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相国寺储气库为西南地区首座地下储气库,在其运营成本中,动力费占比达55%,主要耗能设备为电驱式压缩机。为降低该储气库运营过程中的用电成本,通过分析相国寺储气库运营成本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确定用电成本影响因素为压缩机功率和电价,其中影响压缩机功率的主要因素为机组压比和单机排气量。基于上述分析结果,建立注气期压缩机经济运行的优化模型,形成利用电价峰谷差错峰运行压缩机组的优化建议方案,可节约用电成本。经动态模拟计算验证,按优化方案运行机组,上游管网的压力波动范围介于0.2~0.4MPa,上游管段的压力变化均在设计压力之内,优化方案可行。通过现场试验,管网压力波动与计算结果一致,在注气量800×104m3/d时,日节约电费3万元,可以为储气库实现“低成本发展”目标提供参考。

  • 标签: 储气库 压缩机注气 运营成本 机组压比 单机排气量 错峰运行
  • 简介:阿尔胡韦沙赫油田位于阿曼北部海域,该油田复杂碳酸盐岩油藏在采油30年之后已处于高含水,仍然有优质井投入生产。在裸眼完井或衬管完井的油层剖面中,应用了垂直和水平井技术并与各种气举或电潜泵组合装置相结合。油田的大面积延伸需要完整的数据采集,以便研究地下情况的不确定性。增加产量主要是采用多学科研究组方法,以便确定一种最佳方法来识别剩余油目标,并且使用基础石油工程手段以更协调的方式对其进行分级。目前标定的原油最终采收率为25%,仍在继续试验研究不同提高原油采收率方法和增产措施,预计在裂缝不发育区域通过混相水气交替注入方法增加原油采收率10%—15%。

  • 标签: 油田 高含水期 复杂油藏 提高采收率 水平井技术 最终采收率
  • 简介:桩海地区下古界潜山碳酸盐岩储层表现出极强的非均质性。主要表现为储集空间构成、储层与非储层配置关系和储集能力等方面。研究表明,岩性是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的基础;早期的溶蚀孔隙和潜山内幕储层与多级不整合面古岩溶作用密切相关;深埋藏溶蚀作用对碳酸盐岩次生孔隙的后期溶蚀及太古界与下古界统一油水界面和二者相同的溶蚀特征的形成具重要影响;构造运动和埋藏溶蚀作用则能够合理解释下古界古潜山带“上缝下洞”的储集空间分布特征及下古界井段泥浆放空与标准风化壳模型中的孔隙度模式不匹配情况;地层条件下压力和温度对碳酸盐岩储层物性的影响导致研究区白云岩储集能力远高于灰岩。

  • 标签: 储层 非均质性 碳酸盐岩 下古生界 桩海地区
  • 简介:火山作用具有多期喷发的特点,造成岩相变化快、物性变化大和不同期次的火山岩叠置,从而使地震响应特征复杂,规律性差。目前的三维地震资料只能分辨出火山岩的分布范围,对火山岩喷发旋回和次的划分、有效储层的预测及油气藏评价仍十分困难,直接影响着石油、天然气藏的有效开发。文章阐述了利用火山岩岩心、薄片和测井资料来划分火山岩喷发旋回和次的方法,并用该方法对渤海湾盆地KL井区火山岩旋回和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研究区火山岩主要由4个喷发旋回和6个喷发次组成,4个喷发旋回之间均以沉积夹层或风化壳为动界.并且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活动与断层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 标签: 旋回 期次 研究方法 应用 火山岩 渤海湾盆地
  • 简介:为了划定巴尼特页岩油气资源评价的两个地理区,本文描述了本德穹隆-沃思堡盆地巴尼特页岩和巴尼特-古界总油气系统(TPS)的基本地质特征和有关标准。美国地质调查所对这两个地区(又称“评价单元”)进行评价后,预测巴尼特页岩约有26万亿立方英尺(平均值)待发现的技术可采天然气储量。密西西比系巴尼特页岩是本德穹隆-沃思堡盆地古界油气藏所产油气的主要源岩,也是得克萨斯州最重要的产气层。根据测井和商业数据库绘制的图件和石油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巴尼特页岩在本德穹隆-沃思堡盆地的大部分地区都富含有机质且达到了烃的热成熟度条件。在与曼斯特(Muenster)穹隆毗邻的本德穹隆一沃思堡盆地东北部构造最深的地区,这套页岩的厚度超过了1000英尺(305米)而且有厚层灰岩互层,而向西其厚度在密西西比系查普尔(Chapped陆架上迅速减薄至几十英尺厚。巴尼特-古界TPS是在热成熟的巴尼特页岩有大量油气生成的范围划定的,而且这些油气分布于巴尼特页岩的非常规连续型油气藏内,同时也可以运移并聚集在许多常规的古界碎屑岩-碳酸盐岩储层中。镜质体反射率(Ro)的测量值与目前的埋深几乎没有关联。巴尼特页岩的等Ro曲线和其所生成的烃类类型都表明这个地区曾发生过重要的抬升和侵蚀作用。另外,在沃希托冲断带前缘和米纳勒尔韦尔斯一纽瓦克东断层系统发生的热液事件也增强了这套页岩的热作用。根据地层和热成熟度可将巴尼特页岩分为以下两个产气评价单元:(1)大范围的纽瓦克东裂缝遮挡连续型巴尼特页岩气评价单元,它含有一个最有利的产气区,其中的巴尼特页岩厚度较大(大于91米),位于热作用生气窗(Ro≥1.1%)内,其上、下都有致密不渗透的灰岩层。(2)扩大的�

