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6 个结果
  • 简介:<正>《文艺理论与批评》1992年第4期上发表了《略论“不平衡关系”与“意识形态论”——一个学术问题的友好探讨》(以下简称《友好探讨》)一文,这篇文章拙作《体系框架中的意识形态论》的一处观点提出了意见,认为是“不符合马克思的看法,是不对的”.这种坦诚的商榷或批评,笔者十分欢迎.

  • 标签: 不平衡关系 意识形态论 同一性 马克思 意识形态性 《导言》
  • 简介:作为独立的时代记录者和思考者,贾樟柯始终保持着社会转型中诸多问题的严肃审视。从小城儿女,到大都会众生相,贾樟柯的目光集中于底层民众的命运,以及底层社会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这种强烈的底层关怀意识和社会批判精神,尤为学界所关注。倘若,我们贾樟柯电影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一次整体性的观照,就会发现贾樟柯塑造了一批社会转型中的失意者形象:小武、崔明亮、斌斌、小济、赵巧巧、成太生、赵小桃、韩三明、沈红、大丽、小花、大海、三儿、小玉、小辉……这些失意者的精神症候,凸显了社会转型中城乡结构、社会体制、价值观念的巨大变化带给普通人的心理重荷,以及由此导致的复杂的精神问题。

  • 标签: 贾樟柯电影 失意者 主要人物形象 赵巧 关怀意识 社会批判
  • 简介:作为一名深谙中国文化的虔诚佛教徒,美国非裔作家约翰逊毕生都在思考佛教如何给黑人带来精神启示,进而有益于改善当今黑人生活。在他看来,黑人在今天的糟糕生存状况既有政治和历史的原因。也有文化和心理的原因。只有在这两方面的“革命”齐头并进,才能让黑人得到真正解放。在短篇故事《中国》里,约翰逊用鲁道夫的故事阐释了以佛教为代表的传统东方文化如何可以帮助黑人战胜心中种族主义的痼疾.以一种更加积极、平和的心态去认真过好每一个当下。通过向东方古老智慧学习.鲁道夫打开了看待黑人生活的新视野。他自己获得了新生,也为他人带来了启示。

  • 标签: 查尔斯·约翰逊 美国黑人文学 佛教 种族主义
  • 简介:摘要本文借鉴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理论,以回译、意译和直译等三种汉语新词英译原则为标准,以外研社新出版的《新世纪英汉大词典》(第二版)中的19个英译汉语新词为例,在COCA语料库中这些词进行检索分析,并结合英语国家的权威媒体报道和词典综合考量,探讨其译法在英语国家的可接受度和合理性,英译汉语新词进行科学实证,提高英译汉语新词的准确性。

  • 标签: 新世纪英汉大词典(第二版) 英译汉语新词 COCA 科学实证
  • 简介: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因为文中有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些批判之辞,在国内每每受到指责和批判。最具代表性的批判意见来自于巴金,而同为文坛大家的鲁迅则表示出芥川龙之介的理解之情。《中国游记》中批评中国的言论并不是出自芥川龙之介中国的蔑视与轻侮,而是来源于芥川向中国的有识之士和沉醉于“中国趣味”的日本人传递中国社会沉重现实的急切之情。芥川龙之介回国之后的言行为此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 标签: 芥川龙之介 《中国游记》 巴金 鲁迅 “中国趣味”
  • 简介:摘要《柯林斯COBUILD英语词典》与《现代汉语词典》有许多不同之处,本文选取《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1959年版)中的110个动词为封闭域,以这些动词的基义释义为切入点,重点比较了这些动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较常用的一个义项与《柯林斯COBUILD英语词典》中相应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义项。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兼谈了我国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编纂的过程中动词进行基义释义时应注意的问题。

  • 标签: 编码 解码 基义 释义方式 语义特征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