 h、8~12 h、12~16 h、16~24 h羟考酮用量;术后0~4 h、4~8 h、8~12 h、12~16 h、16~24 h镇痛泵的有效按压次数;术后补救镇痛次数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EP组术后滴定的羟考酮用量、术后0~4 h及4~8 h的PCIA羟考酮用量均明显少于P组,分别为0.0(1.0,2.0)mg比2.0(0.0,4.0)mg、0.4(0.4,1.4)mg比0.4(0.4,1.4)mg、0.4(0.4,0.4)mg比0.4(1.4,2.4)mg(均P<0.05)。EP组术后1 h静息和咳嗽时NRS评分显著低于P组,分别为(1.38±0.86)分比(1.92±0.83)分、(1.93±0.80)分比(2.50±0.59)分(均P<0.05);EP组术后4 h静息和咳嗽时NRS评分显著低于P组,分别为(1.21±0.68)分比(1.71±0.69)分、(1.90±0.62)分比(2.29±0.69)分(均P<0.05);EP组术后8 h静息和咳嗽时NRS评分显著低于P组,分别为(1.41±0.73)分比(2.00±0.59)分、(1.66±0.67)分比(2.21±0.83)分(均P<0.01)。EP组术后0~4 h及4~8 h内镇痛泵的有效按压次数显著少于P组,分别为0.4(0.4,1.4)次比1.4(0.4,3.1)次、0.4(0.4,0.4)次比1.4(0.4,2.4)次(均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ESPB可以显著减少LC术后羟考酮PCIA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

  • 标签: 超声引导 竖脊肌平面阻滞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 术后镇痛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