  • 标签: 总油气系统 地质调查所 页岩气 古生界 穹隆 盆地
  • 简介:基于威远地区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成果、钻井资料和地质背景,通过对05wy11和05wy30地震测线剖面演化史恢复和分析,认为威远背斜发育过程中至少经历了早起拉张和晚期挤压两种不同构造动力学背景的构造运动,其证据为现今保留的高角度正断层、低角度逆断层和上逆下正反转断层。威远背斜的形成可分为早古生代的雏形、二叠纪—中三叠世稳定期、晚三叠世—始新世的调整期和渐新世—现今的定型。最后结合烃史及构造—演化史分析了构造演化对下古界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 标签: 威远背斜 地震解释 构造演化 高角度断层 反转断层
  • 简介:运用古地磁厘定油气成藏时限是一种新的岩石地球物理方法。对采于桩海地区下古界的6块岩心样品进行了系统交变退磁实验。分离出2个正极性分量:A分量(10~30mT)是现代地磁场的重磁化;B分量(30~60mT)是新生代烃类流体与下古界碳酸岩储层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应的古地磁极位置为288.95°E、73.58°N。参考华北地块新生代古地磁极移曲线,推定本区下古界古潜山油气藏的成藏时限为晚第三纪中新世早期(14~18Ma)。这种新方法在中、新生代油气藏成藏时限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古地磁 成藏时限 下古生界潜山油气藏 桩海地区
  • 简介:不整合面上被剥蚀的上覆地层厚度的估算,对于准确地约束埋藏史和预测油气生成时间极其重要。在古达米斯盆地,我们使用了三种相互独立的技术方法,包括建立古等厚图、声波速度分析和镜质体反射率分析。盆地模拟结果表明,只有两个最重要的不整合面,即海西不整合面(晚石炭世)和阿尔卑斯(Alpine)不整合面(早始新世),是古达米斯盆地油气充注的主控因素。模拟表明,古达米斯盆地西缘的下志留统烃源岩只有一个,在海西剥露作用之前其转化率已达95%。盆地的中心和南缘在始新世时达到最大埋深。在盆地中心部位,中一上泥盆统泥岩是主力烃源岩,直到白垩纪才开始大量烃;目前处于生油高峰。模拟结果表明,在利比亚古达米斯盆地的东翼/东北翼,烃原岩在新生代达到最大埋深,之后在阿尔卑斯发生了近2000米厚的地层剥露。尽管阿尔卑斯剥露作用是盆地模拟的一个关键参数,对该地区油气充注潜力有很大影响,但此前人们并没有弄清楚此次剥露的幅度。成熟度模型表明,下志留统烃源岩经历了两个烃阶段:(1)前海西(石炭纪)烃阶段和(2)后海西(晚侏罗世一新生代)烃阶段。晚期烃为油气运移至后海西圈闭提供了基础。在盆地的西、北和东翼,泥盆系烃源岩目前尚处于未成熟/早期成熟阶段。

