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为例,探讨了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应如何围绕遗产'整体保护'的规划目标制定规划对策。

  • 标签: 木构历史建筑 规划对策 故宫
  • 简介:尽管一般认为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被理学笼罩而呈现僵化状态,但也时常与不同时期的文化和学术相关联。康熙帝虽热衷于以天文学和数学为大宗的西学,却明确表示科举考试不能以天文、算法命题,以免阻碍天算“实学”的发展。然而,乾嘉考据学派兴起,把明末以降的西学纳入儒学知识考据的范畴,形成具有汉学范式的天算专门之学,进而渗透到科举考试当中。天算专门之学不但出现在乾嘉之际的会试、乡试和学政举行的“观风试”试题中,还出现在考生的八股文和策论答卷中,并成为对考生学问进行评判的重要标准之一。

  • 标签: 乾嘉学术 天算专门之学 科举 西学
  • 简介:这件事,还得从美术招生专业考试的严格性说起。为了照顾艺术教育的特点和各艺术院校对考生的不同要求,美术招生专业考试和其他艺术类招生一样,每年提前在全国大专院校文化课统一考试前举行,表面是各院校自主招生,其性质仍属国家级考试考试的各个环节的要求都极其严格。考试出题,招生委员会负责人用单线联系的方式,

  • 标签: 自主招生 大专院校 美术专业 招生考试 创造思维 考试方法
  • 简介:孙中山吸收我国科举考试的有益成分,借鉴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创立了以考试权独立为主要内容的文官考试思想。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广州政府时期,先后规划和公布了有关文官考试的法规法令,使考试院的设立和文官考试的种类、资格、科目、内容以及文官的任用等制度化。这些制度,不少重要内容后来为北京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所沿用。孙中山完成了由科举考试制度到文官考试制度的对接,其贡献是划时代的。

  • 标签: 文官考试制度 孙中山 科举考试制度 近代 南京临时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 简介:五代十国时期,封建割据,战乱频仍,各国君主为了巩固自身的政权,纷纷效仿唐制,设科取士,选任人才。南方诸国皆因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较为发达,加以统治阶级比较注重文化建设。因而科举考试制度得以沿袭盛唐余绪,相以为继。对五代十国时期岭南科举考试的历史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而正确地认识岭南科举考试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

  • 标签: 科举考试制度 五代十国时期 岭南 述评 相对稳定 文化建设
  • 简介:雕版印刷业自唐开创,经过宋、元、明近千年时陕时缓的起伏发展,至清代康雍乾时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以官刻、私刻、坊刻为代表的三大刻书系统,都有了长足发展,尤其主要以盈利为目的的坊刻业发展势头相当迅猛。这一时期,全国比较著名的坊刻基地就有北京、南京、苏州、杭州、广州、汀州四堡、抚州浒湾等,其中,以四堡书坊为代表的客家坊刻业,在全国坊刻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四堡书坊以其书坊数量之多(大小书坊一百余家)、发行范围之深广(遍及南方11省109县市数以千计的乡村)、持续时间之长(延续至少二个半世纪以上),成为清代南方最大的坊刻基地,为著名学者郑振铎列为清代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

  • 标签: 四堡 清代 考试经济 客家 雕版印刷业 闽西
  • 简介:<正>1931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举行了轰动一时的第一届高等考试。这是五院制政府成立后的第一次。其筹备日期之久,动员人力之广,远远超过清末“洋进士考试”与北洋政府“高等文官考试”,而北伐后江苏省所举行的两届县长考试,更是望尘莫及。时值东北易帜,统一告成,亦点缀太平之“盛举”。

  • 标签: 南京国民政府 高等考试 东北易帜 北洋政府 五院制 江苏省
  • 简介:台湾省1947年度县长考试、普通考试及甄别考试经延期筹备,于1948年1、2月阃举行,是为光复后台省第一次大规模考试。国民政府对此相当重视,特派典试委员长张忠道等一行赴台主持典试,直至考试结束。此次考试的成功举行对于选拔当地各级干部、技术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标签: 台湾省 考试 张忠道
  • 简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专著──读《中国考试制度史》朱村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人们常常夸耀的是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但我认为,中国还有十分了不起的四大制度,这就是郡县制度、考试制度、监察制度和家族制度,它们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明绵延不绝的四大支柱。弘扬传统文化,...

  • 标签: 考试制度 中国传统文化 制度史 中国古代文化 精英循环 公务员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