  • 标签: 古达米斯盆地 生烃 海西期 阿尔卑斯期 埋藏史分析 Tanezzuft组
  • 简介:Shuaiba组是一个复杂的碳酸岩油藏,其特点在于小规模地质构造非均一性,这主要与厚壳蛤类大型动物群落有关。结构上的非均一性与显著的渗透率变化相符合,后者是油藏产量的控制因素。由于在岩心(实际刻度)和常规测井曲线(几英尺间的平均响应)之间存在大的垂直分辩率差别,用传统的方法将小规模非均一性向未取心井外推是不确切的。象倾角仪和成象测井这样的高分辩率的测井资料,被要求用于描述小规模非均一性,这对于用来预测真实油层动态的优良的三雏地质模型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的研究阐述了一个用倾角仪和成象测井通过定量小规模非均一性来提高Shuaiba油藏描述的方法。有一种方法,用现有高分辩率(高分辩率倾角仪[HDT],地层高分辩率倾角仪[SHDT],和地层微扫描仪[FMS])和常规测井数据资料来描述和外推地质非均一性。从微电阻变量和一种多回归法得出的结构和神经网络分析已在两口井中使用以说明此方法。为了向未取心井外推,对岩石类型和渗透率进行了估测。尽管为背景导电率进行归一化时导电面积和电阻面积导电率间的差别是HDT和SHDT渗透率的一种间接量度,但从结构分析得出的导电异常连通系数在FMS中却与渗透率相关。用此方法获得的储集岩类型(RRT),与根据岩心样品、特殊岩心分析(SCAL)和两口测试井的常规测井资料综合得出的储层岩类间对比得很好。包括从致密泥岩中小于1md到双壳类砾灰岩中大于1d的小规模个别变量的渗透率测定值与经过一个简单校正后的岩心塞渗透率的测量值是完全相符合的。在一个实例中,渗透率在厚壳蛤类RRTS中的趋向,用岩心塞和微渗透率仪数据是不可辨别的,而用SHDT数据则可清晰地分辨。估计的渗透率和岩心的渗透率之间的相关程度,随仪器的垂向分辩率的增加而增大(

  • 标签: SHDT 常规测井 成象测井 高分辩率 岩心 取心
  • 简介:20世纪80年代,裂谷盆地油气勘探活动异常火热,主要是因为(1)人们认识到湖相页岩是优质烃源岩;(2)勘探成效显著(Begawan和Lambiase,1995)。裂谷盆地石油开采对于巴西(Bruhn等,1988)、印尼(Williams和Eubank,1995)、中国(Desheng,1995)和非洲边缘地区尤其重要。

  • 标签: 湖相沉积 裂谷盆地 活动异常 烃源岩 油气勘探 年代
  • 简介:在上一篇论文中,我们介绍了怀俄明州纳特罗纳县(Natrona)索尔特河(SaltCreek)油田CO2泡沫先导试验的实验室研究、油藏模拟和初步设计。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测试分析以及先导试验的初步结果,包括注入量剖面(injectionrateprofile)、产量数据分析、注入和生产测井、化学示踪剂、流线分析(streamlineanalysis)和油藏模拟。虽然索尔特河油田的CO2驱开发已经非常成功,但个别孤立的井网仍面临着CO2采出量大和CO2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是通过小规模高渗通道(裂缝、漏失层等)的流体窜流以及注入流体的重力上窜(over—ride)。为此,开展了泡沫先导试验,来测试利用CO2泡沫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性。注入量的变化(在恒定的地面注入压力下)是观察到的第一个现象:注入量降低了约40%,说明CO2在储层中的流度大幅度降低。在注入表面活性剂之前和之后开展了生产测井和注入测井,观察到一口生产并的产出剖面发生了变化。在注入表面活性剂之前和之后的注气和注水阶段还注入了化学示踪剂,结果显示CO2从小规模高渗通道(例如裂缝)转向(diverted)。对4口相邻生产井的生产数据开展了分析,结果显示产液量出现了确定性的增长,而且气一液比也相应地下降。流线分析结果表明,还实现了CO2的平面转向(arealdiversion)。文中最后介绍并讨论了油藏模拟预测结果。CO2驱采油已经成为很多水驱油田的标准EOR技术。通过改善驱替效率(例如利用CO2泡沫)可以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

  • 标签: CO2驱 水驱油田 测试分析 怀俄明州 泡沫 试验
  • 简介:文中描述了美国怀俄明州纳特罗纳县(Natrona)索尔特河油田(SaltCreek)CO2泡沫先导试验的设计。CO2泡沫技术被确定为前景较好的候选技术,用于提高某些目标井网的波及效率。第二套WallCreek(WC2)砂岩地层是主要的产油层段,其净厚度大约为80ft,埋深大约为2200ft。先导试验区筛选过程的第一步详细研究了这个油田很多井网的地质特征、注采特征和经营情况。在此基础上选取了注入井位于井网中心的一个五点法井网,用于开展先导试验。开发出了一种表面活性剂配方,这个配方不仅能够在地层条件下产生所需的泡沫响应,而且还可以满足初步的经济和经营目标的要求。通过岩心驱替试验进一步研究了这种表面活性剂的泡沫特征。建立了历史拟合的油藏模拟模型,预测了在没有泡沫的情况下油田的开采动态,从而提供了与预期的泡沫响应进行对比的基线。然后利用泡沫的动态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标定,并利用标定后的模型指导这个先导试验项目的实施和油田开发动态的预测。这个先导试验项目已于2013年9月启动。文中对初步的试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 标签: 油田开发动态 油藏模拟模型 泡沫技术 怀俄明州 试验区 CO2